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羅生門》1950年上映
上映至今已整整70年
是電影大師黑澤明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影片於1951年榮獲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以及第2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今天我們不聊電影,聊聊那段70年前的故事
在奈良森林
電影《羅生門》改編自芥川龍之介的小說《竹林中》
芥川的《竹林中》描寫的是人心奇怪曲折與複雜的陰影,它用鋒利的解剖刀剖開人性最深奧隱秘的部分,並把它公之於眾。
黑澤明想用複雜的光與影來表現這個背景中蠕動的人們奇妙的心理活動。
因為電影表現的是人彷徨於心靈的竹林之中,人的行動半徑很大
所以黑澤明就把電影的舞臺移到了奈良的原始森林
奈良
據黑澤明的回憶
奈良的原始森林裡螞蝗極多,有時從樹上往身上掉,有時從地面往身上爬,一上了人身就吸血。只要一吸就絕不離開,緊緊的鑽進肉裡,好不容易把它拽下來,血又很難止住。
所以,後來劇組就在旅館的門廳處放一隻鹽桶,出外景時都要往脖子和手臂上抹鹽,襪子裡也撒上鹽,然後才出發。
據說森林裡還經常看見野生的鹿還有成群結隊的猴子。
影片拍攝中有一個重要問題
森林中的光與影是整個影片的基調,如何抓住製造光與影的太陽就成了關鍵。
攝影機對著太陽拍,現在來看早就不是什麼稀奇事了
但是,在當時這是一項電影攝影的禁忌
還有人認為,太陽光透過鏡頭聚焦於膠片,有燒壞膠片的危險。
然而宮川攝影師敢於挑戰這一禁忌,拍出了極為出色的影像。
電影開頭一場戲裡,攝影機展示了森林中光與影的世界,以及人心走向迷途的過程,畫面十分出色。
在威尼斯電影節上,這個鏡頭被稱為「攝影機初進森林」
京都光明寺
在京都光明寺拍攝的時候
如果遇見的太陽光線不太好的時候,劇組就會直接把樹砍掉,連個招呼都不打。
據說剛開始寺裡的和尚看見他們砍樹還很生氣,但是後來理解了他們的工作,還主動的指揮他們砍樹。
光明寺
露天布景的羅生門是個龐然大物,所以要拍下雨的場面也是大費周章,除了借消防車外,公司的消防設備全得用上。
仰拍羅生門時,天是陰沉的,因為當時設備不夠先進的原因,下雨是看不見的,為了拍出下雨的效果,黑澤明想了個辦法,往水裡摻墨汁,製造墨汁雨。
《羅生門》是黑澤明走向世界的大門
據說《羅生門》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拿大獎的消息傳到家裡黑澤明都驚呆了。
因為那時候他正在經歷新片的失敗
而且《羅生門》去參加了威尼斯電影節他自己都不知道。
後來又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但是當時的評論家卻說,這兩個獎不過是西洋人對異國情調的好奇而已。
那時的黑澤明想不明白
本族人民為什麼對於本民族的存在毫無自信呢?
為什麼對異域的東西那麼尊重,為什麼對自己的東西就這麼輕蔑呢?
黑澤明
最後,把黑澤明的一句話
送給現在的電影工作者們
人不會老老實實地說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常常是假託別人才能老老實實談自己。
因為,再也沒有什麼能比作品更好地說明作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