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內功的三步功法

2021-03-05 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

taijiyunshui:微信版第一太極拳學習、交流平臺,感謝您的光臨與關注!

邯鄲市長興太極拳培訓中心歡迎您!

一、何為內功?內功修練包括哪些內容?

內功是相對於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要標誌的腿腳功夫而言的。太極拳所強調的是內功,是通過特殊的訓練使神、意、氣三者相互化合,形成一種氣勢,即內功或稱之內勁。

       在內功或內勁的理解上,要排險三種誤解:其一、不能把人身「三寶」精、氣、神或者稱之為神、意、氣的有機化合,看成是三種物質簡單相加,而是一種質的飛躍,有機化合,產生一種新的物質——能量流。也可以把它說成是生物電場;其二、不能認為三者的最終結合落實在力上,這容易形成拙力;其三、更不能把內功訓練的結果看成是對肌肉彈力訓練形成的腿腳功夫,那樣會失去太極拳的真諦,發揮不了內功的作用,最終落入旁門。

太極內功在修練過程中包括哪些內容呢:

(一)、練內功首先要懂理知法。太極拳近於道,遊於藝它取「易經」之理,名曰「太極」,又循陰陽之道、易變、變易之義為行功走架之法則。太極拳是道家拳,並融儒、釋思想為一爐。所以太極之理能圓融萬事萬物。諸子百家無所不包。太極拳經典拳譜更是字字誅璣,句句拳決。是太極內功修練的靈魂,指導思想。

(二)、放鬆是修練內功的基礎,是太極拳行功走架的基本要求。「一個『松』字,最為難能,如果真能松淨,餘者末事耳!」

(三)、依據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三步功法,太極拳也分三步功法即:「以身變手」、「以氣變手」、「以意變手」。

二、楊式太極拳為何強調內功訓練

 

       首先,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必須以內功修練為宗旨。從神、意、氣的有機結合上下功夫,不能走練腿腳功夫的外家拳路。

       其次,從楊家太極拳的發展實踐中看,自楊露禪宗師始,到楊班侯打遍京城贏得「楊無敵」之名,再到現在全國、全世界推廣太極拳健身,都是以內功取人,以內功服人,不摻雜任何與內功無關的任何招術。因此,才派生出吳、武、孫式內功太極拳,把內功太極拳推向高峰,成為體現中華傳統文化象徵的武術。離開內功,就不是太極拳。

       再次,從楊式傳承下來的套路來看,它保持著楊露禪宗師及其所傳弟子們的遺風,它走內不顯外、以意導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符合陰陽之道。它完全按照拳道學的總則。陰、陽修練。陰指內功修練,陽指形體呈現,內外結合方為太極,」

第四,就太極拳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來看,都有偏離散內功的現象,有異化的趨勢,應引起拳家們的重視,為使內功不失傳,使國之奇葩、瑰寶、國魂不失色,不丟魂,也應大聲疾呼:要強化太極內功的訓練!

三、如何練好太極內功

        有關太極拳的書笈很多,都談到內功,但內功是什麼?乃至如何才能練好內功?卻沒人說得清楚。我師父張才斌先生練拳四十多年,精鑽細研,可謂「十年盤一拳,十年練一功」,吸取道家的「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練神還虛」的功法,始得太極內功。

        俗語常言:「太極十年不出門」,師父總說,只要思想入道,通過他的教導和自身的努力,可在三、五年內步入太極殿堂。

(一)、第一步功法——「以身變手」

       道家在煉丹過程中有「百日築基」三年而成丹的說法。楊式太極拳在修練過程中的「以身變手」也是「築基功」。在「築基功」中,主要是以練「腰功」為主,時間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

        這裡指的「腰」,不是褲帶勒之處,而是腰肌上部兩個腎臟外邊的兩塊肌肉。通過對它的鍛鍊,強化腎臟功能,同時還可護展丹田氣勢(這是二步功所在鍛鍊的問題)。

      有關練腰的問題,在古典拳譜中有許多論述如:在《拳論》中有「主宰於腰」;《十三勢歌》裡有「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在《十三勢行動心解》中有「氣如車輪,腰似車軸」。

       這都說明,「腰功」在練拳中的重要性。近代一些太極拳著作中,也或多或少的談到了「腰」的重要性,但遺憾的是都沒有提出如何練腰。前輩們在如何傳授拳法拳功時說:「進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口授什麼?拳架練熟以後,第一步就是口授「腰功」。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把腰練出來,使內勁通過腰軸的旋轉,似離心力的傳導而貫注於四端,形於手指。這樣才能下真正起到恰似車輪的作用,把「腰功」貫穿到練拳和推手當中,效果可達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在練拳、推手中以腰為樞紐,不想手渾身都是手。練「以身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意念腰上手」。

