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故事,老少皆知。
正史中的幾代楊家將,其經歷雖不如小說、評述一般充滿故事性,但他們的將略、忠勇都令人敬仰。
不過,幾代楊家將的影響力、官職都越來越小,到北宋末年,影響力已經不大了。
三代楊家將:忠勇不讓小說
正史中的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其他如楊宗保、楊門女將等則不見諸正史,或屬虛構。
楊業祖孫三人的忠勇不讓小說。
1、楊業:智勇雙全的方面大將。
楊業本是北漢降將,但他的忠勇、謀略,絲毫不遜色於大宋開國名將。
在宋遼戰爭中,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方面大將。
宋遼戰場,被太行山阻隔,分為兩部分:太行山以東,以幽州為中心,構成「山前」戰場;太行山以西,以大同為中心,構成「山後」戰場。
楊業,是「山後」戰場(以下稱山西戰場)的副將,位在潘美之下,但也是可以參與決策的重量級人物之一。
楊業以其驍勇,被遼人敬畏地稱為楊無敵,是最令敵人恐懼的人物。
雁門一戰,楊業的將略表現得淋漓盡致。
(2)、雁門之戰:少許兵力粉碎遼軍十萬級的戰略攻勢。
高梁河之戰,大宋慘敗,遼人抓住時機,發起了戰略反攻。
980年3月,遼以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囉率10萬大軍攻略山西。
楊業與潘美配合,自率數千起兵繞至遼軍側背,對準遼軍「主帥麾蓋」猛擊,斬殺遼軍主帥蕭多囉,大敗遼軍。
此戰中,楊業把握時機、間道奇襲,既深明地理,善處形勢,而其最後的斬殺敵軍主將,更是「取敵將首級於萬軍軍中」,雖關羽斬顏良,不過如此,可謂智勇雙全。
(3)、謀略不被採納,兵敗陳家谷。
第二次幽州之戰時,楊業率軍在山後猛烈反擊,收復了多座城池,但因東線曹彬戰敗,宋軍被迫退回雁門。
為了接應山後各州的官吏、百姓,宋廷令潘美、楊業去辦。
楊業認為:直接去救,風險太大,應採取靈活進兵之法。
具體辦法是:間道出應州,調動遼軍,掌握主動權,妥善部署撤民事宜。
可以說:楊業的謀劃,是有勇而不恃勇,深得兵家要義。
遺憾的是,監軍王侁不納其謀,反而怒斥他「怯」,強令他直接進攻!
無奈之下,楊業「負氣」出徵,但仍留下後手:希望王侁、潘美伏於陳家谷接應。
可是,由於宋軍指揮體系的混亂,將領之間的矛盾,王侁、潘美都離開了陳家谷。
最終,楊業壯烈戰死於陳家谷。
可以說,楊業絕對是智勇雙全的良將,如遇到唐太宗這樣的天子,必能大展拳腳。
遺憾的是:他遇到的太宗,是宋太宗···
雖智勇雙全,也只能空留遺憾了。
2、楊延昭:智勇足備,無力回天。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或許是因為在大家族排名第六,故稱六郎。
楊延昭的勇略,頗有其父之風。
在雍熙北伐時,楊延昭是先鋒。攻朔州時,他「流失穿臂」,卻愈加英勇,一舉破城。
陳家谷之戰,其父戰死,延昭突圍而出。
為父丁憂三年後,楊延昭重回宋遼前線。
(1)、六郎守三關。
楊延昭先是做高陽關路景州知州,後來升為莫州防禦使,最後一直升為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成為河北前沿的總帥。
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都在楊延昭管轄範圍內,因此,就有了「六郎守三關」的傳說。
(2)、智勇足備。
楊延昭的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999年,遼軍攻至遂城。
「城小無備」,形勢緊急。楊延昭見天寒地凍,遂灌水於城上,水結成冰,堅固又地滑,遼軍攻城部隊根本無從攀城,只好退軍。
1000年冬,遼軍再次來犯。
楊延昭率兵誘敵,且戰且走,伏兵於羊山,一舉擒獲敵將,大獲全勝。
由於楊延昭智勇雙全,其坐鎮邊關時,遼人騷擾得不著便宜,把他看成天上的星宿,不敢輕易來犯,邊關遂得平安。
(3)、無力回天。
可是,楊延昭的權位過地,只能應付騷擾性進攻,卻無法從全局上改變宋遼戰爭的格局。
河北戰場,總體上一馬平川,沒有天險可守。楊延昭所守的三關雖位置重要,但遼軍仍可從滿城、遂城方向繞過。
因此,大宋在河北採取的是縱深防禦體系。
「聚為大陣,分屯要塞」。重兵集結於定州,前沿採取分散防禦。
楊延昭只是在防禦體系中,起到遲滯、夾擊的作用,與其父當年在山後戰場的大將地位尚有差距。
1004年,遼軍從西面進軍,直撲澶淵,宋真宗被迫議和,籤訂澶淵之盟。
楊延昭雖上書主戰,並多次主動出擊,頗有斬獲,但難改大局,壯志難酬。
3、楊文廣:同樣的智勇雙全,同樣的壯志難酬。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三個兒子之一(有說次子,有說三子),以父蔭為官。
不過,楊文廣的仕途就不即其祖、父了。
他早年只是一個官階不太高的武官。直到被範仲淹看重,才得以被重用。
此後,他追隨狄青討伐蠻族,累有升遷,但多是榮譽官階,未掌實權。
直到宋神宗年間,楊文廣才迎來了他的成名之戰。
1068年,韓琦命楊文廣修城堡。
為了防止遭到破壞,楊文廣聲東擊西,揚言在某地修城,使西夏軍撲空,給自己爭取了時間。
待到西夏軍打來時,楊文廣已做好防備。
西夏軍不敢攻,遂像小流氓一樣丟下狠話:你們等著,我們去叫人。引兵退卻。
楊文廣催動宋軍,猛烈追擊,大破敵軍!
