惠來縣地名志,惠來地名命名特點

2021-02-19 惠來快訊

本文所使用地名以惠來縣地名委員會編纂出版的《惠來縣地名志》

和2012年出版《惠來縣誌》為依據,研究範圍包括大南山僑區和大南海石化區。

 

惠來依山面海,地理形勢自成特色,地名特點頗值探究。比如東港鎮百土田令村,清代法國傳教士到該村傳教,創辦天主教堂,在村邊開闢田地100坵,坵俗稱「土田令」,遂定名百土田令,解放前,外國寄到該村的信件,地址只要寫上「中國百土田令」,即可收到,成為惠來地名獨一無二的一張名片。但該字屬「土」字,電腦打不出來,須按偏旁造字,在電腦列印時代,造成諸多不便。

    (一)具有濃鬱地方歷史文化色彩。這類地名,較有特色,容易記住,不易重複或獨一無二。

1.靖海鎮。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靖海守御千戶所,取「平息寇患、安定海疆」之意而名,屬潮州衛。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建靖海所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靖海千戶所併入惠來縣。

2.神泉鎮。隋時,四面環海,乃一小島,唐代島上有民定居,村坐落神廟前,故稱「神前」。後因泥沙衝積,島與陸地相連,形成背山面海的地勢。明洪武時,因海邊有一淡水泉井,清甜可口,神童蘇福撰獨聯「快取攜而不竭任滷浸鹹蒸獨標平淡」,遂改稱「神泉」。

3.東港鎮。歷史上長青村之東部小河「月勞  投溪」航運直通甲子港,溪岸邊闢有船塢小碼頭,稱為東港。有村靠港邊,因港得名,故名東港。

4.鹽嶺村,位於惠城鎮。鹽嶺村後有一山嶺,是惠來、普寧、潮陽三縣界山,古有「雞鳴三縣」的民諺,歷史上是三縣鹽販運私鹽必經之地,曾設鹽圩而得名。

5.史嶺村,位於隆江鎮。村地原為附近村民放牧的荒山崗,俗稱「牛屎嶺」,村民用它作為該村稱謂;明末又因先祖曾官封御史,又稱御史嶺;在1949年簡稱史嶺,

6.見龍村,位於隆江鎮。北宋年間創村,因村背後之山如龍起伏,狀似龍首,故稱「見龍頭」,村東1公裡處「厚培村」有林氏開基古墓,詩云:「見龍得水起風雲,丹桂榮林沾雨露。」解放後簡稱見龍。

7.千秋鎮村,位於葵潭鎮。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宋帝昺兵敗南逃,處置使鄒氵鳳  曾駐兵於此,因勒銘石上:「崇岡壁立,曲水長流,天險莫升,人謀曷籌,鎮壘千秋。」宋帝昺題其名「永鎮千秋」,清代遺蹟猶存,故名。

8.驛後村,位于靖海鎮。始創宋紹定(1228)年間,宋樞院璣閣使銓的後代派五世孫到這裡看護祖墓,胡姓從惠來京隴到此定居。因村建在武寧驛(惠來縣誌載:武寧驛舊基,在縣東60裡靖海所北門外)之後,處靖海驛站後面,故得名驛後。

9.鰲頭村,位於神泉鎮。相傳明嘉靖年間,與赤洲、神泉之村合購一塊從海上漂來的大樟木,聘請工匠雕塑成三尊神像,唯鰲頭村一尊因木料不足補上頭顱,此事後經雕塑工匠無意言談中洩破,外界人隨口而出叫「割頭老爺」,後「割頭」之土俗地名就代替了鰲頭。到明代末期,華湖村一舉人建議改「割」為「葛」(偕潮音),從此葛頭之俗稱一直沿用。新中國成立後,復稱鰲頭。

10.東鋪村,位於仙庵鎮。古時,在今東鋪村南至紅橋村東北面一帶,有一天然港口。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舟楫頻繁,商賈眾多,岸上形成一片繁榮圩集名曰「復古市」,兩旁鋪戶林立,楊、李、胡等姓鋪主在圩集東面建村,故名東鋪。

