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武則天的皇后夢,竟和「笑裡藏刀」有著神秘關係

2020-12-23 騰訊網

擊鐘陳鼎武則天系列(九)

武則天一心想當皇后,皇帝李治也非常支持,可朝中的文武大臣不答應,這是武則天原來沒想到的。

經過幾次試探,她清醒地意識到,得不到外廷的支持,她永遠無法實現當皇后的夢想。

可怎麼從這些反對派中挖掘出支持自己的那部分力量?武則天一籌莫展。

其實,面對權勢和利益,從來就沒有鐵板一塊,漏洞多多。

這不,有人主動出來請纓要為她搖旗吶喊。

此人叫李義府,是個五品官,在中書令來濟手下擔任中書舍人。

「笑裡藏刀」這個成語說的就是他。李義府長得一表人才,為人彬彬有禮,多數人開始會被他的表面文章打動,可李義府的骨子裡深藏著算計。

「明裡一把火,暗裡一把刀。」

這樣的事幹得多了,人們送他一個名號「笑裡藏刀」。

外表極其柔和,但害起人來極其手黑。

人們又送他一個外號叫「李貓」。

貓平時柔順乖巧,但撲拿耗子時兇狠無情,李義府的性情和貓極其相似。

可這貨人品不好,但才華出眾。典型的有才無德!

《全唐詩》裡就有他做的八首詩,風格清麗,令人叫絕。

而且李義府是李治的老部下。李治做太子時,他擔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司議郎來濟都以文墨知名,當時號稱「來李」。

可後來,來濟官至中書令,李義府還是區區一個中書舍人。才華不相上下,可職位卻相差甚遠,李義府心中忿忿難平。

而且,李義府最近遇到了麻煩事。他得罪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要把他發配到偏遠的壁州(今天的四川省)擔任司馬。

壁州司馬也是五品官,屬於平級調動。但當時唐朝人重視京官,做京官整天在朝廷裡混,容易和皇帝混個臉熟,到處都是機會。

而地方官,山高皇帝遠,升遷的機會很渺茫。

不能步步高升,已經讓人難過,眼看著自己的京官也保不住了,李義府十分著急。

所以他要支持武則天,他要討好皇帝,保住自己的官位。

由於職務之便,他提前知道了這個任命。

所以,他要力挽狂瀾,阻止這個任命生效。

時間緊迫,可他又想不出好辦法,只好向好朋友中書舍人王德儉求助。

王德儉人稱「智囊」。一則他脖子上長了個很大的瘤,二則為人狡詐,兩個特徵結合起來就得了那個「美名」。

王德儉說:皇帝想立武昭儀做皇后,可擔心宰相大臣們不同意,你把這個提案拿出來,出面支持武昭儀當皇后,皇帝肯定龍顏大悅。他一高興,你不就轉禍為福了?

可當時皇帝已經退朝,第二天任命書就要送達門下省,必須在今晚見到皇帝面呈此事。

無巧不成書,恰好當天王德儉值夜班。兩人決定李義府替王德儉值班,深夜叩見皇上,懇請廢王皇后,立武昭儀。

終於找到支持者了,李治和武則天大喜過望。

立即召見李義府。

見到皇帝,李義府馬上表白:陛下,現在天下百姓都擁戴武昭儀當皇后,您就順了百姓的意吧。

至於百姓是否真有這個想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治驚喜地發現不是所有的大臣都和長孫無忌一樣,反對他。

李義府的出現令李治非常欣喜,他賜了李義府一鬥珍珠,鼓勵他再接再厲。

李義府趕緊說:為陛下效勞,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我馬上就要到壁州當司馬,離長安千裡迢迢,就算我想為皇帝盡忠,恐怕也鞭長莫及。

皇帝說:這容易呀,我馬上下令讓你留任原職。

武則天當然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

第二天,她也親自派人慰問李義府。

很快,李義府就被提升為中書侍郎。

皇帝和武則天的這番舉措,等於向全體大臣釋放了一個信號:支持武昭儀當皇后者,升官發財指日可待。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為官者趨炎附勢者大有人在。很快,武則天周圍就集結了一批官僚。

