湃書單|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4本書,中年人的童話故事

2020-12-22 澎湃新聞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編輯們提供給大家的一份書單,每月更新一期。巧合的是,本月大家在讀或讀過的書中,有幾本是童話或者關於童話的,且都是中年童話。

《長頭髮的貓咪男孩》【以色列】埃特加·凱雷特/著 阿維爾·巴希爾/繪 方鐵/譯,湖南美術出版社·浦睿文化,2020年5月版

推薦人:顧明

推薦語:

一直想讀埃特加·凱雷特的小說,看到書名裡有「貓咪」兩個字,於是就以它作為開始了。結果,這是一部繪本,地鐵上花幾分鐘就翻完了,略有些失望。不過,埃特加·凱雷特在繪本中所講的故事卻值得不斷回味。

因為爸爸忙著去與一個大客戶談一筆生意,將長頭髮的貓咪男孩一個人留在了動物園裡。落單的貓咪男孩,遇見了以解救被關在籠子裡的動物,把它們放歸自然為業的哈巴谷,後者對這個混合了大型貓科動物和家貓特性的人種充滿好奇,因為他以前從沒遇見過。哈巴谷就像以往一樣,在筆記本上詳細記下了貓咪男孩的特點,他吃什麼、他喜歡什麼、他只能喝什麼……最後,他照例要記下貓咪男孩的自然棲息地,把他放回那裡。那麼,貓咪男孩的棲息地在哪呢?當然是他的家。

這是埃特加·凱雷特寫給自己兒子的童話故事,想說的內容很簡單,每個孩子都應該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長,但是,做到卻很難。反之亦然!老去的父母希望孩子們能多多陪伴,但要做到卻是更難。

《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美】艾倫·B.知念/著 劉幼怡/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年10月版

《大人心理童話》【美】艾倫·B.知念/著 郭菀玲/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版

推薦人:方曉燕

推薦語:

艾倫·B.知念(Allan B.Chinen),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其所著的「童話與心理學」書系包括了《從此以後——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大人心理童話》、《拯救王子的公主》、《童話中的男性進化史》四種,主要以榮格及埃裡克森的心理學理論為依據,對全球的民間童話故事進行分類研究。其中,《從此以後》研究老年題材的童話故事,《大人心理童話》原版書名為Once Upon a Midlife:Classic Stories and Mythic Tales to Illuminate the Middle Years,研究的是中年童話,兩書共同構成了知念關於「童話故事與人的後半生」的討論。

這些中老年題材的童話故事通常以孤獨、焦慮、喪失的陰鬱情境開場,主人公們在人生的下半場遭遇了賦形於生活壓力、婚姻困局、事業瓶頸、身心疾病的種種「獨眼巨人」,通過故事的演進提示出人在後半生必須完成的心理發展任務——自我改造、自我整合併進而自我超越。

大多數人在中年以後,隨著經驗和智慧的積累,開始放棄年輕時二元對立的絕對立場,發展出一種道德相對主義,容忍度越來越高,能夠承認和接納現實,也認清了自主性與力量的有限,在「同自我懷疑和幻滅感苦苦角力」後撥雲見日,回頭確認自己的生活,不再去推究它究竟算好算壞,從而發現日常的價值,獲得更多即時的喜悅,對死亡的迫近也能日漸有平靜的認可。

「中年男女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不可能放棄自己在社會上的職責,但是他們又歷經太多幻滅,無法完全相信社會的允諾。這種情況常會導致精神錯亂、憤世嫉俗,或者讓人產生幽默感。在理想的情況下,中年男女會繼續扮演社會所賦予的角色,但同時也會看穿這些角色的假象,並加以自嘲,幽默讓見解與責任之間的衝突得以紓解。」畢竟,這是一個已經「了解自己的局限性,也了解世界的局限性」的年齡,其實自有其「幸甚至哉」的一面。

《導讀阿多諾》【英】羅斯·威爾遜/著 路程/譯,重慶大學出版社·拜德雅,2016年7月版

推薦人:龔思量

推薦語:

