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飛船在3億公裡外獲得礦石,為何現在不返回,要等明年3月?

2021-01-10 有趣探索

2020年10月28日,3億公裡外的OSIRIS-REx號飛船接到由美國NASA發出的指令,提前關閉了樣品返回艙,對樣品返回艙內的小行星礦石進行密封處理,這樣一來,礦石碎片不可能再溢出了,意味著美國飛船已成功獲得了小行星礦石。

接下來,OSIRIS-REx號飛船最重要任務是把貴重的小行星礦石送回地球,在接近地球前,NASA還要對返回艙速度、地球自轉速度、大氣層阻力等多項參數進行精確綜合計算,然後瞄準著陸地點,彈射樣品返回艙,就像日本隼鳥2號飛船返回樣品艙那樣。

根據美國宇航局的說法,OSIRIS-REx號飛船計劃在2021年3月啟航返回,預計到2023年9月,OSIRIS-REx號樣品艙才能抵達地面。按理說,現在就已經準備好了,完全可以返回地球了,為什麼非要等到2021年3月,到底在等什麼,難道探索還沒有結束。

美國飛船為何非要等明年3月返回

事實上,跟天體運行軌跡和速度決定了OSIRIS-REx號飛船什麼時候返回,就跟嫦娥5號返回地球一樣,硬是在繞月軌道上等待了一個星期時間,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被美國飛船採樣的小行星本努。

本努屬阿波羅群中碳質小行星,編號為101955 Bennu。對於地球而言,本努是一顆具有潛在危險的近地天體,巴勒莫撞擊危險指數將它列為第二高累積量評級,將在2175至2199年間撞擊地球概率達到1/2700。

小行星本努繞太陽公轉,公轉周期1.1955年,軌道接近圓形,位於地球與火星軌道之間,與地球軌道存在兩個交接點,與火星軌道存在一個交接點,所以本努曾多次接近過地球,1999年9月22日,本努掠過地球,距離0.0147AU,2005年9月20日,它再次掠過地球,距離僅0.0147AU。

眾所周知,地球也在圍繞著太陽公轉,公轉周期為一年,根據行星會合周期公式:1/S=1/E-1/T,小行星本努差不多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下一次接近地球的時間是在2023年,而這個時候也是OSIRIS-REx號飛船回到地球的最佳時機,被稱為發射或返回「窗口期」。

也就是說,OSIRIS-REx號飛船從小行星本努返回地球的窗口期每6年才會出現一次,比26月一次的火星發射窗口期還要長得多。小行星本努上一次窗口期是在2017年,美國OSIRIS-REx號飛船借用這次窗口期,提前一年發射,用了2年時間接近了小行星本努,現獲得了珍貴的小行星樣品。

下一次窗口期是在2023年,OSIRIS-REx號飛船將借用窗口期返回地球,錯過了這個機會,需要再等6年。所以,小行星本努的公轉軌道決定了OSIRIS-REx號飛船取樣周期,就像我們發射火星探測器一樣,必須等到窗口期到來的時候才能發射。

美國NASA在經過精密計算後,將返回時間確定在2021年3月,這是最佳的返航時間。

總結

外太空中的採礦飛船返回地球並不是隨意的,而是根據地球和其它星球的公轉周期計算出來的,這就是為什麼OSIRIS-REx號飛船非要等到2021年3月返回,因為提前返回也沒有用,還是要等到窗口期才回到地球,而且還會耗費大量燃料。

