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泉州地區奉祀楊家將的宮廟,據不完全統計,單是神名明確的就有近兩百座,例如:鯉城區江南的赤土古廟(楊六郎)、市區後城祖師公宮(楊五郎)、安溪蘆田圓通堂(楊五郎、六郎、七郎)、南安官橋尪公廟(楊五郎)……等等;而確定是奉祀楊家將,但神名籠統或者不甚明確的宮廟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宮廟中的楊家王爺神,或單獨稱「祖師公」、「大德禪師」(楊五郎)、「昭國公」(楊六郎)、「楊侯」(楊七郎);或統稱「大使公」、「楊大帝」、「楊王府」、「楊元帥」等等。
可見楊家將在泉州地區早就不僅僅局限於話本演義的傳播範疇,而是深深紮根於泉州的的精神世界當中,成為日常生活中護佑一方百姓的神明。
但是,被泉州人神化的楊家將,究竟是真實存在,還是古代文藝工作者們虛構的呢?
在《宋史》的記載中,有一位名叫楊業的將領。他生長在軍閥混戰的五代十國時期,父親楊信選擇了後漢政權,並把身為長子的楊業送給後漢做了人質。後漢皇帝劉知遠病逝之後,政權被朝中大將推翻,改頭換面成了後周。而楊業呢,自從被送去做了人質,就一直跟著後漢皇帝的堂弟劉崇做事。因為有一身好武藝,深得老闆劉崇的喜愛,留在身邊做了侍衛。可惜這個劉崇並不是什麼好貨色,後漢垮臺之後不久,他就在太原以十二州之地自立為王,建了個政權叫北漢。最可氣的是這位劉崇為了換取軍事上的支持,竟然投靠了中原的死敵契丹。
就這樣一陣亂鬨鬨的改朝換代之後,當爹的楊信是反契丹的後周朝大將;做兒子的楊業卻成了親契丹的北漢朝大將。從此骨肉成敵,再不相見。
公元960年,後周的皇帝死了。野史上著名的賭徒,殿前都點檢趙匡胤,決定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會賭上一把。他在受命領兵北伐,途經陳橋驛時,以自己和一幹兄弟的身家性命下了注,並且很幸運的贏取了命運的特等獎。這一年,他黃袍加身,成了大宋朝的皇帝。可是皇帝的工作一開始並不太好做,因為不久之後他率軍攻打後北漢的首都太原城時,就遭到了迎頭痛擊,灰溜溜地班師回朝。這一年,爆揍他的北漢太原守將,名叫楊業。
10年之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再次揮師進軍北漢,太原守將依然是楊業。就在楊業堅守太原城與宋軍苦苦鏖戰之時,他的老闆,也就是北漢皇帝卻向大宋舉了白旗,交了降書。楊業得知後,痛哭良久,最終只能罷兵,跟著老闆一起歸降。至此,楊業為北漢王朝服務了整整29個年頭。
應該說趙老闆對楊業的到來是非常高興的,不僅沒有計較多年前自己親哥被海扁的往事,還封他做了大將軍,對他多有賞賜。換上宋朝官服的楊業,對待自己的新老闆和大宋,依然是盡忠職守,兢兢業業。在後來鎮守邊關期間,楊業充分發揮自己和契丹人打了多年交道,對其作戰的幾板斧戰略了如指掌的特點,屢戰屢勝,所向無敵。以至於指望著到宋朝境內搶一把的契丹人,只要遠遠望見寫有「楊」字的帥旗,就驚叫著「楊無敵來了!」,而後策馬狂奔,有多遠跑多遠。
然而,無論楊業再怎麼努力,再怎麼為大宋盡忠,自從他放下武器、歸降的那一刻,「太原降將」四個字就成了他身上永遠洗不掉的恥辱烙印。公元986年,已經成了宋太宗的趙光義決心再次發兵伐遼,收回「幽雲十六州」。他下令兵分三路,其中潘美為中路軍大將,楊業為副將,開始了艱難的「雍熙北伐」。一開始還算順利,宋軍連繼收復了四個州,楊業更是活捉了遼軍將領。然而由於另兩路軍的失利,導致本來只需要負責保護四個州百姓遷移的楊業部隊,面臨著與遼軍優勢兵力的正面決戰的命運。對契丹人深有了解的楊業主張避其鋒芒,卻被監軍王侁以「太原降將」之名無情地嘲諷,詆毀他懷有二心。