在《導讀阿多諾》一書中,作者提到馬克思論述了工人是怎麼樣被「僅僅看作是一個工人而不是任何其他存在」,並表示這種看法簡化了生命本身,它只能被看作可以工作的勞力,生命成為了商品。聯繫到近來收穫廣泛關注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我們可以發現在高度數位化的社會中,外賣騎手,或者更廣義上的勞動者,已經被簡化為一個個為平臺和顧客服務的「標籤」。除去簡單的商品遞交過程外,消費者無法直面勞動者;勞動者的勞動過程已經被刻意隱藏,而消費者也被引導著去忽略勞動者可能遇到的危險和困難。面對這一系列由資本和網絡平臺引發的勞動問題,阿多諾與他的思想或許會帶給我們新的啟示。

Dreyer's English: An Utterly Correct Guide to Clarity and StyleBenjamin Dreyer/著,Random House,2019年1月版

推薦人:朱凡

推薦語:

可能是最適合作為睡前讀物的語法書(沒有之一),對於經常跟文字打交道的人來說尤其如此。班傑明·德雷爾(Benjamin Dreyer)大學畢業後機緣巧合地入了文字編輯這一行,在工作中為語言的魅力所俘獲,一晃三十年,如今已是蘭登書屋的副總裁、執行總編輯和文字總監。文字編輯(Copy Editor),指通常不涉及文章內容,僅負責將文字打磨得準確、清晰、更具表達力的編輯。聽起來並不高深莫測,要做好卻並不容易,甚至是一門略帶神秘色彩的技藝(唯一的已知法門是從童年時代就開始大量閱讀)。

德雷爾的書之所以好讀,首先自然是因為他對文字的驚人掌控力,比如他在正文第二頁告訴讀者一輩子不用actually也不會錯過什麼,於是全書此後再也見不到這個詞;其次是他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寫作風格,有時候他會大吼一聲「退後」並敲下大寫鍵,把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硬生生塞進你的腦子(比如永遠不要用撇號來表示複數,英國有「食雜店撇號」一說,食雜店的廣告牌上會用banana’s來表示很多香蕉,Dreyer認為這種做法不可理喻),但有時當他用心儀的作家的小說片段舉例時,又會深情款款地對一個逗號大加讚美,他甚至會把喜歡的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打出來,就為了更好地體會其結構之美。

但書中最令人忍俊不禁的還是那些「自己人的笑話」和編輯與作家的「勾心鬥角」,這些好玩的段子大多藏身在腳註裡。比如文字編輯會通過在句末加上「by zombies」(被殭屍)來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被動句,再比如《瘋狂的喬治王》上映時片名之所以寫作「The Madness of King George」而不是「The Madness of George Ⅲ(《瘋狂的喬治三世》)」是為了防止一些沒文化的觀眾以為這個電影還有前兩部……而作家和編輯既然可能惺惺相惜,也就難免話不投機:比如Dreyer透露有身份未知的作家在一條非常端莊的編輯意見旁邊用紅筆或者鮮血寫道「滾去寫你自己的書去」(WRITE YOUR OWN FUCKING BOOK),讓我不禁想對每一個作者說一聲:感激平日的溫柔相待。

《地下》【日】村上春樹/著 林少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9年6月版

推薦人:鍾源

推薦語:

1995年3月20日清晨,五名奧姆真理教信徒在三條線路的地鐵車廂內捅破了裝有液狀沙林毒氣的塑膠袋,致使逾3800人(官方數據)受到毒害,其中死亡12人,更多人苦於後遺症,有人終身殘疾。

1996年1月至同年年底,村上春樹採訪了62名東京沙林毒氣事件的受害者,詳細詢問他們在哪裡出生、愛好是什麼、做什麼工作、和怎樣的家人共同生活等等,讓受害者「每個人長相的細部更真切地浮現出來,而不想讓其中活生生的人變成『面目模糊的眾多受害者的一個(one of them)』」。