這便是楊文廣比較出名的一戰。
雖然智勇雙全,但其影響力、規模,與當年老令公的雁門之戰已不能相提並論。
最後,楊文廣回歸對遼前線,獻陣圖及奪幽州的方略,但未得朝廷批覆就去世了。
他死後,被追贈同州觀察使。其職務已遠不如祖、父了。
楊文廣去世的時間是1074年,距靖康之恥尚有50來年。
其後,雖然楊家後人在各類小說中繼續活躍,但在正史中,已告一段落了。
無人能救宋
不過,似乎不必遺憾。
因為,從種家將的經歷來看,楊家將縱然尚在,亦無力回天。
在楊家軍漸漸淡出的同時,在宋夏戰場,種家將正在崛起。
種世衡開始,種諤、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等人世代為將,成為大宋的脊梁。
這支種家軍,「有幸」活躍到了靖康年間。
不過,驍勇善戰的種家軍,遭遇的仍然是悲劇。
當時,金軍圍攻太原。大宋從宋夏前線調集重兵來救。
大宋兵分三路,其中,种師中率軍出井陘,與其他兩路共解太原之圍。
种師中收復壽陽、榆次等地後,由於其他兩路未行動,遂暫回真定,等待變化。
但宋廷樞密院責備种師中「逗撓」不進,責令其迅速進軍。
無奈之下,种師中率部輕裝西出。
儘管種家軍5戰3勝,戰鬥力不俗,但因其他兩路未至,遭遇圍攻。
种師中率軍死戰,身中4創,力戰而死!
不知种師中戰死,會不會想起當年陳家谷的楊業呢?
坐在東京城中的樞密院遙控戰局,大宋軍中雖有良將,又有什麼用呢?
良將之殤
回顧楊家將的經歷,我們大致可以看出2個規律。
1、以文制武,導致楊家將的地位、影響力一代不如一代。
楊業為方面大將,與其配合的潘美等人也是經驗豐富的從龍將領。
所以,楊業其實還算楊家將中相對幸運的,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雁門之戰,潘美、楊業可以自己定下戰策,一舉取勝。
即使是陳家谷之戰,楊業也對戰策有發言權。
可是,到了楊延昭時,從大部署,到各軍行動,皆嚴格按照宋真宗的部署行動,嚴絲合縫。
大宋最高級別的指揮人員,已不是曹彬、潘美這樣的戰將,而漸漸代以文官。
因此,楊延昭雖智勇雙全,但官職、地位已不及其父,在澶淵之戰,楊延昭只能老老實實起到遲滯作用,無法逆轉大局。
而身為將門世家的楊文廣,甚至還要文官範仲淹提攜才能脫穎而出!
楊家將,地位一代不如一代,並非因為後浪不及前浪,而是大宋以文制武,武官地位日益下降的結果。
所以,到北宋末年,即便楊家將還有人才,恐怕也出不來了!
2、「超前」的「總參謀部」。
在事發突然,朝廷旨意來不及幹預的作戰中,楊家將往往能充分發揮其將略,建功立業。
可是,在超大規模的對決中,一旦受制於朝廷嚴格命令,楊家男兒或無能為力,或成為胡亂調度的犧牲品。
大宋的指揮系統,看起來頗為「近代化」,頗有後世德國、日本總參謀部的樣子。
但是,在那個通訊落後的時代,由不了解前線戰局的文官遙制,其結果註定是悲劇的。
從楊家將到種家將,及至南宋的嶽飛、韓世忠,甚至到了南宋末年的孟珙,大宋並不缺將。
但這些良將,最後都只是壯志難酬,甚至悲壯而死,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總之,在大宋以文制武的國策下,武官世家的楊家將雖人才素質始終很高,但地位、影響力一代不如一代,到北宋末年,已「泯然眾人矣」。
而大宋不合時宜的指揮、控制系統,嚴格限制武將的主觀能動性,束縛武將的手腳,即便老令公、楊六郎再世,恐怕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