滿懷悲憤的楊業為了證明自己對大宋的忠誠,毅然領兵走向了人生最後一場戰鬥。在今天山西寧武,也就是當年的陳家谷口,楊業的所率的宋軍全體將士被遼軍圍得如同鐵桶一般。他親眼看著自己心愛的小兒子楊延玉戰死,看著一同出生入死的兄弟夥伴離去,看著最後一名宋軍士兵倒下,而援軍從一開始就沒有到來的希望……生平歷經數百戰無一敗績的鐵漢楊業拊膺大慟。既然全軍覆沒,自己獨活沒有任何意義,於是楊業以絕食來表明自己的忠誠,加上傷重不治,三日之後他死於押解的途中。
據正史記載,楊業共有八個兒子,二兒子只記錄了官名,沒留下名字,其他七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楊延朗、三子楊延浦、四子楊延訓、五子楊延環、六子楊延貴、七子楊延彬、八子楊延玉。在這七人中,除小兒子楊延玉在陳家谷口戰死沙場之外,只有長子楊延朗軍事天賦極高,深得楊業真傳且最有成就,其它都是默默無聞的恩蔭小官。
楊延朗出生於公元958年,他從小沉默寡言,最喜歡兵法布陣。楊業覺得這個長子最像自己,所以經常將他帶在身邊加以調教。在楊業死後,楊延朗接替父親成了邊關守將,所轄的高陽關路幾乎全線與遼國接壤,是北宋最重要的軍事區。在其後的十餘年時間裡,楊延朗在這條邊境在線,多次打敗遼軍進攻,戰功赫赫。應該說,他是一位很有理想和抱負的將領,期待著有一天能夠橫刀縱馬殺向遼國,為父報仇,也為大宋徹底掃除壓在邊境上巨大威脅。
可惜的是楊延朗沒有碰到好老闆,貪生怕死的真宗趙恆根本無心和遼國打仗。公元1005年,在宋軍取得勝利的前提之下,趙恆迫不急待地澶州(今天的河南濮陽)與遼國籤下了「澶淵之盟」,以每年拱手向遼國送出歲幣十萬兩白銀和二十萬匹絹的巨大代價,換來了宋遼之間118年的和平。父仇未報,壯志難酬,楊延從此抑鬱成疾。公元1014年,楊延朗在遺憾之中走完了人生之路,年僅57歲。
楊延朗早年為避皇家之諱,改了個名字——楊延昭。遼人因迷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的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所以把他們敬畏的這位大宋的楊將軍,稱為「楊六郎」。
楊延昭有一個三兒子叫楊文廣,他沒有父輩的作為,卻有著和父輩一樣的忠誠和抱負。直到75歲高齡之時,還向朝廷獻上攻取幽燕之地的陣圖和策略,然而未等回復,他便病逝於任上。
是的,這就是真實的楊家將的故事,沒有話本演義的精彩,卻有一樣忠誠的報國之心。楊業,就是楊家將的第一代——金刀老令公楊繼業的原型;楊延昭就是楊六郎,是楊業的長子,而不是六子;隨楊業戰死沙場的只有八郎楊延玉;楊文廣不是楊延昭的孫子,而是他的三兒子。沒有被招為遼國駙馬的楊四郎,沒有五臺山出家的楊五郎,也沒有楊宗保。至於「楊門女將」,在北宋那樣推崇禮教的歷史條件下,更是不可能發生的天方夜譚。後人感念楊家數代忠心報國之舉,將他們的事跡廣家傳頌。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楊家的故事被創造性的改編和完善,最終形成了流傳至今,影響和激勵無數中國人的楊家將演義。
在某個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年代裡,出於對英雄和忠臣良將的渴望,泉州百姓將他們所熟悉的話本演義中的楊家將,請上了神壇。從此,楊氏一門忠烈就成為佑護一方百姓的境主神、鋪主神,直到今日仍受香火供養、信眾膜拜。
最後,要在此鄭重其事地為一個被楊家將演義冤枉和歪曲的人物翻一下案:所有關於楊家將的文藝作品中,潘仁美都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奸臣、大反派。然而,看過史書就知道,潘仁美的原型叫潘美,是北宋的開國功臣,一位令人尊敬忠厚長者。如果以「聰明正直即為神」的標準來衡量,潘美絕對具有成神的資質。也許是因為他在導致楊業全軍覆沒的陳家谷口之戰中負有不可推卸的領導責任,故而被後世演繹成一個惡人。
不過,這都不重要了。史書也好,民間信仰也好,世人總有正確的方式去銘記那些應該被記住的名字,亙古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