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溫良恭儉讓的由來

2020-12-16 默默耕耘甘做人梯

孔子的一位叫子禽的學生向子貢有些抱怨的嘮叨,你看老師到了哪個諸侯國必會得知該國的政事密聞,是夫子有這個愛好故意打聽還是他國的主政者主動告知的呢?

孔子的高材生也被稱為儒商鼻祖的端木賜(子貢)的回答成了對孔夫子品行的千古評價:「這是因為主政者被老師溫良恭儉讓的高尚品德打動自願傾訴的,怎麼會和喜歡打探小道消息的小人一樣呢」?

溫是外貌,如溫水一般,水已為至柔至善之物,溫水讓人感覺更加親和。所以想要擁有強大的親和力首先具有溫水的特性,這對當今性格修養也有深刻啟示。

良,與善同義,安柔不苟謂之良,指心善。恭為敬肅,儉為節約,《易象傳》中提到,君子以儉德避難,僅從字面講則為令當今浮華社會清醒一劑猛藥。

讓則為溫良恭儉在行為上的體現,《左傳》說「讓」冠於眾多禮節禮儀之守,千千揖讓把利益推給別人,孔子如此可親可敬之人自然讓人君視為尊長,親人,所以王充在《論衡.知實》引用此文,具有孔子溫良恭儉讓德行高尚的人會被別人當做親人依附,對人品的信任已經超越血緣親情,哪怕貴為君主也熱衷對孔夫子講出自己知心話,但外人看來像是孔子有意求之。

吳嘉賓的《論語說》中如此闡述:主政者自己治理國政的秘密肯定不想被外人知曉,更何況是別國人臣呢?而具備溫良恭儉讓品德的人如孔子絕對不會幹預別國朝政,所以孔子到了別國,不僅不招致人君絲毫的懷疑猜忌,反被視作為自己指明方向的聖人,所以怎能不把自己的困惑和盤託收呢?

而德行不足的人,以求聞人之政,則會其身將之不保……

相關焦點

  • 五德之美: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和子貢為孔子的弟子,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子貢善辯,孔子認為他可以做大國的宰相。有一天,子禽問子貢說:「老師到了一個國家,總是預聞這個國家的政事。(這種資格)是他自己求得呢,還是人家國君主動給他的呢?」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四: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指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這是儒家倡導的待人接物準則。出自《論語·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春秋時期,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有個人姓陳名亢,字「子禽」,又字「子亢」。子禽十八歲入孔門,拜孔子為師,後跟隨孔子到了衛國。陳亢到衛國後,以儒士身份,留在衛國做了官。陳亢因看見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先熟悉這個國家的政治,感到很奇怪。
  • 溫良恭儉讓|李從眾篆刻作品欣賞
    ⊙內容:溫良恭儉讓⊙邊款: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語出論語學而句也,以秦印法作之戊戌九月京東印人從眾。⊙尺寸:37*37*35.8mm
  • 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君子待人接物的準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是: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這是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說給他聽的呢?」子貢回答說:「夫子以溫、良、恭、儉、讓的品德和態度對待別人,別人自然會把政事說給他聽,這是他與眾不同的品德。」
  • 王家貞:溫良恭儉讓無用 國民黨需狼性領導
    對此,國民黨臺南市議員王家貞8日接受訪問時認為,溫良恭儉讓沒有用,未來國民黨需要強而有力的狼性領導,才有機會跟民進黨對抗。否則只是拿香跟著民進黨拜,沒有自己的思想和戰略主張也是枉然。王家貞認為,國民黨過去強調溫良恭儉讓,可是在馬英九任內對民進黨推動課綱「去中化」,不僅不表示意見,每年228紀念日任由民進黨政治提款,毫無反擊餘地。因此溫良恭儉讓已經沒有用,因此國民黨必須換到在野的思維,更需要一個狼性的領導,敢於阻擋和敢講敢拚。
  • 所謂君子之風,就是溫良恭儉讓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次到一個國家,必定要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要求了解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道:夫子是靠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些態度獲得的,夫子了解各國政事,與別人了解各國政事有不同之處吧?
  • 郭濤:你知道「溫良恭儉讓」後,還有一句「忠孝勇恭廉」嗎
    他衡量女性有五字標準:溫、良、恭、儉、讓他說自己的妻子全都做到了。她的妻子要做什麼呢?從早到晚,送孩子上學、幫父母做事、陪孩子寫作業、哄孩子睡覺排得滿滿的,還要分攤郭濤的雜事。這不是就是家裡的全職保姆+司機+出納嗎?
  • 當「Dama」正式成為英語單詞,溫良恭儉讓是否成為了笑話?
    許多人說我們中華大國是禮儀之邦,自古所講究的溫良恭儉讓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是往往這種美德卻在國人身上很少見到。如今「Dama」這個詞兒已經成為了公認的英語單詞,但是這個詞值得國人驕傲嗎?作為大爺大媽的孩子們,現在社會當中的頂梁柱,我們在約束不了其他人的時候,是否可以對自己的父母進行好的勸解呢?
  • 1.10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注釋】▲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小孔子四十歲。▲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譯文】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國,總清楚這一國的政事。究竟是夫子自己請求國君告訴他的呢?還是國君自己情願告訴他的呢?」
  • 到底是誰,讓溫良恭儉讓的孔夫子也生氣了
    孔夫子《論語》中,第三篇叫做「八佾」,什麼意思呢?八佾,佾就是「儀」,同音。孔廟祭祀的舞蹈,就叫做「八佾之舞」。這種舞蹈的姿態,代表了上古以來傳承不息的中國文化。正是「開端就是高潮」,孔子開篇劈頭蓋臉的一番批評,不惜打破自己「溫良恭儉讓」原則的強力話語,卻也隱藏著聖人眼看大廈將傾、亂世將近的深深無力感吧!儒釋道人心,與您分享論語心得,祝您有所感悟。
  • 都21世紀了,還得被男明星教導「溫良恭儉讓」?
    活字文化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原標題:《都21世紀了,還得被男明星教導「溫良恭儉讓」?》閱讀原文
  • 至恭至儉的正考父
    正考父不僅謙虛謹慎,同時又至儉至勤。青銅鼎上的銘文說他「饘於是,鬻於是,以餬餘口」,以粥為食,僅僅自足餬口,不敢求多,簡樸至極。春秋時期,貴族們鐘鳴鼎食,奢侈成風,即便是齊國的賢大夫管仲也未能免俗。管仲有三處府第,手下的人員任務很輕,都不多做事。孔子批評管仲不節儉,並說他「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