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滅亡時,數代忠勇的楊家將,為什麼不再出來救國呢?

2020-12-26 鮮花暢談歷史

楊家將的故事,老少皆知。

正史中的幾代楊家將,其經歷雖不如小說、評述一般充滿故事性,但他們的將略、忠勇都令人敬仰。

不過,幾代楊家將的影響力、官職都越來越小,到北宋末年,影響力已經不大了。

三代楊家將:忠勇不讓小說

正史中的楊家將,主要是楊業、楊延昭、楊文廣祖孫三代。其他如楊宗保、楊門女將等則不見諸正史,或屬虛構。

楊業祖孫三人的忠勇不讓小說。

1、楊業:智勇雙全的方面大將。

楊業本是北漢降將,但他的忠勇、謀略,絲毫不遜色於大宋開國名將。

在宋遼戰爭中,楊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方面大將。

宋遼戰場,被太行山阻隔,分為兩部分:太行山以東,以幽州為中心,構成「山前」戰場;太行山以西,以大同為中心,構成「山後」戰場。

楊業,是「山後」戰場(以下稱山西戰場)的副將,位在潘美之下,但也是可以參與決策的重量級人物之一。

楊業以其驍勇,被遼人敬畏地稱為楊無敵,是最令敵人恐懼的人物。

雁門一戰,楊業的將略表現得淋漓盡致。

(2)、雁門之戰:少許兵力粉碎遼軍十萬級的戰略攻勢。

高梁河之戰,大宋慘敗,遼人抓住時機,發起了戰略反攻。

980年3月,遼以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多囉率10萬大軍攻略山西。

楊業與潘美配合,自率數千起兵繞至遼軍側背,對準遼軍「主帥麾蓋」猛擊,斬殺遼軍主帥蕭多囉,大敗遼軍。

此戰中,楊業把握時機、間道奇襲,既深明地理,善處形勢,而其最後的斬殺敵軍主將,更是「取敵將首級於萬軍軍中」,雖關羽斬顏良,不過如此,可謂智勇雙全。

(3)、謀略不被採納,兵敗陳家谷。

第二次幽州之戰時,楊業率軍在山後猛烈反擊,收復了多座城池,但因東線曹彬戰敗,宋軍被迫退回雁門。

為了接應山後各州的官吏、百姓,宋廷令潘美、楊業去辦。

楊業認為:直接去救,風險太大,應採取靈活進兵之法。

具體辦法是:間道出應州,調動遼軍,掌握主動權,妥善部署撤民事宜。

可以說:楊業的謀劃,是有勇而不恃勇,深得兵家要義。

遺憾的是,監軍王侁不納其謀,反而怒斥他「怯」,強令他直接進攻!

無奈之下,楊業「負氣」出徵,但仍留下後手:希望王侁、潘美伏於陳家谷接應。

可是,由於宋軍指揮體系的混亂,將領之間的矛盾,王侁、潘美都離開了陳家谷。

最終,楊業壯烈戰死於陳家谷。

可以說,楊業絕對是智勇雙全的良將,如遇到唐太宗這樣的天子,必能大展拳腳。

遺憾的是:他遇到的太宗,是宋太宗···

雖智勇雙全,也只能空留遺憾了。

2、楊延昭:智勇足備,無力回天。

楊延昭是楊業的長子,或許是因為在大家族排名第六,故稱六郎。

楊延昭的勇略,頗有其父之風。

在雍熙北伐時,楊延昭是先鋒。攻朔州時,他「流失穿臂」,卻愈加英勇,一舉破城。

陳家谷之戰,其父戰死,延昭突圍而出。

為父丁憂三年後,楊延昭重回宋遼前線。

(1)、六郎守三關。

楊延昭先是做高陽關路景州知州,後來升為莫州防禦使,最後一直升為高陽關路副都部署,成為河北前沿的總帥。

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都在楊延昭管轄範圍內,因此,就有了「六郎守三關」的傳說。