11.徑口村,位於周田鎮。清康熙年間(1690~1700),黃氏從周田前湖分支到此定居。因村北面有下徑山和一座關門,叫葵陽關,是出入關隘道口,故名。

12.官路村,位於華湖鎮。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黃姓從福建蒲田遷居至舊厝定居,後移至官道旁立寨創業,故名。惠來置縣後,屬潮州府管轄,官員上府城必經此道向東走,民稱官道。

13.達三圩村,位於東隴鎮。古為圩市,因圩北背陳厝山,故名「陳山圩」,又因圩市接近惠來都、隆井都、龍溪都之三界地,溝通三都之貨殖,雅稱「達三圩」。南宋寶祐至鹹淳期間(1253~1270),有夏、薛、陳、吳、洪等姓先後在圩集北側定居,遂以圩名村。

14.新圩村,位於溪西鎮。明初(1368~1378),羅、古、洪等姓來此置居,後林、陳等諸姓相繼遷入,為多姓聚居,地處龍江河西岸,與隆江鎮隔河相望,昔年,龍江西面村民必須經此渡江上岸買賣,交通不便,遂在此設立圩集,故取名「新圩」。

15.覽表村,位於岐石鎮。宋紹熙四年(1193),吳氏從潮陽縣惠來都烏石林村到海豐縣龍溪都雙梅樓江邊石壁處創村,取名石壁。後屢遭海寇侵擾,遷至江側另一處置居,改稱鰲江。祥興二年(1279),據傳宋帝昺駐師於鄉,報文天祥丞相表至,帝昺披表閱覽,故改名覽表。

    16.兵營村,位於葵潭鎮。明末,惠來縣舉人林學賢率兵數千屯於村東南2公裡的虎頭寨,抗擊官兵,時官府在此駐兵紮營,圍剿林學賢,因此稱此地為「兵營」。康熙五十二年(1713),黃氏從鄰村鎮寧(今頂寨)遷移來此圍寨創鄉,定名「登瀛寨」。人們習慣仍稱為「兵營」,沿用至今。

    (二)與姓氏有關。惠來有不少村名,以最初到該地創村的姓氏為名,至今仍然沿用;也有後來雖然遷走,多姓或他姓居住,仍沿用該名;但也有個別出現變化。

    1.因某姓氏創村而得名,至今未有改變的。

(1)惠城鎮劉西塘村。清朝末年(1889),劉姓遷移到此定居,因四面環山,中間有一片平地像魚塘,故名「劉西塘」。

    (2)隆江鎮黃洋村。黃洋村原名耆洋,明宣德年間(1426~1435),黃氏先祖從周田鎮前湖村到此創基定居,因村地四周地形低洼,每遇大雨積水似洋故名耆洋,后冠以姓氏改為黃洋,一直沿用至今。

    (3)隆江鎮楊厝寨村。原名厝寨村,明朝嘉靖年間,楊姓從福建莆田來此定居,后冠以姓氏,故名「楊厝寨」。

    (4)隆江鎮餘頭村。別名於頭,明末,餘氏從福建莆田到此創村,村位於附近村民放牧的山崗前面,並冠以姓,故名。

    (5)隆江鎮後曾村。明萬曆年間(1550~1562),曾氏來此創村,與鵝豆村村民一同居住,後遷外村搭寮居住,並冠以姓氏命名,故名「後曾」。

(6)隆江鎮林太村。明朝萬曆年間(1572),林姓在龍江河邊定居創村,為取興旺發達之意,故名「林太」。

    (7)隆江鎮陳隴村。宋時福建莆田人陳原父中進士,任海豐縣令,後逝世,子孫扶柩回家,路經總鋪洋遇暴風雨,洪水數天不退,棺木遂葬於今陳隴村前山(恰鼎金)。宋紹興年間(1131~1182),陳原父後裔回到此定居守祖墓,名「耆隴」,原居林、李二姓他移。新中國成立後為方便稱呼,冠以姓氏,改稱陳隴。