(二)、第二步功法——「以氣變手」

       天為純陽清輕在上,地為純陰沉重在下,人與陰陽二氣為一體而居中。天、地、人三者都有其本身元氣。天元之氣是日、月、星互相作用的放出來的精華物質為真氣。地元之氣是水、火、風生息過程所產生的靈氣。人元之氣是精、氣、神也可以說是父母遺傳給的,賴以生存的元氣。

   

       太極拳的中層內功是「以氣變手」它主要練體內的「元氣」,拳架中手的各種活動,都要在「元氣」的支配下運動,元氣支配多少,四肢活動多少,過與不及都不是。練中層功夫除盤拳外,還應多練樁功,特別是數種太極抱球樁要多練,多體會只要把「元氣」練足了,體內其它氣也會盛強。

        從現代物理學觀點看,氣是一種帶有能量的物質,它實際就是一種生物電磁場。人體氣是有一定規律的,到一定年齡就會發現氣虛、氣短、氣滯——最終氣絕。在中醫看來氣比血更重要,因為萬物生於氣,並不生於血,人生病大多為氣的阻滯、不暢所致。中醫治病首先要調整氣運,和疏導氣路,氣通暢了,疾病自會痊癒。

      太極拳運動可以改善、優化內氣功能,因此也優化了肺臟呼吸功能。使人不斷地向健康發展。太極拳要求松、靜、輕、柔,打拳像在空氣中遊泳,從外邊看簡直是「優美的人體柔術」和「導引藝術」。練「以氣變手」功法時要:「不想手、丹田氣運手。」

(三)、第三步功法——「以意變手」

        太極拳的第三步內功是「以意變手」。即練「神」。人的精神活動與機體的精、氣、神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體。精氣神充足臟腑機能活動正常,人的精神、意識、知覺、運動就旺盛。反之,機能活動衰退,人的精神就會表現為萎靡不振。因此,精、氣、神可視為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三者之間又具有相互資生的關係。精充、氣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證,精虧、氣虛、神耗是衰老的原因。

       「以意變手」就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激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這是佔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收,令對方驚心動魂,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練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是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中重心。在推手中,正確的發揮內功「能量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採取的定點、定向人工爆破作業一樣,叫它什麼時候倒,往甚麼方向倒,全在我們意念掌握之中。練「以意變手」時要:「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

四、太極內功修練的認識問題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見,沒有什麼定論。有的說,太極內功即「以意運氣、以氣運身、內外相合、上下相隨。」還有的把這些要求與古典的「易」理相聯、以太極混圓,陰陽動靜、五行生剋、八卦周流等理論為內功,提出內意神行、外行內導、勁氣合神……總之是內修心意,外練筋骨。

      (一)太極拳的「三步功法」,只是修練太極內功的基本的程序,並非是太極內功的全部。整個太極的修練還應包括:

1、內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內三合」及「內外相合」。「內三和」就是太極拳「三步功法」的內容,通過有層次的、循序漸進的修練,拾階而上,實現心與意、意與氣、氣與力的有機結合,即高層次的神、意、氣的化合。「外三合」是保證「內三合」修練所要求的「身法步」,如「身法八要」、「身備五弓」、「三尖相照」都是為正確的修練內功對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2、放鬆是練好太極內功的基本前提條件,與松有關的身形問題——「三松三豎」即:松肩豎頸,配合虛領頂勁,神貫於頂的要求;松胯豎腰,配合豎腰立頂,保持上身中正安舒;松踝豎腿,配合源泉吻地,膝部放鬆前移。

        這「三松三豎」是在整體放鬆的同時,保持身形的不偏不依,中正安舒。也為外在的「上下相隨」打下基礎。從而做到,上身腰與兩臂相系;下身腰與兩腿相連,手隨身動,步隨身換,成為一個整體,一動無有不功,一靜無有不靜。

3、「五心相通」和「根蒂相連」是內氣,內勁的傳導方面提出的要求。所謂「五心」即兩手心,兩腳心和百會穴頭頂心。五者相通即氣遍周身不少滯,呼吸通靈無阻障,「根蒂」即指氣之「根」與氣之「蒂」,氣之「根」指蓄氣之所丹田,氣之「蒂」為呼吸之所鼻。「根蒂相連」即一氣貫穿。