(2)、智勇足備。

楊延昭的任務完成得非常出色。

999年,遼軍攻至遂城。

「城小無備」,形勢緊急。楊延昭見天寒地凍,遂灌水於城上,水結成冰,堅固又地滑,遼軍攻城部隊根本無從攀城,只好退軍。

1000年冬,遼軍再次來犯。

楊延昭率兵誘敵,且戰且走,伏兵於羊山,一舉擒獲敵將,大獲全勝。

由於楊延昭智勇雙全,其坐鎮邊關時,遼人騷擾得不著便宜,把他看成天上的星宿,不敢輕易來犯,邊關遂得平安。

(3)、無力回天。

可是,楊延昭的權位過地,只能應付騷擾性進攻,卻無法從全局上改變宋遼戰爭的格局。

河北戰場,總體上一馬平川,沒有天險可守。楊延昭所守的三關雖位置重要,但遼軍仍可從滿城、遂城方向繞過。

因此,大宋在河北採取的是縱深防禦體系。

「聚為大陣,分屯要塞」。重兵集結於定州,前沿採取分散防禦。

楊延昭只是在防禦體系中,起到遲滯、夾擊的作用,與其父當年在山後戰場的大將地位尚有差距。

1004年,遼軍從西面進軍,直撲澶淵,宋真宗被迫議和,籤訂澶淵之盟。

楊延昭雖上書主戰,並多次主動出擊,頗有斬獲,但難改大局,壯志難酬。

3、楊文廣:同樣的智勇雙全,同樣的壯志難酬。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三個兒子之一(有說次子,有說三子),以父蔭為官。

不過,楊文廣的仕途就不即其祖、父了。

他早年只是一個官階不太高的武官。直到被範仲淹看重,才得以被重用。

此後,他追隨狄青討伐蠻族,累有升遷,但多是榮譽官階,未掌實權。

直到宋神宗年間,楊文廣才迎來了他的成名之戰。

1068年,韓琦命楊文廣修城堡。

為了防止遭到破壞,楊文廣聲東擊西,揚言在某地修城,使西夏軍撲空,給自己爭取了時間。

待到西夏軍打來時,楊文廣已做好防備。

西夏軍不敢攻,遂像小流氓一樣丟下狠話:你們等著,我們去叫人。引兵退卻。

楊文廣催動宋軍,猛烈追擊,大破敵軍!

這便是楊文廣比較出名的一戰。

雖然智勇雙全,但其影響力、規模,與當年老令公的雁門之戰已不能相提並論。

最後,楊文廣回歸對遼前線,獻陣圖及奪幽州的方略,但未得朝廷批覆就去世了。

他死後,被追贈同州觀察使。其職務已遠不如祖、父了。

楊文廣去世的時間是1074年,距靖康之恥尚有50來年。

其後,雖然楊家後人在各類小說中繼續活躍,但在正史中,已告一段落了。

無人能救宋

不過,似乎不必遺憾。

因為,從種家將的經歷來看,楊家將縱然尚在,亦無力回天。

在楊家軍漸漸淡出的同時,在宋夏戰場,種家將正在崛起。

種世衡開始,種諤、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等人世代為將,成為大宋的脊梁。

這支種家軍,「有幸」活躍到了靖康年間。

不過,驍勇善戰的種家軍,遭遇的仍然是悲劇。

當時,金軍圍攻太原。大宋從宋夏前線調集重兵來救。

大宋兵分三路,其中,种師中率軍出井陘,與其他兩路共解太原之圍。

种師中收復壽陽、榆次等地後,由於其他兩路未行動,遂暫回真定,等待變化。

但宋廷樞密院責備种師中「逗撓」不進,責令其迅速進軍。

無奈之下,种師中率部輕裝西出。

儘管種家軍5戰3勝,戰鬥力不俗,但因其他兩路未至,遭遇圍攻。

种師中率軍死戰,身中4創,力戰而死!

不知种師中戰死,會不會想起當年陳家谷的楊業呢?

坐在東京城中的樞密院遙控戰局,大宋軍中雖有良將,又有什麼用呢?

