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快身心積極療法,讓生活更快樂恬淡|學點心理學,自助助人

2020-12-23 拂塵記

心理學有三項使命:一是研究消極心理,治療精神疾病;二是讓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實有意義;三是鑑別和培養人才。

說起心理學,很多人的反應是普通人根本不需要,心理有嚴重問題,才需要去看專業心理醫生;心理學太高大上了,普通人根本學不會。

其實不然。造成這種偏見的原因是,心理學是1879年才開始的年輕的學科,而且一開始研究的還只是消極和病態心理,到20世紀90年代,積極心理學才漸漸興起。

我們普通人學習心理學的目的就是,如何把積極心理學的知識,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有意義。

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其實都會出現心理問題,就像我們的身體時不時會有小病小痛一樣,但是人也有心理免疫力,大部分人都能自愈。

「當一個國家或民族被飢餓和戰爭所困擾的時候,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任務主要是抵禦和治療創傷;但在沒有社會混亂的和平時期,致力於使人們生活得更美好則成為他們的主要使命。」

不止國家和民族,我們每個人也一樣,當我們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都得到滿足後,我們才會去尋求精神層面的需要,如何獲得快樂、幸福,找到歸屬感。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積極心理學,得到答案。放心,第一這並不難,第二學習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積極心理學認為,幸福、發展、快樂、滿足是我們成就感的主要來源,當我們內心的積極品質被發掘出來,我們會找到自己的優點和價值,從而使生活變得有目的有意義。

積極心理學最著名的課程是,哈佛大學泰勒·本·沙哈爾的「幸福課」,長期居於排行榜前列,每個人都可以在網上免費觀看。

宅家一個月,我精讀了李中瑩先生的《簡快身心積極療法》,這雖然是一本心理諮詢療法類的書籍,但並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前面五章是一些最基礎的心理學知識和概念,後面幾章是實際操作技巧。這些方法直接可以用,簡單實用,有操作性,看書的時候,自己就可以嘗試做,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

比如如何作出選擇,可以用「價值定位法」;比如解壓或者情緒調整,可以嘗試「逐步抽離法」;消除恐懼,可以使用「避彈衣法」……

當然,要學會操作,基礎理論是必不可少的,前面五章基本理論中,對我最有觸動的有兩點:

一、「理解六層次」理論。

所有事情在我們思考空間的六個層次,

1環境

2行為

3能力

4信念

5身份

6系統

這個理論在對待孩子、成人相處等日常生活中,每天都運用得到。比如我們責備對方的時候,說話只能從環境行為能力三個層面來提出批評,不能上升到第四以上的BVR、身份、系統。

我批評孩子,以前常犯的錯誤就是,當他一次次犯同樣的錯誤,我先是拼命忍,最後忍無可忍,爆發,崩潰,抓狂,會口不擇言,罵他怎麼這麼笨,腦子是進水的嗎?是豬腦子嗎?過後又會後悔,不該這麼罵孩子。

當時我並不知道為什麼會後悔,為什麼不應該罵這些「過頭」的氣話,經過學習,才恍然大悟,原來我的責罵已經上升到攻擊他的身份層次了,所以才是不應該的,不對的。

以後每次要批評他的時候,我會先想一想,我要怎麼批評他,說他的實際問題,堅決不能上升到身份層次以上。

這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前只知道不可以,現在懂得了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可以更加管住自己的嘴。

最近不得不宅家,一天24小時與孩子在一起,我們還可以運用其中的換框法、改變經驗元素法、時間線法等等,調整孩子情緒,賦予他自己解決問題的力量,利用學到的知識,把問題消弭於無形。

二、35個前提假設。

這些前提假設是要把它存在我們的思維底層,成為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變成堅定的信念,融入日常生活裡,刻進自己的骨子裡。

這樣遇到問題時,我們就能夠積極尋找自己身上的積極資源、利用自己已經擁有的能力,更快找到解決方案;即使不能,我們可以利用學到的理念,消解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不沉浸於難受自責中,生活過得更舒適淡然。

比如「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不能改變別人或世界」、「重複舊的做法只會得到舊的結果」、「凡事必有三個解決方法」、」動機和情緒總不會錯,只是行為沒有效果而已「、」注重整體平衡,考慮『三贏』「、事情本無意義,意義都是人加上去的」、「沒有人能夠傷害你,除非你容許他這樣做」……

