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亂世,活在傳奇中,敵人向他舉哀致敬,他是我們楊家的驕傲!
【楊六郎騎馬拿槍圖片】
997年三月三日,宋太宗趙炅死後,他的兒子趙恆繼位。
自上次北伐失敗、楊業殉國之後,宋遼邊際之上,遼佔據了絕對的上風,而宋朝只能居於守勢。守邊大將傅潛雖坐擁八萬大軍,卻無力組織起像樣的防線,不能正面作戰。
當時,傅潛的大營駐紮在定州,定州北面的保州就是遼人經常襲擾的地區,但傅潛卻只是收縮防守得過且過。這一切都落入了一個小小的巡檢使眼裡,心中只有焦急——大好河山卻遭外族蹂躪,怎能不激起壯士的一腔熱血?
這個巡察使正是楊延昭,楊業之子。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後因避諱改名。他自幼沉默寡言,卻好軍陣遊戲,顯露出超出同齡人的天賦。
成年之後,便開始隨父楊業徵戰沙場。雍熙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做為先鋒,血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卻猶自奮戰不休,終於攻下朔州。
楊業死後,朝廷將楊延朗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巡檢使並非大官,而是宋朝時初設的一個監察職位。主要設置於沿邊或關隘要地,以鎮壓人民反抗為其專職,要受到州縣的指揮。
999年冬,遼國大舉南犯。楊延昭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之時,遭到了大隊遼兵的圍攻。遂城是個小地方,城牆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勢非常危急。
楊延昭緊急動員全城的壯年男子配合宋軍上城防禦,打退了敵人的數次猛烈圍攻。戰局才勉強穩定下來,但城內依舊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難守,沒有良策依舊很難堅守。
入夜時分,楊六郎親自到城頭巡查,陰曆十月,北方的天氣滴水成冰,已十分寒冷。一陣寒風吹過,楊六郎計上心來。
他連夜安排人往城上澆水,等到天明,城牆上結起又硬又滑的冰層,遼軍無法架梯也無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卻。宋軍乘機出城追擊,大獲全勝。
遼軍襲擾終於瓦解退去,宋軍繳獲了不少戰利品。楊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戰功卓著,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
次年十月,蕭太后、遼聖宗再次親率軍侵宋,楊延昭與楊嗣等會師遂城,傅潛握重兵停留在中山。楊延昭與楊嗣、石普多次請求增加兵力,主動出擊,傅潛都不答應。
更有甚者,他還刻意掩蓋部下抗遼的功績,妄圖獨佔。這與當年的潘美等人何其類似,正因為如此懦弱的將領,才導致宋朝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史載「致敵騎犯德、棣,渡河湊淄、齊,劫人民,焚廬舍」。直到真宗親自前往大名督陣,毫無戰意的傅潛才獲罪流放。
於此同時,真宗召見了當時名望甚高的楊延昭,真宗皇帝詢問他有關邊防的情勢,楊延昭對答如流,談吐不凡。
宋真宗非常滿意,對諸位大臣說,「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並對延昭大加賞賜。這應該是楊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皇帝。
1000年,遼軍再度南下。楊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叫陣,將遼軍引誘到伏擊圈後,伏兵四出,楊延昭又率眾殺回,遼軍大敗,其領軍大將當場陣亡。
此一陣大長宋軍士氣,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因改羊山為楊山,或曰藏兵山。
公元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再度發動進攻,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準信賴楊延昭等名將,力主抵抗。
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並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澶淵之盟訂立後,楊延昭以為國恥,拒絕了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遊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遼人噤不敢言。
次年朝廷論功,楊延昭以功績升莫州防禦使。同年經宰相寇準薦舉,任保州知州兼沿邊都巡檢使,緊接著就升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成為高陽關路的最高軍事長官。
楊延昭完成了楊業未竟之夢,成為了河北前沿的總帥,統兵數萬,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線的邊防。
可是宋真宗想和不想戰,蕭太后的初衷也不是要侵佔大宋地盤,而是儘可能多地掠奪財物。於是雙方籤下了「澶淵之盟」。
從此,金錢換和平成了大宋堅持的國策。楊延昭空有一腔愛國之心和一身非凡本領,卻無用武之地。收復燕雲遙遙無期,堅守本職崗位也許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楊六郎拿槍的圖片】
在鎮守河北前沿邊防的後半生中,楊延昭上百次地打敗了遼兵的騷擾,為大宋子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遼國對他是如此恐懼,將他稱為「六郎」。據說古時六郎星是乃是代表主將之星,因此遼人是把楊延昭看作天上的星宿,而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第六子的意思。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又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
1014年,57歲的楊延昭因病去世,皇帝為表哀痛之情,特意遣人接回他的棺槨。
【楊六郎大石像圖片】
浩浩長隊,引得河朔之人不由望棺而泣,就連契丹人也向他舉哀致敬。也許天上的六郎之星,也在那個夜晚墜落。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朗。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
楊家將精神
作者:布衣散人
忠君報國美名揚,
滿門忠烈代代強。
無敵神槍保邊疆,
楊家精神永流芳!
【楊端嫡傳家譜圖片】
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已在民間廣泛流傳。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流傳下來,家喻戶曉,說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愛國鬥爭傳統。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當年,北宋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滿門忠烈、捍衛祖國、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敬仰。
楊家將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在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他們的英雄業績將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永存史冊,光照後人。
楊家將忠心耿耿、剛直義勇、前赴後繼、赤膽報國的英雄氣概為大宋歷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雖已過千年,但抗敵愛國的精神仍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