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揭示人生成功的秘密!

2020-12-22 戴仙昇

柔弱不爭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太上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

所以「道」以柔弱為用,道教徒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範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柔弱這個詞,從字面上來說似乎表現的是脆弱沒有精神,但在道教教義思想中卻並不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實質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一、甘願付出,不求回報

《道德經》第八章:「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為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所以最接近大道。

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的地方還是接近大道呢?因為水本來是乾淨純潔的,但為了淨化它物而把自身弄得全是汙濁,最後還要流到最低的地方,不再被人重視。所以為了別人而犧牲自己,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地方,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回報」的精神就是「道」的品質,這種品質在《道德經》裡也叫「柔弱」,即永遠把自己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柔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地方。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寫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意為:「天下最柔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堅強的,沒有不勝的。」那洪水泛濫時,什麼東西能抵擋住它呢?再看,屋簷下的點滴雨水,日復一日,就能把一塊堅石滴穿。由此證明,水是世界上最柔弱的東西,卻能摧毀世界上最堅強的東西。這不就是柔弱的作用嗎?

在柔弱與剛強的對立中,修道之人甘願居於柔弱的一端,正是因為「柔弱」的東西,由於它的含蓄內斂,往往較富韌性;而「剛強」的東西,由於它的彰顯外溢,往往暴露而不能持久。所以,人應該追求的是內在的堅韌,而不是表面的剛強。由此可見,「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之道在現實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柔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徵。我們總是強調要無私奉獻,無私就是私心欲望要柔弱,奉獻就是付出的願望與力量要強大。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源於萬物本原的「道」的特徵。為什麼那些有著無私奉獻精神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煥發蓬勃朝氣和無窮力量呢?因為他們的精神狀態符合了萬物本原「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成功,就必須把柔弱的道性變成自己內在的品質,永遠銘記要自己物超所值,永遠想到自己所做的比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就不會離成功太遠。

二、忍耐功夫,實在可貴

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不痛快,這時,忍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時候因為小事忍不住而害了大事,這就非常不值得了。

《道德經》四十一章:「弱者,道之用。」意為: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運用。老子認為,宇宙萬物繁盛的反面——靜柔之處往往蘊藏著無窮的生命力。事物總是向對立面轉移的,陰極陽生,陽消陰長,物極必反。」

故解決問題的訣竅就在於從事物的反面或反方向入手。因而我們應學會「強大處下,柔弱處上;」要「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溪、谷為謙和柔弱之謂。當你不願讓命運來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沒有扼住命運咽喉的本領時,切記應當學會忍耐。

儒家和道家都強調忍耐的重要,只有忍到最後一刻才會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轉機。或許你仍在嚮往一帆風順,可是面對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謂的一帆風順只能是心靈的一種慰藉而已,惟有奮鬥不息才能夠讓你成為命運的主人。而在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須學會忍耐。

忍耐不是逆來順受,屈服於命運之神的支配與調遣,讓歲月的滄桑把自己的追求一點點地消磨掉而功虧一簣,這都是因為不懂得忍耐的真正含義,而堅韌不拔地追求並排除萬難有所超越才是忍耐。忍耐不是消極頹廢,也不是悄然降下信念的帆;忍耐是考驗意志、毅力、檢驗成功的一種方式。

柔弱不爭是道教修養自我,處世生活的教義,太上老子從對自然界的觀察思考和分析中,深刻闡述了「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和「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的道理。所以「道」以柔弱為用,道教徒信道學道,以柔弱的教義思想規範和修持自己,是非常必要的。柔弱這個詞,從字面上來說似乎表現的是脆弱沒有精神,但在道教教義思想中卻並不僅是字面的意思,其精神實質主要反映在以下幾方面。

三、寬容待人,以善為本

在成功的道路上,我們難免與別人產生誤會、摩擦,如果不注意,仇恨袋便會悄悄成長,最終導致堵塞了通往成功之路。所以我們一定要記著在自己的仇恨袋裡裝滿寬容,那樣我們就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機遇。

