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60年代的工人運動——國際工人協會的成立

2020-12-26 馬哥文史館

引言

1867-1869年工人運動的進一步高漲。「國際」的鞏固 國際總委員會在馬克思起草的向第三次代表大會,即布魯塞爾代表大會的工作報告中,確認1867年和1868年是國際工人協會歷史上劃時代的兩年。這兩年,國際工人協會「在經過了一定的和平發展時期以後…壯大起來了,並且成為一個強大的組織而引起統治階級的猛烈攻擊和各國政府的敵對行動。協會進人了戰鬥階段。」

法國工人鬥爭

法國工人蓬勃展開爭取提高工資和縮短工作日的罷工鬥爭,是法國工人階級開始擺脫蒲魯東主義影響的一個標誌。在1867—1868年,巴黎的青銅工人和成衣工人,魯貝和維也內的織布工人和紡紗工人,費沃的煤礦工人,亞眠的紡織工人以及其他許多城市各行各業的工人,紛紛舉行大罷工。「國際」的法國各支部日益壯大,日益鞏固了。

▲工人運動

拿破崙三世政府加緊鎮壓「國際」的擁護者。1867年12月至1868年3月在巴黎進行了對「國際」的審判,結果,「國際」的巴黎組織被查封了,它的領導人被判處罰金。

在這次審判後不久,又在1868年5月22日到6月19日對「國際」的巴黎組織進行了第二次審判。但是這種一再迫害並沒有達到第二帝國政府和法國大資產階級所期望的結果。正如總委員會指出的,迫害「不但沒有消滅國際工人協會,相反地卻給了它以發展的新動力…。」

1867—1868年,比利時的階級鬥爭十分尖銳。在沙勒爾瓦區煤礦工人舉行罷工,比利時政府為鎮壓這次罷工使用了武力,進行了司法迫害。主要由於保衛工人的「國際」比利時支部的積極活動,終於使沙勒爾瓦煤礦工人被宣判無罪。在這一事件之後,「國際」支部在比利時得到很大發展。

▲工人運動

德國先進工人日明確地表示持「國際」的原則。拉薩爾派的領袖們對此不能熟視無睹。1868年8月底在漢堡舉行的拉薩爾派代表大會,通過了準備同「國際』一致行動」的決議。1868年9月,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威廉·李卜克內西領導的工人聯合會紐倫堡代表大會表示無條件同「國際」的綱領。

工人罷工

1868年日內瓦建築工人舉行罷工,由於通過總委員會得到各國工人的援助,獲得了巨大的勝利,罷工的勝利促使「國際瑞士各支部進一步壯大起來。

在英國,國際總委員會在馬克思領導下,提田了普選權的綱領,這對於英國無產階級爭取議會改革的群眾運動起了極大的作用。可是工聯主義首領們的機會主義策略卻妨礙了這一綱領的實現。在人民壓力下進行的1867年的議會改革是不徹底的改革。

▲工人階級

愛爾蘭人民民族解放運動日趨加強,「國際」總委員會在馬克思的倡議下於1867年提出了英國工人支持這一運動的綱領,總委員會認為愛爾蘭的解放是英國工人階級的爭取自身解放鬥爭取得勝利的保證。然而,工聯會的領導人,包括那些擔任總委員會委員的工聯會領導人在內,在這一問題上卻採取違背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的立場。

到1867-1868年,「國際」總委員會同英國許多工聯會建立了聯繫。很大一部分工聯會正式加入「國際」。

布魯塞爾代表大會

這兩年,美國的罷工運動也加強了。美國壘國勞工協會同「國際」總委員會保持著經常聯繫。布魯塞爾代表大會馬克思主義對蒲魯東主義的勝利1868年9月6-13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的內容和決議反映了1867-1868年國際工人運動發生的變化。

出席布魯塞爾代表大會的有英國、法國、德國、瑞士,義大利、西班牙、比利時的100多個代表。代表大會非常明確地主張工人階級必須進行罷工鬥爭,同時也指出「罷工不是工人取得徹底解放的手段」。代表大會就這樣正確地確定了罷工運動在無產階級解放鬥爭中的意義和地位。代表大會一方面打擊了否定罷工的蒲魯東主義者,同時又警告社會主義者不要過高估計罷工運動在工人階級爭取社會解放鬥爭中的意義。

▲布魯塞爾

代表大會通過了必須實行土地、礦山、礦井、鐵路集體所有制的決議。這一決議旨在反對蒲魯東主義者,他們堅持認為只要手工業者和農民得到貸款和土地,並能互相直接交換勞動產品,城鄉小生產者的狀況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可以得到根本改善的。經過激烈的辯論後,代表大會無條件地贊同由馬克思參加起草的、比利時社會主義者凱撒·德·巴普所作的報告中的論點。