相關焦點

  • 依靠28毫米推力,隼鳥2號飛船剩最後1.67億公裡,6個月後回到地球
    趣味探索訊 在距離地球約1.67億公裡外深空中,一艘人造飛船以每秒22.62公裡速度無聲地飛行著,它的前方是綠色地球和耀眼太陽,後方是太陽系之外暗黑無光的星際空間,這艘飛船就是聞名於世界的日本隼鳥2號。
  • 俄飛船載3名太空人返回地球,已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6個月
    俄飛船載3名太空人返回地球,已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任務6個月 3名太空人在「聯盟MS-16」號飛船中。(NASA)海外網10月22日據俄羅斯航天集團消息,俄羅斯「聯盟MS-16」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0月22日10時54分在哈薩克斯坦傑茲卡茲甘市東南方向147公裡處著陸。
  • 22日,日本飛船在1700萬千米遠執行變軌機動,飛速達29.98千米/秒
    在眾多先進人造物之中,最吸引人眼球的還是能對小行星進行太空採礦的飛船,美國奧西裡斯-雷克斯號和日本隼鳥2號。近日,美國奧西裡斯-雷克斯號對3.3億公裡外小行星貝努執行了一次史無前例的採礦機動,全程由由飛船自動控制,美國宇航局公開畫面顯示,當奧西裡斯-雷克斯號觸碰小行星表面之後,碎石橫飛,場面好不暴力。
  • 日本「隼鳥」從3億公裡外挖土返回即將著陸,為什麼說它不如「嫦娥」?
    日本「隼鳥」即將從3億公裡外挖土返回著陸,為什麼說它不如「嫦娥」? 這個時代是邁上太空的時代,SpaceX要火星移民,嫦娥五號到月球挖土,日本的隼鳥二號也從3億公裡外的「龍宮」小行星挖土回來了!
  • 500萬千米外的日本飛船相望地球,倒計時開始,6年飛行只為這一刻
    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一艘日本飛船一直在追趕地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以被看成是一艘採礦飛船,不光對小行星龍宮進行了採礦作業,還載著小行星礦物從3億千米外趕回,超高航天科技令人拍手稱絕,如果行的話,日本飛船的採礦過程可以拍成一部讓人著迷的科幻電影。
  • SpaceX載人飛船返回地球,一文讀懂十大細節
    你想想看,龍飛船在400公裡高度上以如此之快的速度運動,要想讓它穩穩降落在地球上將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這也是所有從太空返回地球的太空飛行器要經受的嚴峻考驗,尤其是載人返回,還是具有極高風險的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奔月球取土,而是發射隼鳥2奔3.5億公裡
    日本為何不奔赴月球取月土往返,而是發射隼鳥器2號採回3.5億公裡之外的小行星樣品,首先還要從日本的地緣政治關係說一下。大家也都知道,日本是西方政治集團中的一員,日本要開展航天探月計劃,從月球上取土只是重走一下美國阿波羅登月過程,驗證一下它的技術和設備所具有的航天探測能力,對於取回的月球樣品意義不大,因為他需要的月球樣品,美國有380多公斤,日本想搞科學實驗的話,美國會不遺餘力地送給他。
  • 俄飛船載3名太空人返回地球 系大流行病期間首個航天任務
    3名太空人在「聯盟MS-16」號飛船中。(NASA)  海外網10月22日電據俄羅斯航天集團消息,俄羅斯「聯盟MS-16」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0月22日10時54分在哈薩克斯坦傑茲卡茲甘市東南方向147公裡處著陸。
  • 無人飛船以13.4千米秒速來到70億千米外,即將造訪第二個小天體
    在上個世紀,美國專家提出了「一石二鳥」計策,讓飛船接近木星,既能探索木星,又能藉助引力彈弓效應來增加速度。所以,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都先後靠近過木星,速度增加了3~4千米每秒,擁有擺脫太陽引力的速度,那麼現在新視野號加速方法也是如此,2006年1月19日離開地球後,以極快速直奔火星而去,13個月後,新視野號接近了上十億公裡外木星,2007年2月28日,以230萬公裡距離飛越了木星,不僅獲得了多張木星高清照片,而且飛行速度增加了4千米每秒,將前往冥王星之旅整整縮短
  • 日本宣布喜訊:3億公裡外的「孩子」回到地球了
    圖文|科技故人今年的12月份註定要載入史冊,因為我國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已經成功的到月球「挖土」,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到地球以外的行星採挖資源,中國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前蘇聯)之後第三個達成此成就的國家值得一提的是,自從44年前最後一次登陸月球後,美國和俄羅斯目前已經沒有可再次登陸月球的探測器
  • 快要造訪地球了,日本飛船迎來重要變軌機動,切入近地軌道
