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一位叫子禽的學生向子貢有些抱怨的嘮叨,你看老師到了哪個諸侯國必會得知該國的政事密聞,是夫子有這個愛好故意打聽還是他國的主政者主動告知的呢?
孔子的高材生也被稱為儒商鼻祖的端木賜(子貢)的回答成了對孔夫子品行的千古評價:「這是因為主政者被老師溫良恭儉讓的高尚品德打動自願傾訴的,怎麼會和喜歡打探小道消息的小人一樣呢」?
溫是外貌,如溫水一般,水已為至柔至善之物,溫水讓人感覺更加親和。所以想要擁有強大的親和力首先具有溫水的特性,這對當今性格修養也有深刻啟示。
良,與善同義,安柔不苟謂之良,指心善。恭為敬肅,儉為節約,《易象傳》中提到,君子以儉德避難,僅從字面講則為令當今浮華社會清醒一劑猛藥。
讓則為溫良恭儉在行為上的體現,《左傳》說「讓」冠於眾多禮節禮儀之守,千千揖讓把利益推給別人,孔子如此可親可敬之人自然讓人君視為尊長,親人,所以王充在《論衡.知實》引用此文,具有孔子溫良恭儉讓德行高尚的人會被別人當做親人依附,對人品的信任已經超越血緣親情,哪怕貴為君主也熱衷對孔夫子講出自己知心話,但外人看來像是孔子有意求之。
吳嘉賓的《論語說》中如此闡述:主政者自己治理國政的秘密肯定不想被外人知曉,更何況是別國人臣呢?而具備溫良恭儉讓品德的人如孔子絕對不會幹預別國朝政,所以孔子到了別國,不僅不招致人君絲毫的懷疑猜忌,反被視作為自己指明方向的聖人,所以怎能不把自己的困惑和盤託收呢?
而德行不足的人,以求聞人之政,則會其身將之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