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2021-01-09 越南古與今

地名凸顯了一個地區的文化,近日鬧得沸沸揚揚的地名更改新聞,各地展開去除「崇洋媚外」地名的行動,就連酒店店名也要求更改。而曾幾何時,璀璨的中華文化曾受到東亞多國的仰慕,就連中國的地名都被日本、韓國、越南爭相模仿,許多地名直接是「複製粘貼」使用。

強大的漢唐帝國發展了華夏文化,漢字文化圈國家爭相模仿中國地名

東亞範圍內,由於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影響力很大,形成過去使用漢字的漢字文化圈,在這個文化圈內日本、韓國、越南都使用漢字,並以漢字來命名各自的地名。漢字創造了這些國家的地名文化,沒有漢字傳入,這些國家的豐富多彩的地名文化體系無法得以確立。

日本在唐朝是派遣唐使前往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將漢文化帶回日本。而最先體現漢文化正式地名,日本古都京都的名字就是模仿唐朝時期的兩個都城名字長安和洛陽,京都最早建立是稱為平安京,而當時平安京模仿唐長安城格局,以朱雀大街分為東西兩,其中西稱為長安,東稱為洛陽。後來的京都就是洛陽為核心發展起來的日本都城,所以京都在日本人眼裡也被稱為洛陽,當時幕府將軍前往京都御所朝見日本天皇也被稱為「上洛「。中國文化中的「瀟湘八景」傳入日本後,日本也依樣畫葫蘆將湖南的湘江地名搬到日本,日本直接還有湘北、湘南、湘西和湘東的地名。

明治時期上洛列

在歷史上韓國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許多地名都以漢字命名,甚至連發音都大致相同。韓國最早出現漢字地名也是在新羅王國時期,當時統一半島後的新羅派遣國人前往唐朝學習唐文化,將大唐體制複製回新羅。韓國人之後使用漢字為韓語地名注音,後直接用漢字為城市命名。而韓國地名中,又大量的地名與中國一模一樣,如嶺南、湖南、廣州 、陝州、晉州、麗水、泰安等。而被移植到韓國的中國地名中以楚地湖北最多,如漢江、襄陽、漢陽、丹陽、江陵等,這些地名都是在李朝時期命名。

越南國名與中國息息相關

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受中國文化影響是莫過於越南,越南自秦朝開始就是中國郡縣,在隸屬中國時期, 如同中原地 區, 以漢字為正式文字, 交州各種地名均以漢字命 名、更名。隸屬中國郡縣狀態一直到五代十國交州土豪自立後才改變,不過自立後的越南依然仰慕中國文化,全面移植中國制度,仍以漢字為官方文字, 用漢字命名、記載地名。正因如此越南從古至今的許多地名無不受到中國文化的輻射。

越南歷代的國名都是中國皇帝賜予使用,越南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國名安南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 年)越南李朝皇帝李天祚入貢南宋時,宋孝宗正式賜予的國名,《宋史》對此曾詳細記載:

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次年八月又賜安南國王

安南國之名從此長期為越南使用,直到19世紀初期越南末代王朝阮朝建立,阮朝擁有越南史上最大的國土,為了凸顯自身不一樣,阮朝向清朝求封新稱號為南越國。清朝嘉慶鑑於漢初已有南越國,而且南越國涵蓋兩廣,於是下令不許阮朝使用南越國號。而是賜予新國號越南。

天朝褒賜國號著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於下表其新賜藩封且在百越之南著於時憲書內將安南改為越南。《嘉慶重修一統志》

中國皇帝的冊封最終使得越南國名使用至今。

越南多省地名與中國地名撞臉

由於長期的模仿中國文化,使用漢字地名。而且越南的行政區劃也是隨著中國變化而變化,使得越南的地名與中國重複率也遠高於日本和韓國,這些地名在越南史書《欽定越史通鑑綱目 》《大南實錄》《大南一統志》《皇越輿地誌》《嘉定城通志》都有大量的記載。

越南立國之初,丁部領模仿唐朝建立道、府、縣的行政區劃,並建都華閭,以華閭為長安,以長安為名蓋因受到唐朝都城長安的影響。丁朝之後,越南歷朝模仿宋元明清的行政區劃,出現路府道州縣及省的建制名稱,現今越南實現省縣(郡)社三級制的行政區劃,但無論是省郡縣還是鄉鎮坊抑或直轄市省轄市縣級市這些行政地名通名均和中國歷史文化有關。

越南歷代王朝稱帝建元,使用完整的帝制制度,歷代越南王朝建國都成為京師,模仿中國封建王朝命名都城的習慣,將都城稱呼為順天應天之類。如越南李朝之後將現行的河內成為應天府,李朝時期是應天府南京升龍,與中國北宋以應天府為南京(現在商丘縣)完全一樣。後黎朝時河內改稱為奉天府東京,以龍興之地位紹天府西都。阮朝時期將都城順化命名為京師承天府,至今順化歸屬承天順化省。