武則天第一次在外廷擁有了自己的勢力。

這些人中,許敬宗年齡最大,職位最高,自然成了領軍人物。

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許敬宗也不是外人,他是給李義府出主意的「智囊」王德儉的親舅舅。

他和長孫無忌是一代人,但他和長孫無忌不是一類人。

隋末大亂之際,許敬宗的父親許善心在江都事變中被叛軍首領宇文化及所殺,許敬宗為了活命,在殺父仇人面前「蹈舞求生」。就是手舞足蹈,苦苦哀求人家饒他一命。

不過許敬宗雖然沒氣節,但有才華,是李世民秦府十八學士之一。和後來著名的丞相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共事。

太宗即位,許敬宗也當上了中書舍人,金光大道就在眼前,可對的場合他卻做了錯的事,丟了烏紗。

貞觀十年(六三六年),長孫皇后去世,輕佻的許敬宗竟然因為大書法家歐陽詢長得醜,在葬禮上他就忍不住哈哈大笑。這一笑,笑掉了頭上的烏紗帽,被貶到地方去了。

後來好不容易又混到了禮部尚書,卻因為把小女兒嫁給少數民族首領馮盎之子,就是後來大太監高力士的曾祖,被人彈劾,又被貶到了地方。

因為性格以及人格的缺陷,許敬宗的仕途很坎坷。幾十年過去,當年的同僚都已位高權重,而他只是個衛尉卿。雖然也是三品官,但只是個事務性官員,負責皇帝的車馬,因此他一直鬱悶得很。

在皇帝打算立武昭儀為後,元老大臣紛紛反對這個多事之秋,許敬宗隱隱覺得自己的機會來了。憑他半生從政的直覺,他決定站在皇帝的一方。原本對支持皇帝能得到多大好處?皇帝的決心有多大?心裡沒底。

可通過皇帝對李義府的獎賞,許敬宗一下子就底氣十足了,此時不動更待何時。

於是,以許敬宗和李義府為核心,明著支持武則天、其實各自心懷鬼胎的一些官員,選擇與武則天為伍。他們通過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和武則天暗中勾結,這種裡應外合滲透到了外廷的各個部門。

支持武則天的勢力暗流湧動,反對他的大臣也開始抱團。

這一派以元老重臣長孫無忌為首,還有另一位顧命大臣褚遂良,以及在立宸妃問題上投反對票的來濟和韓瑗等。

兩派人馬都在暗中發展勢力。

立武則天為後的事,一時間成為大家關注的中心話題。

長安縣令裴行儉私下找到長孫無忌和褚遂良,說了幾句,武昭儀心術不正,立她為皇后,國家可就要遭殃之類的話。

這話馬上就長了翅膀,幾個周折,就傳到了武則天耳朵裡。武則天一吹枕邊風,高宗立馬做出反應。

裴行儉很快被貶為西州(新疆的吐魯番)都督府長史,徹底離開了政治中心。

此後不久,擁戴武則天的領軍人物許敬宗被升遷為禮部尚書。

隨著兩派官員的升降,看似鐵板一塊的外廷官僚開始分化。有的從國家利益出發,有的完全考慮自己的得失。

在這場緊張的拉鋸戰中,永徽六年(六五五年)九月,唐高宗、武則天已經按捺不住,決定正式攤牌。

一天,唐高宗在退朝後,單獨留下了四位宰相,說要跟他們到內殿談件事。

被留下的四位分別是:

第一位太尉,長孫無忌;

第二位司空,李績;

第三位是左僕射,于志寧;

第四位是右僕射,褚遂良。

唐高宗永徽六年,各種名號的宰相共有七位。除了剛才提到的四位,還有中書令韓瑗,門下侍中來濟和門下侍中崔敦禮。

按照傳統,皇帝退朝以後,所有宰相要到政事堂共同議政。可這次皇帝沒按常規,而是單獨召見部分宰相,說明有特殊的事情。

這波人都有政治敏感,一猜肯定是立武昭儀為後的事。

不能打無準備的仗呀。

四個人趕緊商量對策,如果皇帝一會兒提起這事,誰先應答。

于志寧說,論威望,長孫太尉應該先說。

褚遂良不同意:長孫太尉是皇帝的舅舅,如果言語不和,那皇帝就是和自己的舅舅過不去,怎麼能讓皇帝背上這罪名?

