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經聰明活潑,豆蔻詞工,像一朵精緻的鮮花,也如夢幻的詩篇。可是當金兵南侵、國家亡破,丈夫死去、家庭離散,一個孤獨無依的寡婦,在戰亂窮愁的生活中,便有抒寫不盡的悲痛,驅遣不完的哀怨。
江南的秋天陰晴不定,也時寒時暖,就像詞人的心情。李清照流寓異鄉、舉目無親,孤寂的心理可想而知,一句「悽悽慘慘戚戚」,不知感動了多少讀者。下面就重溫李清照的一首經典之作,感受作者心中悽涼孤獨的心境。
聲聲慢
南宋: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開篇就筆墨清奇,這是真正發自內心深處的詩音。她在尋覓什麼?又為何冷清?作者不做回答,卻繼續描寫自己的孤獨處境。空屋冷床,半夜裡輾轉難眠,縱使「三杯兩盞淡酒」,又「怎敵他、晚來風急?」悽苦的心情誰又能懂?縱使「雁過也」,也沒有親人的消息。
雁陣橫空,鳴聲清苦,好熟悉的哀鳴聲,難道你也像我一樣,老年失偶?它們傳書遞意,好不辛苦,可如今寫信也傳無遞處,所餘唯有極度傷心和難禁的絕望。
李清照在金兵南侵後,夫婦渡淮河而南奔。丈夫趙明誠死後,她隻身漂泊江南,流離失所,失去的實在太多,所剩的僅有愁苦,「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再回頭看那句「尋尋覓覓」,遺失的東西,沒有一件可以重新得到,這種悽涼場面,唯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感同身受。所以這開篇的14個疊字,如何不打動人心!
接下來詞人又描寫身邊的蕭瑟秋景,心情悽冷,愁緒必然在心頭向外蔓延,以至於滿眼都是愁,而且更讓這種愁情固化為物。
君請看,「滿地黃花堆積」、「梧桐更兼細雨」,作者只簡單地疊加了幾個意象,就抒寫了無盡的悽涼。似乎這黃花也與其同病相憐,不僅憔悴零落,而且無人收拾,正如自己當下的困境。
歸雁已讓伊人傷悲,黃花再添惆悵,詞人更怨那淅瀝的陰雨,點點滴滴,攪擾的她無法入眠。其實這些景物哪裡有情,不過是詞人移情於彼,讓讀者覺得她身邊的一切都變得那麼令人悲嘆!李清照「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伊人此時心中別無期待,竟然在窗前等待和迎接起那可怕的黑暗來。這又是極其反常的寫法,她居然不盼黎明,反而希冀更黑的深夜,可見詞人再也不願瞧見那些熟悉的物件,個個都會勾起她無盡的回憶,也將其拖入痛苦的過往。
我們再也看不見那位活潑的少女,也等不來她重新抒寫豪邁的詞章。「點點滴滴」的梧桐細雨,摻雜攪拌,帶著它們挨入黃昏。人在夜裡,雨滴心頭,黑夜如此虛空,又將極其難耐。讓詞人不得不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伊人的心就像一根繃緊的琴弦,時刻就會崩斷,也許是那歸雁的哀鳴,也許是淅瀝的雨聲,更可能是敲打紗窗的秋風。所以她守在黑暗處,不敢出一口大氣,也無人可以與其說話,孤獨到了極致,神經也緊張到了極端,漫長使孤獨變得更加可怕,愁苦悲涼的情緒也達到了高潮。
李清照的這首絕命詞,少一字不顯孤寂,多一字卻令人無法喘氣。詞人創作技法高妙,文中採用疊韻以及意象疊加,將讀者一點點地帶入一種悽涼的氛圍中。全篇行文緊湊,字字珠璣,一字不可更改。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始終精神緊張,也時刻替詞人捏著一把汗,仿佛再多一個字,便立刻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