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小孔子四十歲。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老師每到一國,總清楚這一國的政事。究竟是夫子自己請求國君告訴他的呢?還是國君自己情願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國君認為我們的老師有『溫、良、恭、儉、讓』這五種美德,所以每到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君主,就會自動把一國的政事告訴老師,向他請教。哪裡是老師請求呢?若要說是老師請求,那麼,老師大約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知識擴展】
學習《論語》,要牢牢記住「溫、良、恭、儉、讓」 這五個字,「溫、良、恭、儉、讓」是教你如何做人,是提升個人素養的最高目標。「仁、義、禮、智、信」是教你如何做事。全《論語》二十篇,都離不開這十個字,時刻牢記這十個字,讀起《論語》來才更容易。
溫:溫柔敦厚而不愚。
良:善良的,道德的。
恭:恭敬、和睦,對人、物都有恭敬心,敬畏心。
儉:不浪費。也指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節制,做事不拖泥帶水。
讓:謙讓,有理性,把自己放在最後。
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字,牽涉到中國文化的根源。要想了解這個根源,還要了解中國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禮記·經解》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幾本經書進行了解讀。
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jié同「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於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於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於春秋者也。」
《詩》就是後來的《詩經》,孔子時期叫《詩》。
《書》是《尚書》,是中國第一部歷史。中國人過去讀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懂得人生,懂得政治,懂得過去而知道領導未來,所以他要我們「疏通知遠」。
《樂》包括音樂、藝術、文藝、運動等等。是為了養成廣博的偉大胸襟,「易良」是由壞變好,平易而善良。
《易》是《周易》,不是《易傳》,《易傳》是理解易經的經典著作。《易傳》是一部古代哲學倫理著作,屬於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後來《周易》和《易傳》合稱《易經》。《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內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易》是講天地陰陽,宇宙變化的書。比如,我們都熟悉的「二十四節氣」,知道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就可以知道農業生產,預知冷暖雨雪。
自孔子贊易以後,《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六經之首。儒門之外,有兩支易學與儒門易並列發展:一為舊勢力仍存在的筮術易;另一為老子的道家易,易學開始分為三支。後人常誇大《周易》筮法功能的成分,把《易經》當做佔問吉兇的方法。
恭儉莊敬,《禮》教也。這是人格的修養,人品的薰陶。
讀了《春秋》,知識淵博,知道某一件事情發生過,遇到什麼事就有了參照,有了處理方法。
孔子說:「到了一個國家,就可以看出他的教化是怎樣的。其國民如果待人溫和寬厚,那是得力於『詩』的教化;如果通達而博古,那是得力於『書』的教化;如果爽朗而和平,那是得力於『樂』的教化;如果清淨而細心,那是得力於『易』的教化;如果謙遜而莊重,那是得力於『禮』的教化;如果善於文辭、類比史實,那是得力於『春秋』的教化。然而各類教化,也都有其欠缺。詩教不當,容易陷於愚痴;書教不當,容易言過其實;樂教不當,容易奢侈;易教不當,容易功利迷信,窺人隱私;禮教不當,容易落入繁瑣;春秋之教若不當,容易引發混亂。」如果其國的國民溫和寬厚又不愚痴,那就是精通詩教了;通達而博古又不至言過其實,那就是精通書教了;如果爽朗而和平又不奢侈,那就是精通樂教了;如果清淨而細心又不功利迷信、窺人隱私,那就是精通易教了;如果謙遜而莊重又不繁瑣,那就是精通禮教了;如果善於文辭、類比史實又不混亂,那就是精通春秋之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