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得時偉大死後忠烈,後周忠臣良將李筠反宋後結局如何?

2020-12-18 羅努力說歷史

前言:俗語云,自古誰家無忠臣。一位領導者,如果能真心善待與他共事、幫助他的人,那麼,忠臣良將通常都會層出不窮。有一些忠臣,為了守護其心中的忠義精神,寧願一死也不變節。這裡不管其忠義的對象是什麼人,單就這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就是後人學習的榜樣。這正是中華民族先烈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精神,促使民族文明流傳了五千多年歷史而不會中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近代,有無數英烈為民族而犧牲了生命,他們不懼敵人的折磨,不受敵人的誘惑,至死都保持著崇高的氣節。同樣,在古代,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英雄。這裡就有這樣一位,那就是五代十國時,後周大將李筠。他忠於後周,反對趙匡胤兵變。這是怎麼回事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讓我們來品味這段歷史,尋找古人的精神力量。

北宋處境圖

背景情況

公元960年,有人對後周朝廷製造了一條假消息,稱北漢聯合遼國(即契丹)起大軍攻打後周邊境,情勢危急。後周朝廷派當時主要大將趙匡胤出戰。趙匡胤趁機要走了後周朝主要的兵力及大量金銀及軍需品,之後引兵離開皇城汴梁。

趙匡胤引兵到了陳橋驛,即如今的河南省封丘陳橋鎮。此前,已經過一系列安排。到了陳橋驛後,開始了按已編排好的劇本進行表演。

首先有人散布一系列言論,對當時的皇帝只是個七歲的小孩表示不滿,說將士們出兵,小兒並不知情也不會領情,激起軍隊的不滿。之後,趙匡胤的心腹及其親弟弟趙匡義趁機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之後正式叛亂。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領兵返向殺回皇城。而皇城守將都是他的心腹部將,因此兵不血刃進入皇宮。之後,逼迫七歲小皇帝禪位給了他。就這樣,後周滅亡,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史上稱其為北宋。

這一事件,趙匡胤採取了陰謀手段,讓一些後周的臣子們心中不服。後周前兩任皇帝都很開明,特別是第二位柴榮,更是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培養提撥了不少大臣及將帥人才。這些人在趙匡胤兵變取得政權後,多數歸附了。但仍有一些並不服,他們仍忠於後周。這裡就有一位,就是上面提到的本文的主人翁李筠。

趙匡胤陳橋兵變

李筠其人

李筠出生年月已無從考究,出生地在太原。他是位有名的將領,驍勇善戰,尤其以騎射為佳。他追隨郭威攻破後漢都城汴京,成為後周開國大功臣。官位因此不斷被提升,後來當上了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任同平章事。此後,他抵抗北漢和契丹,維護了後周邊境的安定,並數次立有大功。應該說,李筠對後周是十分忠心的,是個十分正派的人物。

後周小皇帝世宗繼位後,李筠因屢次在維護邊境安定上立有大功,官職升到了檢校太尉。

大將李筠

拒絕投降趙匡胤

公元960年,趙匡胤帝稱,宋朝正式開啟篇章。多數後周臣子都已經歸附了,不歸附的也被殺得差不多。只剩下少數在外領兵的將領沒有投降。其中,李筠是重要一員。

於是,趙匡胤派使者去求見李筠,要給他加官到中書令,要他入朝去朝見趙匡胤。但被李筠拒絕不見使者。後來,左右人員苦勸他,他才勉強接見了使者。他安排了酒宴,奏著音曲,請使者入席。開席片刻,李筠拿出周太祖郭威的畫像,並懸掛於大廳柱子上,之後號啕痛哭起來。這一動作,其實是告訴使者,他李筠不投降趙匡胤。但其他在場的官員都感到十分恐慌。因為思念舊皇帝,就表示不服新君,通常會被殺頭。但李筠並不畏懼,繼續痛哭不止。

李筠寧願一戰,決不投降趙匡胤

秘密計劃反宋報答舊主

宴會中,使者宣讀了趙匡胤旨意,問李筠同不同意歸附新朝?左右人等都勸他同意。此時如果公開拒絕,會立即大禍臨頭。於是,李筠收回郭威畫像,表面上同意歸附。

此事傳到北漢皇帝劉鈞的耳朵裡,他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人聯繫李筠,希望他能與北漢聯手消滅趙匡胤。此時的李筠認為自己無力單獨對抗趙匡胤,竟然同意了。李筠的兒子李守節明事理,他哭求他的父親不要這樣做,但李筠不同意。

