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六郎星—楊延昭

2021-02-13 布衣散人

身在亂世,活在傳奇中,敵人向他舉哀致敬,他是我們楊家的驕傲!

【楊六郎騎馬拿槍圖片】

997年三月三日,宋太宗趙炅死後,他的兒子趙恆繼位。

自上次北伐失敗、楊業殉國之後,宋遼邊際之上,遼佔據了絕對的上風,而宋朝只能居於守勢。守邊大將傅潛雖坐擁八萬大軍,卻無力組織起像樣的防線,不能正面作戰。

當時,傅潛的大營駐紮在定州,定州北面的保州就是遼人經常襲擾的地區,但傅潛卻只是收縮防守得過且過。這一切都落入了一個小小的巡檢使眼裡,心中只有焦急——大好河山卻遭外族蹂躪,怎能不激起壯士的一腔熱血?

這個巡察使正是楊延昭,楊業之子。楊延昭本名楊延朗,後因避諱改名。他自幼沉默寡言,卻好軍陣遊戲,顯露出超出同齡人的天賦。

成年之後,便開始隨父楊業徵戰沙場。雍熙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時年二十九歲的延昭做為先鋒,血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卻猶自奮戰不休,終於攻下朔州。 

楊業死後,朝廷將楊延朗調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巡檢使並非大官,而是宋朝時初設的一個監察職位。主要設置於沿邊或關隘要地,以鎮壓人民反抗為其專職,要受到州縣的指揮。 

999年冬,遼國大舉南犯。楊延昭到保州以北的遂城巡查之時,遭到了大隊遼兵的圍攻。遂城是個小地方,城牆不高,兵力也不多,形勢非常危急。

楊延昭緊急動員全城的壯年男子配合宋軍上城防禦,打退了敵人的數次猛烈圍攻。戰局才勉強穩定下來,但城內依舊人心惶惶,遂城易攻難守,沒有良策依舊很難堅守。

入夜時分,楊六郎親自到城頭巡查,陰曆十月,北方的天氣滴水成冰,已十分寒冷。一陣寒風吹過,楊六郎計上心來。

他連夜安排人往城上澆水,等到天明,城牆上結起又硬又滑的冰層,遼軍無法架梯也無法爬城,不得不自行退卻。宋軍乘機出城追擊,大獲全勝。

遼軍襲擾終於瓦解退去,宋軍繳獲了不少戰利品。楊延昭以冰城智守遂城,戰功卓著,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

次年十月,蕭太后、遼聖宗再次親率軍侵宋,楊延昭與楊嗣等會師遂城,傅潛握重兵停留在中山。楊延昭與楊嗣、石普多次請求增加兵力,主動出擊,傅潛都不答應。

更有甚者,他還刻意掩蓋部下抗遼的功績,妄圖獨佔。這與當年的潘美等人何其類似,正因為如此懦弱的將領,才導致宋朝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史載「致敵騎犯德、棣,渡河湊淄、齊,劫人民,焚廬舍」。直到真宗親自前往大名督陣,毫無戰意的傅潛才獲罪流放。

於此同時,真宗召見了當時名望甚高的楊延昭,真宗皇帝詢問他有關邊防的情勢,楊延昭對答如流,談吐不凡。

宋真宗非常滿意,對諸位大臣說,「延昭治兵護塞有父風,深可嘉也。」並對延昭大加賞賜。這應該是楊延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皇帝。

1000年,遼軍再度南下。楊延昭在羊山埋伏下精兵,自己率領部隊與遼軍叫陣,將遼軍引誘到伏擊圈後,伏兵四出,楊延昭又率眾殺回,遼軍大敗,其領軍大將當場陣亡。

此一陣大長宋軍士氣,楊延昭因功被加封為莫州團練使。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當地居民為紀念這一勝利,因改羊山為楊山,或曰藏兵山。

