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走進科學家的視野開始,她的存在就飽受爭議。
一部分批評者認為積極心理學談到的都是大眾認知,根本稱不上一門學科,更談不上科學。
另一部分批評者則從「積極心理學」的名稱中找漏洞,說她只引導人們追求積極情緒,追求樂觀,是盲目的,沒有根據的。
Horwitz 和Wakefield甚至在他們的《The Loss of Sadness》書中直言「以前被認為是人類自然和內在狀態的情感,從傷心到悲痛,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新定義為紊亂和問題。積極心理學雖然無心,但卻對這一過程極具貢獻」。
於是,越來越多積極心理學的捍衛者開始用科研、用論文、用各種見諸媒體的方式更詳細的闡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目的和現實意義,力圖使大眾的認知不被傳統思維束縛,竭盡全力想要讓這門旨在引導普羅大眾追求幸福的學科真正做到普世。
可是這場學術抗爭,積極心理學者們打的好被動。在處理輿論導向的方法上,積極心理學家們似乎並沒有「積極」起來。
直到2016年,經過18年的反駁與抗爭,積極心理學者們終於回過味來,這樣消極的回應與反抗總是無力的,為什麼不能找到更積極的打法呢?
積極心理學的第二波浪潮被推上歷史舞臺。
稱其為「積極心理學」並不意味著只追求積極,就像「行為主義」並不只研究行為,「人本主義」並不只關注人的本源,「精神分析」也並不只適用於治療精神疾病。
她只是一個引導性的名稱,但不是她的全部。
在積極心理學第二波浪潮中,我們開始傾向於關注「平衡」。
什麼平衡?
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樂觀與悲觀,正義與邪惡,無私與自私,快樂與悲傷,愛與仇恨……
而最有趣的是,這種平衡絕不是50/50的平均分配,並且永遠不是。至於它是多少,這才是需要進一步研究與討論的話題,畢竟積極心理學才誕生20多年,我們要對她發揮更多想像力,抱有更多期待。
今天粗略談一談這種平衡。
01積極與消極的平衡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積極心理學是一門教人們如何變得積極的學科,事實上,大部分情況下也正是如此。
她讓人們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Linley and Joseph, 2004),她鼓勵人們尋找幸福且美好的生活(McMahon, 2006),儘管這已足夠讓不少學者們詬病千年。她鼓勵把「積極」二字從心理學科拓展出去,將這個理念從「積極治療」、「積極諮詢」,延伸到「積極教育」、「積極美術」、「積極環境建設」,等等方面。
而這不僅僅是理念,很多踐行者們已經積極的投入到這樣的應用中,並且有越來越多的成果和報告被大眾熟知和認可。
很榮幸,我也是他們的一員,希望不久的將來,我的星星之火可以被需要光亮的人看到,可以變成更大一團火,給人帶去更多溫暖。
可我們如何討論評價體系上的平衡呢?
那就是不誇大積極的力量,提醒人們認識到過度積極的危險,同時重視消極情緒的積極作用。
過度樂觀可能有害健康,特別是當它導致對風險的低估和隨後帶來的對健康有害的風險行為時,比如吸菸。
塞利格曼也赤裸裸的提醒大家不要成為「樂觀主義暴政的奴隸」,並且「在需要的時候有能力運用悲觀來理性認清現實」。
這裡要同時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Barbara Fredrickson的《積極情緒的力量》,另一本是Todd Kashdan的《消極情緒的力量》。兩本書看似背道而馳,實則都是積極心理學的經典之作,結合在一起更是積極心理學「平衡」理論的典範。
02寬恕與憤怒的平衡
寬恕不完全是褒義詞。
當寬恕意味著一個人可以容忍他本應該會抵制的情況,比如一段有害的關係,那麼它可能是有問題的。
同理,憤怒也不完全是貶義詞。
憤怒也可能是一種道德情感,它可以提醒我們道德上出現或即將出現違背,激勵我們抵制不公正。
「正義的憤怒」應該算是進步變革的關鍵驅動力,激勵和推動了社會運動。而正是這些運動,從民權運動到女權運動,改變了世界。
03快樂與悲傷的平衡
我們無法準確的定義快樂,因為它不是精準的物理化學物質,而是無法定量研究的一種感覺。
費斯汀格法則告訴我們:人的感受不是因為外界事物帶來的,而是我們對外界事物的感覺帶來的。
所以快樂只是一種感受,而它不一定是一個完全積極的狀態。
膚淺的快樂,如享樂主義的快樂,可能會阻止人們追求更深層的幸福感。而沒有這種深層次的幸福感,沒有心流體驗的膚淺的快樂,不可能達到更令人滿足的真實的幸福。
同理,悲傷也不一定是一個完全消極的狀態。
在類似失去親人的事件中,悲傷不僅是正常的,而且實際上可以維持和尊重與逝去的親人的聯繫。從這個角度看,悲傷是對痛苦的人道反應。
在以上幾點中,學會辯證的看問題,是我們找到「平衡」的關鍵。
04關於愛
愛有很多不同的形式,從激情之小愛到無私之博愛,所有這些都可以理解為光明與黑暗的辯證結合。
愛是美好的,因為有了其他人和你共同分享喜樂,共患苦難。
愛是脆弱的,因為愛任何東西,你的心都會被扭曲,甚至可能會破碎。愛會被命運的種種變遷所困擾,從被迫的分離到感情的侵蝕。
愛包含快樂、喜悅和幸福,她也充滿了憂慮、焦慮和恐懼。
Bauman在他的《流動的愛:論人類紐帶的脆弱性》一書中做出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愛意味著向人類最崇高的環境敞開心扉,一種恐懼與歡樂融為一體的合金,不再允許其成分分離。
05結語:關於意義
這種辯證看待積極與消極的方法,像極了我們《易經》中的陰陽。
無論是積極與消極的平衡,「正確」與「錯誤」的憤怒,還是愛的喜樂與憂愁,都也可以一言以蔽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那麼如此複雜而互補的平衡關係,我們到哪裡去找確定平衡百分比的方法論呢?
答案是到「意義」裡。
我們人生中很多時候面對的是一座又一座迷宮,不知道自己的意義是什麼,我們陷在意義迷宮中走不出來,反而去質疑是不是自己還不夠努力。而在此之後的「更加努力」就帶來了焦慮、緊張、抑鬱、甚至憤怒。不是因為這些所謂的「消極情緒」不好,而是你還沒有找到意義。
但要相信我們的一切都是有意義的。意義不能夠創造,而是尋找來的。當你能夠發現人生所做的事的意義的時候,立刻就會找到正能量。
就像吃一碗飯沒什麼意義,但如果你從一碗飯中吃出親情,吃出博愛,那你就找到了正能量,找到了意義,也就找到了積極心理學中辯證的「平衡」。
祝大家找到自己的「意義」。
Luna
積極心理學終身學習者與傳播者
不定期組織分享會、訓練營
敬請關注公眾號(Luna積極心理)信息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