如此不厭其煩的記敘普通人的瑣碎日常的確是鮮見的視角,但有時難免有在跟鄰居大哥「話家常」之感。村上春樹當然不止於此,他在後記中寫道,說「奧姆惡劣」是容易的,說「惡與正氣不是一回事」,作為邏輯本身也是容易的,但「那已是淪為體制性質的沾滿汙垢的語言」。為了從「公共馬車式共識」的咒語中解脫出來,他將視線從奧姆真理教移開,選擇來自新方向的語言。

《地下》是一本提醒我們警惕宏大敘事(或者說簡單邏輯)的作品,是村上春樹「反體制」的思考。當然,讀《地下》的另一大理由,是《1Q84》與其緊密的關聯。

《帝國縮影:明清時期的裡社壇與鄉厲壇》劉永華/著,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20年1月版

推薦人:黃曉峰

推薦語:

社祭是在土地崇拜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對五土、五穀及相關神明的祭祀;厲祭則是祭奠橫死者魂魄的一種禮儀。裡社壇和鄉厲壇作為民間最基層的祭祀活動,雖然起源很早,但作者劉永華先生梳理文獻後指出,從漢代以後,一千餘年間,朝廷幾乎沒有主動在鄉村推行這一制度。到了明初,情況有了根本變化,朱元璋明確下詔要求天下府州縣和各裡建立社壇和厲壇,並且將其與鄉村治理的裡甲制配合。「自洪武八年九年至十五年,全國大多數州縣都相繼修建了裡社壇和鄉厲壇。」(74頁)「這種神道設教與戶籍賦役制度相結合的做法,可以說體現了明代鄉村統治策略的一個創新之處。」(95頁)朱元璋同時要求「天下之淫祀,一切屏除」,因為「淫祀對朝廷最大的威脅,是這種祭祀有可能給朝廷視為錯誤的觀念打開大門,從而危及朝廷涉及的禮制秩序乃至政治秩序」。(49頁)雖然明中期以後,裡社壇和鄉厲壇都有衰敗的跡象,但朱元璋這一舉措,確實在一定程度將管住意識形態的理想貫徹到了最基層。

網上的帝王飯圈中,「朱元璋粉」不知是否注意到,明太祖的成就不僅僅是開局一個碗,一路做到王,不少後來者的統治術,不過是「重八哥哥」玩剩的。

《動力與秩序:中國哲學的現代追尋與轉向(1895-1995)》高瑞泉/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9年11月版

推薦人:黃曉峰

推薦語:

按照作者高瑞泉先生的說法:本書是「從社會哲學的角度研究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圍繞著『動力』和『秩序』雙重焦點展開的觀念史」。(108頁)從19世紀中葉開始,西方文化的動力性特徵引起了中國人的高度關注,梁啓超引唐才常的話說:「西人以動力橫絕五洲也……無可懼也,無可駭也,乃天之日新地球之運,而生吾中國之動力也。」也許可以這麼理解,中國的現代化的起步,或者在西學中尋找動力,或者在本土資源中發現遮蔽的動力。不同的思想流派,各自從自己認同的思想資源中發掘動力性因素。作者指出:「從哲學的角度說,進化論、馬克思主義和現代新儒家代表了三種典型的進路。它們都欲給中國文化提供某種動力精神,同時互相之間也有許多互涵互滲的內容。」(39頁)

從分析動力因切入,書中的洞見處處皆是,嚴復雖然接受進步史觀,但在哲學上沒有一般進步史觀之目的論,在社會學上也免於建構烏託邦。而講大同理想的康有為,因為以實質性平等為理想,原則上拒絕將競爭引入未來社會。可是,在他的理想社會中,取消了競爭,社會的活力和發展的動力也就枯竭了。以動力的追尋與秩序的焦慮之互滲為視角,與以往激進與保守、救亡與啟蒙、改良與革命等劃分模式相比,更多呈現了哲學的進路。

《法國大革命前夕的輿論與謠言》【法】阿萊特·法爾熱/著 陳旻樂/譯,文匯出版社,2018年3月版

推薦人:韓少華

推薦語:

「新聞是一場戰爭,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新聞傳播者們的策略簡單粗暴:『每個人都叫嚷著他披露的新聞是確鑿無疑的,但最新消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揭穿此前的新聞,早上還是英雄,到了晚上七點就徹底變成了狗熊;而到了第二天,當他醒來時,前一天晚上的新聞又讓英雄恢復了名譽』。」阿萊特·法爾熱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的輿論與謠言》中這樣引用了路易-塞巴斯蒂安·梅西耶所描述的那個時代的「新聞傳播」。

作者又說道:「整個18世紀,言論都折磨著當局。關於這一點,當言論是表達反對意見時,大家都能理解;然而,當它們看起來毫無意義,甚至是在歌功頌德時,當局依然備受折磨,這就很讓人吃驚了。『支持的話語』所帶來的困擾並不亞於『反對的話語』:這是嚴重損害君主制最深層的思想之一,按照這一思想,庸俗且易衝動的民眾根本就無權妄議時事。」

阿萊特·法爾熱從事社會史、心態史研究,關注18世紀法國民眾身份、兩性關係與歷史書寫等問題,她為這本書而搜集的包含公眾輿論的各種資料有:編年史、報刊、回憶錄、警方筆錄、大量的手寫新聞 ,還有巴士底獄的檔案。

「認真瀏覽滿是他人言語的資料,也許會讀到或者猜到某些以前我們不太關注的微妙話語或某種日常知識,因為我們以為它們並未成型,甚至從誕生就是殘缺的。」

《橫渡孟加拉灣:自然的暴怒和移民的財富》【印度】蘇尼爾·阿姆瑞斯/著 堯嘉寧/譯 朱明/校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版

推薦人:於淑娟

推薦語:

初見書訊就很感興趣的一本書,但讀起來並不快。近年國內出版界對世界史譯著的投入熱情頗高,甚至以往國內讀者並不熟悉的一些主題,比如中東歐、北歐等,也有不少作品出版。相較之下,對於與我們距離更近、歷史交往更頻繁、現實糾葛更複雜的東南亞、南亞,我們得以去了解、認識它的作品還遠遠不夠。《橫渡孟加拉灣》是一部區域史研究著作,而這部區域史是「流動」的,作者關注生態的變遷、移民的流動、貿易的往來,還有時代變遷中這一地區所面對的現實問題,視野宏大。對這一地區歷史沒有足夠知識儲備的讀者來說,大概可以從中獲得許多印象、一些線索,而要更進一步、更清楚地看清這一幅歷史畫卷,還需要更多基礎知識和歷史細節的補入。

《列那狐的故事》【美】James Simpson/譯,Liveright出版社,2015年3月版

推薦人:鄭詩亮

推薦語:

自小就愛讀《列那狐的故事》,記得最早是在堂兄家裡讀到的連環畫,在中國童話故事、民間傳說裡一貫以反面形象出現的狐狸,一變而為主角,使盡各類陰謀詭計,上騙獅子,下欺兔子,大獲全勝,如今想來,這種情節安排和角色設定,是頗有些「反類型」的意味的。

《列那狐的故事》流傳最廣、聲名最著的英譯本(Reynard the Fox)出自十五世紀的作家、出版家William Caxton之手。2015年出版的這個英譯本,譯者James Simpson是哈佛大學英語文學系教授、歐洲中世紀文學專家,為本書作序的Stephen Greenblatt教授對譯文的精彩、生動盛讚不已,而我更關注的,則是Simpson教授在導讀中做出的有趣對比——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與《列那狐的故事》!他說,如果馬基雅維利是在教導君主如何勝過自己的臣下與敵手的話,那麼列那狐就相當於在說聰明的臣下如何勝過自己的君主與敵手。真想不到,原來自己喜愛的童話故事會被拔到如此高度。不過,這些其實都不必理會,這本書對我的最大吸引力來自裝幀設計和插畫:一見之下,頓覺愛不釋手。在寫這篇短文的時候,我忍不住又下單了一本——不讀,收藏!

