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的幸福讓人心動

2021-02-20 求是手機報

「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做出這個生動概括的人叫施進蘭。要說對十八洞村的熟悉和了解,他絕不謙虛,「因為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準扶貧行動,以及脫貧摘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從施進蘭這裡,我們打開了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脫貧之路的精彩畫卷。
「三溝兩岔山旮旯,紅薯洋芋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因山高路遠,自然條件惡劣,十八洞村曾和湘西乃至全國大多數貧困村一樣,雖然得到了國家扶貧政策的關照,但卻「年年扶貧年年貧」,村民生活長期徘徊在貧困線以下。在這個典型的苗族聚居貧困村裡,連苗歌傳唱的都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施進蘭一直想和這樣的貧苦生活「說再見」。2005年,他告別年僅9歲的一雙兒女,和妻子一起遠赴浙江打工。到2013年的時候,他們的收入已非常可觀,僅施進蘭一個人的月收入就能達到七八千元。然而,遠離故土的日子不好過。母親日漸老去、兩個孩子的青春期都在「留守」中度過,怎能不讓他惦記?可是惦記又能怎樣呢?村子裡幾乎沒人有電話,和家人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聯繫一次,每次都費盡周折。那時候,村裡的年輕勞動力都跑出去打工了,留守的不是老人就是孩子,思念家鄉和親人的,何止一個施進蘭。但是,貧困的山鄉哪有年輕人的「出路」呢?在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日復一日的奮鬥中,驚喜終於來了。2013年11月3日晚,下班回到出租屋的施進蘭和往常一樣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沒想到電視畫面中居然出現了闊別8年的家鄉,還有鄉親們的面孔。他激動地大喊:「老婆老婆,你快過來看!習總書記來到我們十八洞了!」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裡,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從此拉開了中國大地精準扶貧的壯闊大幕,億萬貧困人口在精準施策幫扶下,走上小康路。施進蘭再也坐不住了,「外邊再好,也不如老家。我要回去!」僅僅一個月後,他就辭去收入頗豐的工作,踏上了歸程。2014年年初,花垣縣委抽調5名黨員組成中國的第一支精準扶貧工作隊,進入了十八洞村。同年5月,村委會換屆選舉,施進蘭當選村委會主任,就職時,他在臺上喊出了「有錢沒錢、拼上三年」的口號,將壓在心底的那股志氣喊了出來。施進蘭和村裡的其他幹部們一樣,一直牢記著總書記在同大家座談時指出的方向:「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然而,真正去落實這句話,卻要越過重重障礙。

自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提出「精準扶貧」重要思想後,該村因地制宜培育鄉村旅遊特色產業。2019年,十八洞村旅遊公司正式營運,當年全村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00餘萬元,鄉村旅遊正成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湖南省委宣傳部供圖

