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并州文水縣(現成山西文水縣東),生於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
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後,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結束,唐朝復闢,恢復以神都為東都。神龍元年農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後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內容簡介:
武則天當上皇后之後扮演著相夫教子、母儀天下的角色,樹立了良好的皇后形象。她和唐高宗相互扶助,恩愛有加,度過了最甜蜜的一段日子。可是,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唐高宗突發風疾,目不能視。在無奈之下唐高宗只好將朝政交由武則天處理。從內廷一步步走來的武則天終於走到了權力中心的外廷,那麼在權力前面,夫妻二人還會向以往那樣琴瑟和諧嗎?
問題果然出現了。首先是「李義府事件」。在武則天政治發跡的過程中,李義府是第一個支持廢王立武的「功臣」,也成了因為此事最早受惠的人。他仗著自己擁立之功,平步青雲。卻又不改他卑鄙的品性,幹盡了壞事。而唐高宗和武則天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任由他去,這讓李義府更加無法無天。在唐高宗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李義府又犯事了,唐高宗只好把他貶官。而在李義府被貶這個問題上,儘管武則天採取不管不問的態度,但從後來武則天追贈李義府來看,她是不願意看到李義府被貶的。而這件事對於剛剛登上政壇的武則天來說,的確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她和唐高宗的關係也因此出現了裂痕。而更讓武則天想不到的是,還有一個更大打擊在等著她,這究竟怎麼回事呢?
就在這時突然有一個宦官告發武則天行厭勝,蒙曼教授認為,這個宦官是受了唐高宗的指使,誣告武則天。可以說,此時武則天和唐高宗的關係已經升級,唐高宗開始向武則天發難了。而根據唐朝法律的規定,厭勝是一種罪行,被列為十惡之一,按謀殺罪論處。那麼唐高宗會怎麼處理武則天呢?
唐高宗找到宰相上官儀商量,上官儀廢后的建議,很快被高宗採納,立即命上官儀起草廢后詔書。而武則天此時從天而降,這對她來說是生死一線,歷史學家認為,這是武則天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危機,關係到她後來的命運。那麼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災難,武則天能夠化解呢?她怎麼化解呢?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蒙曼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講述系列節目武則天之《帝後爭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