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賽欽總面積4.2685萬平方公裡,東起界山大阪,西至喀喇崑崙山口,北達大紅柳灘,南達班公湖,是一個半封閉性山間盆地,盆地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阿克賽欽海拔雖高,但地勢平緩,易於大規模軍事行動的展開,而且該地區南部空喀山口,西部喀喇崑崙山口,是中國西部邊陲與印度克什米爾和南亞進行陸上往來十分重要的通道。我國在喀喇崑崙山口附近的神仙灣、空喀山口、天文點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上均設立了哨所。阿克賽欽是新疆南部地區與南亞往來的重要交通路徑,也是從新疆到達西藏的重要通道,中國西南地區的大動脈新藏公路穿境而過。
1956年3月到1957年10月,我國經過19個月的艱苦奮鬥,建成了長達11455公裡的新藏公路,其中約有200多公裡在阿克賽欽地區境內,這條公路正是新藏的重要紐帶,一旦新疆西藏公路被攔腰切斷,西藏的阿里地區將孤立無援,陷入不攻自破的境地。阿克賽欽地區雖然並不是整個中亞的頂峰,真正的中亞之巔是在帕米爾高原,但也可以作為中亞的制高點居高俯視中亞各國,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所以對周邊國家而言是極其重要的,其中特別是我國的新疆和西藏地區。所以說,如果不經過阿克賽欽,進出新疆與西藏之間就必須繞路幾千裡。
與阿克賽欽地區緊密相連的是有「南亞火藥桶」之稱的克什米爾地區,中國牢牢掌握阿克賽欽地區,便可讓巴控克什米爾、喀喇崑崙山脈、阿克賽欽三地連成一個三角形,遏制印度的擴張勢頭,從而使得西藏地區能夠平靜,這個重要的戰略意義早在英國殖民印度時候就已經體現出了。帝國主義到來之前,中印邊界只存在因一條長期行政管理而形成的傳統習慣線,中印接界地方大體呈三種地貌,北面是西藏高原,中間是作為天然屏障,把兩國隔開的以喀喇崑崙山脈和喜馬拉雅山脈為主的山脊,南部就是印度恆河平原。
1957年普拉西戰役後,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849年英國徵服印度全境,印度就此成為大英帝國東方殖民體系的政治經濟中心,和向亞洲進行侵略擴張的戰略基地。19世紀和20世紀初是大英帝國的全盛時期,當時英國可以控制從非洲經印度洋至遠東一線的所有戰略要地及交通線,為確保英國能在南亞次大陸長期穩定地榨取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殖民印度後根據其地理特點和周邊環境,使得印度洋沿岸的國家都在英國的控制之下。從南非、肯亞到埃及、蘇伊士運河、阿拉伯國家、印度、緬甸再到新加坡,最後南到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全面控制了印度洋,它的海軍把守著進出印度洋的所有要道,西南的好望角,中東的蘇伊士運河和東南亞新加坡的馬六甲海峽。
而在中亞地區則形成了兩個同心圓,內圓是印度西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尼泊爾、不丹、阿薩姆邦、印度東北邊境的部落地區,外圓是波斯灣、阿富汗、西藏、泰國,這就是19世紀中後期到20世紀初期,大英帝國在南亞次大陸的整個戰略構思。從這一構思出發,可明確看出西藏在英國整個南亞戰略的北部防衛鏈條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西藏位於我國的西南部,南至喜馬拉雅山脈與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等國接壤,西鄰克什米爾地區,國境線長達3842千米。從全球戰略的角度來看,西藏雄踞「世界屋脊」,俯視整個南亞次大陸,戰略地位重要,對於西方國家及親西方的南亞各國而言,西藏既是俄羅斯勢力在亞洲南下擴張的天然屏障,同時又對其自身安全和國家利益構成潛在威脅,地緣政治極為敏感。
對於我國而言,萬山之祖崑崙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部,橫貫新疆、西藏間,伸延至青海境內,使得西藏地區在地理環境上與新疆有一道天然的分隔,因此僅有的一個咽喉阿克賽欽地區對於連接兩地起著關鍵性作用。由此看來阿克賽欽地區對中印雙方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緣戰略價值。阿克賽欽是中亞的鎮妖塔和指向印度的利劍,這把劍抵住了印度的喉嚨,正是由於中國擁有阿克賽欽,所以幾十年來不管印度怎麼發展軍事,他始終處在被動地位。阿克賽欽牢牢控制著印度,保證了西南後方和新疆的幾十年的安全與穩定,同時也牽制了印度大量的人力和物質資源,一定意義上遏制了印度的軍事發展。所以,只要牢牢掌控阿克賽欽,不僅可以保持西部邊境交通要道的暢通,還可以保衛祖國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