良將之殤

回顧楊家將的經歷,我們大致可以看出2個規律。

1、以文制武,導致楊家將的地位、影響力一代不如一代。

楊業為方面大將,與其配合的潘美等人也是經驗豐富的從龍將領。

所以,楊業其實還算楊家將中相對幸運的,有大展拳腳的機會。

雁門之戰,潘美、楊業可以自己定下戰策,一舉取勝。

即使是陳家谷之戰,楊業也對戰策有發言權。

可是,到了楊延昭時,從大部署,到各軍行動,皆嚴格按照宋真宗的部署行動,嚴絲合縫。

大宋最高級別的指揮人員,已不是曹彬、潘美這樣的戰將,而漸漸代以文官。

因此,楊延昭雖智勇雙全,但官職、地位已不及其父,在澶淵之戰,楊延昭只能老老實實起到遲滯作用,無法逆轉大局。

而身為將門世家的楊文廣,甚至還要文官範仲淹提攜才能脫穎而出!

楊家將,地位一代不如一代,並非因為後浪不及前浪,而是大宋以文制武,武官地位日益下降的結果。

所以,到北宋末年,即便楊家將還有人才,恐怕也出不來了!

2、「超前」的「總參謀部」。

在事發突然,朝廷旨意來不及幹預的作戰中,楊家將往往能充分發揮其將略,建功立業。

可是,在超大規模的對決中,一旦受制於朝廷嚴格命令,楊家男兒或無能為力,或成為胡亂調度的犧牲品。

大宋的指揮系統,看起來頗為「近代化」,頗有後世德國、日本總參謀部的樣子。

但是,在那個通訊落後的時代,由不了解前線戰局的文官遙制,其結果註定是悲劇的。

從楊家將到種家將,及至南宋的嶽飛、韓世忠,甚至到了南宋末年的孟珙,大宋並不缺將。

但這些良將,最後都只是壯志難酬,甚至悲壯而死,大概就是這個原因吧。

總之,在大宋以文制武的國策下,武官世家的楊家將雖人才素質始終很高,但地位、影響力一代不如一代,到北宋末年,已「泯然眾人矣」。

而大宋不合時宜的指揮、控制系統,嚴格限制武將的主觀能動性,束縛武將的手腳,即便老令公、楊六郎再世,恐怕也發揮不了任何作用了。

相關焦點

  • 北宋即將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主要是統治者的原因
    今天要說的不是秦唐兩朝,而是北宋。眾所周知,北宋滅亡和一些奸臣有關係,話說回來,北宋滅亡時,作為軍事家族的楊家為什麼沒有出手呢?楊家將為什麼沒站出來呢?02說到楊家將,很多人會想到影視作品中的楊家將。其實,影視作品中楊家將的形象都是有原型參考的。在北宋年間,真實的歷史上就存在楊家將。
  • 北宋滅亡時,為何楊家將不出來救國?
    楊家將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家族,作為歷史上知名的人物,人們對楊家將的事跡肯定是非常熟悉的。說起「楊家將」相信小夥伴們都不陌生,楊家將滿門忠烈,是值得後人學習的。楊家將是宋朝時期有名望的武將世家,在當時來說,楊家將不斷的為宋朝建功立業,只不過這樣能徵善戰的家族,仍然沒有改變宋朝走向滅亡的趨勢。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楊家將是宋朝的名將,更是歷史上非常有名望的武將世家,為何宋朝滅亡的時候楊家將不出現呢?宋朝崇尚文治天下,大宋的皇帝根本就不想打仗,朝堂之上也都是文官居多,武官不受待見。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說出來你不一定信
    然而對正史不了解的朋友,可能會誤會,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只出現了三代,那麼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說出來你不一定信。 歷史上真實的第一代楊家將楊繼業(楊令公)、佘賽花(佘太君) 看楊業的一生,咱們可以從楊業名字的變化,來觀察他一生的情況。楊業出生的時候,父親楊信給他取名為楊崇貴,他的弟弟取名為楊崇訓。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出來救國?
    得益於電視劇以及民間小說對楊家將的生動刻畫,我們印象當中的楊家將一直都是一群忠勇衛國、軍事素質過硬的職業軍人。楊門女將、佘太君老年掛帥、穆桂英掛帥等一系列傳奇故事讓我們對楊家將充滿了敬重和好奇。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不再救國?是不敢救還是不想救?
