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積極心理學的「平衡」談意義

2020-12-09 Luna積極心理

從1998年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走進科學家的視野開始,她的存在就飽受爭議。

一部分批評者認為積極心理學談到的都是大眾認知,根本稱不上一門學科,更談不上科學。

另一部分批評者則從「積極心理學」的名稱中找漏洞,說她只引導人們追求積極情緒,追求樂觀,是盲目的,沒有根據的。

Horwitz 和Wakefield甚至在他們的《The Loss of Sadness》書中直言「以前被認為是人類自然和內在狀態的情感,從傷心到悲痛,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定義為紊亂和問題。積極心理學雖然無心,但卻對這一過程極具貢獻」。

於是,越來越多積極心理學的捍衛者開始用科研、用論文、用各種見諸媒體的方式更詳細的闡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目的和現實意義,力圖使大眾的認知不被傳統思維束縛,竭盡全力想要讓這門旨在引導普羅大眾追求幸福的學科真正做到普世。

可是這場學術抗爭,積極心理學者們打的好被動。在處理輿論導向的方法上,積極心理學家們似乎並沒有「積極」起來。

直到2016年,經過18年的反駁與抗爭,積極心理學者們終於回過味來,這樣消極的回應與反抗總是無力的,為什麼不能找到更積極的打法呢?

積極心理學的第二波浪潮被推上歷史舞臺。

稱其為「積極心理學」並不意味著只追求積極,就像「行為主義」並不只研究行為,「人本主義」並不只關注人的本源,「精神分析」也並不只適用於治療精神疾病。

她只是一個引導性的名稱,但不是她的全部。

在積極心理學第二波浪潮中,我們開始傾向於關注「平衡」。

什麼平衡?

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樂觀與悲觀,正義與邪惡,無私與自私,快樂與悲傷,愛與仇恨……

而最有趣的是,這種平衡絕不是50/50的平均分配,並且永遠不是。至於它是多少,這才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討論的話題,畢竟積極心理學才誕生20多年,我們要對她發揮更多想像力,抱有更多期待。

今天粗略談一談這種平衡。

01積極與消極的平衡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教人們如何變得積極的學科,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也正是如此。

她讓人們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Linley and Joseph, 2004),她鼓勵人們尋找幸福且美好的生活(McMahon, 2006),儘管這已足夠讓不少學者們詬病千年。她鼓勵把「積極」二字從心理學科拓展出去,將這個理念從「積極治療」、「積極諮詢」,延伸到「積極教育」、「積極美術」、「積極環境建設」,等等方面。

而這不僅僅是理念,很多踐行者們已經積極的投入到這樣的應用中,並且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和報告被大眾熟知和認可。

很榮幸,我也是他們的一員,希望不久的將來,我的星星之火可以被需要光亮的人看到,可以變成更大一團火,給人帶去更多溫暖。

可我們如何討論評價體系上的平衡呢?

那就是不誇大積極的力量,提醒人們認識到過度積極的危險,同時重視消極情緒的積極作用。

過度樂觀可能有害健康,特別是當它導致對風險的低估和隨後帶來的對健康有害的風險行為時,比如吸菸。

塞利格曼也赤裸裸的提醒大家不要成為「樂觀主義暴政的奴隸」,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有能力運用悲觀來理性認清現實」。

這裡要同時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Barbara Fredrickson的《積極情緒的力量》,另一本是Todd Kashdan的《消極情緒的力量》。兩本書看似背道而馳,實則都是積極心理學的經典之作,結合在一起更是積極心理學「平衡」理論的典範。

02寬恕與憤怒的平衡

寬恕不完全是褒義詞。

當寬恕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容忍他本應該會抵制的情況,比如一段有害的關係,那麼它可能是有問題的。

同理,憤怒也不完全是貶義詞。

憤怒也可能是一種道德情感,它可以提醒我們道德上出現或即將出現違背,激勵我們抵制不公正。

「正義的憤怒」應該算是進步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激勵和推動了社會運動。而正是這些運動,從民權運動到女權運動,改變了世界。

03快樂與悲傷的平衡

我們無法準確的定義快樂,因為它不是精準的物理化學物質,而是無法定量研究的一種感覺。

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人的感受不是因為外界事物帶來的,而是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帶來的。

所以快樂只是一種感受,而它不一定是一個完全積極的狀態。

膚淺的快樂,如享樂主義的快樂,可能會阻止人們追求更深層的幸福感。而沒有這種深層次的幸福感,沒有心流體驗的膚淺的快樂,不可能達到更令人滿足的真實的幸福。

同理,悲傷也不一定是一個完全消極的狀態。

在類似失去親人的事件中,悲傷不僅是正常的,而且實際上可以維持和尊重與逝去的親人的聯繫。從這個角度看,悲傷是對痛苦的人道反應。

在以上幾點中,學會辯證的看問題,是我們找到「平衡」的關鍵。

04關於愛

愛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從激情之小愛到無私之博愛,所有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光明與黑暗的辯證結合。

