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群裡每天有人發起各種團購項目,成員可以根據需求下單購買。」家住東方蘭庭的毛先生在年初加入了社區居民組織的團購群,蔬菜、肉類、海鮮、甜點、口罩、酒精……這個群裡,各種物品應有盡有,可謂群裡一聲喊,萬物皆可「團」。
繼電商直播後,
「社區團購」是最近網際網路行業的一大熱詞
火到了什麼程度?
還能火多久?
從特殊時期到生活常態
張群英是多湖街道三江國際花園小區的一名「團長」,從事「社區團購」已經有三年時間,粉絲從原先的百餘人,增加到近四百人。「過去,大家對『社區團購』認識模糊,都抱著懷疑態度看待這項事物。」張群英說,「疫情期間大家出不了門,很多超市、商店、菜市場不開業,甚至連小區都禁止出入,『社區團購』才逐漸步入大眾視野。」
捧著手機,幾下點擊,不用出門,送貨上門,價格優惠,這樣的好事你不喜歡麼?張群英介紹,相較於傳統消費模式,「社區團購」直接和農戶、廠商對接,將群眾的飯桌和田間地頭連在一起,拿到的是第一手貨源。年初時,鄰居們對「社區團購」的依賴充分顯現,水果、蔬菜、牛奶、雞蛋、生鮮肉類等都是「搶手貨」。
嘗到「社區團購」的便利,不少早出晚歸的上班族,紛紛加入團購群。白天沒有時間買菜,「社區團購」幫忙解決;果蔬保存不方便,「團長」幫忙代存。張群英說:「『團長』責任很大,必須做好和團購平臺發貨、收貨的對接,如果出現特殊情況,還得申請退款退貨。」
從「小打小鬧」到眾平臺布局
在「社區團購」紅紅火火的背後,是大企業搶佔市場的「無聲戰爭」。「滴滴」對外宣布橙心優選日單量超過700萬單;「京東」集中整合了其「社區團購」業務「友家鋪子」「蛐蛐購」和「京東區區購」,設置「社區團購」業務部;手機淘寶和支付寶在湖北地區上線「淘寶買菜」業務,採用「社區團購」模式……時下,「京東」「拼多多」「美團」「滴滴」「阿里」等紛紛布局「社區團購」業務。
不得不說,市場競爭激烈,對於消費者來說是好事。畢竟日常消費打得是服務戰和價格戰。「社區團購」有大平臺兜底,契合年輕消費群眾,可以把用戶凝聚起來,也可以把供應鏈的資源凝聚起來。貨物從倉庫直發,送到「團長」指定地點以後消費者進行自提。這樣的模式省去了中間商賺差價的機會,「社群+團長+平臺」形成了閉環,這是零售行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另一方面,資本「打架」殃及菜販,很多線下商戶已經感覺到了團購帶來的壓力。現在一些農產品批發市場也上線了自己的「社區團購」平臺,開展本地化運營。
消費者要謹慎
火熱的「社區團購」,存在維權等隱憂。「原先僅有門口超市組織了團購群,現在我加的群已經有七個了。」一位金東住戶向記者大吐苦水,自從「社區團購」火了,許多人都想分一杯羹,各種組團層出不窮,群越加越多,「團長」也越來越多。由於「社區團購」低門檻且容易規模化複製的模式,刺激了大量的創業團隊湧入,他們沒有大平臺保障,銷售產品也很難做到溯源管理。
「社區團購」對產品質量、資金安全,是不小的考驗。記者從區市場監管局了解到,對「社區團購」中遇到的問題,正規運作的,可以通過《食品安全法》和《網絡食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等進行處理。而「社區團購」中銷售的某些無證產品,出了問題,無論是取證,還是找到涉事人員,都非常困難,也意味著消費者維權阻礙重重。未來,相關職能部門將探索更高效的監管方式,進一步加強「社區團購」商品質量安全監管和價格檢查,合理制定團購套餐,嚴厲禁止哄抬物價、不明碼標價、價格欺詐、不公平價格、價格壟斷等違法行為。
其實,一些傳統大型商超推出的網上點菜、送菜上門等新服務,同樣很方便。消費者選擇商超和選擇「社區團購」並無太多差別。希望大家擦亮眼睛,在「社區團購」時,最好選擇在工商備案的平臺,同時保留好購物憑證及聊天記錄,大額商品還是通過正規渠道購買,避免出現意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