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評:不斷將法治社會建設推向深入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南方網評:不斷將法治社會建設推向深入

2020-12-09 16:35:25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2020年12月09日 16:35 來源:南方日報

參與互動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提出到2025年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這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法治社會建設不斷走向深入的「施工表」「路線圖」,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一步提供了行動指南、強化了法治保障。

  法治社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依法承擔社會責任、依法辦事、依法解決糾紛,社會治理依法進行的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法治社會建設。從十八屆四中全會上提出「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到十九大報告把「法治社會基本建成」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之一,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明確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戰略高度上,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形成了內涵豐富、科學系統的法治思想體系,為建設法治社會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準確把握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深刻內涵、實踐要求,把習近平法治思想貫徹落實到全面依法治國各方面、全過程,更好轉化為法治社會建設的生動實踐。

  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必須清醒看到,與新時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要求相比,當前法治社會建設還存在差距。我們要充分認識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結合,堅持社會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不斷將法治社會建設推向深入,推動法治觀念深入人心,社會領域制度規範更加健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融入法治建設和社會治理成效顯著,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得到切實保障,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

  建設法治社會,關鍵在於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使法治社會成為普遍共識和基本原則。要壓實普法責任制,通過多種形式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和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尊崇、遵守和運用憲法法律的良好社會氛圍,發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讓社會運行有法可依、有據可循,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要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依法治理網絡空間。要堅持黨對法治社會建設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力量採取多種形式參與法治社會建設,形成法治社會建設最大合力。

  宏偉的法治社會新藍圖正在徐徐展開。全省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綱要》,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法治社會建設落實到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中,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努力把廣東建設成為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為在新徵程中走在全國前列、創造新的輝煌築牢堅實法治基礎。

相關焦點

  • 不斷將法治社會建設推向深入
    這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動法治社會建設不斷走向深入的「施工表」「路線圖」,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一步提供了行動指南、強化了法治保障。  法治社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依照法律行使權利、履行義務,依法承擔社會責任、依法辦事、依法解決糾紛,社會治理依法進行的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法治社會建設。
  • 【地評線】南方網評:夯實法治社會建設基石 築牢法治國家堅實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制定和實施綱要,對於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地評線」南方網評:用法治定義幸福生活,讓社會充滿陽光
    讓法治建設的腳步更加鏗鏘有力。今年以來,從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從助力打贏三大攻堅戰到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成效顯著,都是在人民群眾中樹立法治權威的生動實踐,都是用法治守護公平正義、守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真實寫照,都印證了人民群眾的真誠信仰是法治的生命之基、力量之源。共享法治成果,創造美好生活。
  • 「地評線」紅辣椒網評:推動形成法治社會建設的生動局面
    其在總體目標中指出,到2025年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徵、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推動形成符合國情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發揮人民群眾主體作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就是符合國情的集中表現。
  • 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綱要》立足法治社會建設既有實際,在客觀評價法治社會建設歷史階段和遠期任務後,以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立足點,確立了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建設性的2025建設目標。《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當前階段法治社會建設現實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社會現狀和法治社會建設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布局了現階段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四大方面、五大舉措。
  • 加快法治社會建設
    如果將三者的歷史進程加以比較,就不難發現,法治社會建設的任務尤其迫切。 在三個概念之中,法治國家的提出在我國是相對最早的。1902年我國著名思想家梁啓超先生就提出了「法治國」概念,將其定義為「以法為治之國也」,從而開啟了中國法治國家理論的先河,也成為中國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法治夢想。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基本方略和法治發展目標。
  • 王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
    《綱要》立足法治社會建設既有實際,在客觀評價法治社會建設歷史階段和遠期任務後,以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立足點,確立了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建設性的2025建設目標。 《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當前階段法治社會建設現實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社會現狀和法治社會建設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布局了現階段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四大方面、五大舉措。
  • 法治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公民法治觀念的增強
    隨著中國法治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構建法治社會成為我國法治建設的主要目標。對於影響法治建設進程的因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在這之中,關於培養公民法治觀念的問題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公民是法治建設的社會基礎,所謂法治建設,不僅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規,公民的主體地位也至關重要。
  • 卓澤淵:加快法治社會建設
    如果將三者的歷史進程加以比較,就不難發現,法治社會建設的任務尤其迫切。在三個概念之中,法治國家的提出在我國是相對最早的。1902年我國著名思想家梁啓超先生就提出了「法治國」概念,將其定義為「以法為治之國也」,從而開啟了中國法治國家理論的先河,也成為中國人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法治夢想。
  • 建設法治社會,築牢國家長治久安基礎
    (12月7日 新華網)長期以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運用實踐,逐步建立起較為全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而法治社會又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
  • 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的不是西方的分權制衡模式,而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鑑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社會治理打牢法治基礎。三、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法治社會建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法治社會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 黨的十九大以來公安機關不斷強化法治工作隊伍建設
    黨的十九大以來公安機關不斷強化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奮進的道路上,思想的燈塔指引著前行的方向。在法治中國建設的徵程上,習近平法治思想舉旗定向,引領法治中國的航船劈波斬浪,不斷開創法治中國建設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
  • 形成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
    答:法治社會是構築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進全面依法治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相互促進,全社會法治觀念不斷增強,法治社會建設全面深化。
  • 朱景文:法治社會建設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程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的不是西方的分權制衡模式,而是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從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探索適合自己的法治道路,同時借鑑國外法治有益成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為社會治理打牢法治基礎。  三、法治社會建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法治社會建設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法治社會建設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是人民,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 王靜:法治社會建設的新布局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綱要》立足法治社會建設既有實際,在客觀評價法治社會建設歷史階段和遠期任務後,以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為立足點,確立了既具有可操作性又具有建設性的2025建設目標。《綱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當前階段法治社會建設現實的基礎上,立足中國社會現狀和法治社會建設實際,以問題為導向,布局了現階段加快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四大方面、五大舉措。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
    三、健全社會領域制度規範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八)完善社會重要領域立法。建立人民群眾監督評價機制,促進食品藥品、公共衛生、生態環境、安全生產、勞動保障、野生動物保護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和執法效果不斷提高。建立健全產權保護統籌協調工作機制,持續加強政務誠信和營商環境建設,將產權保護列為專項治理、信用示範、城市創建、營商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
  • 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夯實中國之治的法治根基
    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法治中國建設謀新篇、開新局的偉大實踐中,創造性提出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國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為全面依法治國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領導全面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更加健全完善。
  • 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將「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進行研究,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制定了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頂層設計、路線圖、施工圖。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出了新任務,明確到2035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要基本建成。
  • 《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發布 健全社會組織、社工...
    《實施綱要》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完善多層次多領域社會規範,強化道德規範建設,深入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以良法促進社會建設、保障社會善治。  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有效維護各類社會主體合法權益。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社會主體要履行法定義務和承擔社會責任。
  • 北京:全面推進法治中國首善之區建設
    會議指出,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是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對於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