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三階九層訓練法

2021-02-23 中和國術館

楊氏太極拳習練的人不少,知曉其深入系統習練的人恐怕不多。鄭曼青(1901----1975)先生是幸運的。鄭先生出生於中醫世家,亦以中醫為業。他因治好了楊澄甫(1883----1936)夫人的疾病,而得楊先生的楊氏太極拳真傳。鄭先生是讀書人,他一邊學,一邊將楊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訓練方法記錄下來。筆者於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今整理之,以供後學者參考。

楊氏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階,每階三層,逐步訓練而成。

人 階 訓 練

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  

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能舒則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形為圓。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也不可。以舒筋之中指尖為止。此為人階第一層。

第二層  

自胯至踵之舒筋法:其理同上,其不同者,有輕重虛實之別。足為能載全身重量,與手之舉動輕便異。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家,亦聽便而已。唯練習太極拳者須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自胯至膝至踵具要鬆柔。其力量是在足心,而受於地。足要分虛實,手亦如此。其不同者,如右足實,左手要實,為一貫之動,反之亦然。違此道則為雙重。此為人階二層。

第三層  

自尾閭至頂舒筋法:其理同上。唯脊為多節之主骨。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脊之要柔可見矣。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閭中正,及頂頭懸耳。此為人階三層。

地 階 訓 練

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  

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為練氣之初基。丹田位於腹中,臍下一寸三分,近臍而去脊較遠。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末可量也。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牽強。初學沉氣不易,其法:肩稍沉,肘稍墜,則氣可引至胃脘,胸微陷(含胸),背微弓(拔背),則氣可沉至丹田矣。反此,心驟進即逆上,勢必聳肩掀肺,易出毛病。此為地階一層。

第二層  

氣達四肢:氣沉丹田之後,似可由心驅遣,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此即所謂:「聖人之息以踵」。復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具開。然後下可達乎湧泉,上可行乎勞宮,以至於中指尖。即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可以從事矣。此為地階二層。

第三層  

通三關:越尾閭達泥丸,此謂通三關,亦即河車倒運。然越尾閭最難。氣沉丹田,待功純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過尾閭,不可絲毫勉強,不然便落虛妄而致病。要慎之又慎,需證諸師友為妥。越過尾閭,復衝開夾脊,度玉枕,達泥丸,亦若是。此為入門,則駸駸近乎道矣。延年去病未事矣。此為地階三層。

天 階 訓 練

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  

聽勁:何謂聽,又謂能聽,須細審之。勁與力大異。秘傳謂勁由於筋,力由於骨,至哉言乎。近世學者,盲從至死,而終不知勁之為用,可謂浩嘆。勁之為勁,其由於筋至柔,有彈力耳。唯柔乃能與對手粘連相隨,能粘連則我之氣與彼之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變化,故曰聽。即拳論所謂彼動,我先動之機。此為天階一層。

第二層  

懂勁:懂勁與聽勁有其功夫上的深淺精粗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懂而後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淺入深矣。至於精粗難言矣。秘傳為彼微動,我聽而知之。然微動易測,未動難知。苟能與微動,聽而知之,其庶乎階級神明矣。曰:無他,其由於筋脈膜膈。其勁有四:曰防禦,曰潛藏,曰將發,曰撤擊。能收縮骨節曰筋,能循環血液曰脈。膜在肌肉間,裹筋與骨及臟腑皆有之。膈,肝膈也。氣由於筋,不失常態。知其欲防禦,由於脈。知其欲潛藏而生變化,由於膜。將充溢於表。知其將發秘也,由於膈。知其斂氣欲退而撤擊矣。此為動勁之極致。精矣至矣。此為天階二層。

第三層 

階級神明:此難言矣。拳論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再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此言甚奇。似視氣,尤若未足重耶。其實不然。氣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學者類多,捨近求遠,不知丹田積氣之妙用。氣尤風與水與雲之類。風與水與雲皆能積力。於天地之積氣一是。孟子所謂養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則塞乎天地間,即是也。風與水之積力易見,亦易知。唯雲與氣之積力難見,亦難知。有飛機後,始知黑雲中有雷電,觸之必成粉碎,無倖免也,可知矣。至積氣能載天地,更何論矣。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存乎其間。此之謂階級神明。此為天階三層。

此為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學者應循序漸進,拾級而上,登峰造極,無難矣。餘乃心三豐,宗嶽之心,竟二公未竟之志,興傳統國術。舍此未由,願學者共勉歟。

 