在巴普的報告中以及在就這一問題通過的決議中明確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耐會經濟發展的進程必然會導致大生產的勝利:在保持勞動工具和勞動資料私有制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發展僅僅對資本家有利。

關於農業問題的決議中說:「生產條件和採用農藝科學成就,提岀了向大農經濟過渡的要求,同時使農業中用機器和集體勞動組織成為必要,整個現代經濟正向大農業生產發展。

代表大會指出了馬克思的著作《資本論》對工人階級的卓越意義,建議工人學習《資本論以利於他們的解放鬥爭。

▲《資本論》

代表大會表明了國際工人運動中各國工人無產階級團結思想的勝利。大會通過了反對戰爭的決議。這一決議正確地指出了戰爭的起因同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聯繫。不過決議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把罷工看唯一的反戰手段,決議號召工人說:如果在他們國家裡爆發戰就立刻停止工作。這種誇大罷工作用的錯誤,受到了馬克思的指責。

布魯塞爾代表大會嚴重地打擊了蒲魯東主義。在這次代表大會後,法國和比利時的工人運動領導權轉到左派蒲魯東主義者,即所謂集體主義者手中,他們主張實行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集體主義者承認工人階級政治鬥爭的必要性,並且譴責了蒲魯東主義者對待其他一些問題(例如關於婦女在社會中的作用問題和教育的任務問題)上的錯誤思想。但是集體主義者也沒有徹底擺脫小資產階級的錯誤,特別在關於國家作用的問題上。

1868-1869年國際工人運動的日高漲和法國、比利時、英國、瑞士新的大罷工浪潮,進一步提高了「國際」的威望及其對廣大工人群眾的影響。

巴枯寧主義

巴枯寧主義者在「國際」中的破壞活動蒲魯東主義者在思想上被粉碎後,無政府主義者便代之而起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敵人。歐美各國在組織上和思想上團結工人階級的任務由於無政府主義者的分裂和破壞活動而複雜化了。這一反對無產階級的流派的首領是俄國小資產階級革命家、無政府主義思想家米·亞·巴枯寧(1814-1876年)。

巴枯寧否定一切國家政權,認為它是強加之於個性的暴力。他硬說國家是資本的創造者,因此,只要消滅了國家,那時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就會自行消滅。巴枯寧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唯心主義觀念,就認為無產階級無須有階級組織,無須參加政治鬥爭,他否認無產階級有能力領導推翻資本主義的鬥爭,並且反對無產階級專政。他所要求的不是消滅階級,而是各個階級的財產「平等」。

1870年上半年的「國際」 巴塞爾代表大會閉幕後,巴枯寧主義者繼續反對總委員會的路線,特別是為了這種目的而利用了暫時為他們所竊據的「國際」日內瓦支部機關報《平等報》。總委員會針對他們的陰謀詭計在1870年3月底給德國會民主黨不倫瑞克委員會的《機密通報》中揭露了巴枯寧主義者在國際工人運動中的破壞活動。這份通報分發給了「國際」的所有組織。1870年春天,巴枯寧主義者被逐出了《平等報》編輯部。該報重新成為總委員會的機關報。

▲《巴塞爾代表大會》

1870年4月,「國際」瑞士拉丁語系地區總支部在肖德豐(瑞士)召開代表大會,巴枯寧主義者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擁有形式上的多數,他們通過了接受肚會主義民主同盟日內瓦支部加入瑞士拉丁語系地區總支部的決議,從而使總支部發生分裂。從此,在瑞士含了執行總委員會指示的日內瓦總支部委員會以外,又出現了自稱為瑞士拉丁語系地區總支部委員會的組織,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公開敵人的面目出現的。它的正式機關報是《團結報》,在紐沙德爾出版,由巴枯寧主義者吉約姆主編。

結語

到1870年,「國際」在組織方面和思想方面都已取得重大的成就。國際工人協會在無產階級先進階層中威信的日提高,已成為公認的事實。蒲魯東主義者、巴枯寧主義者及其他小資產階級集團在工人運動中的陣地逐漸喪失。但是徹底清除這些集團對工人階級的有害影響還需要一些時間。在一些工人階層中,特別是在經濟落後的國家,無政府主義的暴動思想和口號仍在傳播,這些東西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的影響。反巴枯寧主義的鬥爭已成為國際舞臺上頭等重要的任務。這一任務的順利解決將關係到國際工人運動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理論基礎上的思想上的進一步團結。