于志寧又說:那英國公李績是皇上非常器重之人,要不讓他先說。

褚遂良說:司空李績是國家元勳,皇帝和他鬧意見,那不是和功臣過不去嗎?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到底怎麼辦?

褚遂良說:我是先朝任命的顧命大臣,如果我不竭盡全力,以後有什麼顏面去面對先帝?褚遂良決定自己當這隻出頭鳥。

于志寧兩次站出來把皮球踢給別人,因為他實在不願意摻和到這場政治鬥爭中。

其實,于志寧的人品學問都很好,一直在輔佐太子們。

唐太宗時代,他是太子李承乾的太師,後來李承乾被廢,跟隨他的臣僚大多都受了牽連。唯有于志寧,因為德行才華都不錯,被留下輔佐新太子,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于志寧不願意捲入任何政治爭端。這次廢王立武,他覺得不同尋常,還是不出頭為好。

這番商量,有兩個意思。

一是推舉一個代表大家意思的發言人,還有就是表示四個人思想、口徑是統一的。

于志寧是不願意出頭,還有一個人直接就逃了,他就是李績。

此人就是當時擔任并州都督,親自監護武則天父親葬禮的那位李績。

他說自己今天是帶病上朝,現在實在支持不住了,一會兒見皇帝恐失朝儀,請三位幫我請個病假,他拍拍屁股走人了。

留下三位面面相覷。

三位大臣和皇帝面談的結果如何?且看下節內容。

歡迎關注、點讚,感謝閱讀收藏。

上集連結:想當皇后,皇帝竟然說了不算,武則天準備另闢蹊徑

相關焦點

  • 武則天寵信的「人貓」奸相,笑裡藏刀混官場,盛極必衰自我毀滅
    在貞觀之治的太平年代,朝中竟無一人可稱奸臣,而到了唐高宗與武則天時代,奸臣的數量與日俱增,能搞定滿朝奸臣,就是武則天的政治手腕。李義府就在這時粉墨登場。李義府在太宗朝時已入仕,憑著滿腹文採和聰明才智,被李世民注意到,點名召見。李世民要試李義府的文採,指著御園中的鳥讓他作詩。李義府果然出口成章:日裡颺朝彩,琴中伴夜啼。上林如許樹,不借一枝棲。李世民一聽,Very good!
  • 想當皇后,皇帝竟然說了不算,武則天準備另闢蹊徑
    所以,這個舅舅和外甥的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在廢立皇后的大問題上,李治想先徵求他的意見,既是尊重顧命大臣,又是聽取舅舅的意見。於是,李治和武昭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乘龍車鳳輦,一起駕臨長孫府。幾個來回,長孫無忌顧左右而言他的態度,其實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場——不支持武則天當皇后。既然這樣油鹽不進,話不投機再說半句都嫌多,皇帝和武則天拂袖而去。此後,武則天又讓他的母親楊夫人充當特使,去遊說長孫無忌,結果還是碰了釘子。
  • 他是支持武則天做皇后的大臣,在官場50年,死了以後皇帝停朝七天
    導語:他是支持武則天做皇后的大臣,在官場50年,死了以後皇帝停朝七天主體:說起唐朝著名的皇帝。男的肯定是李民啊。女的我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是誰了吧。這兩位皇帝還是很親密關係。當然了,武天公認的丈夫還是李世民的兒子李。
  • 長孫皇后最為厭惡的女人,成就堪比武則天,死後被滿門抄斬
    文/小宇 標題:長孫皇后最為厭惡的女人,成就堪比武則天,死後被滿門抄斬 文德皇后長孫氏八歲喪父,念及她尚且年幼,便一直交由她的舅舅撫養。長孫氏生活在舅舅家中,但是舅舅及長孫氏族都對她極好,尤其是她的婚事,親人們更是十分上心。最終長孫家為其挑選中了李淵的次子,也就是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
