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1917》真實震撼,當時士兵真實狀態如何?人類世界的地獄

2020-12-14 歷史雜談驛站

小編最近看了國外電影《1917》,這部電影使用精彩的長鏡頭,有一種讓人身臨其境,置身百年前那場慘烈戰爭的感覺。這部一戰題材影片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拍攝,為我們奉獻上了一場戰爭視覺盛宴。

「這部電影的設計初衷就是一個鏡頭」導演薩姆·門德斯早前說道,這部電影是他迄今為止完成的「技術上最困難的事情」,但也是最令人愉快的事情。」

電影《1917》海報

我們先來看看這部影片的大概內容: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的重要訊息。

送信路途萬分艱險,但給這兩名士兵的時間只有八小時,而且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已經別無選擇!

一戰英軍士兵

最終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與時間賽跑,歷經無數艱險,最終把命令送達,讓準備進攻的英軍發覺這是德軍設下的陷阱,成功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

影片大部內容就是講述了這兩名士兵送信途中的遭遇,在鏡頭中也展現了令人嘆為觀止的戰爭場景,讓大家能親眼看到一戰時期的前線慘烈情景,這樣的拍攝手法會讓觀眾產生最大的代入感,尤其是對於男性觀眾來說,觀看這部電影仿佛是在以主人公的視覺玩一場遊戲一般。

準備進攻的英軍

而這部電影也讓人們的視線再次回到了百年前的那場遙遠戰爭中,第一次世界大戰是20世紀初的一場人類浩劫!在一戰中,「死亡的危險隨時降臨,死亡的可能性不勝枚舉,以至於討論『士兵們的日常死亡』倒是很正常的事。

大戰使各國人民遭受空前災難,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共計7340餘萬人 ,直接參戰部隊2900多萬人,死於戰場的約1000多萬人,受傷的約2000萬人,受戰禍波及的人口在13億以上,約佔當時世界總人口的75%,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700億美元。

一戰法軍

光在凡爾登戰役中,雙方的人員損失數量就讓人震驚,德軍和英法聯軍一共損失了一百多萬人。英軍為這場戰役就準備了90萬人,但有一天光倒在機槍下的人就高達六萬人!

英軍這場戰役就損失了六十多萬人,而二戰中英國全國軍民總計才損失了三十多萬人,那場戰役是一戰損失最慘重的戰役,殘酷的戰鬥使戰場比地獄還可怕,這樣毫無意義的屠殺都就在了歐洲人的記憶當中!

一戰傷員

除了戰場上的正面生死較量外,一戰時期的塹壕戰,也讓戰場環境成了特殊的地獄:鑽戰壕的日子不好過,風和日麗氣候宜人的時候得防著敵人打炮和冷槍。那時在前線抽菸的人都有個講究,「一火不點三煙」據說這個典故來源於那時。

若是遇到惡劣天氣那就倒了大黴了,水積在戰壕裡,半截身子都泡在泥水裡,夏天還好,天冷就要了命了。士兵還要忍受異常惡劣的作戰環境,其中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還要面對數以百萬計的老鼠的襲擾。老鼠不但會被士兵們丟棄的生活垃圾吸引,還會啃咬那些大雨之後露出地面的屍體。

坑洞裡的法軍

因為一戰的塹壕戰曠日持久,老鼠們終日在戰壕裡飽食變得膘肥體壯膽子也越來越大,它們甚至開始撕咬那些睡夢中的士兵,並且明目張胆地從他們的背包口袋中尋找食物。士兵們在戰壕裡除了要和敵人慘烈交戰外,還得和戰壕裡的老鼠鬥智鬥勇,經常發起「滅老鼠戰役」。

除了這些可怕的事情外,戰壕裡士兵最關心的莫過於吃飽肚子。紙面上看,各國士兵每周的軍糧配給真是豐富多彩,前線部隊卻經常餓得跟狼一樣,因為食品配給沒法穿越炮火送上來,而且後方管理混亂經常發錯東西。

戰場上吃飯的英軍

英軍士兵就經常吃到令人髮指的餅乾,從顏色到厚度都跟水泥一樣,要用槍託砸碎,再跟罐頭鹹牛肉拌在一起煎熟了,這玩意兒才能吃。寒冷的冬季,戰壕裡沒有木炭了,燒餅乾也能取暖。英國士兵們經常自嘲:給餅乾裝上根把手拿去打塹壕戰,立刻就是威力無比的戰錘。

前線壕溝也完全沒有衛生的概念,糞便和死屍混雜;冬天冰冷刺骨,大量士兵凍傷;春、秋季節多雨,壕溝裡滿是積水,士兵極容易得病,嚴重者可能致命;夏天氣候炎熱,屍體腐爛發臭,令人作嘔!這在電影裡也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戰壕裡睡覺的法軍士兵

一場延續了四年的戰爭,來自十數個國家的上千萬人被捲入戰壕中度過同一種充斥著無聊、飢餓、寒冷、酷暑、疾病、髒水、老鼠、野蠻的上級、無休無止的勞役、無邊無際的恐懼和最終可能等著每個人死亡風險的悲慘生活。

一部好的電影確實能震撼人心,《1917》讓我們有幸去親眼看看真實的一戰環境,那場戰爭雖然已過去百年,但看過電影後的小編,思緒卻不時回到那個時代,不斷想像著當時戰場上的人到底都會有什麼想法?如果換成自己,又能否堅持到最後活著回家?