       這兩句話一是說內氣流暢,一是說內氣傳導的形象比喻,使練功者不僅從內氣上練習呼吸,而且從身體形態上掌握運輸之路線。

(二)、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的理論探索

      這個問題可以說是楊式太極拳對太極拳理論的重大貢獻,也是與外家拳相區別的根本標誌。「太極不用手,用手非太極」,打拳不用手、不想手、忘掉手?那麼想什麼?用什麼去發勁打人發人呢?為什麼說「太極不用手」?用什麼?想什麼?只有不動手,才能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一動手,就是用力,用力即落入傍門。經過幾十年的驗證;為什麼說,只有不動手才是太極拳:

(1)只有不動手才能做到依人、隨人、從人。才能在沾、粘、連、隨中聽勁,才能知己知彼。

(2)只有不動手才能不用力,才是真的放鬆了,放鬆了體內氣血才能暢通無阻,才能做到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隨心所欲。

(3)只有不動手才能做到氣血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如前所述:「以身變手」不想手,渾身都是手,進手先進腰,退手先退腰,不想手,就是想腰動;「以氣變手」,不想手,丹田氣運手。不想手,想丹田;「以意變手」不想手,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不想手,要想胯與肘。這樣腰、丹田、胯、肘在湧泉,丹田內氣的旋轉帶動下螺旋式推動,而不是自己的妄動亂動。這樣不僅有利於保健養生,而且才能練出太極內功,產生一種新的能量流或稱之為「生物電場」。

       概括起來,在明師指導下,大約三至五年,可依據內功拳訣進一步的揣摩探討,必能功至縝密之境。拳訣曰:「心意指胯肘,勁源自上手,內部出虛線,意念領著貫」。

五、內功在推手、技擊方面有什麼作用

      太極拳最終是訓練神經和意念。太極碰撞講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後天的習慣性用力,使身體各部分都要練得虛靈、松靜、讓先天的無意之意即「元神」發揮作用,把這種潛在的功能發出來後,太極拳就不僅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氣化合生成一種新的物質,我們管它叫「能量流」的整體勁,這是佔絕對壓倒優勢的內勁。發勁時,如迅雷不及掩耳,一發即放,令對方驚心動魄,不知所措。

     「能量流」是體內神、意、氣化合的結果,它以先天神、意、氣為主,經過長期修煉而生。神意氣充足,體內五臟六腑,體外四肢百骸活動正常,精神、意識、知覺就旺盛。「能量流」的巨大能量,在意念的指導下,「無中生有」的,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被擊重心。

       從技擊的角度看,與對方接手,只要雙方一有手的接觸,必須讓對方感到摸不著,感到空,此時在「無中生有」中,手要輕輕地將自己的內氣灌入對方身體,一有攻意,對方砰然而出,手並不會觸及對方身胸,也不會使對方受傷,對方也不會有被衝撞疼痛的感覺,內功發人是靠神意驅使的一種氣勢,並不是用手去推搡或頂撞之類,意念一想就到,對方既沒有準備時間,也沒有躲閃時間,更沒有還手時間,內氣發放直透人的內臟,使人心驚膽顫。

       要想不用力,用神、意、氣摧毀對方重心,就要做到松靜自如,以靜制動。讓對方摸不著,有勁使不出來,對方兩手只能在圓體球皮上活動。而且我們要採取「逆來順受」、「捨己從人」,讓對方攻進來,我們要松而不懈,粘黏連隨,勁發一點,就像來復槍膛裡射出來的子彈,點點透其中心的功夫。

明天精彩繼續.

傳統楊氏太極拳班侯直系

● 官網:www.yunshuiwang.com

   或百度太極雲水網

● 太極拳招生,點擊本文左下 閱讀原文

邯鄲市長興太極拳培訓中心

鄧老師 電話(微信):135 0310 7065

孫老師 電話(微信):187 3106 0678

QQ :964044938 太極拳交流QQ群: 363232408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謝謝】