《道德經》第八章「心善淵」。意為:「心胸如水一樣虛靜深遠。」老子認為:人應該寬容,讓心胸如水一般虛靜深遠,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寬容待人,就是說做人要心胸寬廣,忍耐性強,對人寬厚、容忍。一個平時寬厚的人,順利的時候可以與之共同奮鬥,困難的時候人們也會去幫助他。

在今天社會中,有些人看到別人升遷了,就認為那是溜須拍馬的結果;看到別人發財了,就認為是幸運,或者是違法犯紀所得……其實每個人的成就都與他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但如果缺乏寬容之心,你就看不到這些,這樣你將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而且也喪失了學習別人優點的機會。

當然,確實有一些人靠著出風頭、溜須拍馬、吸引上司的注意力,或者有些人靠著裙帶關係成為紅人,平時的工作都是你做的,但得到提拔的卻是他們;得到高薪水的也是他們。然而這時你也一定要寬以待人,而不要嫉妒他們。否則會因心胸狹窄,處處提防,孤獨而陷入憂鬱和痛苦之中。這樣人與人之間就會因為一些無法釋懷的齟齬而造成永遠的傷害。

《道德經》四十二章說:「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意為:「事物有減損了反倒增加,有的增益了反倒減損。」老子認為:「善待人、肯為他人付出的人,不會因為付出而使自己受損,反而會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回贈。」因此,我們的心胸就要寬容,要有愛心和善心,不要在乎自己的得失,給別人留一條寬闊的道路,其實就是給我們自己留路。

因而,我們就要大量地給予他人以愛心、善意、寬容、扶助來合乎老子所揭示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真諦。使我們的「人之道」與「天之道」結合在一個「善」字上,而善即是「善以人合天,才能天道合人」,能善於自我而合道,用真正的善心遵循客觀規律辦事,寬容坦然地對待面前的一切,化解矛盾,贏得友誼,主動的關心和幫助別人。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一定會為人所喜歡,受人尊重;別人也樂意為你提供機會和幫助。所以,「寬容待人,以善為本」的人更容易成功。

四、面對競爭,不爭而善勝

無論在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還是商場競爭,還是體育競技,到處都充滿各種對手,存在激烈競爭,這是自然的,無可非議,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在面對競爭對手時,人應該明確真正的對手是誰?應與之競爭的是誰?要戰勝的是誰?明確這一點,最後勝利的法寶是「不爭而善勝。」我們都知道,勝利的獲得是需要一種振奮精神的,而促成持續進步的振奮是來自於人對自己的有效控制,即「自勝者強。」所以真正的對手是自己,要競爭的就是阻撓自己成功的內心幹擾,要戰勝的就是自己的弱點。

一門心思地想戰勝對方,這就是「有為」,這決不是明智之舉。風雲突變就會使人的精神處於緊張之中,而導致心身內耗,患得患失,這反而不利於客觀地看問題和能力的正常發揮,不想去戰勝對方,而是視自己為對手,不斷地讓自己內心保持清醒的狀態,這就能有效克服自己的弱點,能冷靜地與客觀變化相適應,從而「無為而無不為。」

所以在競爭當中要想成功,一定不要把注意力盯在成功和戰勝對方上面,而是注意保持自己內心的清靜無為,對成功與勝利無所謂,以「無為」的心態去面對,這樣你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因而能「無不為。」

在《道德經》裡有這樣一句話:「戰勝,以喪禮處之。」這裡指的是在戰場上,意思是:打了勝仗,就用喪禮來處理。為什麼?因為你勝了,就意味著對方的不幸,故應用喪禮對待之。所以,以「道」的原則處事是非常具有人文關懷的,並不是不要勝利,而是並不把勝利看成至高無上的。那麼引伸到日常現實中,我們就不要總把勝利看得那麼重,要給對手同樣以必要的關懷,而給對手以必要的關懷才是真正成功者的風範。