(8)葵潭鎮餘家寮村。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餘氏由普寧尖石北山村遷移至此搭寮定居,原名「溪墩界」。其時有唐、顏、謝三姓人氏共居於此。為便於客人探訪和與人相處,分別用「餘家寮」、「顏屋地」、「謝家宅」等名稱稱呼各自宅第。明萬曆癸未年(1583),唐、顏、謝三姓相繼外遷,僅剩餘姓,遂以「餘家寮」作為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9)華湖鎮華謝村。宋天禧至天聖年間(1018~1023),謝氏從潮安翔龍大窖鄉到縣城東南面1.5公裡處創居,因村駐地地勢低平,且全村皆姓謝,故名「下謝」,新中國成立後雅稱「華謝」。

(10)華湖鎮犁林村、犁高村。明初,林氏先祖從周田獅石村遷徙至潮南區赤寮村後,再在赤寮村移居至此創村。因後面山林地形似鞋狀,故稱為「後林鞋」或「涵鞋」,書寫為「後林犁」。(「鞋」與「犁」潮音土音相近),因時有高氏子孫一支也在此居住,雖同一地脈,但分為二個自然村,一個姓林,一個姓高,俗名「後林犁林」、「後林犁高」,簡稱犁林、犁高。

(11)華湖鎮後謝村。明景泰四年(1455)謝氏在此創村。因地處東福阜後,居民姓謝,故名「後謝」。  

(12)東隴鎮後吳村。南宋1184年前後,吳氏善士祖二房裔孫從後堀村移居到此,定居時,該村已有幾戶他姓人氏居住,由於吳氏遷入,他姓人氏相繼遷走,全村僅剩吳姓,並以姓命名,故稱「後吳」。

    (13)東隴鎮華房村。明正統年間(1436~1449),房氏從廣東大埔縣遷來,以姓名村,雅稱華房。

    (14)東隴鎮華吳村。宋淳熙十二年(1185),吳氏從福建蒲田移創鎮內烏石村,後分居此地,因地勢低洼,面前有一大湖,故名「下湖」,後因村皆姓吳,故改為下吳,雅稱華吳。

    (15)東隴鎮桂林村。南宋1275年,林姓祖宗從隆江鎮鳳光村移居此地,因與古巷、埔美兩村相鄰,均為林姓,故名「桂林村」。

(16)仙庵鎮林厝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8),惠來縣靖海鎮林姓到翁厝鄉東面定居,1950年在翁厝村中拆出後以姓定名,稱「林厝村」。

    (17)仙庵鎮柯厝村。清乾隆年間(1765~1795),潮陽峽山洋內柯姓人到此創村,以姓定名,故稱「柯厝村」。

    (18)仙庵鎮翁厝村。明天順年間(1457~1465),翁氏到此創村,以姓定名,故名「翁厝村」。

    (19)溪西鎮葉厝村。1516年,葉氏從福建南陽埔田來此創村,以姓定名,故名「葉厝」。

    (20)溪西鎮西黃村。別名西湖黃。明永樂八年(1410),黃氏從周田鎮前湖村來此置居創村,因村地背靠獅形山丘,面向湖洋,故稱「獅湖」,後為書寫方便,把「獅」改為「西」(兩字潮音相同),稱「西湖」,又因全村皆姓黃,故稱「西湖黃」,簡稱「西黃」。 

    (21)溪西鎮西詹村。明正德四年(1509),詹氏從饒平縣來此定居創村,因村後有三座形似「獅」的山丘,前面有一湖,故取名「獅湖」,為書寫方便把「獅」改為「西」(兩字潮音相同),稱「西湖」,全村均為詹姓,故稱「西湖詹」,簡稱「西詹」。

(22)溪西鎮軍林村。元至大年間(1308~1311),林氏由隆江鎮林太村分居於此創村,取名「軍林」。明朝晚期,據說其十五世祖林野鵬原為平民,因樂善好施,得升授為南京鎮平衛。為使君子仁人之風範能在故居中蔚為風氣,遂改村名為「君林」。清康熙年間(1672~1688年)因避諱,改為軍林。

