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俗語云,自古誰家無忠臣。一位領導者,如果能真心善待與他共事、幫助他的人,那麼,忠臣良將通常都會層出不窮。有一些忠臣,為了守護其心中的忠義精神,寧願一死也不變節。這裡不管其忠義的對象是什麼人,單就這寧死不屈的偉大精神,就是後人學習的榜樣。這正是中華民族先烈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精神,促使民族文明流傳了五千多年歷史而不會中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近代,有無數英烈為民族而犧牲了生命,他們不懼敵人的折磨,不受敵人的誘惑,至死都保持著崇高的氣節。同樣,在古代,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英雄。這裡就有這樣一位,那就是五代十國時,後周大將李筠。他忠於後周,反對趙匡胤兵變。這是怎麼回事呢?最後的結局又是如何?讓我們來品味這段歷史,尋找古人的精神力量。
背景情況
公元960年,有人對後周朝廷製造了一條假消息,稱北漢聯合遼國(即契丹)起大軍攻打後周邊境,情勢危急。後周朝廷派當時主要大將趙匡胤出戰。趙匡胤趁機要走了後周朝主要的兵力及大量金銀及軍需品,之後引兵離開皇城汴梁。
趙匡胤引兵到了陳橋驛,即如今的河南省封丘陳橋鎮。此前,已經過一系列安排。到了陳橋驛後,開始了按已編排好的劇本進行表演。
首先有人散布一系列言論,對當時的皇帝只是個七歲的小孩表示不滿,說將士們出兵,小兒並不知情也不會領情,激起軍隊的不滿。之後,趙匡胤的心腹及其親弟弟趙匡義趁機把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之後正式叛亂。
趙匡胤黃袍加身後領兵返向殺回皇城。而皇城守將都是他的心腹部將,因此兵不血刃進入皇宮。之後,逼迫七歲小皇帝禪位給了他。就這樣,後周滅亡,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史上稱其為北宋。
這一事件,趙匡胤採取了陰謀手段,讓一些後周的臣子們心中不服。後周前兩任皇帝都很開明,特別是第二位柴榮,更是被稱為五代第一明君。他培養提撥了不少大臣及將帥人才。這些人在趙匡胤兵變取得政權後,多數歸附了。但仍有一些並不服,他們仍忠於後周。這裡就有一位,就是上面提到的本文的主人翁李筠。
李筠其人
李筠出生年月已無從考究,出生地在太原。他是位有名的將領,驍勇善戰,尤其以騎射為佳。他追隨郭威攻破後漢都城汴京,成為後周開國大功臣。官位因此不斷被提升,後來當上了昭義節度使、檢校太傅兼任同平章事。此後,他抵抗北漢和契丹,維護了後周邊境的安定,並數次立有大功。應該說,李筠對後周是十分忠心的,是個十分正派的人物。
後周小皇帝世宗繼位後,李筠因屢次在維護邊境安定上立有大功,官職升到了檢校太尉。
拒絕投降趙匡胤
公元960年,趙匡胤帝稱,宋朝正式開啟篇章。多數後周臣子都已經歸附了,不歸附的也被殺得差不多。只剩下少數在外領兵的將領沒有投降。其中,李筠是重要一員。
於是,趙匡胤派使者去求見李筠,要給他加官到中書令,要他入朝去朝見趙匡胤。但被李筠拒絕不見使者。後來,左右人員苦勸他,他才勉強接見了使者。他安排了酒宴,奏著音曲,請使者入席。開席片刻,李筠拿出周太祖郭威的畫像,並懸掛於大廳柱子上,之後號啕痛哭起來。這一動作,其實是告訴使者,他李筠不投降趙匡胤。但其他在場的官員都感到十分恐慌。因為思念舊皇帝,就表示不服新君,通常會被殺頭。但李筠並不畏懼,繼續痛哭不止。