《許子東細讀張愛玲》許子東/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年5月版

推薦人:臧繼賢

推薦語:

這本書讀得特別慢,並且不是從頭到尾讀的,而是跳躍著,先去讀張愛玲的某部作品,再去讀書中解析的章節。所以,因為這本書讀了張愛玲的《小團圓》、《金鎖記》、《紅玫瑰與白玫瑰》、《第一爐香》、《留情》、《茉莉香片》、《封鎖》、《殷寶灩送花樓會》。《小團圓》最難讀,許子東老師給出的評價也很高,大概意思是這部作品代表了張愛玲晚年的水平。不過《小團圓》也是最好看的,尤其是後半部,張愛玲還是最擅長講自己的故事。許老師給出的解讀都很到位,但限於篇幅,總覺得意猶未盡。

張愛玲的小說挺適合什麼也不想幹的時候一直讀下去。不過讀多了,也會被男女之間的糾纏較量耗盡心力,得緩緩才行。

《異國事物的轉譯:近代上海的跑馬、跑狗和回力球賽》張寧/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啟微,2020年8月版

推薦人:彭珊珊

推薦語:

在中文語境中很少思考「運動」和「體育」的差別,但如果追溯它們在西歐的起源,則能夠體會到sport和physical exercise的不同脈絡。正如這本書在導論中介紹的,前者源自以英國為主的市民社會,以遊戲、競賽、休閒為核心,而後者源自19世紀德意志的國家建構,以國家為主導、規訓為取向,目的在培養強健的國民。

關於體育的研究很多,它和民族主義、國族教育的緊密結合讓我們在近代以來的生活中能夠充分感受到「體育」的存在感——比如最近的熱門消息是,講述女排故事的電影《奪冠》要提檔了。而「運動」則乏人問津,學者湯志傑認為華人社會缺乏市民社會的傳統,以致「運動」概念傳入後欠缺合適的土壤,無法全面發展(本書第9頁)。

《異國事物的轉譯》從「運動」入手,觀察20世紀上半葉的殖民社會(上海),研究西式運動進入中國以後如何擴散、傳播。這本書的洞見,除了對跑馬、跑狗、回力球賽這三種運動做出精彩的「文化轉譯」解讀之外,還有對「運動」與「殖民」關係的分析:運動與鐵路火車、公共衛生一樣是文化輸出,但它還涉及西方的核心價值觀,當被殖民者照著殖民母國的規則比賽時,就代表他對其價值觀的某種認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的重塑,「影響之深遠不遜於政治制度的改變」。

另一方面的閱讀樂趣來自不期而遇的親切地名,江灣跑馬場、葉家花園、東體育會路,這些與大學時光緊密相聯的地方在書中以完全不同的往昔面貌呈現,讀起來有種時空交錯的感覺。

《優績的暴政:共同善怎麼了?》【美】麥可·桑德爾/著,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20年9月版

推薦人:丁雄飛

推薦語:

美國學者揭批「優績主義」的著述一本接著一本:去年有耶魯馬教授(Daniel Markovits)《優績制的陷阱》(The Meritocracy Trap),今年有哈佛桑教授《優績的暴政》。根據亞馬遜網站預告,桑德爾新書會在9月15日正式發售。而早前,他已在TED錄製視頻,在《衛報》接受採訪,更於9月2日一天之內,在《紐約時報》和《大西洋月刊》各發表了一篇書摘,交待新作宏旨。

桑德爾言之鑿鑿,優績制定義了當代美國自由主義,其核心觀念有二:其一,在全球化的技術時代,高等教育成了向上流動以及獲得物質成功和社會尊重的關鍵;其二,既然每個人發跡機會均等,居高位者獲得由他們天賦才能帶來的獎賞,便是天經地義的。在桑德爾看來,這樣的觀念會敗壞民主生活:它貶低了那些沒有文憑的人們的貢獻,鼓勵了對教育程度較低的社會成員的歧視(尤其當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不再得寵),剝奪了勞動人民在政府中任職的機會——最終,引起了他們政治上的反彈。

