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習練的人不少,知曉其深入系統習練方法的人恐怕不多。鄭曼青(1901—1975)先生是幸運的。鄭先生出生於中醫世家,亦以中醫為業。他因治好了楊澄甫(1883—1936)夫人的疾病,而得楊先生的楊氏太極拳真傳。鄭先生是讀書人,他一邊學,一邊將楊先生所傳授的太極拳訓練方法記錄了下來。筆者於1961年在上海有幸抄得此文。今整理之,以供後學者參考。
楊氏傳統太極拳之訓練方法可分天、地、人三階,每階三層,逐步訓練而成。
人階訓練
人階為舒筋活血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自肩至腕之舒筋法:筋既能舒則自然活血,其法以舒腕為先,肘次之,肩又次之,毫不用力,由柔而漸進,皆以曲中求直,厥形為圓。曲既不宜,直亦不可,有缺陷有凹凸也不可。以舒筋至中指尖為止。此為人階第一層。
第二層自胯至踵之舒筋法:其理同上,其不同者,有輕重虛實之別。足為能載全身重量,與手之舉動輕便異。常人之足從不注意虛實。普通拳家,亦聽便而已。唯練習太極拳者,須將體重付於一足。兩足時互易之,又不許用力。自胯至膝至踵俱要鬆柔。其力量是在足心,而受於地。足要分虛實,手亦如此。其不同者,如右足實,左手要實,為一貫之動,反之亦然。違此道則為雙重。此為人階二層。
第三層自尾閭至頂舒筋法:其理同上。唯脊為多節之主骨。所謂柔腰百折若無骨,脊之要柔可見矣。脊柔筋使然。其要在尾閭中正,及頂頭懸耳。此為人階三層。
地階訓練
地階為開關達節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氣沉丹田:氣沉丹田為鍊氣之初基。丹田位於腹中,臍下一寸三分,近臍而去脊較遠。氣以細長靜慢為主,緩緩吸入丹田,與心相守,稍使逗留,久之漸能宿氣。日積月累,直養無害,末可量也。純任自然,不可有絲毫牽強。初學沉氣不易,其法:肩稍沉,肘稍墜,則氣可引至胃脘,胸微陷(含胸),背微弓,則氣可沉至丹田矣。反此,心驟進即逆上,勢必聳肩掀肺,易出毛病。此為地階一層。
第二層氣達四肢:氣沉丹田之後,似可由心驅遣,便使氣至胯至膝至踵。此即所謂:「聖人之息以踵」。復至肩至肘至腕,四肢關節俱開。然後下可達乎湧泉,上可行乎勞宮,以至於中指尖。即拳論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可以從事矣。此為地階二層。
第三層通三關:越尾閭達泥丸,此謂通三關,亦即河車倒運。然越尾閭為最難。氣沉丹田,待功純火候到,不期然而然,自然越過尾閭,不可絲毫勉強,不然便落虛妄而致病。要慎之又慎,須證諸師友為妥。越過尾閭,復衝開夾脊,度玉枕,達泥丸,亦若是。此為入門,則駸駸近乎道矣。延年祛病未事矣。此為地階三層。
天階訓練
天階為知覺作用之運動,分三層。
第一層聽勁:何謂聽,又謂能聽,須細審之。勁與力大異。秘傳謂勁由於筋,力由於骨,至哉言乎。近世學者,盲從至死,而終不知勁之為用,可為浩嘆。勁之為勁,氣由於筋致柔,有彈力耳。唯柔乃能與對手粘連相隨,能粘連則我之氣與彼之氣相接觸,欲測其氣之動靜變化,故曰聽。即拳論所謂彼微動,我先動之機。此為天階一層。
第二層懂勁:懂勁與聽勁有其功夫上的深淺精粗之別。彼微動,我可聽而得之。我先動,則懂而後能之。得機得勢在我不在彼,此乃由淺入深矣。至於精粗難言矣。秘傳為彼微動,我聽而知之。然微動易測,未動難知。苟能於未動,聽而知之,其庶乎階及神明矣。曰:無他,氣由於筋脈膜膈。其勁有四:曰防禦、曰潛藏、曰將發、曰撤擊。能收縮骨節曰筋,能循環血液曰脈。膜在肌肉間,裹筋與骨及臟腑皆有之。膈,肝膈也。氣由於筋,不失常態。知其欲防禦,由於脈。知其欲潛藏而生變化,由於膜。將充溢於表。知其將發秘也,由於膈。知其斂氣欲退而撤擊矣。此為懂勁之極致。精矣、至矣。此為天階二層。
第三層階及神明:此難言矣。拳論終之曰,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則無力。無氣則純剛。此言甚奇。似視氣,尤若未足重耶。其實不然。氣能得化境而進乎精神之作用。其所謂無力之力,神力也。目之所注,神之所到,氣已隨之。氣能運身,不待動心。而神可以挾氣而行,是為神力,亦可謂之神速。學者類多,捨近求遠,不知丹田積氣之妙用。氣尤風與水與雲之類。風與水與雲皆能有積力。於天地之積氣一是。孟子所謂養浩然正氣,至大至剛則塞乎天地間,即是也。風與水之積力易見,亦易知。唯雲與氣之積力難見,亦難知。有飛機後,始知黑雲中有雷電,觸之必成碎粉,無倖免也。可知矣。至積氣能載天地,更何論矣。神力神速,誠有雷電之意,存乎其間。此之謂階及神明。此為天階三層。
後記:
這是鄭曼青先生的著作裡的內容,先生把拳架的習練過程和方法及人體的結構變化都講明白了,鄭先生是名醫,得楊家拳真傳。
十年前下南洋尋師毛泰之先生,修習東方柔性正骨,證得太極拳之理原。再下陳家溝求教太極大師陳照森先生,解證東方柔性正骨之奧妙,兩法互參,才有今日之道法愚術。只求拔人疾苦,療人陳痾。無他。
今天把這篇文章轉出來,希望給東方柔性正骨人啟發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