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政協機關幹部為何來到通道轉兵紀念館和湘西十八洞村?

2021-03-05 力量湖南

陽春三月,春光明媚。3月3日至4日,湖南省政協機關幹部隊伍從長沙出發先後來到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地和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省政協黨組副書記戴道晉,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賀安傑、李民,省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機關黨組書記卿漸偉參加。

1934年,在決定黨和紅軍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在通道,毛澤東、王稼祥等力挽狂瀾,使紅軍放棄北上的原定方針,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奠定了基礎,通道轉兵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

位於湘西花垣縣的十八洞村是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重要論述的首倡地,也是中央表彰的「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動新聞—湖南省政協啟動黨史學習教育

在2月20日召開的中央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總體要求、目標任務和重點舉措。3月1日,湖南省委召開全省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省委書記許達哲作了深刻、務實的動員報告,對湖南省學習教育作出了安排部署。省政協主席李微微高度重視省政協黨史學習教育,多次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3月3日下午,湖南省政協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在通道轉兵紀念館召開,會議學習貫徹中央、省委關於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會議和文件精神,對省政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進行動員部署。

▲3月3日下午,參會人員在銅像廣場向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張聞天、王稼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敬獻花籃、重溫入黨誓詞,前往通道轉兵紀念館、恭城書院參觀

 

通道是一座紅色之城,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領導人在縣溪恭城書院召開的「通道會議」,奏響了紅軍長徵偉大戰略轉折的先聲,梨子界、大坡界上一座座紅軍墓,譜寫了一曲曲「紅軍精神永存」的時代戰歌;「一盞馬燈 」「一擔皮籮」等一個個鮮紅的紅色故事,詮釋著濃濃的軍民魚水之情。

 

作為此次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召開地的通道轉兵紀念館,由主題陳列館、紀念廣場、通道轉兵會議舊址恭城書院、寶慶會館、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舊址東嶽宮、紅軍街、紅軍浮橋等部分組成,在這裡,湖南省政協機關幹部們聆聽了紅軍長徵「通道轉兵」等紅色革命歷史故事,受益匪淺,感觸頗深。

 

「在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地召開動員大會,安排實地學習教育,就是為了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和教育的感染力,更好地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把省政協黨史學習教育開展得更加深入有效。」賀安傑說道。

 

賀安傑說,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發揮黨史以史鑑今、資政育人的作用,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建功新時代、奮進新徵程。要把握要求、突出重點,高標準高質量開展好省政協黨史學習教育,緊密結合政協實際,做實各項工作,務求取得實效。要加強組織領導,充分體現政協的統戰特色、民主特色,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經常,確保學透歷史、學深思想、學出成效,更好激發「政協之能」,服務「湖南之為」,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歡迎各位來到我們十八洞村,您現在所在的這個地方是我們十八洞村的梨子寨……」

 

3月4日上午,伴隨著講解員的解說,省政協機關幹部來到「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十八洞村的足跡,他們走進群眾家裡,實地了解村民生活情況,親身感受到了十八洞村精準扶貧後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觀完十八洞村後,在省政協黨史學習教育專題黨課上,戴道晉說:「在近一個小時的參觀過程中,我和大家一樣,深刻感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懷,看到了一個武陵山區腹地苗寨的新景新貌,聆聽了許多感人肺腑、盪氣迴腸的脫貧攻堅故事,更深深地被十八洞村鄉親們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以及實現更加幸福美好生活的信心決心所感染!可以說,這是一次理想信念的堅定之旅、一次思想心靈的洗禮之旅,更是一堂牢記初心使命的生動黨課! 」

 

戴道晉表示,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刻把握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不斷賦予脫貧攻堅精神新的時代內涵。要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踐行好黨的初心使命,紮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推動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以「政協之能」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立足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定位,發揮委員所長、界別特色,不斷提高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的水平;深化「三進三助」聚力行動,以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責任擔當,寫好「委員作業」,交出優異的政協答卷。