顯然,上述問題的癥結之一,在於如何理解工作的意義:到底什麼算是對共同善的貢獻?桑德爾區分了兩種共同善的概念,一種是消費主義的,即認為共同善是所有人偏好的總和,是消費者福利的最大化,還有一種是從公民美德出發的(civic),它要求人們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偏好,深思熟慮如何創造一個正義的、好的社會。就後一種共同善的概念而言,我們在經濟生活中扮演的最重要的角色不是消費者,而是生產者。於是,桑德爾提出,要用貢獻正義(contributive justice,生產他人之所需而獲得社會承認)來升華分配正義(distributive justice,更公平地分享經濟增長的果實),或者說,在分配正義的機制中,體現貢獻正義的原理,以恢復工作的尊嚴。

桑德爾說,他這本書從屬於英國基督教社會主義者R. H. 託尼的傳統:既不篤信機會平等,也不倒向壓迫性的結果平等,而是追求民主的、寬泛的條件平等(equality of condition)。姑且不論桑德爾在學術上是否過氣,這本回應川普上臺之作,至少有助於我們理解今日美國內政,而他揭示的「成功者」的運氣成分,應該是普世的吧。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3本書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編輯們提供給大家的一份書單,每月更新一期,希望能給諸位一點購書、閱讀的參考。巧的是,這也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的童話故事,而且就在上個月,我剛剛購得了2015年出版的哈佛大學英語文學系教授James Simpson的英譯本,封面裝幀、插圖極為精美,令我愛不釋手。
  •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國慶書單:32位編輯在讀的127本書 澎湃訊 2014-10-02 18:51 來源:澎湃新聞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在讀的16本書(其實我們是來曬貓的)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編輯們的在讀書單,也是喵星人專場——中心裡的鏟屎官們請出各自的主子,來為自己在讀的書代言。因為我們發現,本部門大概是澎湃新聞裡人均擁有貓最多的一個部門。來,與我們一起擼貓,讀書。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2020年度十大好書
    本月的湃書單,我們通過提名、投票的方式,評選出了自己認為的2020年度十本好書。思想新聞中心的12位編輯,每人提名5本2020年出版的新書(不包括再版),共提名53本,經過三輪投票,最後確定了以下10本年度好書。由於我們的閱讀有限,入圍的新書以人文社科為主,評選結果也僅代表本部門的喜好,難免掛一漏萬。
  • 湃書單|澎湃編輯們推薦的17本新書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的小夥伴們在世界讀書日推薦給大家的一份書單。一直與書為伴的編輯們,個人的閱讀好惡是什麼,閱讀趣味又是怎樣的?這份書單或許可以窺見一二,也希望能給讀者們一些閱讀參考。之後,我們還將會定期更新,為大家推薦更多有思想的好書。
  • 出版品牌嚴選書單|第8期
    出版品牌嚴選書單|第8期 2020-12-14 15: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親子書單 | 抓住夏天的尾巴,一起去看海吧!
    親子書單 | 抓住夏天的尾巴,一起去看海吧! 2020-08-28 10: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投資人書單 | 中印投資人都在讀什麼?
    在這本書裡,作者庫馬爾(Pavitra Kumar)講述了整個阿加瓦爾家族的故事,並講述了Haldiram從拉賈斯坦邦的小鎮比卡內爾(Bikaner)啟程,逐漸興起和崛起,成為世界上最受認可印度品牌之一的故事。這本書不僅僅是普通的商業故事,也深入地揭示了阿加瓦爾家族內部的秘密,一窺整個家族生意是如何傳承和發展的。
  • 湃書單|我在大地上行走,朝著消逝的時光,也面向真理的方向
    這是澎湃新聞思想新聞中心每月定期推薦給大家的一份書單。今天是澎湃新聞六周年的生日。本期湃書單,我們邀請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各位領導,來推薦他們最近讀過/在讀的書。本書單按照書名首字拼音排序。
  • 書單| 2020年第二季度新書
