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劉文韜 沙兆華 陳奕樊 于振宇
法,國之重器。「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
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牢牢抓住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關鍵環節,積極推進全面依法治省,法治湖南建設蹄疾步穩、鏗鏘有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法治保障。
科學立法,夯實法治湖南建設基石
推動公共文化資源向基層、農村流動;鼓勵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今年7月,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辦法》,彌補了我省文化立法短板,為我省公共文化事業有序健康發展提供了法治基石。
良法,善治之前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確保立法質量為核心,在立法過程中自覺堅持「黨委領導、人大主導、政府依託、各方參與」的立法新格局,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著力提高法規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
立法工作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近年來,省人大常委會把牢法治航向,堅持將黨的領導貫穿於立法的全過程各方面,堅持立法工作計劃、重大立法項目、重要立法活動及時向省委請示報告制度,並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打好三大攻堅戰」的要求,先後出臺農村扶貧開發條例、大氣汙染防治條例等法規,實現了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有機統一。
2017年5月27日,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湖南省城市綜合管理條例》。這是全國首部省級層面綜合規範城市管理和執法工作的地方性法規,對於加強城市管理、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有著重要作用。也正因為與市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這部法規在制定過程中,採取座談會、聽證會以及網上徵求意見等多種形式廣泛徵求各界建議,並歷經省人大常委會4次審議方正式出臺。
欲立良法,必循其道。尋求「良法善治」,必須充分遵循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原則。
建立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制度和地方性法規徵求意見平臺;實行立項通知書、起草質量評估制度;建立省人大常委會立法工作基層聯繫點,聘任一批立法工作諮詢專家……
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使一件件準確反映我省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需求的法規相繼出臺。修訂湘江保護條例,進一步加大湘江保護和治理力度,真正守護好一江碧水;制定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條例,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聚集高層次人才,推進湖南打造「三個高地」;出臺中小學校幼兒園規劃建設條例,「入學難」「入園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真正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共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88件、修改65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為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湖南新篇章提供了堅實的法治基石。
嚴格執法,依法行政成為常態
法律的生命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在於嚴格執行。
依法治省,核心在於依法行政,這既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也是行政權力運行的基本原則。
「執法過程全記錄」「一枚公章管審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以行政執法規範化、行政程序法治化、政府服務便民化為重點,不斷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行「網際網路+政務」模式,法治政府建設亮點頻現,人民群眾收穫滿滿。
「以前錳礦開採、加工以及河道內非法採砂現象屢禁不止,成立鄉鎮執法大隊後,發現一起就嚴厲打擊一起,現在情況好多了。」如今,耒陽市仁義鎮居民驚喜地發現,當地對於亂採濫挖等違法行為,執法效率有了明顯提升。
規範行政執法,對於促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省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切實落實行政執法裁量權基準制度,從制度上壓縮和減少行政權力的自由裁量空間,深化市場監管、文化市場、交通運輸、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等領域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進一步推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2019年,我省出臺《湖南省賦予鄉鎮(街道)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指導目錄》和《湖南省鄉鎮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明確了鄉鎮116項權力和責任事項,同步賦予鄉鎮(街道)52項行政權力,推進行政執法權限和力量向基層延伸,逐步破解上級職能部門「管得了看不見」和鎮村「看得見管不著」的執法瓶頸。