愛是美好的,因為有了其他人和你共同分享喜樂,共患苦難。

愛是脆弱的,因為愛任何東西,你的心都會被扭曲,甚至可能會破碎。愛會被命運的種種變遷所困擾,從被迫的分離到感情的侵蝕。

愛包含快樂、喜悅和幸福,她也充滿了憂慮、焦慮和恐懼。

Bauman在他的《流動的愛:論人類紐帶的脆弱性》一書中做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愛意味著向人類最崇高的環境敞開心扉,一種恐懼與歡樂融為一體的合金,不再允許其成分分離。

05結語:關於意義

這種辯證看待積極與消極的方法,像極了我們《易經》中的陰陽。

無論是積極與消極的平衡,「正確」與「錯誤」的憤怒,還是愛的喜樂與憂愁,都也可以一言以蔽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那麼如此複雜而互補的平衡關係,我們到哪裡去找確定平衡百分比的方法論呢?

答案是到「意義」裡。

我們人生中很多時候面對的是一座又一座迷宮,不知道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陷在意義迷宮中走不出來,反而去質疑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努力。而在此之後的「更加努力」就帶來了焦慮、緊張、抑鬱、甚至憤怒。不是因為這些所謂的「消極情緒」不好,而是你還沒有找到意義。

但要相信我們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意義不能夠創造,而是尋找來的。當你能夠發現人生所做的事的意義的時候,立刻就會找到正能量。