    引言:提起北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當時的著名軍事家族——楊家將,楊家將這個家族驍勇善戰,他們主要的職責就是保家衛國,因為有了他們,北宋才能繁榮發展,不過到了最後,北宋滅亡時,楊家將不再出來救國了呢?其實是因為這個原因。
  • 北宋亡時,楊家將曾出來救國,只是無力回天!
    楊再興身陷小商河剛剛答了一個提問,北宋亡時,楊家將為什麼沒能出來救國?楊家將的故事寄託著我們內心深處最質樸的愛國情懷,但那並不是真實的歷史而是一段演義,既然是演義,我們就在演義的世界裡尋求一下它的答案吧!
  • 開封城破,北宋隨之滅亡,為何楊家將沒有出來救國?
    他們就是聞名遐邇的楊家將。但小李子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的英勇,而是他們為什麼在北宋即將滅亡時,為何不出來拯救北宋呢? 在邊境的楊業如魚得水,充分的將自己的才華展現了出來,多次挫敗遼軍,使得北宋平安了五年,是後世公認的第一代楊家將。 第二代楊家將——楊延昭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沒有出來救國?不是不救,而是無能為力
    實際上楊家將真正有本事的就傳了三代,其他的後人都是名不見經傳,正史中根本都沒有記載,完全符合「富不過三代」這句諺語。楊家將就是歌頌了北宋初年的名將楊業一家滿門忠烈,保家衛國的事跡。而歷史上楊業是確有其人的。楊業少年時就武藝高強,喜歡打獵,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打的獵物也比別人多。
  • 為何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後人不出來護駕救國?真相很殘酷
    楊家將指的是是北宋時期的著名軍事家族,爺爺楊業,兒子楊延昭、孫子楊文廣等人為抗擊契丹人做出了巨大貢獻,故而被後人所傳頌。公元960年,趙匡胤手握軍權,於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後建立了北宋王朝。按理說,在宋朝這麼一個重視文臣、輕視武將的國家,出現軍事名將是很難的,更何況楊家這世代名將之家呢呢?在文學作品之中,楊家將更是在原有的基礎之上被誇大了,其實除了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人之外,其他人的事跡大多都是文學家所杜撰出來的,都是在歷史上並不起眼的小字輩,就算是楊業等三人,也並非如文學作品中宣揚的如此大有作為,這也是為何宋亡之時,無楊家將站出來的原因。
  • 歷史上楊家將的原型,為何北宋滅亡時,這個驍勇家族沒挺身而出?
    說起楊家將,幾乎是每個人都知道,楊家將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北宋初年。而楊家將「忠孝節義」的典型更是家喻戶曉,還被後人以戲曲的方式傳承記載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歷史上楊家將原型,然而在北宋滅亡的時候,為什麼這個驍勇的家族卻沒有挺身而出呢?
  • 楊家將真實存在嗎,為什麼北宋滅亡並未看到他們力挽狂瀾?
    血戰金沙灘、十二寡婦徵西、穆桂英掛帥,都是曾經膾炙人口的楊家將經典,既然楊家將如此厲害,為什麼北宋最後還是滅亡了呢?實際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故事很熱血,但結局卻很悲慘。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用在楊家將身上也同樣適用,楊家將最強的也就三代而已,佘老太君,穆桂英、楊宗保, 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其實都是虛構出來的,楊家將歷史上真正厲害的要數這三位:楊家將第一代霸主楊繼業真實存在,只不過他的名字本叫楊業,楊繼業這個名字也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因為楊業的老爸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山西某村莊,全村都是楊家後人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問題來了,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去了哪裡呢?筆者要告訴大家的是,影視作品裡的楊家將和真正的歷史有著很大的差距,或者說影視作品關於楊家將的故事,很多都是沒有事實根據的。筆者在查閱資料後發現,楊家將的輝煌實際上僅僅持續了三代而已。當楊六郎的兒子楊文廣去世之後,楊家已經開始衰落,而且被迫搬出了楊府。北宋都城開封淪陷之後,楊府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架子。北宋滅亡之後,楊家後人也就是開始四處逃亡的生活。