  • 《武則天》10 帝後爭鋒
    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
  • 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為什麼不稱呼武則天為皇帝,而稱為皇后
    眾所周知,北宋司馬光編寫的《資治通鑑》中《唐紀》這一卷寫的最多,達到了八十一卷,其中寫武則天的部分,基本上對武則天的稱呼都是皇后、皇太后或天后,從未稱呼武則天為「皇帝」。公元655年,武則天剪除王皇后、蕭叔妃、自己的姐姐武順與侄女賀蘭氏後登上皇后的寶座,由於李治體弱多病,朝廷諸多事務依賴武則天處理,這就出現了雙聖臨朝的局面,這時稱為她為天后。公元690年,武則天登基為帝,在登基之前,自選字更名為曌{宗秦客創造的)的。
  • 武則天不知道自己叫武則天
  • 長孫皇后:一個連武則天都羨慕的女人
    有以惡名留存於世者,如妺喜、妲己和褒姒;有以強勢留存於世者,如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女強人呂后、武則天和慈禧太后;也有以美名留存於世者,如李世民的媳婦長孫皇后、朱元璋的媳婦馬皇后和清朝的孝莊太后。本文就跟大家一起聊聊李世民的媳婦長孫皇后,一個連武則天都羨慕的女人。
  • 千古第一女皇武則天是如何一步步登頂皇位?給你揭秘必有所獲
    千古第一女皇武則天從大宗朝低賤的侍妾,感業寺的尼姑,超規格皇后,並駕齊驅的天后,流血的皇冠登頂,成為大周王朝的創建者,開拓者。一、低賤的侍妾,想要向上爬,逮住大尾巴狼武則天作為唐太宗的小老婆,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侍妾,進宮前的風光無限,想不到進宮後的才被封武才人,改名媚娘。可是在這等級森嚴的宮廷裡,既不受重視,還會時常被欺負的角色。唐太宗也應該年事已高,顧不上這位才人的死活。
  • 《武則天》② | 逆境中不放棄,失望中不沮喪
    正當唐太宗重病在床之時,武則天看準機會,把她的目標鎖定在了前來侍奉皇帝的太子李治身上。 《唐會要》記載:「時,上在東宮,因入侍,悅之。」 懦弱且具有一定戀母情結的李治,一看到武則天英姿颯爽的形象,馬上被吸引住了。母親長孫皇后的早逝,使得年幼的李治對年長的女性有著很強的依賴心。
  • 宮鬥大戲上演,王皇后鬥法蕭淑妃,引外援武則天進宮
    太子喜歡武則天時,唐太宗已步入晚年,武則天明白皇帝已垂垂老矣,她要為自己的未來作打算。以武則天積極進取的性格,肯定會努力促成和未來皇帝這段新感情的發展,她主動迎合太子,想把短促的「一見鍾情」變成長久的「兩情相悅」。要說武則天雖然年齡不大,但深諳世事。
  • 王皇后為什麼會被武則天實施骨醉刑罰 王皇后真的咎由自取嗎
    而李治登基之後,也是想著要將武則天接入宮中,但是後宮的事情,再怎麼著也要經過皇后的同意吧!比較當時的王皇后好歹也是出身世族大家,如果王皇后不同意,那麼武則天是根本不可能進宮的。  而此時的王皇后正和宮中的蕭淑妃進行爭鬥,而且在爭鬥當中王皇后是處於下風的,首先兩人都出身於世族大家,雖然王家要略強於蕭家,但是差距也不是太大,其次相比於王皇后,唐高宗李治明顯更加喜歡蕭淑妃,最後就是王皇后並不能生育,而蕭淑妃生了3個孩子。
  • 女皇武則天的最後一天:口誦大雲經懺悔,請求王皇后蕭淑妃饒恕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清晨,紅日初升,東都洛陽籠罩在萬道金光之中,城西洛水河畔的上陽宮仙居殿內,面容憔悴粉黛不施年過朝枚的武則天已經將近三個月沒有睡個好覺了。每天只要一閉眼,就會看見王皇后和蕭淑妃的陰魂攜手而來,披頭散髮,瀝血囚衣,戳指怒罵。