就像吃一碗飯沒什麼意義,但如果你從一碗飯中吃出親情,吃出博愛,那你就找到了正能量,找到了意義,也就找到了積極心理學中辯證的「平衡」。

祝大家找到自己的「意義」。

Luna

積極心理學終身學習者與傳播者

不定期組織分享會、訓練營

敬請關注公眾號(Luna積極心理)信息發布

相關焦點

  • 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到底是什麼意思?來自第四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的新信息
    我的理解是,傳統的安慰、康復、保護、減輕心理痛苦的工作思路可能就是臨床心理學這麼多年始終沒有進步的重要原因;而積極心理學的工作思路可能在幫助有心理問題的人時更加有效果、更加有意義、更加有價值。換句話說,我們先前的研究和實踐的著重點搞錯了!作為世界上最有名的臨床心理學家之一的馬丁·塞利格曼教授說出這樣的觀點,絕對是創造性、革命性的變化。
  • 積極心理學:讓人生更美好
    心理學家們發現僅僅關注人類的痛苦、缺陷、弱點、心理疾病是不能讓人們更幸福更有意義的生活的,還需要關注人類的優勢、潛能、力量、美德,即積極的一面。下面是積極心理學起源和發展的各種標誌性事件。在1998年的心理學年度大會上,當時的心理學會主席塞利格曼第一次正式的在大會上提到「積極心理學」一詞;還是1998年,塞利格曼邀請了西卡森特米哈伊等心理學家到墨西哥的艾庫瑪爾(Akumal)參加一個小型但是意義重大的會議,經過一個星期的討論,最終確定了積極心理學的三大研究支柱: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 讀懂積極心理學,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本書作者喻豐,是武漢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博導,國內知名的青年學者及心理學專家。他在這本書中,通過34篇有關積極心理學的文章,詳細闡述了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歷程、研究背景及相關概念與理論。此外,作者在現有的積極心理學理論研究之上,又闡述了自己對幸福、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不僅能讓讀者了解到更多有關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而且能讓讀者學會運用積極心理學的方法,擁有更有意義的人生。什麼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說過:「心理學不僅要研究弱點和損傷,還應該研究優勢和美德。」
  • 《釜山行》|災難面前,看當代社會「積極心理學」的現實意義
    —— 貝多芬如何提升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成為善良與高尚的人?何謂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誌,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的研究,矛頭直指向過去近一個世紀中佔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
  •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讓生活更快樂恬淡|學點心理學,自助助人
    心理學有三項使命:一是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病;二是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三是鑑別和培養人才。說起心理學,很多人的反應是普通人根本不需要,心理有嚴重問題,才需要去看專業心理醫生;心理學太高大上了,普通人根本學不會。
  • 圍棋的教育意義必然是積極的嗎?
    《圍棋的教育意義必然是積極的嗎?》 文/曉東-奶爸&心理師 這篇原文最初寫在前年省圍棋錦標賽和段位賽回來後。昨日,驚悉範蘊若離世,惋惜,感慨。加之一直有很多家長問我,學圍棋有何好處。我特回顧此文,覺得能帶去一些解答和啟發。 圍棋的教育意義必然是積極的嗎?多數人會回答:當然是。我的看法是:總體是積極的,但不必然。在這裡,我先舉一個反例。
  • 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積極心理學是由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彼得森、契克森米哈賴等人創立的,其理論受到人本主義思潮影響,繼承並發展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重點關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著重研究人類優勢和美德,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使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
  • 在丁真的笑容裡 | 是時候學點積極心理學了~
    12月2日,公司工會主辦、培訓中心承辦的2020年第四期員工素質大講堂,邀請中國國際積極心理學大會執行主席、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彭凱平教授帶來「積極心態,美好生活:積極心理學的科學啟示」主題講座。通過三個小時的精彩講座,在場員工學習到了積極心態的重要意義和激發積極心理的科學方法,對如何運用智慧、理性、合作、道德和善良等積極心理品質去尋求幸福有了新的感悟。
  •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真實的幸福來自於優勢和美德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被公認為世界「積極心理學之父」,曾獲得美國心理學會(APA)終身成就獎,是國際積極心理學會(IPPA)終身榮譽主席。1998年,塞利格曼當選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 對話心理學家喻豐:積極心理學成了正能量霸權嗎?
    界面文化:積極心理學跟所謂「正能量」有沒有關係?喻豐:積極心理學是在傳播正能量嗎?倒也是。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內部的思潮,把心理學朝某個方向上導引,肯定不是某種人的內在的能量。一些學者認為做消極的東西更難以發表,我不這麼覺得,我在很多雜誌做審稿工作,退稿的更多還是積極的內容。雜誌上發表的文章,雖然積極心理學的比例在上升,但從數量上來說,其他內容還是多於積極心理學的。界面文化:是不是學積極心理學的學者會比較積極,做精神分析的學者比較消極?
  •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蒞臨臨澧一中舉辦積極心理學專題報告會
    清華大學彭凱平教授蒞臨臨澧一中舉辦積極心理學專題報告會    中國教育在線湖南站    2020-07-28 大 中 小
  • 有書五周年共讀大會召開,心理學者許川向公眾推廣積極心理學
    許川的演講從「積極情緒」開篇,向觀眾展示了如何通過解釋風格認識自己,如何通過積極心理引導養成樂觀的思維習慣。同時許川指出,積極心理學不同於傳統心理治療「看病」的邏輯,積極心理學相信個體自身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願景。
  • 有書五周年共讀大會召開,心理學者許川向公眾推廣積極心理學_發現...
    許川的演講從「積極情緒」開篇,向觀眾展示了如何通過解釋風格認識自己,如何通過積極心理引導養成樂觀的思維習慣。同時許川指出,積極心理學不同於傳統心理治療「看病」的邏輯,積極心理學相信個體自身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願景。
  • 積極心理學入門看哪些書?聽知乎的大神說
    統計了知乎問題 有哪些積極心理學的入門書籍值得推薦? 下的54個答案所提到的書籍,答主們一共提到了50位作者的85本書,結果如圖。和前面兩期(心理學該如何入門? - 知乎,有哪些堪稱偉大的科幻小說? - 知乎)比起來書籍的推薦分化不是那麼明顯,但是作者卻有明顯的分化。
  • 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開展中職生思政教育應考慮到學生的發展需求及心理特點,利用心理學知識來改善教學。藉助積極心理學理論設計思政教學,使學生在教育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明確中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分析積極心理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發,加強思政教育的效果。
  •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老年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對於這個問題,不可能有統一的答案,但就心理學角度,可以把意義分為以下幾種類型。自娛自樂型如今,隨處可見老年人一起騎行、打太極、跳舞,這類老年人就是所謂的自娛自樂型。他們享受當下這些群體活動帶給自己的快樂,生活積極向上,想要保持生命的動力。
  • 心理學告訴你:人性到底是什麼?
    人性,心理學將人的本性定義為是作為一個人們差別於動物的質的規定性,人的本性有三種屬性,即精神屬性、生物屬性、社會屬性,三種屬性相輔相成,相互制約。精神屬性便是為了更好地生存和發展而去對外部環境探究和反應,與外部環境開展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生物屬性便是人作為一個個體與外部開展物質交換的過程,社會屬性便是個體與群體之間開展利益交換的過程。
  • 野性生命活力的積極心理學解讀
    該理論的一個基本假設是我們人類的性力在某種程度上是恆定的,內心的衝突、緊張和壓抑都會減少我們性力的能量;而如果能夠感受或接受我們內在的衝突,就能使我們更容易藉助這種性的力量。但是,近百年的科學心理學研究並沒有發現存在這種原始的生命力量。
  • 老師布置「表白信或者分手信」為心理學作業,學生積極完成
    圖片來自網絡學校會開設戀愛心理學課程,期待嗎?日前,有機構針對全國1028名大學生開展了「是否支持學校開設戀愛課程」的問卷調查。和自己大一上的一門網課《戀愛心理學》相比,天津外國語大學三年級的呂男認為可以打「4.8分,滿分5分」。看了這堂課的名字,很多人都很驚訝:戀愛就是實踐,難道上一堂課就能找到男人/女朋友?確實有一些同學抱著「通過學習,找到愛」的心態來選修本課程。
  • 幫助大學生學會挖掘自身潛力,為大學生提供積極體驗
    積極心理學是對以心理問題為焦點的消極心理學的有效補充和理論升華,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構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並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當中去,有助於促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回歸到以人性為本的教育目標上,確立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綜合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相互統一,心理學教師把大學生化為具備發展潛力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