(23)岐石鎮朱埔村。別名朱厝埔。因村地勢自高而低,形成三山埔(龜山、赤山、地龍埔)。清雍正元年(1723),龍溪都鳳鎮村朱氏裔孫到地龍埔前定居創村,由姓氏加地名,故稱「朱厝埔鄉」。1950年前後稱「朱厝埔」,後簡稱「朱埔」。

    (24)鰲江鎮陳畔、黃畔村。明萬曆年間(1574),陳氏從岐石鎮分支遷鼎沃村定居創村,因村二姓(陳、黃)分兩畔,故名「陳畔」、「黃畔」。

    (25)鰲江鎮後陳村。宋末,創鄉時有前陳、後陳兩部分,後因社區規劃故稱「後陳」。

    (26)鰲江鎮新林村。南宋寶慶年間(1224~1227),林姓從福建莆田到此創鄉,因地靠近塭地,故名「新埭」;明正德年間,海盜經常為害村民,迫使村民四周築寨設防,因此稱為「林厝寨」;有林、李二姓,據東、西二畔,1963年居林姓的村落改名為「新林」。

(27)鰲江鎮新李村,南宋淳右年間(1252年)李姓從普寧裡湖烏門樓來此創鄉,清乾隆年間(1737-1795)自圍寨,稱李厝寨;解放後改名為「新李」。

    (28)東埔農場新厝詹村。清康熙年間(1689~1727),詹氏從福建至此創村。後分居到東埔上村、後埕頂置居,後再移居新厝,並以姓冠村名,故名「新厝詹」。

    2.沿用他姓而得名,與村中主要姓氏無關的。

    (1)惠城鎮林厝埔村。清朝末(1892),夏姓兄弟二人從福建入惠創基,一人定居後洋,一人定居林厝埔。初創時,所在地為林姓一塊荒地,故名「林厝埔」。

(2)東隴鎮黃厝墩村。明正統年間(1436~1449),黃、楊諸姓在此定居,後又有吳姓從田中村遷徙而來,原以姓氏定名,且村中有一土墩,故名「黃厝墩」。後來吳姓興起,他姓逐漸遷徙他鄉,僅剩吳姓一族。

(3)大南山僑區詹厝葛村。明正德年間(1501~1521)詹姓在此置居,故名「詹厝葛」(古稱小村、寮地、屯等為葛),後為黃姓所購,詹姓他遷,現全村皆為黃姓,仍稱詹厝葛村。

(4)周田鎮施家村。1625年前後,此地有施姓人家居住,以姓命名,稱「施家」,後受賊寇騷擾而散鄉。後來杭美村陳氏派人在此守祖墳並落戶,逐漸繁衍成村,仍稱「施家」,沿用至今。

(5)華湖鎮後陳村。宋初,陳氏在此搭寮居住,毗鄰鄉人在稱呼陳氏的居住地時,都說在後面姓陳的人家,以後就形成該居住地的鄉名「後陳」,屬七鄉中的一鄉。南宋中期方姓從坑東遷入至此,明中期陳姓人家逐漸遷出另居別處,僅剩方姓,鄉名仍稱後陳。

(6)華湖鎮前何村。前何村古時隸屬東福阜(今東福村委會),由何氏先搭寮居住,人們在稱呼何氏的居住點時,就說前面姓何的人家,故居住點得名「前何」,後成為村名,屬七鄉中的一鄉。南宋中期方姓從坑東遷入到此居住,明中期何姓逐漸遷出定居他鄉,僅剩方姓,村名仍用「前何」。

    (7)大南山僑區謝塘村明初,謝姓到此創村,因村前有一蓮花塘,故名蓮塘,清初改稱謝塘,後陳、林、許、鄭、吳等姓相繼遷入,仍稱謝塘。

    3.原因某姓氏而命名,後因該姓氏失傳或其他原因而改名。

    (1)惠城鎮店坑村。店坑村舊稱蔡店坑,古時有一蔡姓在此開店,後蔡姓失傳,時有何氏(稱瀘江世家)來此定居,李氏從潮陽圓山來此定居;因村後地龍形狀象蛇形,村沒有蔡姓,故去首字,更名為「店坑」。

