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從平陽縣水頭鎮城區前往該鎮朝陽社區的新聯村,需要40多分鐘的車程。但新聯村的幽靜安詳、畲鄉茶韻讓溫州市「四力」小康行主題新聞媒體採訪團忘了車程——漫山遍野的茶園滿眼綠意盎然,茶園旁幽靜的山谷兩側,以白色帳篷為頂、褐色木質結構為牆的帳篷酒店深藏在密林中,慢步山間步道上,淡淡的茶香、草木香入鼻而來。坐落於此的平陽天韻茶園,是「全國三十座最美茶園」之一。
位於海拔600多米山上的新聯村,因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曾是平陽縣裡有名的「窮山窩」之一。而今有如此美麗蛻變,主要源於在此發祥的中國四大黃茶品牌之一「平陽黃湯」。一片茶葉振興了新聯村。
發掘恢復名茶加工工藝
平陽黃湯茶始制於清代,以幹茶顯黃、湯色杏黃、葉底嫩黃之「三黃」而著稱,是浙產茶葉的重要代表,曾是乾隆時的貢品,美名遠揚。後因多種原因停產,黃湯茶逐漸銷聲匿跡,其加工工藝隨之失傳。
「我們新聯村現有人口845人,225戶,其中少數民族人口佔總人口的43%,是水頭鎮朝陽社區一個少數民族人口集中村。以前,新聯村民主要以種地瓜、茶葉等經濟作物為生,但沒有形成規模,種植面積不大,也沒有什麼特色。」新聯村黨支部書記蘭江平介紹說。而原本是教師的平陽黃湯非遺傳承人鍾維標,之所以放下教鞭去潛心發掘恢復「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一方面是看到了茶產業的商機,另一方面則是看到本地茶葉競爭力的問題。「1992年驚蟄那天我去學生家中家訪,從忙著採茶的學生父母那裡獲悉,早茶幹每市斤可賣200多元,這比我當時一個月的工資還高。而這個價格,如果把茶葉做出特色和賣點,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1992年,當時還是教師的鐘維標和朋友合作在村裡承包了50畝茶園,先是研究名優茶種植,而後陸續開發出綠茶、紅茶等產品,1997年,他乾脆辭職專心投入茶園,而後有一年在北京聽北京朋友提到了平陽的名茶黃湯。「我當時都蒙了,作為平陽人,我之前竟然從沒聽說過平陽黃湯。但同時也很興奮,我覺得這就是我和我們平陽茶葉的新天地和提升的突破口。」2018年至2012年曆經四年,鍾維標潛心於「平陽黃湯」的古法研製,用「九燜九烘」古法成功發掘恢復了傳統名茶「平陽黃湯」的加工工藝。
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
「平陽黃湯」加工工藝被成功發掘恢復後,知名度和市場越做越大,普通的「平陽黃湯」茶葉市場售價達1500元/500g,高檔的達5000元/500g左右,均價可達2000元-3000元/500g。這推動新聯村及村所在的朝陽社區茶葉面積迅速擴大。蘭江平做過統計,1997年前全村只有零零散散的茶園200多畝,如今,全村有各類茶園3000多畝,朝陽社區則共有茶園8000多畝,號稱萬畝茶園。村裡幫助茶葉企業和村民健全「企業+基地+農戶」模式,茶葉龍頭企業與茶農籤訂聯營協議,約定茶農須按照公司技術要求對茶園進行統一管理,而企業則承諾以高於市場價格20%的價格收購籤約茶農的茶青。全村90%的村民從事茶葉生產,來自「平陽黃湯」的收入佔了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茶葉已成為新聯村和朝陽社區農戶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新聯村於2016年被列入了第六批「全國一村一品(平陽黃湯)示範村」名單。
全力發展茶旅融合
新聯村還「借勢而起」,借「平陽黃湯」崛起之勢全力發展茶旅融合。如今,新聯村已建成景區內的騎行道、遊步道、觀景臺、文化長廊、平陽黃湯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及非遺製作技藝體驗館、茶葉技術培訓學校、茶鄉民宿等景點和設施場所,開發了茶香醬油肉、茶香燻雞、茶飯、茶菜、茶酒等茶特色飲食產品。2017年,新聯村的茶旅融合接待遊客5萬人次以上,2018年已增至10萬人次,2018年底,平陽黃湯茶博園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
「目前,我們還在努力提升景區配套設施,並將本村的畲鄉文化融合進來,建設畲鄉茶韻,走文+茶+旅的發展。」蘭江平表示,這將豐富新聯村的旅遊內涵,讓景區變成遊客們的樂園。
來源:溫州商報
記者:王木正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