聲明:本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為「中和國術館」微信訂閱號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作者未知,如有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楊式太極拳如何發力吐勁(二)
    楊式太極拳如何發力吐勁(二)練習楊式太極接手有三種方法,你可以根據自已的條件進行選擇。  方法一:直接讓你的朋友或師哥們給你餵手。  要按照先輕後重,先慢後快,先簡後難的原則進行訓練。讓別人比盤架子快一倍的速度,用直拳向你餵手,你試著以楊式太極的身法、步法和手法來接,正接、反接隨便你,只要你方便、習慣就行,這個過程主要讓你體驗太極接手勁力技巧,習慣以比較快的方式運行抽絲勁。然後,餵手的人出手加重、速度加快,如果你都能準確接下用的話。就進入第三步,餵手的人以最快、最重的手法出手,直到你都能用太極抽絲勁接得下來,就算成功。最後,用直拳可以正常接手了。
  • 楊式太極拳張世昌師門2019年志
    1月9日   甘肅省楊式太極拳研究會2018年年終聯誼會。1月10日 2019陝西卓羿武術年終總結會。1月11日 陝西東方武術健身養生道研究會2018年會暨蘇州分會成立。1月22日2019全國自主經營武術道館高峰論壇暨陝西華夏少兒武術研究會年終總結會。
  • 【萬玉綱習拳體悟(38)】楊式太極拳85式傳統套路拳理溯源
    幼承嚴父真傳,繼承了乃父衣缽,習武悟性極高,尤其擅長太極大杆技術,武功卓絕。傳有《楊氏太極拳九要訣》等。九要訣包含全體大用訣、十三字行功訣、十三字用功訣、八字法訣、虛實訣、亂環訣、陰陽訣、十八在訣和五字經訣。這些拳訣系統的闡述了楊氏太極拳的勁法、勁點、勁勢和機勢及其習練方法。其中的《全體大用訣》更是精妙絕倫。
  • 楊氏太極拳三階九層訓練方法
    鄭先生是讀書人,他一邊學,一邊將楊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訓練方法記錄了下來。筆者於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今整理之,以供後學者參考。楊氏傳統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階,每階三層,逐步訓練而成。  人階訓練  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分三層。
  • 田兆麟的外甥、蚌埠楊式太極拳小架傳承者崇壽永
    崇壽永先生(1906——1981)原籍河北,田兆麟的親外甥,田兆麟得到楊健侯、楊少侯、楊澄甫父子三人親傳,對楊式各種練法均精通,一身兼諳楊式大、中、小拳架精粹。 崇壽永八歲起在杭州從舅父田兆麟學習楊式太極拳,經過十數年刻苦鍛鍊,深得楊式太極拳之精髓,尤精楊式小架太極拳。楊式小架太極拳是楊少侯所傳,由於楊少侯教授學生時不問對象,搭手即打。而其帶喜怒哀樂之神態,功淺者亦難依樣劃瓢,所以跟其學者,雖愛其技而能堅持下來者寥寥。
  • 楊式太極最強超豪華陣容,簡直了!
    (全國楊式太極峰會隆重舉行,名家雲集)        繼成功舉辦全國孫式太極拳峰會、陳式太極拳峰會、吳式太極拳峰會之後,全國楊式太極拳峰會於2017年5月19-22日在邯鄲隆重舉行,其間,正值全球楊氏太極拳文化節暨海峽兩岸交流大會同時召開,名家雲集,全球楊式太極拳愛好者匯集一堂,享受太極的幸福時光。
  • 濟南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趙興濤入選《中國武術名家人才資料庫》
    中國武協會員、中國武術六段、中國傳統楊式太極拳第七代傳承人、2012年當選為山東省武術運動協會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山東省傳統武術一級裁判員、山東省國家級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山東明之太極拳發展中心副主任、濟南市楊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
  • 傳統楊式太極37式及五十一劍丨楊向陽
    傳統楊式太極37式楊氏
  • 太極拳內功修煉指南
    太極拳的程序,一般有三種不同的進展階梯:第一種,學練過程中反覆體察神意氣和形的關係,由開始的不能進入到陰陽互孕;第二種,通過著熟,懂勁,階及神明來感悟;第三種,按照拳架(包括內功心法),拆手拆架,揉手的進展來進行。這三種一開始不能融合,但到最後,則必須都必須融進「階及神明」、「無形無相」、「無我無為」的境界中。
