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滅亡,前後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它都在北京。南京朱元璋明孝陵遊覽順序: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神道、金水橋、文武方門、碑殿、享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
1、下馬坊 一門二柱沖天式石牌坊,明王朝皇權的象徵,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馬步行,現在我們能看到的下馬坊是1980年重新修復的。附近還有兩塊石碑,一塊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改鐘山為「神烈山」,並在下馬坊東側豎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現僅存鬥行石柱礎四個;另一石碑是「禁約碑」,豎立於崇禎十四年(1641年),刻著禁止破壞陵墓及謁陵的有關注注意事項
2、大金門 從下馬坊行只大金門有近千米,進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當年從大金門兩側延伸出一道45華裡的外牆,把整個紫金山都包括其中,原來大金門重簷歇山頂,頂覆有黃色琉璃瓦,大金門兩側原有護衛陵區的外槨皇牆,現在還能看到與皇牆接口,六百多年風雨過後,皇牆已不見蹤影,只有這座大金門依然默默地守望著孝陵。
3、四方城 過了大金門就來到了四方城,原來是一座碑亭,由於頂部毀於戰火,只留下四面牆壁和四個門券每邊長26.86米,用來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德碑」的碑樓建築遺存,碑樓建築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開一券門,碑樓內部有塊石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組成,碑座是一隻巨大的石龜贔屓,是龍生九子之一,高2.08米
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一年(1413年)為頌揚其父朱元璋功德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親自撰寫共2746字分為七個方面,一是敘述家平,二是為民請命發跡定遠,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廢中書開六部,五是選人才抓教育,就是生活簡樸,囑咐死後與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號以及144句四言頌詞,碑的建成標誌著明孝陵的興建完全竣工。
過了御河橋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寢中,神道都是筆直的,和陵寢的主體建築在一條中軸線上,明孝陵的神道卻是順應了自然的地勢,蜿蜒曲折,當時有人提議鋪設一條直的神道,剷平陵宮前的孫陵崗,也就是現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沒同意,他說孫權也是條好漢,留著他為我守門吧,孫陵崗的存在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走過武將文臣石像以後就到了欞星門,又稱為龍鳳門
走完神道,進入明孝陵陵宮區,首先看到的就是金水橋,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這個位置也是明孝陵的建築開始按照南北中軸線設計興建,直至地宮。
從金水橋就能看到前方200米的地方就是文武方門,史書記載當年是有五門,三大兩小,正門頂部為單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毀於清代鹹豐年間,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是後來考古調查基礎上1988年按照原貌復原的,門東側外牆下,立有一塊「特別告示牌」,是何人所立?有何作用呢?碑由兩江洋務總局道臺和江寧府知府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豎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文字鐫刻著保護明孝陵的告示
再往前走來到了碑殿,在明代時是孝陵享殿的前門,在清代鹹豐年間被毀,現存的石構須彌座臺基東西兩側,原有磚牆連接陵宮外垣現已無存,現在能看到的碑殿建於清代,碑殿內有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稱讚朱元璋的功績超過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時,見孝陵由於管理不善導致建築破落,陵區荒蕪,手書「治隆唐宋」四字,交於江寧織造曹寅制匾懸掛殿上'並行勒石。
治隆唐宋碑的東西兩側是乾隆南巡,晉謁孝陵時題詩碑,側後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謁陵的記事碑。
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築,用於舉辦大型祭祀活動的主要場所,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規模比原來的孝陵殿小很多,現存的三層須彌座臺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礎56個,每個直徑都有0.91米,按照現在遺存的臺基面積和柱礎位置,不難想像當年殿宇的宏大規模。
史書記載當年享殿內供奉著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神位,享殿前後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稱陛,上陛為二龍戲珠,中陛為日照河山,下陛為天馬行空,均為浮雕圖案
又稱為陰陽門,過了這道門,就意味著陰陽兩界相隔,也就是這道門,將陵寢分為「前朝」和「後寢」,後寢是朱元璋和皇后亡靈安息之地,由少數守陵太監在內守護,除皇帝和特許大臣之外,一般人不得入內。內紅門在明朝時有三座門,現在看到的是按照原有復原的。
穿過內紅門,就可以看到用大石條築城的大型建築便是方城,在方城前面有一座大石橋,又稱升仙橋,當年朱元璋靈柩由此橋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橋下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方城是陵寢的核心部分,前高大約16米,後高約8米,東西長約75米,南北寬31米,方城下部為石刻須彌座,上面用條石砌築,在束腰部分別刻綬帶紋和方勝紋。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門,拱門內是一深長的向上的隧道,也是唯一進入方城城樓的通道,隧道上作券頂,兩側底部為石刻須彌座,隧道有54級臺階,直達後部寶城前垣和明樓間的夾院,隧道原先有門,現在僅存門臼石等遺蹟,出隧道左右各有臺階,通過臺階便可到達方城頂部的明樓
方城的東西兩側有影壁,俗稱「八字牆」,這個需要在方城外面去看,牆壁高7米,長約20米,上面覆蓋琉璃頂,下部是兩層磚雕須彌座,牆面四角裝飾磚雕花紋,有石榴、萬年青、牡丹等,象徵子孫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滿,這些磚雕是中國明代早期磚雕藝術的傑出代表,經歷600多年,花紋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貴。
從寶頂和方城之間東西夾道折向南拾級而上,可以登上明樓,原先是一座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精美建築,後毀於太平天國的戰火,僅存四壁,2009年明樓加頂保護,同年7月對外開放,裡面展出明代分布在全國的十九處帝王陵墓的圖片資料。
方城後面就是寶頂,隧道出口正對著寶頂的南牆,正面用十三層條石壘築,上書: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據說這七個字刻於民國初年,用以回答遊人詢問的。這種帶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築形式也是孝陵獨創。它是一個直徑325—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寶頂上樹木參天,它的下面就是埋葬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玄宮,寶城就是圍繞寶頂周長約1100米的磚牆
寶城寶頂的黃陵形制開創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寶頂大致為圓形,清代帝陵寶頂改為橢圓形了。今天在明孝陵東側還保存有明太子朱標的東陵遺址,在當年明孝陵陵區鐘山之陰還建有數座明代功臣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