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流浪十多年的「高材生」姚某某在救助站幫助下,回憶起自己的名字。原來,1971年出生的姚某某來自湖北,1994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曾在安徽中國兵器工業研究所工作。2003年辭職來到上海闖蕩,2008年與家人失去聯繫流浪街頭。6月22日,家人趕到上海將其接回湖北老家,結束了他十多年的流浪生活。(7月4日紅星新聞)
那位姚先生歷盡十多年的流浪艱辛,在救助站的幫助下,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將開啟新的正常生活,算是件十分幸運的事。從以前的流浪漢「犀利哥」,到流浪大師沈巍,再到這位姚先生,城市流浪的靈魂往往不乏離奇曲折的經歷,讓人見證了人生的艱辛與不易。當然,還有若干仍在流浪著的無名氏的故事,不為人所知。
2003年,國務院出臺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及實施細則。其意在於「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為落實這一制度,也就有了救助站的建立。每臨酷熱、寒冬或其他極端天氣,救助站會有所行動,給流浪人員必要的救濟,避免死人。還有社會志願者的積極參與,逢節日時給那些流浪者一些食物或資助,讓他們也能過個節日。這些救助,讓我們的城市有了別樣的溫暖。
當然,也有城市對流浪者以驅趕待之。早些年有的地方曾在流浪漢聚集的天橋底下建鑄水泥造的「獠牙」形錐體,說是避免流浪漢影響市容。最後,迫於輿論的壓力,那些水泥錐被撤了。我們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在於人懂得要善待同類。我們有必要通過構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和有溫度的執行,善待每個流浪的靈魂。
姚先生的幸運在於他經過一段治療,回憶起的自己是誰,從而順利地找到了家。《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有規定,「對拒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的,不予救助。」這讓那些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漢,極很可能被排除在救濟的對象範圍之外。事實上,恰恰是那些有精神疾病的流浪漢最需要得到幫助。
給吃的、穿的,是最為直接的救助方式。流浪漢自己知道家在哪裡,買張車票送其回家也不難辦到。難就難在,一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裡?甚至不知自己是誰?或者不想回家。對他們的救助則需要更多的耐心,放低身段,打消他們的牴觸情緒。當然,有條件的還可輔之以必要的醫療救治。若能恢復他們的身份,回到原籍,補辦相關手續,就能享受到國家的相關救助政策,有醫保、養老保險、低保或五保等政策,還有鄉鎮集中供養的敬老院可以成為他們較為理想的去處。只要誠心以待,完全可以給那些流浪者一個正常的生活。另外,當窮盡一切辦法也無法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或者無家可去,那請少些打擾他們,讓他們自由地流浪在城市,也不失為一種尊重。
媒體拍下了救助站牆壁上掛滿的錦旗,「愛滿人間,真情永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救助困境兒童,彰顯大愛無疆」。只要用心善待每一個生命,人們總是將城市的好記在心頭。對弱者的關愛,不僅是對生命個體的尊重,還讓人們的心靈在忙碌中得到一絲絲的慰藉。
「善待自己,幸福無比,善待別人,快樂無比,善待生命,健康無比。」善待每一個流浪的靈魂,是健康城市的應有之義。
來源:東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