  • 楊式太極劍51勢 ——記華漕分會培訓紀實
    閔行太極拳協會受閔行區體育局委託,普及培訓楊式太極劍51勢傳統套路。分會領導張仁芳為了培訓工作,更是請來了太極少帥傅清泉導師(協會總教練)的入室弟子、楊式太極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閔行太極拳協會副會長兼副總教練曾龍老師為本期培訓班的主教練,另安排熊國慶與劉華龍兩位老師為輔助教練。
  • 楊家太極拳武學體系—太極長拳(馬偉煥)
    通過有三數年的恆心毅力去實踐,配合推手,器械等練習,才能靠近「太極拳經」所述理法,才能建立學習長拳的基礎,也可以說長拳是太極拳的延續,是延向較高的層次上去,各個別拳勢型式上和原太極拳架基本一致,主要區別是在演練中連綿不斷,氣勢渾厚,如長江大海之滔滔不絕。能練拳到此境界,意氣神內勁節節貫通。長拳將不求而得,換而言之,功到自然成。假若基礎還沒打好就躐級習太極長拳,恐有畫虎不成之敝。
  • 楊式太極拳的傳承和創新
    楊露禪在京城授拳之間,據傳某王府管家王蘭亭、富周等得繼其藝。與此一脈相關的拳藝傳承者,諸如府內派(蕭功卓)太極拳、李派(李瑞東)太極拳、猶龍派太極拳,以及流傳於臺灣的宗嶽門太極拳、劉培中的崑崙仙宗太極拳等等,百態紛呈,莫衷一是。 楊露禪有子三:長曰鳳侯、次曰班侯、三曰健侯,均承家學。
  • 中國.磐石永年太極拳社招生簡章(2016)
    磐石永年太極拳社下屬輔導站及拳館,常年舉辦傳統楊式太拳、劍、刀、推手等拳藝培訓班,歡迎太極拳愛好者加盟就學。旨在傳播太極文化,為全人類健康服務。現面向國內外公開招生,具體事宜如下:開設項目:傳統楊式太極拳、太極器械、太極實戰二、磐石永年太極拳社輔導站招生       拳社指定輔導站傳統楊式太極拳學習班均由磐石永年太極拳教練員任教。
  • 一口氣讀懂:楊式太極拳的傳承與創新
    楊露禪在京城授拳之間,據傳某王府管家王蘭亭、富周等得繼其藝。與此一脈相關的拳藝傳承者,諸如府內派(蕭功卓)太極拳、李派(李瑞東)太極拳、猶龍派太極拳,以及流傳於臺灣的宗嶽門太極拳、劉培中的崑崙仙宗太極拳等等,百態紛呈,莫衷一是。楊露禪有子三:長曰鳳侯、次曰班侯、三曰健侯,均承家學。長子楊錡,字鳳侯。生卒無考。
  • 楊式太極劍和太極刀
    楊式太極劍和楊式太極刀,是在楊式太極拳的補充、延伸和發展。屬楊式太極拳類型的短器械,它源於楊氏太極拳,因此,它的演練方法、基本要領以及風格,特點與楊氏太極拳基本相同,而又獨具特色,它古樸典雅,舒展流暢,與太極拳功架渾然一體。拳勢中含有劍或刀勢,劍、刀勢裡含有拳勢,比方說115式大架的「白蛇吐信」中就含有對應的劍勢,「玉女穿梭」中就含有對應的刀勢。
  • 「臂聖」張策融合楊式太極創「108式通背太極」
    張策自幼父親張錦奎習練家傳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又隨通背拳傳人王佔春(陳慶的弟子,河北良鄉縣北黃新莊人)學五行通背拳。王佔春年長張策十餘歲,但以王佔春師兄弟相稱。王、張相處九年,張策技藝精進,贏得通臂拳「臂聖」美譽。
  • 【乾貨】太極宗師楊振基練拳心法分享 瞬間開悟
    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嫡傳人 楊振基,我國著名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曾孫,太極拳宗師楊澄甫次子。
  • 寶雞太極培訓紀實(三十九)楊式太極拳88式演練
    (六)楊式太極拳的特點----舒服、得意、大方編者按:所謂太極拳流派的特點,一般是從行拳的外部動作概括出來的
  • 太極拳論(序)
    練拳基本原則,楊式太極行拳走架時、架勢不發力,必須符合王宗嶽太極拳論: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 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唯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 楊式太極拳大家崔毅士之女崔秀辰
    是楊式太極拳第四代傳人崔毅士之女。她幼承家學,8歲隨父學拳,聰明好學,練拳肯下功夫,深受其父喜愛與教誨,得崔毅士的薪火傳承,繼承了崔毅士楊式太極拳風範,在北京市太極圈裡,被稱為「崔大姐」。列入北京武術界「女三傑」之一,北京「女三傑」為孫式太極孫劍雲、通背大俠王俠林、楊式太極崔秀辰三人,均為武術名家之後。 崔秀辰1957年參加北京市武術觀摩表演,獲太極拳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