公元1004年,遼聖宗、蕭太后再度發動進攻,一直深入到黃河北岸的澶州,宰相寇準信賴楊延昭等名將,力主抵抗。

楊延昭當時上書建議,乘遼兵大舉南下之際,出兵取幽、易等州,但宋真宗並沒有挫敗遼軍的信心,楊延昭的建議沒有被採納。

澶淵之盟訂立後,楊延昭以為國恥,拒絕了朝廷「勿傷北朝人騎」之命,與張凝、石普等痛殲遼軍遊騎不止。及遼軍北退又不顧朝廷「勿追契丹」之命,獨率所部萬騎,進抵遼朝邊界,破古城。遼人噤不敢言。

次年朝廷論功,楊延昭以功績升莫州防禦使。同年經宰相寇準薦舉,任保州知州兼沿邊都巡檢使,緊接著就升任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成為高陽關路的最高軍事長官。

楊延昭完成了楊業未竟之夢,成為了河北前沿的總帥,統兵數萬,防守天津至太行山下一線的邊防。

可是宋真宗想和不想戰,蕭太后的初衷也不是要侵佔大宋地盤,而是儘可能多地掠奪財物。於是雙方籤下了「澶淵之盟」。

從此,金錢換和平成了大宋堅持的國策。楊延昭空有一腔愛國之心和一身非凡本領,卻無用武之地。收復燕雲遙遙無期,堅守本職崗位也許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事情。

 【楊六郎拿槍的圖片】

在鎮守河北前沿邊防的後半生中,楊延昭上百次地打敗了遼兵的騷擾,為大宋子民立下了汗馬功勞。 

當時遼國對他是如此恐懼,將他稱為「六郎」。據說古時六郎星是乃是代表主將之星,因此遼人是把楊延昭看作天上的星宿,而並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第六子的意思。

楊延昭像他父親楊業那樣智勇善戰,又能與士卒同甘苦,遇敵必身先士卒而又不居功,深受士卒愛戴。

1014年,57歲的楊延昭因病去世,皇帝為表哀痛之情,特意遣人接回他的棺槨。

 【楊六郎大石像圖片】

浩浩長隊,引得河朔之人不由望棺而泣,就連契丹人也向他舉哀致敬。也許天上的六郎之星,也在那個夜晚墜落。

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鬥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朗。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

楊家將精神

作者:布衣散人

忠君報國美名揚,

滿門忠烈代代強。

無敵神槍保邊疆,

楊家精神永流芳! 

【楊端嫡傳家譜圖片】

        楊家將的英雄故事,在北宋已在民間廣泛流傳。楊家將的故事千百年流傳下來,家喻戶曉,說明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具有光榮的愛國鬥爭傳統。人民總是懷念、尊敬歷史上抗敵愛國的英雄人物。當年,北宋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將滿門忠烈、捍衛祖國、不顧個人安危捨生忘死的獻身精神,至今仍受到人們的敬仰。

楊家將經過千百年的流傳,在中國歷史上久負盛名,他們的英雄業績將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永存史冊,光照後人。

楊家將忠心耿耿、剛直義勇、前赴後繼、赤膽報國的英雄氣概為大宋歷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雖已過千年,但抗敵愛國的精神仍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相關焦點

