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2021-01-08 莫遠憂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小孔子四十歲。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國,總清楚這一國的政事。究竟是夫子自己請求國君告訴他的呢?還是國君自己情願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國君認為我們的老師有『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美德,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就會自動把一國的政事告訴老師,向他請教。哪裡是老師請求呢?若要說是老師請求,那麼,老師大約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知識擴展】

學習《論語》,要牢牢記住「溫、良、恭、儉、讓」 這五個字,「溫、良、恭、儉、讓」是教你如何做人,是提升個人素養的最高目標。「仁、義、禮、智、信」是教你如何做事。全《論語》二十篇,都離不開這十個字,時刻牢記這十個字,讀起《論語》來才更容易。

溫:溫柔敦厚而不愚。

良:善良的,道德的。

恭:恭敬、和睦,對人、物都有恭敬心,敬畏心。

儉:不浪費。也指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做事不拖泥帶水。

讓:謙讓,有理性,把自己放在最後。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牽涉到中國文化的根源。要想了解這個根源,還要了解中國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禮記·經解》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幾本經書進行了解讀。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jié同「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詩》就是後來的《詩經》,孔子時期叫《詩》。

《書》是《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他要我們「疏通知遠」。

《樂》包括音樂、藝術、文藝、運動等等。是為了養成廣博的偉大胸襟,「易良」是由壞變好,平易而善良。

《易》是《周易》,不是《易傳》,《易傳》是理解易經的經典著作。《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屬於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後來《周易》和《易傳》合稱《易經》。《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是講天地陰陽,宇宙變化的書。比如,我們都熟悉的「二十四節氣」,知道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就可以知道農業生產,預知冷暖雨雪。

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後人常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把《易經》當做佔問吉兇的方法。

恭儉莊敬,《禮》教也。這是人格的修養,人品的薰陶。

讀了《春秋》,知識淵博,知道某一件事情發生過,遇到什麼事就有了參照,有了處理方法。

孔子說:「到了一個國家,就可以看出他的教化是怎樣的。其國民如果待人溫和寬厚,那是得力於『詩』的教化;如果通達而博古,那是得力於『書』的教化;如果爽朗而和平,那是得力於『樂』的教化;如果清淨而細心,那是得力於『易』的教化;如果謙遜而莊重,那是得力於『禮』的教化;如果善於文辭、類比史實,那是得力於『春秋』的教化。然而各類教化,也都有其欠缺。詩教不當,容易陷於愚痴;書教不當,容易言過其實;樂教不當,容易奢侈;易教不當,容易功利迷信,窺人隱私;禮教不當,容易落入繁瑣;春秋之教若不當,容易引發混亂。」如果其國的國民溫和寬厚又不愚痴,那就是精通詩教了;通達而博古又不至言過其實,那就是精通書教了;如果爽朗而和平又不奢侈,那就是精通樂教了;如果清淨而細心又不功利迷信、窺人隱私,那就是精通易教了;如果謙遜而莊重又不繁瑣,那就是精通禮教了;如果善於文辭、類比史實又不混亂,那就是精通春秋之教了。」

相關焦點

  • 論語經典成語故事之二十四:溫良恭儉讓
    溫良恭儉讓指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五種美德。這是儒家倡導的待人接物準則。出自《論語·學而篇》:「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春秋時期,頓子國(今項城市南頓鎮)有個人姓陳名亢,字「子禽」,又字「子亢」。子禽十八歲入孔門,拜孔子為師,後跟隨孔子到了衛國。陳亢到衛國後,以儒士身份,留在衛國做了官。陳亢因看見孔子每到一個國家,必定先熟悉這個國家的政治,感到很奇怪。
  • 五德之美:溫良恭儉讓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子禽和子貢為孔子的弟子,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比孔子小31歲,孔子的學生,生於公元前520年。
  • 所謂君子之風,就是溫良恭儉讓
    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子禽向子貢問道,夫子每次到一個國家,必定要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要求了解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呢?子貢回答道:夫子是靠著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這些態度獲得的,夫子了解各國政事,與別人了解各國政事有不同之處吧?
  • 儒家五德「溫良恭儉讓」,君子待人接物的準則
    《論語·學而》中有云: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這段話的意思是:子禹問孔子的學生子貢:「為什麼夫子(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能聽到該國的政事,這是求人家告訴他的呢?還是別人主動說給他聽的呢?」
  • 孔夫子溫良恭儉讓的由來
    孔子的一位叫子禽的學生向子貢有些抱怨的嘮叨,你看老師到了哪個諸侯國必會得知該國的政事密聞,是夫子有這個愛好故意打聽還是他國的主政者主動告知的呢?孔子的高材生也被稱為儒商鼻祖的端木賜(子貢)的回答成了對孔夫子品行的千古評價:「這是因為主政者被老師溫良恭儉讓的高尚品德打動自願傾訴的,怎麼會和喜歡打探小道消息的小人一樣呢」?溫是外貌,如溫水一般,水已為至柔至善之物,溫水讓人感覺更加親和。所以想要擁有強大的親和力首先具有溫水的特性,這對當今性格修養也有深刻啟示。
  • 仁者要有恭、寬、信、敏、惠五大品德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恭、寬、信、敏、惠,春秋孔子關於「仁」的五個德目。所謂「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況孔子的思想,大概就是「仁」了。論語中孔子有多處論仁,本章子張又就這個問題向孔子請教,也就有了孔子對仁的如此描述。
  • 溫良恭儉讓|李從眾篆刻作品欣賞
    ⊙內容:時見美人⊙邊款:以三晉小璽法作之求精微,時丁酉三月京東印人從眾。⊙尺寸:14*15.4*63.4mm⊙內容:溫良恭儉讓⊙邊款: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語出論語學而句也,以秦印法作之戊戌九月京東印人從眾。⊙尺寸:37*37*35.8mm
  • 論語人物之五端木賜子貢
    夫子之牆數仞(七尺為一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房舍)之富。"當有人毀謗孔子時,子貢挺身而出說:"無以為也(不要這樣做),仲尼不可毀也。他人之賢者,丘陵也,猶可逾也;仲尼,日月也,無得而逾焉。人雖欲自絕,其何傷於日月乎?多見其不知量也"。陳子禽懷疑孔子的偉大,對子貢曰:"子為恭也,仲尼豈賢於子乎?"子貢回答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 女寶寶取名:10個《論語》珠圓玉潤的女孩名字,你值得擁有
    1.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就產生了。2.1. 知讓出自《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讓為美德,諸事懂得謙讓,這好似失去,但是捨得捨得,有舍才能有得。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