趙匡胤感覺事態有異,知道了這件事後,發函件給李守節,封他為皇城使。李筠趁這機會,派李守節入朝廷察看動靜。趙匡胤接見李守節後,就稱他為太子。李守節非常恐慌,因為主意味著叛亂。

李守節對趙匡胤拜倒於地。趙匡胤對他說:「我聽聞你有很多次勸你父親歸附朝廷,但你父親不肯。現在你回去告訴他,如果是以前他想幹嘛都行,但現在我已經是皇帝了,就不能稍微忍讓我一點嗎?」

李守節快馬回去見他父親,把這些話告訴了他。於是,李筠撰寫布告,公告天下,發布了趙匡胤謀奪帝位的罪狀。

公元960年四月,李筠將監軍周光遜綁了,命人把他送給了北漢,聯合北漢一起出兵攻打趙匡胤。

北漢皇帝劉均親自帶兵來見李筠,要封他為王,官位在宰相之上。意思是要他投降,但被李筠婉拒。李筠見北漢軍隊人數不多,且軍隊士氣不好,感到很失望,認為不能幫助自己打敗趙匡胤。劉均見李筠的態度,心中不悅,因此雙方不歡而散。

李筠起兵反宋

兵敗後的結局

李筠決定自己單獨攻打趙匡胤。他留下兒子李守節駐守上黨鎮,自己率大部隊南下。趙匡胤早有準備,已事先派出石守信和慕容延釗,兵分兩路從左右夾擊李筠。在如今的山西省晉城市高平這個地方,宋軍大敗李筠軍隊,殺了三千多人。

之後,為徹底消滅李筠,趙匡胤親自領兵出戰,在澤州城南面,大敗李筠軍隊。李筠見打不過,領敗兵退回澤州城。趙匡胤緊追不放,圍困澤州城並連續攻打。最終城被攻破。

此時的李筠並不投降,他再次掛起郭威的畫像,跑倒於地,連磕了幾個響頭後,引火自焚。一代英烈,就這樣死於忠烈的意志之下。

英雄自焚為忠義

結言:李筠的最終結局是自焚而死。有人說他死得不值得,理由是趙匡胤是個好皇帝。趙匡胤確實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他登基後,並末象以前很多皇帝那樣對先朝帝室趕盡殺絕,而是對後周室極力保護。他立下碑文,令後世子孫,周室後人有罪不究,如犯有謀逆大罪,也不能在集市斬殺,而只能在監獄中令其自盡。並給周室後人經濟上好的待遇。

但是,因為他是個好皇帝,李筠就該投降嗎?如果是這樣說,那麼後周前兩任皇帝更是好皇帝,為何趙匡胤不安心輔佐後周呢?其實,好皇帝與堅持氣節是兩碼事,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如果沒有氣節,那麼民族的精神如何流傳呢?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許多外族入侵的歷史,此時如果每個人只要敵人對自己好點,就投降歸附,那麼民族文明恐怕早就有斷裂的危險了。因此,堅持心中氣節關係著精神的流傳,不能因趙匡胤是個好皇帝就丟掉。

所以,筆者認為李筠是英雄。他活著的時間為後周抵抗北漢和契丹,而死於忠義,死得轟轟烈烈,死後表現了忠烈的精神。用自焚而死,很慘烈,這種死更讓人刻骨銘心。從李筠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偉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勇前進。

趙匡胤也是個好皇帝

參考資料:

《宋史》

《續資治通鑑》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 》 .國學導航

《宋刑統》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註:本文為原創文章,文中插圖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刪!