越南西貢原名嘉定

古代越南隨著漢文化深入,帝王對於中國文化仰慕,甚至連都城建設都照搬中國帝都建造。阮朝明命帝就是模仿北京皇城布局順化承天府,承天府內的官署的方位布置很多都與清朝北京城類似,如皇城大內和紫禁城的宮殿割據,祭天天壇的方位設置。明命帝仰慕漢文化很深,尤其是以明朝為榜樣,將自己的陵園都明命為孝陵(與明太祖陵號一模一樣)。

此外封建王朝時代越南帝王為凸顯帝王所在京畿要地,也模仿中國設置畿輔之地,設三輔和四輔。《大越史記全書》陳紀漢蒼開大元年記載:清化府路為京畿三輔,改清化府為天昌府,並九真愛州為三輔,又改演州為靈源府,並為四輔。

由於使用越南兩千多年來大量的漢字地名使用使得越南現代地名與中國許多地名一模一樣,其中行政層級和地名都一模一樣的省市縣名稱如下。

在越南省一級也有山西省、河南省。在越南城市一級中有太原市、西寧市、萊州市、高平市、海陽市、永安市、北寧市、嘉義市。在越南縣一級中大量地名與中國相同,如越南和平縣位於薄遼省(對應中國廣東和平縣)、廣昌縣和石城縣位於清化省(對應江西省廣昌縣和石城縣)、仙遊縣位於北寧省(對應福建省仙遊縣)、重慶縣位於高平省、懷仁縣位於越南平定省(對應山西懷仁縣)、延慶縣位於慶和省(對應北京市延慶區)、江城縣位于堅江省(對應雲南江城縣)、永興縣位於隆安省(對應湖南省永興縣)、新興縣(對應廣東省新興縣)金山縣(對應上海市金山區)寧海縣(對應浙江省寧海縣)。除此地名一樣,行政層級不同的地名更是數不勝數,如越南省份中和中國地名一樣,但行政層級不同的有太原省、西寧省、高平省、海陽省、廣寧省、廣南省。此外還有黃梅市、襄陽縣、太和市、宜春縣等,而一些鄉鎮級別的地名與中國一樣的更是數不勝數。

德天瀑布越南一側是重慶縣

越南這些地名除了少數是直接移植中國地名外,如長安之類。大多數都是越南自己按照地形山川命名。如永福省永安地名來源

永安省,取永祥府和安樂縣各一字。

越南河南省來源:

成泰二年(1890年),分河內省裡仁府和南定省廉平府設河南省,取河內省和南定省名各一字。

既然是越南人自行命名為何會與中國地名大量雷同呢,這背後是源於就是源於越南自古以來仰慕中華文化,學習中國文化,用漢字取地名時也是按照中國文化中的地名取名規則和習慣來命名,最終使得許多中越地名都一模一樣。

除了相似的地名,越南眾多的地名均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如峴港城外有五行山,而這個五行就是指的中國文化中的陰陽五行文化。

《大南一統志卷5》對此有詳載:

明命十八年(1837年)敕賜三臺山為水山西南三頂為木山陽火山陰火山西二頂為土山金山各勒其名於山之石。

這些越南古老漢字地名保存得十分完好,並沒有因為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而要被更改。而這地名的保留也體現了中國文化在越南的傳承歷史,展現了中國與越南的文化交流源遠流長,也是越南為數不多可尋的中國痕跡。

地名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歷史的濃縮,某種意義上來說地名還是特殊的文化遺產。一個個廣為人知的地名本身就是文化的符號,是古今文化相連紐帶。