宅家的日子裡,如何更好地跟家人相處,如何過好自己的生活,如何提升自己,那就從學習心理學開始吧。

相關焦點

  • 第3課 簡快身心積極療法:前提假設、五步脫困法
    超理智型、打岔型、表裡一致型二、要提高自我價值感三、冰山模型行為→感受→觀點→期待→渴望→自我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簡快身心積極療法這是一種簡單實用的心理療法,你不用學太多高深的理論,只需要明白理解一些簡單的心理知識、簡單的操作,只要你足夠信任,願意學習,那麼這些實用方法,一定會有一款適合你,令你心情快樂起來。
  • 積極心理學:讓人生更美好
    後續,很多心理學家們都加入到了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中,學術研究和立說著書都開展的如火如荼,關鍵點在於一定要把那些已得的研究成果分享給普通大眾,讓他們能自己利用學術研究成果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所以積極心理學的使命是之前心理學使命的補充,或者說是一種回歸,即讓所有人過上更有意義的生活和鑑別培養天才。積極心理學裡也有積極心理治療來治療心理疾病,所以她沒有忘記那些有心理問題的一部分人。
  • 在丁真的笑容裡 | 是時候學點積極心理學了~
    在丁真的笑容裡 | 是時候學點積極心理學了~ 2020-12-03 20: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生活沒有被操縱的自由,不要被人操縱,學習操縱心理學
    小艾的生活,簡而言之,就是安排好的生活。去哪裡上學,學什麼專業,學什麼興趣和專業,交什麼朋友,在哪裡工作,和誰共度後半輩子,什麼時候生孩子,有多少個孩子……小艾生活中所有的重要事件都是由家長安排的。之前的工作是畢業後由父母安排的。老公也是家長安排的相親會。
  • 積極情緒VS負面情緒?你快樂嗎?30幾歲的人真該學點心理學!
    既然,那些不會「快樂」的人是可憐的、可悲的。那麼,怎樣才能更快樂呢?答案是——想要更快樂,可以學習「心理學」!原因如下。一、「快樂」的「敵人」是各種「負面情緒」。學習心理學後,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負面情緒」,為「快樂」掃清障礙。二、「快樂」是從內心,自然而生的。學習心理學後,就可以知道如何讓快樂從內心而生。畢竟,所有人都遲早會意識到,「心理學」是每個人都應會的基本功。
  • 身心練習,一款進化中的健康產品,一場生活方式實驗
    這就是身心練習,一種來自於新興的邊緣學科身心學(立足於心理學、神經科學、運動治療學的整合學科)的練習方式。它以體感訓練的方式,幫助練習者們找回自我感知和自我覺察的狀態,更好地生活在當下。這些練習有助於培養身體的智慧之外,往往也會帶來平和、健康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因此,在歐美國家,它也常常被貼上生活方式潮流的標籤。
  • 「志願推薦」社會工作——一個以「助人自助」為宗旨的專業
    它幫助社會上的貧困者、老弱者、身心殘障者和其他弱勢人群;預防和解決部分因不良互動方式而產生的各種社會問題;開展社區服務,完善社會功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和社會生活素質,實現個人和社會的良好互動,促進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 每天學點心理學改變生活,經典心理學書籍推薦
    大家好,很多小夥伴都對心理學挺感興趣的,那今天就給大家推薦幾本比較經典的有用的心理學書籍。1、《心理學與生活》這是一本非常經典的教科書級別的入門心理學書!應該學心理學專業的或者選修過心理學課的同學都有學習過這本書。它是美國史丹福大學多年來使用的教材,也是在美國許多大學裡推廣使用的經典教材,內容比較豐富,非常厚實。它把心理學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聯繫起來,理論聯繫實際,通俗易懂,是一本心理學入門的好讀物。如果對心理學很感興趣,但又害怕專業書籍太生澀太難懂,可以從這本書入手。
  • 系統整合自助助人基礎班(初級導師班)鄭立峰/李明昱
    系統整合自助助人基礎班
  • 心理學:內啡肽讓人保持自律,自律讓人更快樂也更容易成功
    文/Bear導讀:自律的人兒更快樂——升級版的香蕉叫內啡肽本期《心理學簡報》將繼續連載Bear的原創心理學哲理小說《猴子心理學:換一個角度看世界》前面的文章多寫多巴胺當你認真思考,積極工作的時候。內啡肽研究者、諾貝爾獎獲得者羅傑.吉爾曼發現,學習和記憶的相關區域是人體最容易產生內啡肽區域,因此內啡肽可以提高學習能力,讓靈感大發。除此之外,由於內啡肽的產生多由於學習或者運動甚至冥想,所以內啡肽可以讓我們開朗樂觀,積極有活力,也就是說,你越進步,年輕,所以內啡肽可稱為進步的快樂,也被稱為年輕荷爾蒙。所以說人們熱衷於找刺激,實際上是為了找快樂。