  • 武則天一生有六位兒女,他們都有著怎樣的結局?
    因為唐高宗對她念念不忘,加之王皇后想利用他對付情敵蕭淑妃而在次入宮,初做昭儀,後為皇后,之後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再後來自己改朝稱帝,創立周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臨朝稱帝的女皇帝。她一生共生有四男兩女,分別是長子李弘、次子李賢、三子李顯、四子李旦、長女安定公主、次女太平公主。那麼他們都有怎樣的結局呢?
  • 唐高宗李治和上官儀合謀廢武未遂後,武則天為何不殺掉李治奪權?
    儀曰:「皇后專恣,海內失望,宜廢之以順人心。」帝使草詔。左右奔告後,後自申訴,帝乃悔;又恐後怨恚,乃曰:「上官儀教我。」 這是《新唐書·上官儀列傳》中的一則記載,說是的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差點在宰相上官儀的配合下,廢掉了武則天皇后之位的故事。
  • 長孫皇后:武則天唯一無法超越的女人
    長孫皇后絕非一般的女人。她氣度寬宏,謙虛待人,還有過人的機智。她以非同一般的智慧,點點滴滴,像雨露一樣濟助李世民。她的賢淑和美德深受後人讚揚。百家講壇《孟憲實講唐史·從玄武門之變到貞觀之治》列有專講評述長孫皇后,他說道:貞觀時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長孫皇后掌管內廷,那也是一條看不見的戰線。長孫皇后自始至終以自己的方式支持唐太宗,是太宗的賢內助和方面軍。
  • 狄仁傑和武則天不得不說的事兒
    狄仁傑出生於唐太宗貞觀四年(630),這一年,唐太宗的兒子李治兩歲,李治就是後來的唐高宗,他的皇后就是鼎鼎大名的武則天。狄仁傑出生的這一年,武則天已經5歲了。狄仁傑所處的唐前期,正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
  • 唐高宗李治和上官儀合謀廢武未遂後,武則天為何不乾脆殺掉李治奪權?
    儀曰:「皇后專恣,海內失望,宜廢之以順人心。」帝使草詔。左右奔告後,後自申訴,帝乃悔;又恐後怨恚,乃曰:「上官儀教我。」這是《新唐書·上官儀列傳》中的一則記載,說是的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宗李治差點在宰相上官儀的配合下,廢掉了武則天皇后之位的故事。
  • 唐朝權臣長孫無忌,反對立武則天為皇后,李治奪了他的權流放黔州
    可以說是榮耀無比,在凌煙閣排位中,位列功臣第一,李世民給這位發小的名譽和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及了,後在太子之爭當中支持李治,隨後被任為顧命大臣、授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樣一位權勢和地位看似不可撼動的人,最後怎麼會被武則天害死呢?
  • 李勣為何支持武則天做皇后?其實是忠於皇權,順便謀求個人利益
    唐高宗永徽六年 ( 655) , 經過一系列艱苦的明爭暗鬥,武則天終於擊敗王皇后,登上皇后寶座。圍繞廢立皇后之事,,唐高宗與兩位顧命大臣長孫無忌和褚遂良之間發生了嚴重分歧。當時長孫無忌把持朝政,李治雖然貴為天子,卻沒有多少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