    2020年11月對於我國航天而言,是一個不平凡的月份,是一個讓國人再次自豪的月份,嫦娥5號月球探測器的成功發射,成為了全世界熱議的話題,不少國外專家稱中國航天科技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幾乎可以和美國平起平坐了。
  • 激動時刻來了,日本飛船距離不足1千萬千米!地球在等待你的歸來
    幾乎所有的人造物都在遠離地球,旅行者1號以16.9995千米/秒向外飛,新視野號也在穿越八大行星之外的柯伊伯帶,只有隼鳥2號帶著小行星礦石正在返回地球,2020年11月10日實時數據顯示,隼鳥2號地球距離只有972萬千米,已經不足1千萬千米。最近,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推特上頻繁發布消息:隼鳥2號,地球在等待你的歸來!膠囊分離作業演練已經圓滿完成!
  • 俄飛船載太空人返回地球 系疫情期間首個航天任務
    3名太空人在「聯盟MS-16」號飛船中。(NASA)  海外網10月22日電 據俄羅斯航天集團消息,俄羅斯「聯盟MS-16」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0月22日10時54分在哈薩克斯坦傑茲卡茲甘市東南方向147公裡處著陸。由3名太空人組成的「63號遠徵隊」,在國際空間站執行了6個月的任務後順利返回地球。
  • 嫦娥五號剛拿到月球採樣,日本探測器帶著3億公裡外的碎石...
    6月23日,北鬥三號第55顆衛星順利入軌,中國人擁有了屬於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統。半年後的12月2日,嫦娥五號順利完成月球土壤採樣和封裝,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月球上採集資源。在中國之前,全球只有美國、前蘇聯做到了這一點。
  • 日本航天實力雄厚,為何不去月球,而發射隼鳥2奔3.5億公裡?
    前一段時間,在中國的嫦娥5號採集到月壤返回的同時,日本的隼鳥二號也從3億公裡外的「龍宮」小行星挖土回來了。 由此可見,日本的航天技術也非常強大,也已經能進行系外採樣了!但是為什麼日本要選擇將隼鳥二號送上小行星去採集巖石樣本,而不去月球上採集樣本呢?
  • 我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成功返回!
    自5月5日18時整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試驗船在軌飛行2天19小時,通過7次自主軌控將軌道抬升至遠地點為8000公裡左右的大橢圓軌道,制動後以超過每秒9公裡的再入速度返回,為返回艙創造了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再入的熱流條件;再入返回階段
  • 9月到了!72億公裡外新視野號即將傳完數據,近期或有新行動
    為了探索更遙遠的地外世界,尋找可能存在的外星文明,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宇航局(NASA)先後發射了五艘以核電池為動力的「遠航飛船」,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先驅者10號,先驅者11號,新視野號,它們的目標不僅僅是木星,土星,和冥王星,而是太陽系外的星際介質,研究那裡的空間環境,是否跟我們之前想像的不太一樣,事實證明,星際介質比我們認為的更加極端
  • 天問一號明年5月中旬登陸火星
    截至12月14日21時,天問一號探測器火星已在軌飛行144天,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飛行裡程約3.6億公裡,飛行狀態良好,正以每秒17.4公裡的對地速度飛向火星。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透露,按照預定計劃,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5月中旬著陸火星巡視探測。
  • 火星採樣返回計劃如何?重型運載火箭搞不搞?載人航天將有哪些進展...
    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目前狀態非常好,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如果按照預定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這之外,我們還規劃了三次行星探測任務,包括一次小行星的探測和取樣,一次火星的採樣返回,還有一次木星系環繞探測和行星穿越探測。
  • 5艘星際飛船正飛離太陽系,最遠已飛228億公裡,NASA要幹什麼?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宇航局(NASA)相繼發射了5艘星際飛船,它們都在飛離太陽系。然而,這些星際飛船攜帶著地球的位置和人類的信息,一些人擔心這會向宇宙暴露出地球,置人類於未知的危險之中。那麼,NASA到底想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