「拿著身份證,交一份材料,拍一張照,3分鐘申領成功,接著去銀行領卡。」近日,在婁底市政務服務中心「一件事一次辦」窗口,市民康迎輝辦完社保卡申領手續後感慨地說,「從申領到拿卡,花了不到半小時。」
曬出權責「家底」,推進權力「瘦身」。近年來,我省各級各部門下大力氣突破利益固化藩籬,強化對行政審批行為的規範和約束,持續推進政府職能深刻轉變,為企業和群眾辦事打開便利之門。2019年4月,我省創新推出「一件事一次辦」改革,為基層發展和治理賦能,確保更多政務服務事項「就近辦」。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一件事一次辦」辦件量超過5200萬件,辦理環節平均壓縮70%,申報材料平均減少60%,辦理時間平均縮減80%,群眾滿意率達99.7%。
聽民聲,匯民智。全省各地還切實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依法履行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序,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斷提升。
公正司法,社會公平正義不斷彰顯
公平正義,是法治湖南的基本要求,也是人民群眾的永續追求。
2014年9月,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公開審理一起租賃合同糾紛再審案時,首次通過湖南法院網進行同步視頻直播,引來5000多名網友「圍觀」。網友們紛紛留言點讚:「庭審直播極大地提升了司法公信力,實現了公平正義『看得見』。」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全面深化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築牢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
近年來,全省法院規範法官裁量權行使,保障法律適用、裁判標準尺度統一,並進一步優化審判權力運行機制,充分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促進審判體系和審判能力現代化。在全國率先出臺嚴禁法院幹警違規過問幹預案件的規定;建設和應用數字法院系統,實現審判流程全程動態監管;建設和應用「網上法院」,實現網上立案、繳費、質證等各項功能,切實減輕群眾訴累;建設和應用司法公開四大平臺,充分滿足人民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作為法律監督機關,我省檢察機關加強對檢察官司法辦案監督,將每一個辦案環節和辦案行為置於監督「探頭」之下並全程留痕,嚴格防範冤假錯案,嚴格規範減刑、假釋、保外就醫,防止司法腐敗。2019年,全省檢察機關加強刑事訴訟監督,對該立案而不立案的,督促立案591件;對不該立案而立案的,督促撤案570件;糾正漏捕1529人,糾正漏訴1656人;監督糾正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不當3161人次。
今年11月初,我省公安機關偵破一起特大盜銷微信號犯罪案,抓獲團伙頭目等犯罪嫌疑人113名,有力維護了群眾財產安全。
依法打擊違法犯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是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省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深化平安湖南建設的意見》,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同時,全省公安機關深入開展「掃黑除惡」「緝槍治爆」「禁毒會戰」以及打擊拐賣、傳銷、兩搶一盜、網絡犯罪、電信詐騙等系列整治行動。今年1月至10月,全省八類主要刑事案件、命案同比分別下降6.18‰、10.9%;公眾安全感測評得分98.72分,同比上升0.45分。
全民守法,法治觀念法治素養逐步提高
永興縣馬田鎮高倉村曾經矛盾糾紛不斷,群體性鬥毆事件時有發生。近年來,該村推動法治教育宣傳與依法治理、民主制度建設等深度融合,並建立「公共法律服務志願者」微信群,隨時解答村民的法律疑惑。如今,村民知法守法,村裡和諧穩定,經濟也長足發展,一躍成為「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管用而有效的法律,應當銘刻在每個公民的內心裡。
黨的十八以來,我省經歷了「六五」「七五」普法。普法如春風化雨般滋潤三湘大地,讓全省幹部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逐步提高,全民守法漸成自覺。
省委、省政府把加強普法教育作為全面推進依法治省、加快法治湖南建設的重要基礎納入全局工作範疇,全省上下形成「大普法」工作新格局。在全國率先出臺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關於在全省國家機關中實行「誰普法誰執法」責任制的意見》《關於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進全民守法的實施意見》等規範性文件,為全省普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領導和保障機制。
11月上旬,2020年湖南省國家工作人員在線學法考試工作圓滿結束,全省超過150萬國家工作人員參加在線學法考法,參學率100%,參考率99.55%,通過率達到99.52%。
為政者須率先奉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堅持把領導幹部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中之重,將學法用法情況納入公務員年度考核和領導班子、領導幹部年度述職內容,把述法與述職述廉工作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促使廣大領導幹部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提高,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漸成各級黨政部門行為規範。
青少年是普法的重點對象。截至目前,全省中小學均設有法治課,通過法治教育制度化、常態化,讓廣大青少年成為知法守法者,健康成長。
在慈利縣龍潭河鎮,68歲的張輝明老人每周六上午都會準時來到集市上,吹起他自製的「土漁鼓筒」,念起他自編的普法順口溜。30多年如一日,張輝明的「法治大課堂」成為基層群眾自覺普法學法的生動寫照。
以法治文化涵養法治素養。截至2019年底,全省建成法治公園、法治廣場、法治長廊450多個,法治主題街道、展館115個,法治教育基地176個;創辦普法網站500多個,普法官方微博、微信2000多個,全社會法治氛圍進一步濃厚。
來源:華聲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