相關焦點

  • 《1917》的「一鏡到底」:成也真實,敗也真實
    今年金球獎中,《1917》取得最佳影片被視為爆冷之舉,面對一眾強勁對手,以歷史、戰爭、「一鏡到底」這套組合成功突圍而出,亦完全擊中了筆者的口味。緊接著《1917》又在奧斯卡以10項提名而大熱,之前預測有說過,可能會憑藉此片的「一鏡到底」讓導演斬獲「最佳導演獎」。
  • 天堂與地獄間的墜落——《1917》一首悲鳴之歌
    看完《1917》後只有這一個感受,沉重。在我看的那個場,燈光亮起時,久久無人起身離開。焦土,屍體,泥潭,鮮血,它們在影片中真實的令人反胃。影片最後揭示的事實,同樣令人反胃。那種壓抑的情緒圍繞令人反胃,那燈光的恍惚令人反胃,那環境的烘託令人反胃。《1917》,反胃是因為真實。
  • 《1917》一鏡到底,喜提奧斯卡小金人,打臉國產電影「名導」
    但是這部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吸引我的不是炮灰連天,而是春天的田野,水邊的櫻花,焦土上的輝煌火光和士兵在森林中的歌聲,攝影的畫面簡直就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藝片,這部電影也許是最有奧斯卡像的電影。
  • 真實記錄式戰爭大片《1917》
    1917最近,好萊塢大片《1917》隆重上映。該片由美國夢工廠出品的戰爭片,由薩姆·門德斯執導,喬治·麥凱、迪恩-查爾斯·查普曼領銜主演。2020年8月7日在中國上映 。影片講述1917年的一戰歐洲戰場上,兩名英軍士兵奉命去給處於交戰前線的部隊傳達停止進攻的命令,以拯救1600名英軍將士落入德軍布下的圈套遭到屠殺的命運。
  • 《1917》:死亡才是電影的「主角」
    對於士兵來說最為悲壯的一刻,莫過於衝出戰壕的那一瞬間,生死由命;而對於指揮軍官來說最為艱難的一刻,是下達出擊命令之時,永遠無法確定犧牲是否就一定能夠換來勝利。《1917》想要表達的這兩點,切入點很小,但主題很明確,「反戰」並不是它的第一訴求,儘量避免無謂的犧牲才是。
  • 《1917》:用生命奔跑的信使
    有意思的是,薩姆·門德斯的長鏡頭有別於法國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所倡導的長鏡頭理論,後者運用長鏡頭的目的是再現真實,盡最大可能地接近真實,但奇觀疊加的《1917》很難稱得上是一部純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作品。該片縱然是「一鏡到底」,也依然帶有很多象徵意味的藝術表達。法國莊園裡的櫻桃樹被德國人徹底斬斷。
  • 專家解讀電影《1917》
    一戰時期,兩名英國士兵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險穿越敵境傳遞重要情報。到了2020年,這個故事的問世,再次以不平凡的勇者姿態,拿下第92屆奧斯卡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效果、最佳視覺效果三項大獎的同時,成為了觀眾們的精神食糧與力量之源。它,就是戰爭題材影片《1917》。
  • 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也無法挽救平庸的《1917》|百家故事
    在前不久結束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10項提名的電影《1917》只拿到了三項視覺技術類獎項,這部講述了兩位英國士兵被委以重任去拯救1600名戰友的電影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這種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的方式,給《1917》帶來了關注與討論,但卻並沒有使它成為更優秀的電影。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一鏡到底帶來的技術震撼和獨特觀感現代電影在不斷精進的CG技術應用下,已經幾乎可以創造「沒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的視覺奇觀。在觀眾越來越審美疲勞於電影畫面中各種以假亂真的CG產物時,對電影技術的探索依然是很多電影人孜孜以求的方向。詹姆斯卡梅隆不斷升級著攝影設備和技術,李安則像堂吉訶德一樣在邁向高幀率的道路上孤身向前。
  • 看完《1917》,心疼一戰時的中國!
    人類的歷史,是一部戰爭史,一戰和二戰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反映二戰的電影汗牛充棟,而一戰,就低調許多了。 《1917》這部描述一戰的電影,因為它完美的攝影技巧,一鏡到底的表現形式,得到眾人的讚譽,雖然並不是真正的一鏡到底。
