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綜合報導】
一粒小小的糖丸,承載的是很多人童年裡的甜蜜記憶。
然而,很多人在顧方舟去世前並不知道,這粒糖丸裡包裹著的,是一位「糖丸爺爺」為抗擊脊髓灰質炎而無私奉獻的艱辛故事。
據新華社7日報導,2019年1月2日,病毒學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原院校長顧方舟溘然長逝,中國醫學科學院6日為他舉行了追思會。這位被網友稱為「糖丸爺爺」的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為實現我國全面消滅脊髓灰質炎並長期維持無脊灰狀態而奉獻一生,護佑了幾代中國人的健康成長。
在《一生一事:顧方舟口述史》書中,顧方舟將自己的人生概括為「一輩子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他研製的脊灰糖丸活疫苗,使中國於2000年實現了無脊灰狀態,這意味著千百萬兒童遠離了小兒麻痺症。
決策路線、埋頭深山,他與死神爭分奪秒
1955年,脊髓灰質炎在江蘇南通發生大規模的暴發。全市1680人突然癱瘓,大多為兒童,並有466人死亡。病毒隨後迅速蔓延到青島、上海、濟寧、南寧等地,一時間全國多地暴發疫情,引起社會恐慌。
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痺症,生病的對象主要是7歲以下的孩子,一旦得病就無法治癒。由於病症是隱性傳染,開始的症狀和感冒無異,一旦暴發,可能一夜之間,孩子的腿腳手臂無法動彈,如炎症發作在延腦,孩子更可能有生命危險。
1957年,剛回國不久的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從此,與脊髓灰質炎打交道成為他一生的事業。
當時,國際上存在「死」「活」疫苗兩種技術路線。
一種是滅活疫苗,也稱為死疫苗,可以直接投入生產使用,但要打三針,每針幾十塊錢,過一段時間還要補打第四針。中國當時每年有一兩千萬的新生兒,需要同時考慮安全注射和專業隊伍的培養,對於當時的中國,要實現這些並非易事。
另一種是減毒活疫苗,成本是死疫苗的千分之一,但因為剛剛發明,藥效如何、不良反應有多大……這些都是未知之數。
時間緊迫。早一天確定技術路線開始研究,就能早一天挽救更多孩子的未來。然而路線的合理性,不但影響疫苗的研製進度,更關乎千萬兒童的生命安全。
「決定使用哪種技術路線,需要有相當的科學勇氣和擔當。」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王辰說,當時的情況下,考慮個人的得失,選擇死疫苗最穩妥,不會承擔任何責任。
深思熟慮後,顧方舟認為當時我國人口眾多,生產力也並不發達,他決定,在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只能走活疫苗路線。
一支脊灰活疫苗研究協作組隨後成立,由顧方舟擔任組長。顧方舟深知,世界上的科學技術,說到底還得自力更生。
為了進行自主疫苗研製,顧方舟團隊在昆明建立醫學生物學研究所,一群人紮根在距離市區幾十公裡外的昆明西山,與死神爭分奪秒。
就這樣,一個挽救百萬人生命健康的疫苗實驗室從一個山洞起家了。顧方舟自己帶人挖洞、建房,實驗所用的房屋、實驗室拔地而起,一條山間小路通往消滅脊髓灰質炎的夢想彼岸。
央視新聞報導稱,當時這片山上一片荒蕪、沒有路、沒有水、沒有電,科研人員就自己扛著大石頭壓地基,建房子,只用了9個月,生生地在一片荒山上為全中國的孩子們建起了生產疫苗的基地。
顧方舟長子顧烈東說:「我們生物所的孩子的話和彝族的孩子都在一起上學,條件也是非常艱苦,別看學校那房子有教室,窗戶全都是破的,冬天根本沒有取暖的設備,自己拿一個臉盆,也是紮上洞,燒上炭,放在自己的課桌底下取暖。」
面對未知風險,他自己試藥,用自己的孩子試藥
顧方舟制訂了兩步研究計劃:動物試驗和臨床試驗。在動物試驗通過後,進入了更為關鍵的臨床試驗階段。按照顧方舟設計的方案,臨床試驗分為Ⅰ、Ⅱ、Ⅲ三期。
疫苗三期試驗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數人身上檢驗效果,這就意味著受試者要面臨未知的風險。
習慣於自強、忍耐、奉獻的顧方舟和同事們,因為對於做出疫苗、為國奉獻的迫切心情,因為對自己科研成果的充分自信,毫不猶豫地做出自己先試用疫苗的決定。
冒著癱瘓的危險,顧方舟義無反顧地一口喝下了一小瓶疫苗溶液。吉兇未卜的一周過去後,顧方舟的生命體徵平穩,沒有出現任何異常。
然而,他的眉頭鎖得更緊了,另一個問題縈繞在他心頭——成人本身大多就對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須證明這疫苗對小孩也安全才行。那麼,找誰的孩子試驗?誰又願意把孩子給顧方舟做試驗?
顧方舟毅然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瞞著妻子,給剛滿月的兒子餵下了疫苗。
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如果疫苗安全性存在問題,兒子面臨的可能是致殘的巨大風險。然而為了全中國千千萬萬的孩子,他義無反顧。
實驗室一些研究人員做出了同樣令人震驚的決定:讓自己的孩子參加了這次試驗。經歷了漫長而煎熬的一個月,孩子們生命體徵正常,第一期臨床試驗順利通過。
顧方舟教授
奮鬥幾十載 實現中國「無脊灰狀態」
1960年底,首批500萬人份疫苗在全國11個城市推廣開來。投放疫苗的城市,流行高峰紛紛削減。
但是面對日益好轉的疫情,顧方舟仍然沒有大意,他意識到疫苗的儲藏條件對疫苗在許多地區的覆蓋難度不小,同時服用也是個問題。
經過反覆探索實驗,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糖丸疫苗誕生了:把疫苗做成糖丸,首先解決了孩子們不喜歡吃的問題。同時,糖丸劑型比液體的保存期更長,保存的難題也迎刃而解,糖丸疫苗隨後逐漸走到了祖國的每個角落。
1990年,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規劃開始實施,此後幾年病例數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發現最後一例患者後,至今沒有發現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質炎病例。
2000年,「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證實報告籤字儀式」在衛生部舉行,已經74歲的顧方舟作為代表,籤下了自己的名字。
從1957年到2000年,從無疫苗可用到消滅脊髓灰質炎,顧方舟一路艱辛跋涉。
顧方舟生前在採訪中說道,「我就希望我們的擔子能夠交給年輕人,我祝願全國免疫工作者,看好每一個孩子,保護每一個孩子,使得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稱,顧方舟先生的功績應該說是歷史性的,他是中國控制和消滅脊髓灰質炎,這一頑疾的最重要的科技手段的發明和提供者,他也是這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消滅脊髓灰質炎)最主要的推動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