李筠寧願一戰,決不投降趙匡胤
秘密計劃反宋報答舊主
宴會中,使者宣讀了趙匡胤旨意,問李筠同不同意歸附新朝?左右人等都勸他同意。此時如果公開拒絕,會立即大禍臨頭。於是,李筠收回郭威畫像,表面上同意歸附。
此事傳到北漢皇帝劉鈞的耳朵裡,他認為有機可乘。於是,派人聯繫李筠,希望他能與北漢聯手消滅趙匡胤。此時的李筠認為自己無力單獨對抗趙匡胤,竟然同意了。李筠的兒子李守節明事理,他哭求他的父親不要這樣做,但李筠不同意。
趙匡胤感覺事態有異,知道了這件事後,發函件給李守節,封他為皇城使。李筠趁這機會,派李守節入朝廷察看動靜。趙匡胤接見李守節後,就稱他為太子。李守節非常恐慌,因為主意味著叛亂。
李守節對趙匡胤拜倒於地。趙匡胤對他說:「我聽聞你有很多次勸你父親歸附朝廷,但你父親不肯。現在你回去告訴他,如果是以前他想幹嘛都行,但現在我已經是皇帝了,就不能稍微忍讓我一點嗎?」
李守節快馬回去見他父親,把這些話告訴了他。於是,李筠撰寫布告,公告天下,發布了趙匡胤謀奪帝位的罪狀。
公元960年四月,李筠將監軍周光遜綁了,命人把他送給了北漢,聯合北漢一起出兵攻打趙匡胤。
北漢皇帝劉均親自帶兵來見李筠,要封他為王,官位在宰相之上。意思是要他投降,但被李筠婉拒。李筠見北漢軍隊人數不多,且軍隊士氣不好,感到很失望,認為不能幫助自己打敗趙匡胤。劉均見李筠的態度,心中不悅,因此雙方不歡而散。
兵敗後的結局
李筠決定自己單獨攻打趙匡胤。他留下兒子李守節駐守上黨鎮,自己率大部隊南下。趙匡胤早有準備,已事先派出石守信和慕容延釗,兵分兩路從左右夾擊李筠。在如今的山西省晉城市高平這個地方,宋軍大敗李筠軍隊,殺了三千多人。
之後,為徹底消滅李筠,趙匡胤親自領兵出戰,在澤州城南面,大敗李筠軍隊。李筠見打不過,領敗兵退回澤州城。趙匡胤緊追不放,圍困澤州城並連續攻打。最終城被攻破。
此時的李筠並不投降,他再次掛起郭威的畫像,跑倒於地,連磕了幾個響頭後,引火自焚。一代英烈,就這樣死於忠烈的意志之下。
結言:李筠的最終結局是自焚而死。有人說他死得不值得,理由是趙匡胤是個好皇帝。趙匡胤確實是個很不錯的皇帝。他登基後,並末象以前很多皇帝那樣對先朝帝室趕盡殺絕,而是對後周室極力保護。他立下碑文,令後世子孫,周室後人有罪不究,如犯有謀逆大罪,也不能在集市斬殺,而只能在監獄中令其自盡。並給周室後人經濟上好的待遇。
但是,因為他是個好皇帝,李筠就該投降嗎?如果是這樣說,那麼後周前兩任皇帝更是好皇帝,為何趙匡胤不安心輔佐後周呢?其實,好皇帝與堅持氣節是兩碼事,兩者不應混為一談。
如果沒有氣節,那麼民族的精神如何流傳呢?中華民族歷史上有許多外族入侵的歷史,此時如果每個人只要敵人對自己好點,就投降歸附,那麼民族文明恐怕早就有斷裂的危險了。因此,堅持心中氣節關係著精神的流傳,不能因趙匡胤是個好皇帝就丟掉。
所以,筆者認為李筠是英雄。他活著的時間為後周抵抗北漢和契丹,而死於忠義,死得轟轟烈烈,死後表現了忠烈的精神。用自焚而死,很慘烈,這種死更讓人刻骨銘心。從李筠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偉大精神,正是這種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奮勇前進。
參考資料:
《宋史》
《續資治通鑑》
《公主鍾情再婚誌喜 孤臣敗死一炬成墟 》 .國學導航
《宋刑統》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
註:本文為原創文章,文中插圖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