相關焦點

  • 包拯死後,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和展昭去哪兒了?結局令人痛心
    包拯死後,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和展昭去哪兒了?結局令人痛心!王朝馬漢張龍趙虎是包青天手下四大侍衛,與南俠展昭、師爺公孫策一起構成開封府破案天團,這四位行俠仗義,懲惡揚善,加之武功高強,忠肝義膽,可謂正道人士代表人物。
  • 耶律斜軫:蕭太后心腹,與戰神齊名,曾生擒大宋猛將,結局如何
    他是蕭太后心腹,與「戰神」齊名,曾生擒大宋猛將,最後結局如何《燕雲臺》是根據真實歷史改編而成的電視劇,與《楊家將》不同,《燕雲臺》更貼近真實的歷史,許多細節與歷史事實相符合,比如在《遼史》中,桀驁不馴的耶律虎古確實是被韓得讓所殺,而蕭太后和韓德讓的曖昧關係在史書上也多有記載。
  • 除張遼和高順外,呂布手下其餘猛將結局如何?正史上五人下落不明
    張遼在呂布死後,歸順曹操,大顯身手,位列五子良將之首,達到了個人事業的巔峰時期,結局比較完美。 然而,由於高順打戰太勇猛,得罪曹營眾將,被擒獲後,和呂布、陳宮一同被斬首示眾。 除了張遼和高順這兩員猛將之外,呂布陣營剩下的其他七個健將結局如何? 演義中,這七員健將,除臧霸和侯成外,其餘五人慘死 臧霸,字宣高,曾經大戰樂進三十回合,不分勝負,歸順曹操後,受封為琅邪相,掌管青、徐二州。
  • 說說泉州府內外供奉的那些忠烈楊家將吧!
    公元960年,後周的皇帝死了。他在受命領兵北伐,途經陳橋驛時,以自己和一幹兄弟的身家性命下了注,並且很幸運的贏取了命運的特等獎。這一年,他黃袍加身,成了大宋朝的皇帝。可是皇帝的工作一開始並不太好做,因為不久之後他率軍攻打後北漢的首都太原城時,就遭到了迎頭痛擊,灰溜溜地班師回朝。這一年,爆揍他的北漢太原守將,名叫楊業。10年之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再次揮師進軍北漢,太原守將依然是楊業。
  • 如果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互換位置,結局會如何?劉備虧,曹操更虧
    三國演義中,說起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大家肯定都是非常熟悉的。五子良將為曹操南徵北戰,立下汗馬功勞。而五虎上將更是劉備的掌中寶,攻取天下全靠他們傾力作戰。那麼我們不禁好奇,要是五子良將和五虎上將換一下位置,互換陣營,結局會如何呢?劉備還能建立蜀漢嗎?曹操能夠一統天下嗎?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後人今何在?37代傳人:身懷絕技卻萬般痛苦
    識得楊家詩八句,才是楊家後留人。」 滿門忠烈是用於形容為國家、為百姓奮鬥一生,敢於犧牲全族的忠烈之士。楊家將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悍勇無畏、謀略過人、誓死報國。 然,卻因宋朝統治者重文輕武的風氣,使得將士報國無門。燕雲十六州收復三百年未果,遼國虎視眈眈,而楊家卻為國在金沙灘雙龍會之際,楊業身死,其七子去而一子回。
  • 在哥哥孫策死後,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的?大喬原來這麼悲慘
    公元200年,孫策遇刺身亡,一共留下一子三女,其中兒子孫紹初封為吳侯,後改封上虞侯。不過,孫權的嫂子也就是孫策的妻子,只有一人留下名字,她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美女——大喬。那麼,在孫策死後,大喬的境遇如何呢?
  • 嶽飛含恨而終後,他的子女結局如何?
    嶽飛死後,他的子女結局如何? 一、一代名將終隕落 嶽飛的死,實屬蹊蹺,以當時嶽家軍的滔天聲勢,收復河山也只是時間問題,就在這個時候,金人聯絡秦檜,進而逼迫宋高宗十二道金牌召回嶽飛,導致嶽飛北伐無望。 嶽飛力主北伐,旨在收復河山,迎回二帝,恰恰正是這個迎回二帝,使得宋高宗有些無奈。
  •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四易其主,最後是如何一戰成名的?