(2)溪西鎮厝寨村。清朝期間,有龍姓到此定居創村,後有陳姓同聚。龍姓先創,故取名「龍厝寨」。1976年報上級批准,簡稱「厝寨」。

   (3)周田鎮厝坑村。明天啟五年(1625),史姓在此居住,此地前面有一大坑,故名「史厝坑」,後因受賊寇騷擾而散鄉。後來賴、遊、張三姓從潮陽分支來此地創村,因再無史姓居住,便改稱為「厝坑」。

    (三)「下」雅稱「華」,「尾」雅稱「美」。

    惠城「下埔仔」雅稱華群村,其他如:神泉華家、華埔,仙庵塘華、華園、華清,周田華埔、華厝、華美,前詹華林、華庵、華美,東隴華吳、華房,岐石華清,華湖鎮最多,華堡、華宅、華謝、華隴、華翁、華家、華村,皆屬此類,全縣共有23個。

    華湖鎮美園村原名「山尾園」,其他還有:惠城洋美、山美、叮美,隆江市美、孔美、周美、華美、井美,葵潭陂美,靖海草美、坂美,周田杭美、華美,前詹仙美,華湖美園、隴美、會美,東隴埔美,溪西埔美,岐石林美,東港高美,葵潭場湖美,共有22個。也有例外,但只有兩個,即惠城南美、仙庵四美,乃取「美」之原意。

    (四)因地形地貌而命名。惠來濱海依山,村名中與山、水相關的字特別多,此類命名容易重名或類似。

    1.與山相關的字出現頻率高,如坑、石、嶺、坪、崗、坡、墩、埔、巖等。共有137個地名,佔全部505個自然村27%。羅列如下。

    惠城鎮14個:墩高、蔡店坑、隴頭坑、洪厝埔、鹽嶺、下坑仔、山美、    

泗竹埔、望嶺、石古、大山、鍾丘洋、石蘭口、林厝埔。

    隆江鎮14個:前埔、巖前、山家、橋埔、宮山、邦山、崗前、史嶺、峰霞、鐵山圩、陳隴、九福坑、鯉魚墩、鹽坑。

葵潭鎮12個:南照埔、三池埔、石陂、白石崗、大湖山、石田、北山埔、

長埔、塗牆墩、內坑、圓墩、青坑。    神泉鎮7個:蔗埔:赤山:石龜埔、東坑仔、橫山、石盤、華埔。    靖海鎮8個:南山、後石塔、葛山、厚山、月山、南山寨、虎邦山、西山。

    周田鎮12個:考山、興崗、崎岎、東埔、象崗、仙埔、塗坑、石山、施家輋、厝坑、獅石、古埔。  

    仙庵鎮5個:浮山、四石、京隴、浮埔、點埔。

    前詹鎮5個:後山、西埔、赤石、石峻、下埔尾。    華湖鎮4個:坪田、祭坑、西埔、隴美。

    東隴鎮12個:東隴、北山、釣石、後岱、黃厝墩、驛埔、赤嶺、寄隴、隴頭、埔尾、石洲、西隴。

    溪西鎮11個:吉埔、盟山、山頭、山崗、埔美、埔洋、山仔、後山、油甘坑、尖坑、山隴。

    岐石鎮8個:岐石、西埔、金雞山、鋪山、烏石、坑仔、伯公嶺、朱埔。

東港鎮5個:西嶺肚、石門坑、白坑、圓山、石門。    鰲江鎮7個:東岱、山慄、石丁、鳥坑、虎堀、東山。

東埔農場3個:東埔、石佛、雞崗。

青坑林場4個:桃樹崗、泥坑、深坷、上公坪。

華僑農場6個:桔子埔、銀坑、西坑、馬湖嶺、石洲仔、嶺後。

    2.與水相關的字也不少,共有112個,佔全部505個自然村22%。地名羅列如下:

    惠城鎮12個:塘邊、洋美、白沙湖、將軍湖、西溪、小溪、劉西塘、河田、後洋、前洋、鍾丘洋、泗竹埔。

    隆江鎮17個:江城、黃洋、月潭、海埕、竹湖、水頭、井美(含西塘、塘邊)、吉清村、林溝、洋下、浮草洋、潭頭、象湖、北海、北溪。

    葵潭鎮5個:溪口、圓頭湖、三池埔、大湖山、葛魚塘。

    神泉鎮4個:澳角、前湖、溪東、石湖。

    靖海鎮5個:大潭、後池、義湖、沫港、後湖。

    周田鎮2個:青洲村、東前湖。

    仙庵鎮7個:華清、裡湖、錫溪、頂溪、西塘、塘華、塘邊。

前詹鎮10個:港仔、島南、港寮、秀水裡、大溪、赤澳、溝疏、濂溪、

銘(湖)東村、銘(湖)西村。

    華湖鎮4個:溪洋、紅塘、溪仔畔、池畔。

    東隴鎮7個:赤洲、港頭、苗海、寄港、湖頭柵、車潭、石洲。

溪西鎮10個:西湖、溪南、水口、溪一村、溪二村、塘田、清平、雙洋、

溪洋、渡頭。

    岐石鎮5個:華清、湖寮、前汛、後汛、雙湖。

    東港鎮3個:月湖、渡頭、水尾。

    鰲江鎮5個:澳上、中澳、澳下、水磨、溪頭。

    葵潭農場2個:湖美、南湖。

    東埔農場1個:紅湖。  

    青坑林場3個:黃竹潭、深坷、泥坑。

華僑農場10個:馬湖、謝塘、下湖仔、馬湖嶺、池邊、馬龍湖、石洲仔、

深塗、龍湖、下洋。

    (五)因地理位置或方向、方位而命名。「東西南北」、「上中下(華)」、「前後或頭尾(美)」、邊、畔、墘之類的地名較多。

    惠城鎮17個,隆江鎮26個,葵潭鎮12個,神泉鎮12個,靖海鎮17個,仙庵鎮11個,周田鎮12個,前詹鎮13個,華湖鎮23個,東隴鎮16個,溪西鎮20個,岐石鎮7個,鰲江鎮11個,東港鎮10個,葵潭場2個,東埔場4個,青坑場1個,大南山僑區6個。全縣共有220個,約佔全縣505個自然村44%。其中,華湖鎮最多,達23個;靖海鎮最典型,25個自然村2個社區,有17個,約佔63%。