「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成功者的風範並不是以勝利為唯一標誌,就是處於下風,或失敗了,仍然有著出自內心的坦然。「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實這樣的心態更是成功的心態。很顯然,這樣的心態是建立在慈善和愛的基礎上的,所以「不爭而善勝」的本質還是人的內心慈善使然。

五、成功的定義

成功是不是意味著掙更多的錢,身居高位和手握大權呢?在《道德經》看來,這只是「勝人者有力」,並不一定代表成功,它可能還代表著為貪婪和冷漠所支配而帶來的擁有,他可能是欲望的奴隸,因此不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

《道德經》裡的成功是「自勝者強,道法自然。」「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意思是:住在別人不去的地方,不出風頭,不突出自己,心情舒暢深遠,經常給別人以仁愛,老子的話是值得信任的,為人正直和藹可親,處事的能力很強,出動又善於選擇時機,不與人爭鬥,所以無憂無慮。

一個達到這樣境界的人難道不算成功嗎?這是金錢、地位和權力所能夠換得來的嗎?當一個人能夠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以及時間時,這就是成功。正確地管理自己的思想就意味著「方而不割」,(大腦思維方寸不亂)和「自勝者強」;而正確地管理自己的金錢就意味著節儉,仁愛和富有遠見;正確管理自己的時間意味著智慧、實幹和值得信任。

按照現代的標準,這就是道德水平、情商、智商和能力非常高的人,這就是「道」的意義上的成功!因此,成功最重要的標準在於擁有一個不隨環境、金錢、權力、地位的變化,只屬於心靈素質裡的某種堅韌的東西。