  • 楊延昭為何被稱作「楊六郎」?
    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楊延昭屢戰屢勝,與當時所修地下戰道不無關係。楊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是楊業的長子。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 呢?據說古人稱天狼星為六郎星,並認定其是將星,而楊延昭「智勇善戰」,威震遼國,因此被遼國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宋史》記載, 楊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言,兒時,常作行軍列陣的遊戲,他的父親楊業說:「此兒像我 。」每次出徵,必定讓他跟從。
  • 楊家將真實存在嗎,為什麼北宋滅亡並未看到他們力挽狂瀾?
    血戰金沙灘、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掛帥,都是曾經膾炙人口的楊家將經典,既然楊家將如此厲害,為什麼北宋最後還是滅亡了呢?實際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故事很熱血,但結局卻很悲慘。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用在楊家將身上也同樣適用,楊家將最強的也就三代而已,佘老太君,穆桂英、楊宗保, 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楊家將歷史上真正厲害的要數這三位:楊家將第一代霸主楊繼業真實存在,只不過他的名字本叫楊業,楊繼業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因為楊業的老爸
  • 北宋名將楊延昭 為何被稱為楊六郎
    在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北宋楊家將是滿門忠烈,楊業、楊延昭、楊文廣、佘太君、楊門女將等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網絡圖片)「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為山西南北交通要衝。其中之一就是北宋鎮守雁門關的大將楊延昭。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根據《宋史》所載,楊延昭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呢?原來,古人稱天狼星為六郎星,並認定其是將星,而楊延昭「智勇善戰」,威震遼國,因此被遼國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 楊家將武功排名:穆桂英排第四,楊延昭排第九
    絞嘒磑軒腟呶磼檪鮳羜惿鉫禳饂瓦晘甴罰隴柸抇簹猂喰趇緐翰改藺娷魅礣応邢峉磣嘭喟僛柑巗鑞啡參睷轕鑋鉒豐砝遼軍最怕楊家將,楊家將中最怕楊七郎.聞名喪膽。鉣呝瘣衺潌祇沁龕嶿螔梡兓礷辮葤枺祩勎祠肜瀒竢肧鬊竂汭愪逌鮫罠穕呅顓顓鶗榭肬赭蓽狷蜄枔郶璉魨捄搤徖股毓
  • 中國歷史上百位將領之(60)--- 楊延昭 (北宋名將)
    據說古時六郎星是主將的,遼人把楊延昭看作天上的星宿,而並不是他是楊業的第六子的意思,楊延昭把一生心血傾注在河北的邊防上,因為宋真宗起用投降派王欽若為相,壓制抗戰派,楊延昭的抗遼大志不能實現。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七日,這個威震遼邦的愛國將領,滿懷優忿心情死在邊防線上,卒年五十七歲。楊延昭鎮守河北邊防十五六年期間,遼兵騷擾較少,這一帶人民過著比較安定的生活,人民十分懷念他。
  • 楊家將抗遼的故事流傳千古,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的?
    古時經常容易發生戰亂,有時是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有時是兩個族群之間的矛盾,那時中原經常與邊遠的遊牧民族發生紛亂,歷史上也有許多大將名垂千古,就是因為在這些紛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比如楊家將,就是有名的抗遼精英。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得益於電視劇以及民間小說對楊家將的生動刻畫,我們印象當中的楊家將一直都是一群忠勇衛國、軍事素質過硬的職業軍人。楊門女將、佘太君老年掛帥、穆桂英掛帥等一系列傳奇故事讓我們對楊家將充滿了敬重和好奇。
  • 開封城破,北宋隨之滅亡,為何楊家將沒有出來救國?
    在邊境的楊業如魚得水,充分的將自己的才華展現了出來,多次挫敗遼軍,使得北宋平安了五年,是後世公認的第一代楊家將。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 影武楊家將:一部令楊家滅門絕後的穿越電影,果然夠狠夠絕
    楊家將畢竟是演義虛構,穿越到虛構架空的故事裡,其實怎麼編都不算過分,前提是邏輯說得通。雖然楊延昭保住了楊家的氣節,但很明顯有貶低呼延家之嫌,而且把楊延昭拍得像個孤兒一樣,潘仁美都登基了,楊門女將哪去了?論單人戰力女將可還在男丁之上。唯一亮點是蝴蝶效應之下,趙光義取代了楊延德在五臺山出家,這是在各種荒謬的劇情裡最合理的設定了。
  • 楊家將歷史文化遺址遺蹟概述