    書單 | 2020年第二季度新書 2020-07-28 07: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書單| 5本好書,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教你重塑幸福人生
    書單 | 5本好書,心理學大師塞利格曼教你重塑幸福人生 2020-10-26 11: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童話嘉年華,嗨起來!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拼音王國裡的「童畫+童話」一年級的小豆丁們剛剛進入美麗的校園,他們用稚嫩的小手畫出自己心中最美的童畫,用剛學的拼音表達出心中最神奇的神話故事。我就是洪汛濤爺爺筆下的童話人物——馬良。聽說你們是班裡寫作文的頂級高手,最近一直在努力寫童話故事,佩服,佩服!今天,請你們接住這支神筆,仔細觀察圖片,發揮你的想像力,寫出令人滿意的童話故事。看好你哦!」這段現場作文賽的開篇語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眼球。每一個你都是最美的童話。童話校園裡的孩子,不僅人人愛聽故事、講故事,也愛上了寫童話故事。
  • 6-12歲必讀的《奇想文庫》,這8本書,32次入選中國推薦書單!
    每本書一個內涵深刻的主題,並以故事、童話、寓言、歌謠等多種表現形式,以及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呈現出來。每個故事都直指人性的善與美,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獲得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成長力量。《矢車菊街的小王子》的故事中小男孩莫莫家境貧寒,甚至面臨退學的威脅。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退休老教師愛德華先生,他們一起聊文學、聊作家的傳奇一生。
  • 「教育強國」朱永新:他們的成長故事本身就是讀書的最好代言
    朱永新:他們的成長故事本身就是讀書的最好代言教育強國★★★★★教師在讀什麼書?應讀什麼書?幾年前,《中國教師報·教師成長周刊》的幾位記者、編輯深感讀書之於教師的重要、必要和迫切,開創了「十本書」這一欄目。
  • 澎湃精選|赤戟的十一月推書單(2019)
    澎湃精選,本來是赤戟在澎湃新聞的每月約稿,所以首發澎湃新聞。每期九本,選擇那些超過50萬字,連載或完本的優秀作品,用作推薦!選書範圍是海納百川,不管是遠古佳作,還是近期熱書,亦或是冷門經典,都有可能入選澎湃精選。
  • 童話故事可不只有安徒生,這些經典童話故事,你給孩子講過幾個?
    即使沒有給孩子講故事的習慣,相信家長們也都會給孩子買幾本童話故事,以供孩子在閒暇時間翻閱。那麼10個家庭當中,有8家的童話故事都會是安徒生童話或者是格林童話。因為知名度夠高,也是家長熟悉的故事。安徒生童話固然好,但是童話故事也不止有安徒生,除此之外,也有很多經典的童話故事,那麼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幾個,看各位家長都給孩子講過幾個?
  • 高考加油書單 | 執著於理想,純粹於當下
    高考加油書單 | 執著於理想,純粹於當下 2020-07-07 11: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小紅帽和外婆能不能在狼肚子裡存活,中年人讀童話讀出了什麼?
    本套書的外殼只是作為一個中年人在閱讀童話時,不僅感慨於其思想的「天真」。故事中懶惰的、貪婪的人一定是愚笨的;有錢的人一般是狠毒而無腦的;兇猛如虎狼最後會被小孩打敗的……故事中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模式,充滿了浪漫主義情懷的想像,對於一個在俗世中浸潤了很久的中年人真是久違了。這八個故事中唯一一個符合我這個中年人認知的是《虎姑婆》。
  • 格林兄弟與《格林童話全集》
    格林兄弟與《格林童話全集》 2021-01-06 18: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年閱讀100本書之第三季書單,知識儲備量是你頭腦的武器(三)
    《張愛玲的33堂寫作課》 作者:端木向宇 推薦3星喜歡張愛玲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書,這本書中介紹了許多張愛玲不為人知的事,加上對文章的剖析,為我們讀懂張愛玲的書做了很好的註解,對於象徵性寫作也有很多見解。使我在讀一些名著中,對於象徵可以更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