    曹魏「五子良將」中的張遼,曾經四易其主,最後是如何一戰成名的?在三國時期,曹魏有著名的「五子良將」,其中的張遼大家並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張遼出鏡率非常的高。張遼前後經歷了四任主公,起初是丁原的部下,丁原死後跟隨董卓,董卓死後追隨呂布,呂布死後歸順曹操。看來張遼前半生是跟誰誰死,但是張遼並未與他的前幾任主公慷慨赴義,這說明他有油滑的一面。在正史記載中,呂布被曹操擒獲,陳宮、高順寧死不降,最後和呂布一起被曹操斬殺,但是張遼卻是在呂布大勢已去之時,主動投奔曹操的。
  • 魏蜀實力大對決,五子良將VS五虎上將
    長時間在戰場中的站直不倒是馬超必修的功課,所以馬超的根本是站得穩,穩得住後排才有機會突破上來。沒有回覆能力的他只能靠隊友的恩惠鞋以及自己身上的回血裝,增加續航能力。別看張遼平時和你對A時差不多,當張遼開了大招後追你打可就不是差不多了。由於張遼小技能的冷卻技能都很短,而且張遼的移動速度很快,在張遼出了跳鞋之後最好別讓張遼貼到身邊。那樣的話除非自保能力很強的英雄,否則是很難逃跑的哦。
  • 《隱秘而偉大》小說結局是什麼 顧耀東小說原著結局如何
    《隱秘而偉大》小說結局是什麼跟以往的諜戰劇有所不同,在這裡,男主角顧耀東不夠聰明、不夠圓滑,甚至有點軸,觀眾們戲稱其為「楞頭青」,還說他根本沒有特工的樣子。準確說,趙志勇本性不壞,而嫉妒有時會讓人失去理智,從莫幹山回來後,他悄悄地寫下了匿名信,怕顧耀東懷疑到自己身上,他故意把字寫得又醜又難看,然後再勸慰自己,「耀東不是壞人,身正不怕影子斜,我只是在盡一個警察的本份」。在小說的末尾,趙志勇把母親送回了老家,他一個人前去質問顧耀東,他說:「我把你當好兄弟,到今天,你還不肯跟我說實話嗎?」,耀東無言,而他也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 水滸第一寇及時雨宋江:如何從衙門小押司做到忠烈義濟靈應侯?
    水滸一百零八好漢,以及時雨宋江為首,其人仗義疏財,被招安後帶領兄弟們徵伐方臘,死後被皇帝封了個忠烈義濟靈應侯。看官可知宋公明原本只是一個小小的押司?一個底層小吏如何做到封侯呢?
  • 《隱秘而偉大》結局:顧耀東沈青禾5年後重逢,夏繼成生死不明,趙志...
    由王偉執導,李易峰、金晨、王瀧正、牛駿峰、施詩等主演的年代劇《隱秘而偉大》已經接近尾聲了,劇中反派已經接二連三地下線,顧耀東也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暴風成長,終於坐上了夏處長的位置,成功混入警局核心圈。不過顧耀東還剩下最後一個敵人,那就是鍾百鳴。
  • 趙匡胤為何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略,為何又遭後人質疑?
    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借帶兵北上應對所謂「遼國入侵」之機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後又迫使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建立了大宋政權。
  • 曾炮轟馮雲山的湘軍悍將後來如何了?被叛徒出賣後自盡,賜諡忠烈
    而第二點,就是曾國藩有自知之明,不在帶兵打仗上指手畫腳,著重於軍隊的思想建設,一直有信念、有信仰的軍隊,戰鬥時自然更有韌性。也正是由於曾國藩不對具體作戰指手畫腳,而且著重軍隊的思想建設,故而在他所建設的湘軍中,湧現出了一大批驍勇善戰的悍將,而且這些悍將對曾國藩的忠誠度極高,不僅在戰場上寧死不降,身處在高位後仍對曾國藩極為忠誠。
  • 周瑜36歲死後,美若天仙的小喬下半生如何度過?結局太心酸!
    文/阿聞標題:周瑜36歲死後,美若天仙的小喬下半生如何度過?結局太心酸!「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是杜甫在赤壁寫下的一句千古名句,如果當年赤壁大戰,周瑜沒有乘著東風作戰,那或許戰爭的結局便是曹操獲勝,連小喬大喬這兩姐妹都要被曹操關進銅雀臺了,幸好,周瑜勝了,小喬也不必被曹操擄去,然而兩年後,周瑜就因病去世了,周瑜死後,小喬的結局又是怎樣?
  • 孫尚香結局如何?是嫁給了陸遜,還是在劉備死後為其殉情了?
    而這位三國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女子,在最後的結局也是沒有具體的史料可以考據。究竟如何,也只能給憑藉著一份不明不白的歷史書卷和世代相沿的口頭流傳,來進行推敲了。她最後的結局如何?是嫁給了陸遜,還是在劉備死後為其殉情了?孫尚香和劉備聯姻一場赤壁之戰,孫劉之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