參考資料:《宋史》、《大越史記全書》、《大南一統志》

論文:陳繼華《越南地名的語源分類初探》、華林甫《略論中國地名文化對越南的影響》

相關焦點

  • 韓國地名有多少是抄襲中國的?
    中華文化圈這一概念自古有之,其範圍除中國外,還有日本、韓國、越南、朝鮮以及東南亞部分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儘管實際上韓國、越南已經廢除了漢字,在那種根深蒂固的影響恐怕是永也擺脫不了的。中國地名都是歷史積澱下來的,中國有五嶽,於是乎半島選了五座大山,定名為五嶽,分別是中嶽八公山、東嶽吐含山、南嶽地理山、西嶽雞龍山和北嶽太伯山。半島這樣大規模的照搬抄襲,實在是有些「粗暴」據載朝鮮半島有記載的最早的地名,都是由漢朝給命名的。
  • 越南剛建國就廢除漢字,為何地名依舊照搬中國?原因很無奈
    倘若越南不廢除漢字,這些地名真是讓人分不清楚究竟哪個是中國的,哪個是越南的?可以說,越南地名照搬中國的情況是非常嚴重的。為何越南要照搬中國地名?原因也是很無奈。 最明顯的就是越南國名,原本越南統治者向嘉慶皇帝申報的國名是「南越」,嘉慶皇帝覺得甚為不妥,就直接把越南國名顛倒了個,也就有了現在越南的國名。這也是越南國名照搬中國地名的縮影,大多數地名基本上都是中國王朝直接賜名的。
  • 繼越南韓國後,日本街頭也出現「中文標語」,國人:句句直戳心窩
    其中越南和韓國就是中國遊客喜歡去的目的地,但是近幾年隨著中國遊客的增多,一些國家似乎並不歡迎我們,越南、韓國都張貼出了「不歡迎中國遊客」的標識語,在泰國、緬甸、印度等這些旅遊國家用中文寫著「請勿亂丟垃圾」等一些特殊的中文語句,對中國遊客非常不友好,旅遊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如果遇見這樣的事情,中國遊客恐怕很難再去這裡遊玩了。
  • 為什麼韓國會有這麼多中國地名?
    韓國,為什麼會和中國有許多重複的地名呢?對於韓國人來說,位於首爾的景福宮,就是他們的故宮。,都直接借用過中原王朝的地名,比如今天的首爾在高麗時叫楊州,雖然這個名字是木字旁的楊,和中國的揚州提手旁的揚字不同,但在《高麗史·地理志》裡,說「楊州,別號廣陵」,廣陵正是唐朝前揚州的古稱,足以見得楊州和揚州其實是一回事。
  • 談談外國地名的翻譯
    周定國,曾任中國地名委員會辦公室國外地名工作組組長、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外國地名處處長,副編審。國際地名標準化要以各國地名標準化為基礎。為此,「名從主人」是各國翻譯和轉寫外國地名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我們認為,在「名從主人」的原則指導下,翻譯外國地名應當尊重各有關主權國家的意見,必須採取各國主權範圍內地名的標準羅馬拼寫。
  • 商標攻略之如何註冊和保護帶有外國地名的商標
    「公眾知曉」,和「馳名」一樣,都是一個動態發展變化的事實狀態。一般會考慮(1)詞典解釋;(2)是否通過出版、網絡、廣播、影視等大眾傳媒對該外國地名在一定時間內進行了較為廣泛的傳播,使中國公眾可以較為容易知悉該外國地名;(3)使用人對該外國地名的實際使用情況等。
  • 舊金山、檀香山,為何有些地名的翻譯不是用音譯?
    世界上有不同語言,互相交流需要翻譯,但是,有些專業性的、帶有人文色彩的地名翻譯起來則有些講究,這裡最典型的就是國外的地名的翻譯方法,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翻譯很簡單:音譯不就完了嗎?這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當然,音譯是最主要的方式,這就是「屬地語言原則」,比如「雪梨」,「紐約」等都是根據讀音翻譯,但如果僅僅只有音譯那也非常怪異,美國有些地方不是舊不用音譯嗎?比如:舊金山和檀香山!華人剛開始翻譯歐洲地名的時候,幾乎完全用音譯那麼,這有什麼講究呢?
  • 韓國地名為啥全抄中國的
    大家都知道,韓國一貫對「自己的文化」非常自信。可為啥在地名上就這麼執著地沿用中國名字呢?
  • 日本有個「中國」?聊聊地名那些事
    除了北京的南京,還有遍布全球的維多利亞,日本的中國地區,中國的巴西和英國,英國的「乳山」……今天,阿研就和你一起了解一下地名那些事兒。「北京的曾用名是南京」這個說法,其實不夠準確,因為歷史上被稱為「南京」的,只是今天的北京西南廣安門一帶,史稱「遼南京」,也就是遼國的陪都。
  • 韓國的很多地名和湖北的一樣,網友:韓國人的祖先來自湖北?
    ,除了欣賞風景,很多人還發現韓國很多地方和湖北一樣,怎麼樣?網友:韓國的祖先來自湖北。襄陽素有湖北省會的美譽,但很多人不知道,在韓國有一座同名的"襄陽"城市,韓國首都首爾,原名漢城,初稱漢陽。而江陵市在韓國最著名的節日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有韓國隊的母親河漢江等。就連韓國的國旗都與中國的國旗相似,韓國和湖北的地名重複率太高,原因有兩個最為人所知。
  • 外國網友問為啥好多中國地名都雙音節?在線等,挺急的