文丨《文史博覽·人物》記者 陳汝菡

圖 | 李勇軍 陳汝菡 許望橋

視頻丨倪婷 金川

轉載註明:「力量湖南」(lilianghunan)微信公眾號

相關焦點

  • 「通道轉兵 兵轉道通」2020紅色旅遊博覽會通道分會場暨長徵國家...
    (記者 楊智偉 攝)懷化新聞網訊 利用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8月21日,「通道轉兵,兵轉道通」2020紅色旅遊博覽會通道分會場活動暨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系列宣傳活動啟動儀式在通道轉兵紀念館隆重舉行。
  • 湖南省農技協部分專家赴湘西(十八洞村)宣講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趙成瑜,省農技協專家、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專家、省農業農村廳原副巡視員黃永明,省農技協智慧農業專委會主任、湖南雷馳科技董事長李光華一行五人前往湘西自治州調研考察,傳達貫徹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了解鄉村振興縣域試點項目實施情況,並就如何做好黨建工作、科技小院建設、鄉村人才振興培訓基地和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工作徵求意見。
  • 【湘西記憶298】湘西十八洞村-鳳凰古城-芙蓉鎮-矮寨大橋-魔鬼玻璃棧道-湘西古苗寨三日遊
    墨戎苗寨十八洞村-矮寨大橋-鳳凰古城  含早餐(住 鳳凰古城  )早餐後乘車前往湘西最大、最美麗、民俗風情最濃鬱的古樸苗寨【墨戎.夯吾苗寨】,這裡民族民間文化底蘊豐厚,民風淳樸,苗族民居、苗族服飾獨具一格
  • 《求是》雜誌|十八洞村的幸福讓人心動
    要說對十八洞村的熟悉和了解,他絕不謙虛,「因為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準扶貧行動,以及脫貧摘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從施進蘭這裡,我們打開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之路的精彩畫卷。「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做出這個生動概括的人叫施進蘭。
  • 十八洞村的幸福讓人心動
    要說對十八洞村的熟悉和了解,他絕不謙虛,「因為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準扶貧行動,以及脫貧摘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從施進蘭這裡,我們打開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之路的精彩畫卷。「三溝兩岔山旮旯,紅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
  • 深度貧困村變小康示範村寨 從「湘西十八洞村」看湖南金融扶貧...
    (湖南金融支持精準脫貧新聞發布會現場  攝影:史麗)  湘西十八洞村位於武陵山脈腹地,這裡高山林密,因人均耕作面積少,收入來源單一導致貧困程度較深。龍吉隆告訴記者,「這幾年來,金融部門在十八洞村累計發放貸款1.0838億元,金融部門的支持使十八洞村的產業蓬勃發展,也給村民生活帶來了很大的改觀。」  十八洞村金融扶貧是湖南金融扶貧過程中的一個典型縮影。
  • 十八洞村徹底變了!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
    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村民身著盛裝,載歌載舞,共同慶祝新中國70華誕(2019年2月23日攝)。一見到他們,湖南人往往脫口而出:「十八洞村的!」  現在,十八洞村更有名了。不光本省的人,就連外國元首和大專家都往這兒跑。  還是因為它的窮嗎?不是。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窮帽子早摘了。  那是因為它不窮了嗎?不全是。許多人慕名而來,不僅想看看村裡拔窮根了,更想知道這窮根是怎麼拔掉的。
  • 電耀湘西,還看今朝——精準扶貧理念在湘西的七年答卷
    編者按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同群眾共商脫貧之策,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這一刻起,「精準扶貧」從湘西十八洞村走向全國,照亮了千村萬寨的脫貧之路。首倡之地,舉國矚目。7年後的深秋,由中國報業協會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州政府主辦的「精準扶貧看湘西」全國報業百名社長總編輯湘西行全媒體採風活動在這裡舉行。
  • 十八洞村:脫貧摘帽不歇腳 鄉村振興再出發
    作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首倡之地,已脫貧摘帽的湘西十八洞村如何接續奮鬥,實現從精準扶貧典型向鄉村振興樣板的新蝶變,具有全國性的示範帶頭引領作用和重大意義。新徵程婺源式鄉村建築、層疊的梯田、一望無垠的田園風光,如今的十八洞村,如詩如畫,讓人如臨仙境。這裡位於武陵山深處,曾是個典型的貧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僅有1668元。這一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
  • 【紅星品讀】十八洞村的故事(五):秋來十八洞
    一座座大山小山,連綿起伏而又偉岸陡峭地挺立在那裡,銅牆鐵壁般地組成了一個山的世界和王國。山是湘西的筋骨,沒有山,湘西就沒有依託和依靠。山也是湘西的枷鎖,有了山,多少人祖祖輩輩沒有走出過這些大山。所以,整個湘西都是山做的,山做的湘西,山一樣的博大和雄渾,山一樣的沉重和艱辛。十八洞,是山的模樣和縮影。
  • 湘西的這些老照片,你有看過嗎?快來瞧一瞧
    1952年,周嫻君從護校畢業來到湘西州人民醫院後,她就一心撲在艱苦而又光榮的護理工作上,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辛勤勞動換來病人的微笑和健康。」,是湖南省首個獲此項獎勵的作品。」,成為湖南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
  • 擺脫貧困,圓夢小康——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燕瑛為您講述「精準扶貧...
    十八洞村地處武陵山腹地,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的一個苗族聚居山寨。因村旁山中有十八個天然溶洞,故而得名。溶洞幽深、澗水清澈,風光秀麗宜人。然而,該村因深處山中,地少人多,生存條件惡劣。全村225戶939人,人均耕地0.83畝,這些耕地都是從狹窄的山坳溝壑間扒拉出來的。村裡青壯勞動力大都前往江浙一帶打工,村中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從貧困苗寨到脫貧典型 湘西苗寨...
    作為湘西大山中的一個偏遠苗族聚居村,十八洞村自然條件惡劣,村民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視察,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即「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16字方針;明確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風景」「不能搞特殊化,但不能沒有變化」,不僅要自身實現脫貧,還要探索「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經驗。
  • 央媒看湖南|十八洞村的「十八洞」何時才能看到呀?
    十八洞村位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是精準扶貧的時代典範。以她為原型講扶貧故事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11月上旬赴京演出。看過新聞後,方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11月初到十八洞村時,正好撞上十八洞村的8位村民準備與3位駐村扶貧隊長一道進京,去參加那場演出活動。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石志剛:把獼猴桃發展成十八洞村的當家產業
    湖南省十三屆人大代表、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志剛告訴記者,十年前,還是一名礦老闆的他並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轉身投向獼猴桃種植,並由此帶領家鄉十八洞村的鄉親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怎樣帶動家鄉致富卻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2年,石志剛成立花垣縣苗漢子集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湘西野菜。
  • 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 大篷車開進湖南十八洞村
    9月8日,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大篷車開進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這裡位於武陵山深處,曾是個典型的貧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僅有1668元。也就是在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