  • 積極心理學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
    積極心理學是由心理學教授塞利格曼、彼得森、契克森米哈賴等人創立的,其理論受到人本主義思潮影響,繼承並發展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重點關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著重研究人類優勢和美德,幫助人們提升幸福感、使人們生活得更有意義。
  • 2018年鄭立峰老師家排自助助人基礎班
    家庭系統排列自助助人基礎班
  • 心理學讓生活更「安全」——巴納姆效應
    每天學點心理學,讓你過上「安全」的生活。研究發現當人們被他人用一些普通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詞來描述時,往往很容易就接受這些描述,並認為描述中所說的就是自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巴納姆效應。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生活中如果我們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的證據來支持自己。即便是毫不相干的事情,在主觀驗證的作用下,我們仍然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其符合自己的設想。
  • 這是一本助人的好詩!心理專家帶你讀詩!
    反覆品讀《我看見了你》,這是一本助人的好詩。她擁有詩的語言,卻又完全地符合臨床助人心理學的語言原則,同時她又指向了助人心理學最重要的一點,把「我」搞清楚。我想做一些工作,讓這本詩的價值被真正地看見,經由我能導引讀這本詩的人深入其中。」
  • 從積極心理學的「平衡」談意義
    從1998年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新的學科走進科學家的視野開始,她的存在就飽受爭議。一部分批評者認為積極心理學談到的都是大眾認知,根本稱不上一門學科,更談不上科學。另一部分批評者則從「積極心理學」的名稱中找漏洞,說她只引導人們追求積極情緒,追求樂觀,是盲目的,沒有根據的。
  • 西方心理學向您致謝.....
    首先,藏傳佛教對人性的積極態度、對人類意識的深入認識,擴大了西方心理學的研究視野;第二,藏傳佛教對自我、意識、情緒等複雜心理過程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第三,藏傳佛教推動了佛教冥想的傳播,為心理治療和心理自助提供了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和技術。
  • 對話心理學家喻豐:積極心理學成了正能量霸權嗎?
    為什麼積極心理學很容易大眾化?因為教人開心是有吸引力的。市面上就會有很多人開始做積極心理學的事情,如果確實能夠幫助到別人,掙錢也是應該的,但是正兒八經經過科學訓練來做這件事情的人相對不多,憑著一腔對生活的體驗就來幹這個事兒的人,數量是我們這些科研人員的百倍千倍。
  • 為何對快樂的研究,源自人類最深重的創傷?
    各種TED演講、每日冥想練習、年度世界幸福報告、關於如何保持積極心態的建議……身邊的一切都在提醒著我們:快樂在人們的生活中有多重要。不過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心理學家的關注點從精神疾病轉移到了精神健康,從焦慮抑鬱轉移到了主觀幸福。我們感到更快樂了嗎?諾曼·文森特·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發表於1952年的自助書《積極的力量》雖然遭到了精神健康專家的批評,但直到現在也很有影響力。
  • 讀懂積極心理學,追求你想要的人生
    大家紛紛心疼在北京到處奔波的「打工人」,同時感慨在非一線城市裡生活的安逸與幸福。但也有人說,你們有什麼立場心疼人家在北京努力奮鬥,積極實現自己夢想的人呢?也許人家就是不滿足於在家當一條「閒魚」呢?究竟什麼才是幸福的標準?一千個人可能會有一千個答案。因為每個人的幸福,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 積極心理學的「積極」到底是什麼意思?來自第四屆世界積極心理學大會的新信息
    主持人詹姆斯·鮑威斯基(James Pawelski)在介紹中說: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是一位著述頗豐的著名心理學家,出版和發表了200多篇心理學研究報告,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獎的獲得者,還是第一個把積極心理學作為學術概念在心理學界進行推廣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