  • 最悽美的戰爭電影——《1917》
    1917是一部講述一戰的劇情片,主打長鏡頭,由導演薩姆門德斯祖父的真實經歷改編。豆瓣目前評分8.5分,IMDB評分8.3分位居影史93位,爛番茄評分88%。《1917》特別在哪裡?相比戰爭片,個人認為它更像一部劇情向的文藝片,甚至說是公路片,沒有什麼宏大的場景,沒有高潮迭起,不適合為了追求刺激爽感大場面而觀影的觀眾。甚至可以說,相比電影,1917更像是一件藝術品,或者一首詩,但它恰恰是以人類歷史中最荒誕醜陋的東西為題材創作的。
  • 《1917》全片只有一個鏡頭,一部安靜的反戰電影
    《1917》是導演薩姆門德根據祖父的真實經歷改編,其祖父因身高較小,在一戰中曾做過通訊兵,導演將時間點切換到第一次世界時,主角聚焦到兩個為傳達命令的士兵身上,以兩人穿過危機又驚險西線戰場為主線,給我們揭示了戰爭的殘酷。
  • 二刷《1917》,發現開片的這2個鏡頭,早已暗示2個男主只能留1個
    韓國電影《寄生蟲》耀武揚威,拿下包括奧斯卡金像獎的6項大獎,轟動世界。很多人看好的戰爭電影《1917》,沒能從《寄生蟲》手中搶得奧斯卡金像獎,只拿到奧斯卡最佳攝影等3項大獎,出乎所料。故事發生於1917年,主要講述了兩個16歲的士兵,接受命令,穿越路途兇險的敵軍陣地,在8小時內將一封信帶給15公裡外的前線作戰的上校,並向上校傳遞「立即停止進攻」的訊息,挽救1600名士兵的故事。
  • 《1917》是否能讓我們真正反思戰爭的本質呢?
    顯然,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達到8.5分的影片令諸多觀眾震撼和感動,我們驚奇於它所呈現的感官世界,驚奇於它完美無瑕的拍攝技術,也因此想要維護心中的那份關於電影的信念,一切無可厚非。然而,這真的是一部值得捍衛的電影嗎?對此,我們的作者還有話要說,不妨聽之。
  • 電影《1917》觀後感,看戰場屍橫遍野,戰爭沒有真正的贏家
    1917到2020,一百多年過去,導演讓我來到一百年前,風景如畫,野花野草和人一樣鮮活,不再是黑白也不是冷色,是紀錄片一樣的真實。隨著鏡頭後移,戰爭的殘酷通過抽絲剝繭逐漸張牙舞爪起來,泥濘的坑道和老鼠像一生都揮之不去的噩夢。
  • 《1917》今日登陸院線,看完務必來讀這篇
    顯然,這部在豆瓣上評分達到8.5分的影片令諸多觀眾震撼和感動,我們驚奇於它所呈現的感官世界,驚奇於它完美無瑕的拍攝技術,也因此想要維護心中的那份關於電影的信念,一切無可厚非。然而,這真的是一部值得捍衛的電影嗎?對此,我們的作者還有話要說,不妨聽之。
  • 從《1917》到2020——電影造夢技術簡史
    電影《1917》(2019)劇照,該片目前是「一鏡到底」電影中拍攝難度最大的。(資料圖/圖) 1917年4月6日,正值「一戰」西線戰事最膠著的時候。德文郡步兵團的1600名士兵整裝待發,準備第二天一早追擊陣地對面突然撤退的德軍。但這一切都是德軍的陰謀,他們在後方稍遠的地方布置了縱深五公裡的防禦工事,並且安置了新型火炮,等著英軍自投羅網。 英軍通往前線的電話線路,已經被德軍切斷了。
  • 《1917》從電影1917看一戰史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時間只有八小時,武器彈藥有限,無人知曉前方敵況:死亡寂靜之地、布滿屍體的鐵絲網、突如其來的敵軍、隨時斃命的危險境況…… 這一次兩個少年為救1600個人的性命,不完成,毋寧死!
  • 草根評《藍色防線》:真實震撼 燃情催淚
    你們的背後是十四億的人民,我們也有幸在這個世界上有你們。我想不管是誰看完《藍色防線》這部電影,沒有人不會說一句:幸為中國人!@逸人_Sky 9分首先這部電影屬於紀錄片,每個鏡頭都是在維和戰場上真實發生的,所以我認為它不能以以往的電影的角度來觀賞,更不能以以往的電影品味和標準來評判,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走進影院去了解。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如何權衡的利弊得失,對於整個電影審美價值的提高,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課題。導演山姆門德斯做到了!電影「《1917》導演薩姆門德斯成功的關鍵在於完美的技術準備和強烈的情感表達。CNN說。3、「一鏡到底」維持著觀眾觀看情緒的連貫性使用「一鏡到底」可以引導觀眾的情緒,增強觀眾的情緒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