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蘭殖民者血腥統治的三十八年裡,臺灣各族人民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連續不斷規模也越來越大。順治九年(1652 年)終於爆發了由郭懷一領導的大規模的武裝起義。
郭懷一,漢族人,原是鄭芝龍的部屬,長期在臺灣南部居住他「因憤荷人之虐,思殲滅之」,與其同伴一起計劃於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以自己「大結首」的身份,邀請荷蘭駐臺長官及普羅文查城的荷蘭官吏來賞月,一舉加以殲滅,然後以送長官入城為名,賺開城門,驅逐荷人。可惜這一計劃被漢奸告密出賣了,郭便決定提前起義。八月初一日,郭懷一「集其黨,啐以酒,激之日:諸君為紅毛所虐,不久皆相率而死;然死等耳,計不如一戰,戰而勝,臺灣我有也;否則亦一死。唯諸君圖之。」聽了郭懷一的講話,大家群情憤激,紛紛表示要和荷蘭殖民者決一死戰。
於是大家分頭去發動群眾,很快聚集了一萬六千多人在郭懷一的率領下去進攻普羅文查城。
起義軍都是沒有作戰經驗的農民,手拿竹竿木梃作武器,自然敵不過握有優良火器的荷蘭殖民軍。經過激烈的戰鬥,郭懷一在戰場上壯烈犧牲。起義軍的副指揮被俘,在臺灣被活活燒死,屍體拉在馬後,遊城示眾,然後頭顱被割下掛在竿上。起義群眾退到新港附近的歐汪,侵略軍又野蠻進行追殺。這次起義前後歷時十五天,數千起義者和無辜的臺灣人民被屠殺。保存下來的起義群眾撤退到山區,與高山族人民一起繼續戰鬥。
郭懷一率領的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它給荷蘭殖民者以沉重的打擊。參加鎮壓這次起義的荷軍長官費爾堡,事後心有餘悸地寫信給巴達維亞評議會說:「許多半野蠻土人(指高山族人民)由於愚昧無知而屈服在我們的腳下,只要獲得更多的知識,他們就不會像往常那樣的安分守己了。我們的力量同他們的人數比起來,又算得什麼,他們能夠出動十萬個戰鬥人員。」
此外,又有各種各樣的中國人(指漢族人民)聚居島上,他們經常從各方面窺探這塊土地,並能不費氣力地發動叛變。」因此,他提醒在臺灣的荷蘭殖民統治者:「尤須小心翼翼,夙夜戒備,決不應不經常想著這個問題而安然入睡。」
到了十七世紀六十年代,著名的民族英雄鄭成功終於結束荷蘭在臺灣的殖民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