相關焦點

  • 十九世紀中葉——英國的工業霸權和俄國的工業發展
    引言50-60年代的工人運動 1857年,英國和其他許多國家都受到劇烈的經濟危機的打擊,經濟危機對工人的狀況發生惡劣的影響。工聯會會員有12%沒有工作;無組織的工人失業的就更多了。在曼徹斯特,有一半以上的工人失了業。企業主利用失業者增多的機會來降低工資並使勞動條件更加惡化。工聯會支持工人進行鬥爭。
  • 十九世紀30——40年代西歐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人運動的高漲
    無怪乎也像1789年革命前夜那樣,在十九世紀40年代法國農村中到處有人行乞;只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已經不是封建剝削而是資本主義剝削罷了。起義工人的口號是:「不是勞動而生,就是戰鬥而死」。這個口號繡在高懸在裡昂工人郊區的黑旗上。經過將近三天的武裝鬥爭,把政府軍隊逐出裡昂,城市轉工人之手。但是,由於沒有獨立的政治組織,裡昂起義者未能享受自己的勝利果實,也沒有掌握政權。起義織工只成立了一個臨時司令部,而在其中掌權的是小資產階級(作坊主)。許多工人當時還相信國王路易一菲力浦,以為他會保護勞動人民,制止企業主的貪婪。
  • 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的鬥爭——七月革命以後的起義
    1834年,裡昂工人為抗議政府逮捕工人領袖及禁止工人集會的法令,再次舉行起義,並提出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的口號。革命逐漸進行十九世紀三十年代的工人運動的發展,標誌著無產階級覺悟的增長,他們不再是資產階級所發動的運動的追隨者,而是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要求。
  • 十九世紀30——40年代西歐各國自由貿易的勝利和殖民政策
    還在1840年就成立了「憲章派全國協會」這是無產階級政黨的原型,協會訂有會章,設有領導機關(執行委員會),規定會員須繳納會費。協會的會員很快就達到4萬人。曼徹斯特成了協會和整個憲章運動的中心。憲章運動者第二次請願書有330萬人籤名,於1842年4月遞交議會,這次請願書的措辭比第一次更加激烈。
  • 19世紀中葉——英國的憲章運動
    歐洲大陸各國1848-49年革命的失敗以及這些年來憲章運動的遭受挫折,都暫時地削弱了英國工人對革命鬥爭方法的信心。此外,憲章派團體的許多戰士亡命到美國去了,一些留在英國的也脫離了憲章運動。儘管如此,憲章運動不僅在英國工人運動史上,而且在國際工人運動史上畢竟起了巨大的作用。
  • 十九世紀30——40年代加拿大1837-1838年的起義
    不久,加拿大獲得自己規定商品進口稅的權利,後來又成立了責任內閣,以限制總督的專權。英國政府的讓步,鞏固了加拿大資產階級與英國資產階級的聯盟。▲加拿大先後爆發起義澳大利亞 在十九世紀第二個25年,英國移民潮湧而至,並開墾了澳大利亞大陸。
  • 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將恢復上世紀50年代原有風貌
    北京工人體育場改造將恢復上世紀50年代原有風貌 2020-08-20 01:16:55 參與互動   工體改造將恢復上世紀50年代原有風貌
  • 十九世紀30——40年代西歐各國王朝危機的成熟和產業革命的完成
    引言在40年代,七月王朝的統治進入受到內外困難夾擊的時期。鎮壓工人也罷,禁止工人結社也罷,都沒有摧毀日發展的無產階級運動。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是十分堅決的。工人開始更明確地認清自己的階級利益。社會主義學說在工人中間的影響日益增強。
  • 【「四史」學習教育】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五)
    工人罷工鬥爭的蓬勃興起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組織都以主要精力從事工人運動。在黨組織的發動和領導下,中國工人階級的覺悟很快得到提高,工人運動開始出現蓬勃興起的局面。
  • 林偉民:早期中國工人運動的卓越領袖
    他就是早期工人運動領袖林偉民。林偉民,1887年出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三灶島西洋田村(今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三灶鎮魚月村)。早年到香港謀生,在外國輪船上當海員。1920年起,林偉民和蘇兆徵等在香港海員工人中進行革命宣傳,並發起組建了香港海員工會,為籌備委員之一。1921年3月,「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在香港成立,他當選為幹事會幹事,負責交際方面的工作。
  • 中國工人歷史與現狀研究會2020年年會暨紀念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95...
    工人日報客戶端11月30日電 11月28日,由中國工人歷史與現狀研究會主辦、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中國工人歷史與現狀研究會2020年年會暨紀念中華全國總工會成立9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勞動關係學院舉行。
  • 安源不只是工人運動的搖籃