首先要轉變村民「等靠要」的思想觀念。看到精準扶貧工作隊進村了,有村民直接問工作隊隊長:「這次帶了多少錢來?」還有村民聽說這支工作隊真的不分錢不發物,竟然連夜在村部的圍牆上寫滿了「村幹部、工作隊、集體貪汙扶貧款」的大字報。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意識到,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才是塊真正難啃的「硬骨頭」,必須要把村民的志氣提起來。於是,村支兩委在村裡開道德講堂,樹致富榜樣,推行「思想道德建設星級化管理」模式,對村民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幾招下來,成效初顯。其次要樹立村民「能致富」的信心。脫貧致富,必須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在人均耕地0.83畝,地無三尺平的十八洞村能發展什麼產業呢?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經過無數次「頭腦風暴」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跳出十八洞,發展十八洞,在村外異地流轉千餘畝土地,打造「飛地經濟」,採取「公司+農戶+基地」模式,集中種植湘西本地有基礎、帶動脫貧較為明顯的優勢特色產業——獼猴桃,村民以產業幫扶資金和自籌資金入股。然而,長期貧困的村民們搖著頭,誰都不願意入股。「老百姓對種植獼猴桃的前景不看好、不信任、不認可。」施進蘭回憶說,村民們不僅不支持,還紛紛阻工以示抗拒。緊要關頭,黨支部必須發揮作用,黨員幹部必須帶頭。村支兩委、黨員幹部、小組長帶頭入股,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村支兩委還組織那些遲遲不肯入股、性格潑辣、能說會道的「當家人」前往都江堰國際獼猴桃節參觀學習。在都江堰,這些村民第一次「見識」了高級小轎車,回村後紛紛交錢入股、同意種植獼猴桃。思想通了,信心強了,幹勁自然足。後來,在修路、農網改造、機耕道建設中,村民們主動出工出力,沒有一個講價錢的,最突出的是在2017年創造了用不到半年時間建成十八洞村水廠並投產的奇蹟。精準扶貧貴在精準,產業發展貴在因地制宜。6年來,精準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帶領村民因地制宜培育起了特色種植、特色養殖、苗繡、勞務經濟、鄉村旅遊五大穩定產業,成為村民小康生活穩穩的支撐。2019年,十八洞村旅遊公司正式營運,已經卸任村主任的施進蘭成為公司副總經理。公司成立當年,全村共接待遊客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000餘萬元,鄉村旅遊正成為十八洞村最大的富民產業。十八洞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2013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8元,貧困發生率高達56.8%。2019年,全村人均純收入增長到14468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26萬元。2017年2月,十八洞村成功脫貧摘帽,成為湖南省第一批成功脫貧摘帽的貧困村之一。環境改善了,山村變美了;產業發展了,生活更好了。這幾年,越來越多的青壯勞力回到村裡,畢業不久的大學生也紛紛返鄉創業,建設家鄉。施進蘭的兒子女兒就是其中的代表。一群有想法、有衝勁的年輕人,正在用創新與實幹精神點亮十八洞村的未來。「吃住不用愁,衣著有講究;增收門路廣,票子進衣兜;天天像趕集,往返人如流;單身娶媳婦,日子樂悠悠。」如今十八洞村的山歌唱出的是小康路上幸福長。一朵花開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十八洞村的脫貧之路,書寫出中國精準扶貧的精彩故事,引導和激勵著人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小康生活。站在習近平總書記「精準扶貧」思想首倡地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感受到這裡的山水秀美、村容整潔,走在小康路上的村民生活忙碌有序,洋溢著朝氣和希望;身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走訪湖湘大地七州市十鄉鎮,處處見聞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生發的滿園春色,用雙手創造出幸福生活的人們臉上寫著驕傲和自信。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洞村考察時,作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重要指示,要求湖南闖出「不栽盆景,不搭風景」,「可複製、可推廣」的脫貧之路。近7年來,湖南省堅持用好精準之方,推進產業扶貧:十八洞村的獼猴桃、瀘溪的椪柑、隆回的金銀花、麻陽的冰糖橙、新化楊家邊村的文化旅遊、韶山的紅色文旅、衡陽堰頭村的休閒產業、永州香零村的綠色蔬菜種植、郴州吳山村的特色養殖、汝城大坪鎮的現代農業產業園……都成為「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脫貧」的典型案例。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黨員與群眾相結合、政府與市場相結合、集體與個人相結合、生產與生態相結合、文化與文明相結合、數量與質量相結合,從2012年至2019年,湖南省減少農村貧困人口747萬,貧困發生率從13.43%下降到0.36%。