相關焦點

  • 首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名志》正式出版
    近日,由恩施州民政局編纂的首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名志》正式出版。該志書是對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成果的一次轉化運用,相關數據信息主要從國家地名資料庫提取使用。《恩施州地名志》書歷時2年編纂,全面、系統記載了全州鄉級以上行政區劃單位及部分群眾自治組織、居民點、重要地理自然實體等內容的地名文化信息,全書分地名綜述,地名命名規律及特點,政區、居民點,道路、街巷,自然地理實體,風景名勝、紀念地,交通運輸,水利設施,專業部門,地域品牌,地名藝文等10個篇目,共34章77節共70餘萬字。
  • 《雲浮市雲安區地名志》正式發行
    11月30日下午,雲安區舉行《雲浮市雲安區地名志》發行儀式。各鎮標準地名圖錄典志編纂委員會成員或民政助理、區直有關單位相關負責人、標準地名圖錄典志編纂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發行儀式。儀式上,區民政局、地方志、政協等有關負責人就《雲浮市雲安區地名志》相關情況作了介紹。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韓國人之後使用漢字為韓語地名注音,後直接用漢字為城市命名。而韓國地名中,又大量的地名與中國一模一樣,如嶺南、湖南、廣州 、陝州、晉州、麗水、泰安等。而被移植到韓國的中國地名中以楚地湖北最多,如漢江、襄陽、漢陽、丹陽、江陵等,這些地名都是在李朝時期命名。
  • 地名故事|荔波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這下清楚了~
    這是「荔波」這個地名最早的史籍記載。或是因荔波地處邊地,或蠻夷之地不便管轄的原因,荔波這個地方,一下屬廣西,一下又屬貴州。但各個時期,荔波這個名稱,不論屬廣西還是貴州,也無論是稱州,還是稱縣,都是用「荔波」來命名。至今「荔波」這一地名至少也有1048餘年的歷史了。也由於時代久遠,「荔波」一詞的字意已含混不清,眾說紛紜。
  • 720度全景航拍「上天入地」,深圳地名志用高科技來講新故事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苑偉斌12月8日,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舉行「深圳市地名圖錄典志新書發布會」,《深圳市地名志》《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深圳市標準地名圖錄》系列叢書正式出版發行。記者了解到,首本《深圳市地名志》於1987年1月出版。時隔三十三年,《深圳市地名志》等新版系列叢書出版發行,立體化、全景式展現當代深圳地名特點,回溯地名歷史沿革。該叢書著重突出深圳的區域特色,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地名文化特色,希望能在推廣深圳本土文化、普及地名知識、建設家園理念上具有積極作用,也能為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打造為深圳城市發展的閃亮名片。
  • 香港地名文化
    例如:京士柏King'sPark百麗殿Paladium已連拿利Glenealy(C)音譯加意譯地名,即中文名稱的專名音譯自英文,通名意譯自英文。它的特點是多以人名命名的地名,這類地名約佔地名總數的7%。
  • 【科普】學一點歷史——汕頭路名及潮汕地名的由來
    (褔合路)等,直到1980年後,才逐步恢復原名。大約在上世紀末起,由原來的沙地和填海建成東區馬路,市規劃部門作了統一的命名,東西走向的以「水」命名,如長江路、黃河路、浦江路、練江路、榕江路、珠江路、韓江路、江路等;南北走向的以「山」命名,如嵩山路、黃山路、衡山路、泰山路、華山路、廬山路、天山路、大北山路、大南山路、鳳凰山路等,所有路名見證了汕頭中心城區地理的變化和市政的發展。
  • 黃驊市地名志(一)
    新的機構名稱與地名是層出不窮,新、老名稱都承載著黃驊歷史上的一段記憶。所以,規範新地名,保護老地名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黃驊市地名志》是民政局利用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的成果,精心組織,創新編輯,出版發行的一部力著。對涉及黃驊地名的所有事項進行深入研究與整理,即吸取1982年編《黃驊縣地名資料彙編》的成果和新發現的部分家譜資料,也與時俱進的釐清了一些謬誤,使黃驊市的地名更加標準。
  • 青島出臺城市道路命名規則:不以外國人名、地名等命名
    青島出臺城市道路命名規則:不以外國人名、地名等命名 微信公眾號「青島發布」 2020-10-21 12:26
  • 歷經4年編纂,《房縣地名志》正式出版發行