歡迎薦稿:964044938@qq.com

相關焦點

  • 楊氏內功太極拳練習的三步功法
    楊氏內功太極拳練習的三步功法       從字面上看,太極拳前加上「內功
  • 融入太極拳纏絲功法,一套《功力太極棒》,增長內功不用愁
    4節課,120分鐘,黃剛老師教你學會一套快速提升太極拳功力的太極棒!功法獨特,增長內功不用愁!太極棒外表平淡,其實鋒芒內藏,功法獨特,能助人修心養性,也能助習練者增長內功。它的修練要內勁走螺旋,外勁運纏絲。
  • 楊氏太極拳架勢、揉手內功
    太極拳的架子有養生和技擊之分。盤養生的架子練不出技擊功夫,盤技擊架子也不易達到養生的效果,必須根據練太極拳的目的,有所側重。養生架子側重於圓活舒暢,以意引導內氣圍繞自身三個完整的氣圈合規律地運轉並帶動身形的運動,使拳術的習練有益於內氣的增長,促進身體的健康。老拳譜上以「太極圖說」形象的解釋此種練法為「幹三連」,即強調太極拳練習中和諧統一的方面。
  • 論太極拳的內功與內勁
    內功這個詞真正出現其實是在清代了,在清代時把導引,服氣,鍊氣,內養等等統稱為內功。內功練習有三大要素,即調身,調息,調心。因此調身是內功練習的入門之法。調身的過程是主動運用意識與自己的身形結合起來的過程,可促進人體的氣血沿著正確的軌道運行。有利於精神的安寧和真氣的增長,使神意對形的控制調整變得更為靈敏。並可收到開關通竅的作用。在太極拳中調身就是我們常說的太極拳要領,虛領頂勁,含胸撥背,沉肩墜肘等等。許多初學者對於調身並不重視,認為這個太低級,往往稍加了解就不再關注。調身是內功練習的基礎,不調身就無法調息。
  • 傳統楊氏太極拳13式教學
    85式套路中的經典招式,如攬雀尾、單鞭、摟膝拗步(前進步)、倒攆猴(後撤步)、雲手(側行步),對於初學者或者表演都非常適合。      為滿足廣大傳統楊氏太極拳愛好者的要求,張鑽智老師將充分利用春節放假期間的機會,以簡易套路——傳統楊式太極拳十三式為範本,奉獻給
  • 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樁功,六步功法要訣
    二步功法 定步技擊樁功站,懶扎衣式貴當先。 兩腿前三後七擔,不丁不八是關鍵。 虛要騰挪實精貫,提神含胸意丹田。 靜中去求意念動,健身壯基增內功。 三步功法 技擊樁功虛實換,前弓後坐五行現。 兩手劃圈在胸前,不可凸凹與缺陷。
  • 太極內功不神秘
    ,那都是因為有的老師太保守,不肯傳授;有的人則是沒有內功,自己沒有體會,卻編出許多練法,有的多達數十種,真是誤己誤人。其實練習太極拳內功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麼神秘,我總結出來的太極拳內功修煉方法只有三個步驟。按照這個方法訓練,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
  • 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練習體悟
    如何通過練習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收到健身與增長功力的顯著效果呢?   在學會和掌握傳統楊式太極拳系列拳架,以及鬆柔纏絲太極拳和楊班侯老架太極拳基礎內功丹田貫氣法的基礎上,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驟進行傳統太極拳系列拳架的練習。
  • 臺灣太極拳名家陳德洋先生演練熊養和太極拳
    ,熊公幼時就隨父保衛鄉園,時稱「保鄉團」,十九歲擂臺冠軍,並有「阜寧一腿」的稱號;1930年,又向太極拳高手胡虎(後改名胡樸安)請益楊氏太極拳的練習與實戰,並與其摯友戴漢文先生一起接受胡的教導,並切磋大履、推手、散手及劍杆等技,這即是熊公能夠將楊氏之整套對練教學法傳諸後世的重要學習階段。
  • 楊氏太極拳24式拳譜及圖解和視頻
    1998年,為紀念鄧小平「太極拳好」題詞20周年,在天安門廣場組織進行了10000人的24式太極拳表演,場面蔚為壯觀。這說明太極拳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群眾喜愛。目前,國家已將太極拳列為全民健身計劃的重要內容。
  • 楊氏太極拳重大利好消息!
    國際楊氏太極拳協會成立於1995年,經過二十多年的沉澱,為傳統楊氏太極拳的教學程序, 星級考評,楊澄甫太極拳中心資格認證,註冊教練的考評制定標準,以及傳統楊氏太極拳發展的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奠定了基礎。