來源:《求是》2020/14

作者:本刊記者 蔡春玲 鄂 璠 王文婷 

製作:韓辰

審核:劉小暢 張利英

校對:陳嶸

監製:張西立

相關焦點

  • 《求是》雜誌|十八洞村的幸福讓人心動
    摘要:「以前的十八洞窮得讓人心痛,現在的十八洞幸福得讓人心動。」做出這個生動概括的人叫施進蘭。要說對十八洞村的熟悉和了解,他絕不謙虛,「因為我見證了十八洞村的一系列精準扶貧行動,以及脫貧摘帽的整個過程,我是實踐者,也是全程參與者,更是受益者。」
  • 特寫|脫貧後的十八洞村
    「山青青,路寬敞,十八洞的今天變了樣……」這首苗歌如今已成為十八洞村真實寫照。湖南省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這個只有239戶、946人,人均耕地0.83畝的苗族小山村,2013年時,全村人均純收入只有1668元,累計136戶533名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達56.9%。
  • 央媒看湖南|十八洞村的「十八洞」何時才能看到呀?
    所以那一天的村寨,才有了難得的清靜:平日裡一派繁忙景象的幸福人家餐館竟然歇業,現任扶貧工作隊隊長麻輝煌一身都像是寫滿了「著急」兩字。選擇第三次來十八洞村,是因為前兩次的到來,讓我對這裡起了關注心。就像是翻開了一本永遠都在寫的奇書,總想看它「又寫了些什麼」。從宣傳部副部長到雙龍鎮鎮長,扶貧隊長的更迭可有「深意」?
  • 寮國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給十八洞村的回信引起強烈反響
    寮國人民革命黨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本揚·沃拉吉給十八洞村的回信引起強烈反響——「願中老友誼像我們的好日子一樣,芝麻開花節節高!」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孫敏堅 見習記者 莫成6月5日一大早,花垣縣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家的院子裡站滿了翹首以盼的鄉親們。
  • 【紅星品讀】十八洞村的故事(五):秋來十八洞
    山也是湘西的枷鎖,有了山,多少人祖祖輩輩沒有走出過這些大山。所以,整個湘西都是山做的,山做的湘西,山一樣的博大和雄渾,山一樣的沉重和艱辛。十八洞,是山的模樣和縮影。貧窮的十八洞村,人均純收入只到1668元,533人處於貧困線以下,30多個40歲以上的單身漢娶不上老婆。村裡面帳面上沒一分可供支配的錢。
  • 十八洞村:脫貧摘帽不歇腳 鄉村振興再出發
    新徵程婺源式鄉村建築、層疊的梯田、一望無垠的田園風光,如今的十八洞村,如詩如畫,讓人如臨仙境。這裡位於武陵山深處,曾是個典型的貧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僅有1668元。這一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
  • 他們到十八洞村看什麼?
    這部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的大型歌舞劇的原型——湘西十八洞村,也迅速走紅網絡。去十八洞村走走看看,如今成了一種時尚。紛至沓來的人群,除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扶貧幹部和媒體記者,還有許多慕名前來的遊客。▲每天都有許多遊客來十八洞村參觀遊覽。
  • 湖南省政協機關幹部為何來到通道轉兵紀念館和湘西十八洞村?
    3月3日至4日,湖南省政協機關幹部隊伍從長沙出發先後來到懷化市通道侗族自治縣通道轉兵紀念地和湘西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接受黨史學習教育。省政協黨組副書記戴道晉,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賀安傑、李民,省政協黨組成員、秘書長、機關黨組書記卿漸偉參加。
  • 現在的十八洞村,簡直是天然的調色盤
    現在的十八洞村,簡直是天然的調色盤!「十八洞VLOG之色彩篇」,來咯今天,和你們說說石順蓮的故事在石順蓮還小的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母親龍金玉獨自撐起了整個家把四個小孩拉扯大她的記憶中那時十八洞村的生活是灰色的
  • 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追記作家李迪
    2019年初冬,李迪拖著行李住進了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腳樓裡。青山環抱,木樓相依。十天的時間裡,他冒著毛毛細雨,踏著青石板路,爬山串寨,穿梭行走在十八洞村。或幫著村民賣菜吆喝,或陪著老鄉種地聊天,或鑽進飯店後廚給老闆打打下手,逮著誰就饒有興致地聽對方說說村裡脫貧攻堅的故事。很快,李迪的到來就成了十八洞村人盡皆知的新鮮事,老鄉們都說:「這個從北京來的李老師,沒什麼派頭!」
  • 十八洞村徹底變了!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2萬元