    11月20日,《房縣地名志》發行座談會在縣民政局召開,會議對《房縣地名志》的編纂歷程、工作成果、採詞標準、編纂規範、時間節點等方面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縣政府黨組成員周天明出席會議並講話。據介紹,該部志書分為11大類、110小項,共收錄地名詞條7965條,地名屬性信息10萬餘條。編纂工作從2016年開始啟動,歷時4年,以我縣現有行政區劃為界,按照界定的地名範疇,全面系統地記載了我縣地理文化資源和地名的標準名稱,準確客觀地梳理了我縣各個地名的名稱來歷、地理位置、含義演變、歷史沿革、經濟文化狀況等地理實體特徵及相關信息。
  • 地球史多了「千葉期」:首次以日本地名命名
    (觀察者網訊)據日本共同社1月17日報導,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當天宣布,迄今77.4萬年前到12.9萬年前的地球史年代被命名為「千葉期(Chibanianus)」。這是在長達約46億年的地質年代中,首次以日本地名命名。
  • 雲南歷代民族語地名速覽
    朱惠榮認為,漢晉時期雲南的地名多為民族語地名,其中一部分被用作郡縣名稱。這些民族語地名中,最突出的是以族名為地名或政區名,如句町(在今廣南、富寧)、漏臥(在今羅平縣)、進桑(在今屏邊、河口縣境)、哀牢(跨今保山、德宏,直達西雙版納)、勞浸(在今陸良附近)、靡莫(在今尋甸附近)、巂(在瀾滄江和怒江之間)、昆明(在洱海周圍)等。
  • 今年揚州新添207處地名 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
    這次揚州東站周邊道路命名時,『煙花三月』便成為新路名,代替了原先的『站東路』。」馮靜介紹說,「煙花三月路」在連淮揚鎮鐵路揚州東站的東側,南至文昌路、北至新萬福路,是一條與連淮揚鎮鐵路平行的南北向道路。在今年揚州市新命名的地名中,像「煙花三月路」這樣有著文化意蘊的還有很多。
  • 山水視角下的古城贛州地名文化
    一、古城贛州地名與山文化  不同的地理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地名文化也是不同的。古城贛州地理環境複雜,多山地丘陵、嶺坪崗。這樣的地理條件特色往往以文化變遷的形式大量折射在地理實體的命名上,因而有地理方位、地形、自然資源等按其地理性質命名的地名。
  • 全省含「龍」字的地名有1000多個
    本報訊 地名的產生與人的活動密切相關,與歷史、地理、語言、文字緊密相連,我省的地名文化也亦如此。昨日,記者在省民政廳舉行的加強地名文化建設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海南地名命名遵循自然地名命名和人文地名命名理念,紛繁複雜,豐富多彩。
  • 惠來縣婦聯召開學習貫徹揭陽市婦女第五次代表大會精神暨惠來婦女...
    惠來縣婦聯召開學習貫徹揭陽市婦女第五次代表大會精神暨惠來婦女先進事跡報告會 2020-12-15 1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西地名的地域文化特徵
    山西省以地形地貌命名的地名居多,遍布全省鄉村,展現了黃土高原有山地、丘陵、平川、臺地等複雜的地形文化。山文化的特點主要通過與「山」有關的語素作通名體現出來。山,指比較大的山。崖(涯),山石或山地的陡立側面。嶺,山脈或山脈的干係。峪,山谷。,山嶺環抱處。溝,指山間的窪處。窪,山的低處。埝,兩阜相交,兩谷相切,未斷處;或者是為防水而築的土埂。寨,指山寨。圪塔,地形高出一塊。圪垛,指坑凹地。
  • ...區規範地名專項管理 推進地名綜合體系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車 姍  近年來,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不斷深化地名專項事務,以全市「政務2.0」城市大腦開發契機,提升地名公共服務,良性運作數字、文化及編制、命名等各項地名業務,在推進轄區地名服務體系建設中取得顯著進展。  智慧地名,賦能創新「碼上」服務。
  • 夜讀|北京地名中的冷知識
    以大興區的龐各莊為例,《大興區地名志》稱龐各莊「曾名龐家莊、龐哥莊,因姓得名」。除大興區外,朝陽區內稱「各」的村莊也不少,如崔各莊、善各莊、曹各莊、馬各莊、豆各莊、石各莊等。以石各莊為例,按《朝陽區地名志》雲「據傳該村原石姓居多,故以姓氏得村名」,並稱「『各』為家的南方讀音,故石各莊意為石家莊」。
  • 宜興市政府關於同意宜城街道、周鐵鎮、張渚鎮部分地名命名的批覆
    宜興市人民政府文件宜政發〔2020〕140號市政府關於同意宜城街道、周鐵鎮、張渚鎮部分地名命名的批覆市自然資源規劃局,周鐵鎮、張渚鎮人民政府:你們關於地名命名的請示收悉。根據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江蘇省地名管理條例》《無錫市地名管理條例》和《宜興市地名管理實施辦法》,按照符合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易找好記的原則,經實地調查和審核,同意你們對以下地名的命名。一、宜城街道1、尚城金街:東至宜北路,南至宜城陶瓷商城,西至規劃道路,北至規劃道路(寶雞路延伸段)的商業街,命名為尚城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