  • 怎樣才能更快提升太極拳功力?這位名師有妙招!功法相當奇特
    只需4節課,120分鐘,黃剛老師教你學會一套快速提升太極拳功力的太極棒!融入陳氏太極拳纏絲功法,功法獨特!太極棒外表平淡,其實鋒芒內藏,功法獨特,能助人修心養性,也能助習練者增長內功。它的修練要內勁走螺旋,外勁運纏絲。用擰、絞、卷、捋採、盤手等組合練習方法,結合樁功,能有效地活腰、松胯、鍛鍊下盤功力,更能直接促進太極推手,擒拿中所應用的指力、腕力、臂力、拿法、內勁的功力提升。2.
  • 全盤公開楊氏太極拳腳下「重心轉換」由淺入深的四步境界及其練法
    能把腳下的「重心轉換」練的從心所欲,太極拳之功自然大成。全盤公開楊式太極拳腳下「重心轉換」由淺入深的四步境界及其練法,其詳如下。三步、在二步境界的用前腳吸動重心的基礎上,再增加後腳與地面的摩擦力,用後腳的腳跟在地面上拖,如同趟泥犁地,後腳在泥土中前行、拖拉出一道溝之義,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趟泥步」。此時身背後的內勁,從足跟到兩肩頭如同拉著大褂後襟向下拉扯一樣,內勁從兩肩頭直達兩足跟,身形筆挺,周身一家,進如山移。此時腳下之勁已是大過手上之勁,如人站立船頭,手牽纜繩使船前行一般,全身上虛下實,穩如泰山。
  • 趙幼斌楊氏太極拳培訓班在渭南舉辦
    趙幼斌老師(右一)領拳作者 盧南8月9日至12日,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人趙幼斌老師應邀來渭南舉辦楊氏太極拳培訓班,旨在積極推廣和普及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加快全民健身體系建設。趙幼斌老師(左三)向學員講解動作要領據了解,此次參加培訓班的學員來自全國各地60餘名拳友。針對學員練拳的實際情況,培訓班以楊氏太極拳傳統套路85式為切入點,按楊氏太極拳的傳承、特點、拳理拳法、基本理論、每一個動作的基本要領循序漸進的進行講解,對習練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重點示範予以糾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 太極拳八法精華之-----捋
    楊氏的「重心自維持」的拳理被楊澄甫詮釋後,京城吳式太極拳家楊禹廷大師在研習教學實踐中明確太極拳重心,又進一步詳解拳的重心。以虛實分,左腿實,實足,右腿虛,虛淨,右腿實,實足,左腿虛,虛淨,確立「立柱式身形」的拳理拳法。從以上二位楊氏對穩定重心的重視和研究,並加以開拓重心理論發揚開去傳播國內外,令後人們扶額慶幸。太極拳極為關要的重心理論,得來全不費功夫。
  • 養身——太極拳
    像張三丰祖師名垂千古,楊氏三代在近代威顯武林,陳家溝也不乏繼往開來之人,這都是靠內勁功力顯名創派,提高知名度的。因此太極拳講究功夫與技巧,功力是技術的基礎,而技巧又是內勁功力發揮得恰到好處的保證。所以我們練習太極拳技擊,必須培植內勁功力。如果訓練內勁,達到具有隨心所欲的高強功力,加之配合以無極和太極的神奇技巧,便是所向披靡的拳技。
  • 太極拳「間架」如何建構?須知前輩所傳上乘功法"渾圓功"
    而太極拳作為內家拳優秀拳種,所有訓練離不開內氣和內功,楊式太極拳"渾圓功", 是太極拳特有的骨骼鍛鍊和保護內臟的功夫。何謂"渾圓"?太極前輩大師傳"雙魚太極圖"解:"蓋天地未分之前,曰太極。
  • 楊氏活步108式太極長拳的特點,邁步必跟,退步必撤
    楊家108式活步大架太極拳系楊露禪祖師所傳,經王蘭亭先生傳其把兄弟李瑞東,李瑞東傳張彬儒,張彬儒傳胡萊儀,胡萊儀傳王教福,王教福傳筆者師父石崇英教授。據說,由於王蘭亭與楊露禪祖師之子楊班侯宗師不合,所以一生沒有收徒,只是代師傳藝將楊家的功法、套路、技擊傳給李瑞東。
  • 定安拳社功法大綱
    門派功法大綱拳種/等級筋骨要術形意拳太極拳八卦掌通背拳少兒武術、外家拳心意六合拳1武術禮儀,體能築基初級三體式,五行樁,五行拳定式楊氏46式、吳氏太極108式手眼身法步訓練基礎功五步拳>推手、散手樁法單操手18式十二路譚腿五行拳3韋陀十二大勁五行連環拳楊氏
  • 趙幼斌老師楊氏太極拳85式完整演示
    七歲起隨父趙斌(1906-1999)習拳,趙斌是楊澄甫宗師之侄外孫,為楊氏太極拳第四代親族傳人,一代太極名宿。趙幼斌十六歲開始授拳,傳拳足跡遍及國內、港澳臺地區及二十多個國家,弟子、學生遍布世界各地。趙幼斌是世界太極拳網公布的太極拳十大家族中趙斌家族的掌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