    記者分赴各地脫貧攻堅戰場,蹲點「精準扶貧」首倡地湖南十八洞村,去往打響脫貧摘帽「第一槍」的江西井岡山,深入被聯合國稱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地區之一」的寧夏西海固,走進人稱「一天半斤土」的新疆和田,爬上曾經與世隔絕的四川涼山懸崖村,探訪「苦瘠甲於天下」的甘肅定西……用一個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故事,向讀者講述中國的脫貧傳奇及其帶來的深刻啟示。  十八洞村一直很出名。
  • 精準扶貧主題影片《十八洞村人》擬在古丈取景
    紅網湘西站5月17日訊(通訊員石立新匡皓記者周楚怡)5月14日至15日,以精準扶貧為主題的影片——《十八洞村人》(擬)攝製組到湖南省古丈縣火車站取景拍攝。該片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重要戰略思想為背景,講述精準扶貧政策在推進過程中,政策與人的思想觀念的交融,以及人們在精神層面和生活狀態發生的喜人變化。
  • 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 大篷車開進湖南十八洞村
    9月8日,總臺「走村直播看脫貧」大篷車開進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這裡位於武陵山深處,曾是個典型的貧困村,2013年,村民的人均純收入僅有1668元。也就是在這一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個小山村,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
  • 五級代表助力脫貧攻堅|石志剛:把獼猴桃發展成十八洞村的當家產業
    湖南省十三屆人大代表、花垣縣十八洞村苗漢子果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石志剛告訴記者,十年前,還是一名礦老闆的他並沒想過,有一天自己會轉身投向獼猴桃種植,並由此帶領家鄉十八洞村的鄉親走上脫貧致富之路。怎樣帶動家鄉致富卻是他一直思考的問題。 2012年,石志剛成立花垣縣苗漢子集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種植湘西野菜。
  • 深度貧困村變小康示範村寨 從「湘西十八洞村」看湖南金融扶貧...
    中國網財經12月18日訊(見習記者 王金瑞)「十八洞村已成為旅遊目的地和網紅打卡地。」近期,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召開的人民銀行「湖南金融支持精準脫貧」新聞發布會上,十八洞村委會代表龍吉隆如是說道。
  • 奮鬥在幸福路上
    11月18日,燦爛陽光灑滿湖南省湘西州苗寨十八洞村,幸福人家客棧、初心土特產和精準坪廣場遊人如織,記者走在人群中,聆聽著脫貧攻堅的故事。  「三溝兩岔窮疙瘩,每天紅薯苞谷粑,要想吃頓大米飯,除非生病有娃娃。」貧窮,刻在十八洞村歷史上。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十八洞村是生動見證。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從貧困苗寨到脫貧典型 湘西苗寨...
    8月10日至12日,天目新聞「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幸福光景」大型新聞行動採訪團來到這裡,深入苗寨走村串戶,從滿臉笑容感受十八洞村人的幸福光景,從言談舉止捕捉村民身上有關精準扶貧的「真經妙義」。 變化從這天開始 進入十八洞村,要經過一段曲折反覆的蛇形盤山路。
  • 十八洞:幸福的炊煙嫋嫋 氤氳著無數貧困村不遠的未來
    從十八洞村,到花垣縣城,有34公裡的路程。這樣的距離,在平原地區,騎自行車大概只需要一個半小時,開車則更快,不過二三十分鐘。放在一個稍大的城市裡,這樣的距離、這麼短的通勤時間,簡直可以用「幸福」來形容了。可是,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花垣縣十八洞村,在這個山高路險的旮旯,這個距離,卻曾是近在眼前卻「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是貧困與小康的距離。
  • 湖南省農技協部分專家赴湘西(十八洞村)宣講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上午,專家組和湘西州科協、農技協等相關人員20餘人參加了座談會。當天下午,專家組一行冒著濛濛細雨,來到「精準扶貧」的首倡地十八洞村參觀。在十八洞村梨子寨龍德成家,趙成瑜向在座村民宣講了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 彭劍濤、黃純海慰問出院的十八洞村龍德成老人
    10月12日,州人民醫院院黨委書記彭劍濤、副院長黃純海,神經外二科醫務人員到到病房慰問即將準備出院的花垣縣十八洞村龍德成老人,並送上鮮花恭喜她出院。「謝謝你們,對我的關心和照顧,真是太謝謝了。」龍德成老人雙手緊緊握住彭劍濤書記的手,滿臉洋溢著燦爛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