    ,所以被稱為「中國工人運動的搖籃」。此後書記部所有各種書報及各處勞工解放運動之消息均次第傳至安源礦工人手中。同年12月,毛澤東同剛從法國留學回國、由中共中央派到湖南工作的李立三和湖南一師附小教員、青年團員宋友生一起由張理全陪同到安源,調查實際情況,宣傳革命思想。大約1922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產業工人中的第一支部——中共安源路礦支部成立,有黨員6人,由李立三任書記。黨支部的成立,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同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現。
  • 萍鄉安源:工人運動燃起熊熊革命烈火
    1908年,安源煤礦與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合併成立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短短10餘年間,安源成為中國近代煤炭工業化程度最高的煤炭基地之一,加之專為運輸煤炭而建的株萍鐵路,整個安源路礦聚集著工人逾1.5萬人。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官僚買辦與封建勢力相互勾結,對礦工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將安源演繹成了極度扭曲的人間煉獄。
  • 他是我黨工人運動先驅者,31歲英勇就義,兒子後來成工會副主席!
    戰爭年代,英雄很多,但能被廣而告之的卻很少,很多人被遺忘,被歷史淹沒,變得默默無聞。林祥謙他是中國工人階級的代表,也是工人運動的先驅者,不過現在知道他的人很少。林祥謙,福建人,1892年出生,參加革命前,他在馬尾造船廠當過學徒,後來又到鐵路工廠當過鉗工。
  • 鄧中夏: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
    原標題:鄧中夏: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   【基地簡介】   鄧中夏是我黨早期的一位卓越領導人和傑出的工人運動領袖,其故居位於郴州市宜章縣太平裡鄉鄧家灣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故居坐東南朝西北,主體建築採用湘南民間磚木結構制式,為青磚牆體、青瓦屋面、木板樓閣。
  • 省港大罷工和工人運動的組織者
    1925年5月1日,第二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召開,成立中華全國總工會,林偉民為委員長,劉少奇、劉文松為副委員長,鄧中夏為秘書長。就在這個月的15日,上海日本紗廠工人顧正紅被日籍職員槍殺,由此引發的「五卅」運動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大規模地爆發了,上海總工會也在這次運動中成立,李立三(黨的職工運動委員會書記)任委員長,劉華任副委員長,劉少奇任總務科主任。「五卅」運動遭到帝國主義無情鎮壓,造成「五卅」慘案,激起全國人民共憤。
  • 南哲思享|唐正東:青年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運動的社會歷史性解讀及其...
    摘要:青年恩格斯對英國工人運動的社會歷史性解讀,不只是為了描述政治維度上的工人鬥爭史,而且是為了揭示工人運動史的社會歷史觀基礎,即工業革命與英國市民社會關係的內在矛盾運動是如何決定著工人運動的前提條件、發展進程及一般結果的。正是從這一視角入手,恩格斯對英國工人的貧困、工人階級的歷史觀自覺、政黨對一般工人群眾的引領、工人運動的分階段目標等問題都作出了深刻的解讀。
  • 安源不只是工人運動的搖籃:數數安源在中國歷史上的十七個「最」
    此後書記部所有各種書報及各處勞工解放運動之消息均次第傳至安源礦工人手中。同年12月,毛澤東同剛從法國留學回國、由中共中央派到湖南工作的李立三和湖南一師附小教員、青年團員宋友生一起由張理全陪同到安源,調查實際情況,宣傳革命思想。大約1922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產業工人中的第一支部——中共安源路礦支部成立,有黨員6人,由李立三任書記。黨支部的成立,標誌著科學社會主義同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實現。
  • 二七大罷工,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
    隨行的中共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朱建新告訴記者,「二七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是近代以來中國工人階級作為新興社會力量首次登上政治舞臺。」二七大罷工是黨領導工人運動的第一次高潮盤踞在京漢線上的吳佩孚,以欺詐、脅迫等手段對工人進行殘酷壓榨。工人們發出了「軍閥刀鞭沾滿血,工人何時能出頭」的憤怒吶喊。1920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一成立,即在京漢路開展工人運動。李大釗也兩次來到鄭州,給工人夜校講課,播撒革命火種。
  • 工運史話|王盡美、鄧恩銘與山東早期工人運動
    寫信人是剛成立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書記陳獨秀,他約請王樂平在濟南也建立共產黨早期組織。王樂平經過慎重考慮,推薦進步學生王盡美、鄧恩銘與上海方面取得了聯繫。結社辦報,播下百年工運火種1920年秋,樹立了共產主義信仰的王盡美、鄧恩銘等人發起秘密成立濟南共產黨早期組織(康米尼斯特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