  • 金軍即將攻破開封,為何名聲鵲起的北宋楊家將,不來都城救國?
    他們就是聞名遐邇的楊家將。但小李子今天要聊的,不是他們的英勇,而是他們為什麼在北宋即將滅亡時,為何不出來拯救北宋呢?其實這其中的緣由,令人有些傷感!第一代楊家將名為楊業本是太原人,本屬於北漢國,被賜予了劉姓,人稱「無敵」。
  • 北宋滅亡時,為何楊家將不來救國?主要原因是什麼?
    北宋確確實實是有楊家將的,這一點小說並沒有虛構,和很多朝代的都一樣是用將領的名字來命名的。但是現在與我們看到的楊家將的肯定是和歷史是不一樣的,包括小說、影視劇中大多數都是文學創作,不過北宋的歷史上確確實實是有楊家將的,楊家將中的楊繼業就是楊業。
  • 秦朝滅亡時,那些秦軍和老秦將都去哪了?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其實,在秦朝滅亡時,不是王翦不願出來救國,而是他實在是在墳墓裡出不來。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二世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也就是說,王家王翦、王賁兩父子早在秦二世在位時就死了,只剩下王翦孫子王離。而在秦朝滅亡時,就連秦二世都已經病死了,試問王翦又怎能出來救國呢? 不過,雖然王翦已死,但是他的孫子王離卻也為大秦帝國盡了最後一份力。
  • 北宋滅亡時,為何不見他們的身影?
    宋朝之所以不能取得滅國的勝利,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馬場,缺少騎兵,面對對手的騎兵,你只能擊退或擊潰對手,當敵人四散奔逃時,宋軍的鐵腳四蹄也追不上。然而,楊氏家族在歷史上僅存三代,即楊燁、楊豔昭、楊文光,作為第一代楊將,楊冶是一個下屬將軍,他的父親是林州的總督,後漢朝,這就是後來的北漢,楊燁繼續服務於北漢王朝。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國滅亡時,王翦早已去世,所以怎能出來救秦國呢?要是能出來,恐怕還沒帶兵出徵,秦軍將士就嚇死了! 《史記 王翦列傳》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
  • 「滿門忠烈」的楊家將後人今何在?37代傳人:身懷絕技卻萬般痛苦
    據楊開華老人所講:在靖康之恥發生後,金兵雖然在開封城中大肆屠殺,卻並沒有對楊家的府邸不敬,反而因為楊家將的滿門忠烈、報國之名而產生了崇拜,故而並沒有破壞對楊家的天波府。 在南宋末年時,蒙古人攻入中原後,剩下的楊家後人早已不再有上戰場的機會,為了保存血脈,便舉族移居到四川梓潼一地。
  • 北宋第一將門不是楊家,而是佘太君的娘家,百年將門折家
    說道北宋年間的將門世家,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楊家將、呼家將這種民間傳唱最廣的家族。但是實際上,北宋真正堪稱第一將門的反而是並不出名的折家,而折家最出名也反而是嫁入楊家的佘太君——佘賽花。折家雖然不說是籍籍無名,卻也不是那種聲名顯赫到人盡皆知的人家,但折家卻是真正忠義傳家的百年將門。
  • 錦衣衛橫行霸道數百年,明朝滅亡時為何沒有出來救國?
    明朝從朱元璋開始,錦衣衛就一直是皇帝的一把利刃,但是在明朝崇禎皇帝最無助的時候,依然不見錦衣衛的蹤影,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如下:錦衣衛並非正規軍隊明太祖朱元璋在登基稱帝後,為了能夠掌控和駕馭不法之臣,成立一個特殊的部門「拱衛司」,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就是為皇帝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