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7年
滿族歷史悠久,周秦時的肅慎及後來的挹婁、勿吉、女真族都是滿族的先民。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蕎麥為主食,現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主食品種豐富,有餑餑、煮餑餑(餃子)、米飯、秫米水飯、高粱米(秫米)豆乾飯、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黏食和甜味食品。滿族麵食品種繁多,製作精美,所以又有「滿點漢菜」的說法。下邊簡介幾種有代表性的主食。
滿族也喜歡食用米粥、米飯。滿族主食的最大特點是粘、涼。滿族菜餚以肉食為主。其中主要有豬、羊。滿族菜餚的烹飪製作,以燒、烤為主,而以蒸、燉、煮、炸為輔。
無意中看見一個網站,說薩其瑪來源於一句話「殺騎馬的」,真搞笑,明明是滿語,還被人整成廣州某廚師發明的,真能忽悠,原來看韓國人把中國的一些東西說成是韓國發明還覺得挺生氣的,結果現在明白了,中國不過是遇上對手了而已。
先來看看某網站上寫的薩其瑪的起源: 薩其瑪,傳說源於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姓薩,愛騎馬的滿族將軍。薩嗜獵,愛吃點心。有一天,薩出獵,對廚師說:「今天點心一定要搞個新鮮玩藝,別天天照著模子印沙糕。要不然,就準備辭職吧!」廚師急中生智,仿市上圓餅,放上「蛋撻」。誰知麵皮由於加蛋過多炸碎了。這時,薩又派人催上點心,廚師只好把炸碎的麵皮拌上白糖,揉合在一起,壓扁切成方塊。他心裡想,此點失飪,飯碗難保,即口說出:「殺那個騎馬的!」 誰知薩吃了後絕口稱讚,問他此點何名?廚師驚魂未定,脫口應道:「殺騎馬」!幸好薩聽為「薩騎馬」,與自己姓薩愛騎馬吻含,連聲叫好。就這樣,「薩騎馬」在流傳中叫成了「薩其瑪」。
再來看看薩其瑪真正的來源: 原名是薩其瑪(拉丁滿語:sachima),是滿族的一種食物.將麵條炸熟後,用糖混合成小塊.薩其瑪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其瑪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鬱的特色。《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面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薩其瑪是當時重要的小吃。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也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當年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的薩其瑪奶油味最重,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那裡的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原料:麵粉500克、雞蛋5個、白糖400克、蜂蜜200克、黃油10克、葡萄乾和熟芝麻若干
做法:
1、麵粉添加雞蛋,攪拌後揉成光滑的麵團;
2、麵團蓋溼布餳20分鐘;
3、把麵團擀成均勻厚薄的麵皮,比平常擀麵條稍微厚點就成;
4、麵皮擀好後,均勻撒上一層乾粉防粘連,然後把麵皮重新卷在擀麵杖上;
5、用刀從擀麵杖上縱劃一刀,然後分切成短而窄的面片,然後再切成粗細均勻的麵條;
6、麵條上再撒上一層乾粉抖散;
7、麵條入鍋前需過次篩,篩掉多餘的乾粉;
8、鍋內油燒熱,下入麵條用中火炸至蓬鬆金黃狀撈出控油備用;
9、另起鍋,把糖和少量清水用小火熬製,不用攪拌;
9、熬至糖粘稠,用食指蘸一下,然後和拇指一捏能拉絲就好了;
10、添加黃油和蜂蜜,繼續熬至鍋內起大泡;
11、把熬好的糖漿倒入炸好的麵條中,並迅速攪拌,使麵條均勻掛漿;
12、烤盤上抹層油防粘連,然後撒上熟芝麻,趁熱倒入攪拌好的麵條,;
13、表面撒上一層乾果,然後用勺子把拌好的麵條壓平,或用擀麵杖擀平;
14、稍涼後切割,涼透後密閉保存。
溫馨提示:
1、麵團不用加水,全部用雞蛋和面;
2、糖和蜂蜜的用量根據自己的口味隨意調整;
3、麵團不宜太硬,要餳透,以便炸熟的麵條鬆脆;
4、熬糖的時候要用小火,以免煳鍋;
5、注意不要擀壓得太結實以免影響鬆軟的口感;
如果您喜歡本文,喜歡滿洲文化、老北京文化、滿族文化、熱愛清史。
請點擊右上角按鈕,分享給您的朋友!
希望廣大閱讀者可以提供更多原創稿件
投稿郵箱:25531762@qq.com
商務合作事宜請聯繫
電話:13911539318(同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