    【環球網報導 實習記者 劉躍勍】隨著中外交流的增多和中國文化的不斷輸出,許多外國人都對中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就有外國網友在美版知乎Quora上提問「為什麼中國的城市名和省名通常是兩個音節?」網友圖特摩斯(Thutmose)就說,中國的地名很多都是兩個字也許只是出於習慣。圖特摩斯舉了一些外國地名的例子,雖然它們的外語發音是多於兩個音節的,但中國依舊將之翻譯為兩個字,比如紐約、費城、漢堡等。無論是出於習慣,還是一個音節真的不足以表達完整的意思,這個問題本身已經體現了外國網友對中國地名的興趣。
  • 這個地方原來有上千個中國地名,如今都是外國名字,是外國領土
    原標題:這個地方原來有上千個中國地名,如今都是外國名字,是外國領土中國人起名都很接地氣,不論是人名還是地名,人名中女的帶花,男的帶鵬,其實都是取一個好的寓意,而取小名往往都叫什麼狗剩,二蛋之類的,想要好養活一些。
  • ​韓國表達「強烈遺憾」丨為何韓國有大量地名與湖北一模一樣?因為祖先來自湖北
    現在世界上唯一延續至今的文明古國就是中國,而且從古至今,中國都創造了十分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在強大的中華帝國周邊,很多國家成了我們的千年藩屬,學習我們的文化和制度,甚至連人種都起源自中國。在《史記》的記載中,曾經與古代中國對抗過幾百年的遊牧民族匈奴,其實祖上就是從中原遷徙過去的,「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中原人。
  • 日本地名問題隨筆
    總之,地名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具生命力的語言,值得人類去珍視和發掘。域君今天簡要談一下日本地名與歷史關係的一些問題,請大家予以批評指正。首先說一下日本地名和日本人姓氏的關係。著名的日本人文學家丹羽基二在其著的《人的姓氏百分之八十是地名》一書中就對日本人的姓氏大多來自於地名等問題進行了追根溯源的探討。
  • 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
    過去我國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一直沿用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各種舊拼法。舊的拼法為數甚多,就主要方案而言,自1605年利瑪竇方案以來,外國集體或個人設計的約40餘種,中國人設計的近20種,加起來約60餘種(注)。但很多早已淘汰或過時了。剩下常用的英文中主要是「威妥瑪式」和「舊郵政式」以及一些國家自己擬訂的轉寫方案。
  • 韓國大量地名與湖北一模一樣?學者:韓國人祖先可能來自湖北
    熟悉韓國的朋友們都知道,韓國作為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其與我國有著極深的歷史淵源。近年來國內外對韓國包括朝鮮半島歷史的研究越來越多。於是有些專家學者便提出了這樣一個論斷:韓國人的祖先很可能來自中國湖北。此語一出,著實讓人驚訝。
  • 中國歷史稱呼朝代用國號,外國歷史稱呼朝代用什麼?幾乎不用國號
    答案是不適用,外國歷史稱呼朝代幾乎都不用國號,只有極少數國家歷史適用中國歷史這套規則。在外國歷史,只有朝鮮歷史稱呼朝代用國號,比如新羅王朝、高麗王朝、朝鮮王朝,等等。 外國歷史稱呼朝代用以下幾個規則。
  • 為什麼深圳很多地名跟日本地名很像?今天算長見識了
    深圳作為我國的一線城市之一,人們經常會將深圳與日本的發達程度相比較。因此,有很多人都發現,日本地區的很多地名與深圳的地名都十分相像,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我們通過查閱日本地區與深圳地區相比較就可以發現,深圳的松崗、新安、龍華等地名與日本的西鄉隆盛、神戶、福岡等具有很高的相似度。當然這些地名說明不了日本與深圳有著什麼直接的聯繫。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的取名方式與我國古代傳承下來的取名方式相同,例如西門慶的名字就是因為西門家住的地方靠近城池西門,因此,他們便姓西門。而日本的松下姓,就是和人們出生的地方是松樹下有著很大的關係。
  • 比改地名更重要的,是改掉抖音裡的崇洋媚外
    那時名創優品宣傳自己是日本品牌,創始人為日本設計師三宅順也,總部位於日本銀座,有日文網站,品牌名與 Logo 也像極了無印良品和優衣庫。一切看上去和中國毫無聯繫。然而,有細心的網友發現,名創優品商標在日本的註冊時間,居然比在中國的註冊時間晚!
  • 臺灣地名的大陸情結:懂中國地理就不怕迷路
    「作為寫在大地上的歷史,地名有著和生命一樣豐富和深刻的內涵。一個臺灣地名,就是一個歷史片段,就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它猶如陳年老酒,甘醇綿厚,愈久彌香,值得我餘生慢慢品味。」5月16日,與記者聊起新書《臺灣地名溯源》(海風出版社出版),福建師範大學碩士生導師陳名實的言語中透著幾分謙遜。  對臺灣歷史文化十分關注的陳名實,對臺灣地名亦有濃厚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