#中華道家#

小編提示

⊙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轉發分享至朋友圈,勸善戒惡,功德無量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是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
    《道德經》中一個神奇的數字密碼,揭示了宇宙萬物起源的秘密所在,你知道是什麼嗎?這個數字就是——三!為什麼這麼說呢?三三得九,九九八十一,《道德經》就是用九九倍數的八十一章來揭示宇宙真理和生命規律的「 萬經之王 」。可見老子的思想,究竟有多高深?《道德經》究竟有多厲害了!
  • 老子道德經的一個秘密,宇宙法則是道德經的本義
    《道德經》裡老子講的道有很多層面,如果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為什麼?比如說很多人一說「道」,就是玄妙,虛無飄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是一種什麼神奇力量好像一說到「道」就非常神奇,其實老子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
  • 被白巖松稱為「生命之書」的《道德經》,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老子充滿智慧,語言風趣,是中國最早的哲學家,僅僅用了五千字,81條,就把《道德經》就弄成了全世界翻譯各個語種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一本書。而就是老子寫的這本書,讓著名央視主持人白巖松稱其為「生命之書」,那麼其中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呢?
  •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1973年,被篡改前《道德經》重見天日,裡面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1973年馬王堆西漢古墓挖出了老子道德經2000多年前道德經版本,一時震驚世界!沒想到的是,經過對比發現,發現道德經被後世篡改的七零八落,很多原意都被改了。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語出老子《道德經》什麼意思?——(道體),你可以看它,卻什麼也看不見,可以稱之為「夷」;如果聽它,什麼也聽不到,稱它為「希」;用身體感官去觸摸抓取,摸不到也抓不著,稱它為「微」。
  • 《道德經》: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卻難在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在如今社會發展之中,有的人煩擾命運坎坷,常常會對日常生活喪失自信心;有的人一生拼了命勤奮,卻也還是過得不理想化;也有的人為了更好地改變人生費盡心思了方法,遺憾沒有取得成功。在《道德經》中,也是有對改變人生的啟發。實際上改變人生的方法很容易,可是極少有人能鍥而不捨。
  • 「成功是失敗之父」?答案蘊藏在《道德經》裡
    真的很難說清楚,因為它是無形的,既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幸好老子留下了一部《道德經》給世人解讀。《道德經》是老子所著,它被譽為「東方聖經」,又有「萬經之首」的美譽,在西方,除《聖經》外,《道德經》的發行量最大。但是,《道德經》這部令人很多人為之著迷且區區五千餘字的古籍,對於現代人來說,很是艱澀難懂。
  • 《道德經》中,不可不懂的「四大人生天規」
    今天,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本文為大家推薦《道德經》中所蘊含的道理:人生中不可不懂的「四大天規」。立身之道:低調收斂,立身以謙《道德經》中說:「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道德經》裡的人生智慧——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始如終,則無敗事《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道德經》:做事成功的捷徑,是簡單的「遵循」
    《道德經》說:大道在人間,遵循古人留下的「道」,做事才能事半功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可以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道,都不是真正的大道;能夠用語言說出來的名,都不是真正的名。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當你人生得意的時候,就要想想是不是上天故意給你留下的一個禍患根源。而這是你更應該注意。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人所期望的盈滿和富貴,其實都不能長久的相守,過度的驕縱也會自取滅亡,這就是「滿招損」的道理。
  • 《道德經》:十句人生箴言,說盡人生至理
    ——《道德經》 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當你遭遇人生中的不順利、不如意,甚至慘重的打擊時,請千萬相信時間能夠稀釋這一切,挫敗和低谷終將過去。 風雨後的天空更加美麗,彩虹也會出現。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一句話,領悟透了離成功不遠
    《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意思是風不會刮一個早上,雨也不是一整天都在下。但這些是誰造成的呢?是天地。既然天地都不能保證長久,何況平凡的人類呢?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第二忌:招搖《道德經》裡講:「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一個人,可以具備過硬的實力、高尚的德行。卻不能到處誇耀,給自己樹敵。槍打出頭鳥,樹大易招風。
  • 《道德經》中經典的「3句話」,道出了人生真諦,令人佩服!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末周守藏室吏老子(老聃)著,《呂覺 不二篇》漢高誘注釋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至經》五千言,即此書。《道德經》全書不過五千餘字,其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
  • 老子《道德經》中的成語,各個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學會受用無窮
    我國古代哲學經典《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期哲學家老子所著,全書根據版本的不同,字數有很大出入,總的說來在5000字上下。《老子》中共包含成語100多個。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包括:功成身退、暴風驟雨、虛懷若谷、受寵若驚、紫氣東來、自知之明、知足常樂等等。《老子》中成語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下面,我就以「功成身退」為例來解釋一下這個成語的來歷。
  •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
    《道德經》中的10句「千古名言」,含有人生哲理,影響深遠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我正處於動亂之中,他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養性的方法。這些方法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隨著《道德經》的傳播,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 《道德經》中流傳千年的3句話,讓你悟透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
    中國文化在先秦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而在諸子百家中,道家對宇宙跟社會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跟解釋,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有著重大的價值跟生命力。而《道德經》這本書是道家的開山之作,可以說是我國智慧的瑰寶,對我們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病態和危機,我們依然能從老子的智慧中汲取營養來應對和解決。
  • 一個偉大秘密地揭示,28天的魔力訓練,改變你的人生!
    朗達拜恩的代表作有《秘密》、《魔力》、《英雄》和《力量》。我想我應該是屬於那種悟性很低的人吧,我最先接觸到的是《秘密》的影片,剛開始的時候,只知道那是一部很有能量的影片,影片裡講的是『宇宙吸引定律』。我看不太懂,也沒有發現那個秘密的真實含義,但是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
  • 《道德經》裡面的方法論——「水哲學」
    《道德經》一書中多次談及水,在老子看來,水這一事物具有著不同於其它自然事物的特性,我們人應當要學習水的這種特性,以此求得進步。那麼老子究竟想借「水」這一事物來喻示哪些為人處事方面的哲理呢?我們借《道德經》裡面的一些句子來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