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不僅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更需要關注職業能力的培養,其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畢業生必須擁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良好的道德素質和健全的心理素質。目前許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較為優越,父母對子女過於溺愛,加上社會環境日益複雜,導致高校大學生群體容易形成心理問題,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育目標必須重點關注大學生現實生活中心理問題的預防和個體積極心理品質的養成,挖掘當代大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應對挫折能力,將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
積極心理學是對以心理問題為焦點的消極心理學的有效補充和理論升華,平衡和完善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以積極心理學的理念構建新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並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實際當中去,有助於促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回歸到以人性為本的教育目標上,確立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全面綜合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強調大學生個性差異和全面發展相互統一,心理學教師把大學生化為具備發展潛力的個體,挖掘和培養大學生內在的積極心理潛質,有效提高大學生發展積極心理的專業技能,從而形成良好的積極心理品質。
積極心理學理念對完善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長遠發展,維護高校穩定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以積極心理學理念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認真的研究分析,並且完善和創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課題。
傳統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點關注存在心理適應困難、心理行為失調的特殊個體,其關注的對象只是大學生群體中的問題學生。而絕大多數在校大學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則沒有引起重視,導致大部分學生只能了解一些如焦慮性障礙、強迫性障礙、抑鬱性障礙等不良人格的形成,卻沒有機會認識自身內在潛能進而發展自信的積極人格品質。積極人格品質可以將個體內在的積極力量有效激發,大學生可以發揮自身的潛力,更好地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
要認識和發展大學生個體內在積極潛能,使之形成一種日常行為模式,需要藉助一定的教育途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則可以有效充當這一途徑。積極心理學所提倡的理念有助於改變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對傳統心理學認識上存在的誤區,從根本上重視和鞏固大學生心理的積極特質,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問題」模式轉變為「發展」模式,以大學生的實際需要為中心和歸宿,幫助大學生學會用積極態度來對待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學會挖掘自身潛力,為大學生提供積極幸福體驗,從而在積極心理學理念的指導下將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體系的教育目標朝著積極向上的方向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