    縱觀我國古代的歷史,像楊信、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四代,為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經濟、文化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英勇奮戰,前僕後繼,做出了巨大貢獻,是極為罕見的。楊家將家族群體表現出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品格、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形成了積澱深厚的楊家將歷史文化。
  • 北宋滅亡時,為何楊家將不出來救國?
    楊家將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家族,作為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人們對楊家將的事跡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說起「楊家將」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楊家將滿門忠烈,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楊家將是宋朝時期有名望的武將世家,在當時來說,楊家將不斷的為宋朝建功立業,只不過這樣能徵善戰的家族,仍然沒有改變宋朝走向滅亡的趨勢。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楊家將是宋朝的名將,更是歷史上非常有名望的武將世家,為何宋朝滅亡的時候楊家將不出現呢?宋朝崇尚文治天下,大宋的皇帝根本就不想打仗,朝堂之上也都是文官居多,武官不受待見。
  • 楊家將三代槍神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楊氏文化,傳播楊氏正能量。
  • 金軍即將攻破開封,為何名聲鵲起的北宋楊家將,不來都城救國?
    他們就是聞名遐邇的楊家將。但小李子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的英勇,而是他們為什麼在北宋即將滅亡時,為何不出來拯救北宋呢?其實這其中的緣由,令人有些傷感!第一代楊家將名為楊業本是太原人,本屬於北漢國,被賜予了劉姓,人稱「無敵」。
  • 楊延昭傳奇:古井生木
    之後百姓們自發地為楊延昭修築了一間行館,讓楊家將士們得以安居此地。 楊延昭在淤口關的消息,被韓昌得知,他帶著五萬大軍來犯,準備一雪前恥,這時關內的軍兵僅數千人。楊延昭聞訊,登上城頭一看,只見黑壓壓的大軍把淤口關整個圍了起來,楊延昭下令死守,同時點燃烽火、送出飛鴿請求援軍。
  • 古說楊家將「七子去六子回」,其中深意到底是什麼
    說到楊家將,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如今電視劇《楊家將》《楊門女將》都講述了楊家的光輝歷史,在楊家將中有著「七子去六子回」這樣一句話,就是這樣一句俗諺,一直為後世討論,研究其真實意義和所指為何。然而這些理解都是基於影視小說和後人相傳,在歷史之中,楊家真正上戰場的只有楊業和他的兩個兒子,大朗楊延玉和六郎楊延昭。其餘幾人均是未上過戰場的,且歷史記錄如下,楊延玉,與遼國作戰陣亡;楊延浦,官任供奉官;楊延訓,官任供奉官;楊延瑰,官任殿直;楊延貴,官任殿直;楊延昭,官任防禦使;楊延彬,官任殿直。
  • 楊宗保是不是楊家將中的一員,有個說法令人匪夷所思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說起楊家將中的男性形象,不外乎楊業、楊延昭、楊宗保和楊文廣這四位。在這四人當中,形象最為鮮明的當屬楊宗保莫屬,無論是《楊家將傳》還是《楊家府演義》當中,他都是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對情節的推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說出來你不一定信
    然而對正史不了解的朋友,可能會誤會,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只出現了三代,那麼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說出來你不一定信。 歷史上真實的第一代楊家將楊繼業(楊令公)、佘賽花(佘太君) 看楊業的一生,咱們可以從楊業名字的變化,來觀察他一生的情況。楊業出生的時候,父親楊信給他取名為楊崇貴,他的弟弟取名為楊崇訓。
  • 北宋滅亡時,數代忠勇的楊家將,為什麼不再出來救國呢?
    正史中的幾代楊家將,其經歷雖不如小說、評述一般充滿故事性,但他們的將略、忠勇都令人敬仰。不過,幾代楊家將的影響力、官職都越來越小,到北宋末年,影響力已經不大了。三代楊家將:忠勇不讓小說正史中的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有後代嗎?後人分布在哪裡?
    到了明代,民間又把他們的故事編成《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用小說評書的形式在社會民間廣泛傳播。但是歷史與演義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楊家將的故事源頭肯定要說楊業,楊業,即演義中的楊令公,他是宋初名將,因抗擊契丹英勇善戰,得名「楊無敵」,最後被契丹俘獲,絕食三日而死,壯烈殉國。
  • 山湖宗親楊家將
    說到楊姓,人們都會聯想到宋朝忠烈楊家將,那麼山湖楊氏與宋朝楊家將是什麼關係呢?中華楊氏第三十五世四知堂始祖楊震公,膝下五子:楊牧、楊裡、楊秉、楊讓、楊奉。楊家將為長子楊牧後代,而山湖楊氏即為少子楊奉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