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2021-01-11 騰訊網

謹以此文助力同道。因涉及作者隱私,部分指代均做匿名處理,如有不便,請諸君海涵。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第3篇日前返修已於昨日返修結束擇期發表。當前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免疫組庫測序,個體化醫療與基因編輯這三個方向交叉學科領域,屬於雜而不精的混子狀態,國外求學,因疫情回國。背景交代完畢,話不多說,現在開始講述下三篇論文的艱難搶發之路。

搶發這個詞,應該是一個令所有博士都藍瘦香菇、男默女淚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我想群內很多頂流985的博士/博後應該會很有感觸,有可能辛苦三載本意衝CNS主刊高峰的小夥伴都會折戟沉沙,被無情的編輯回復一句「創新度不夠,建議你前往XXX發表」後殘忍拒稿。心情的確是極其委屈和憤懣。

而我在第一次聽說到這個詞,就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挫折。第一篇《Nat. Med.》被搶發的時間節點在2015年08月中旬,尚處於美某實驗室的暑休期間,發送稿件給編輯的時候是美國時間08-17 08:44,為什麼記得這麼清楚,原因在於發稿後打算去吃隔日自己親手做的正在微波爐裡加熱的三層牛肉漢堡被隔壁印度摳腳阿三哥給霍霍了(對,我的心眼就是這麼小,動我三層漢堡者不共戴天!)心疼壞了!氣憤之餘嚮導師告狀,導師無奈默許組內成員前往他家晚上慶祝,所有費用報銷,哈哈,盛情之下豈能辜負?呵呵,開著導師沒有空調的破越野車前去最近沃爾瑪超市買晚上慶祝要用的牛排與輔料,一路哼著歌、帶著耳機六親不認的買完了所有食材,又伴隨著中午的燥熱回到了教授的二層小樓。

問候完Ann小盆友不到一分鐘就急匆匆的接到了一個電話,說是編輯有回稿,趕緊打開筆記本電腦,在經過30秒後的漫長等待中打開了E-mail,果然,樂極生悲!稿件裡的內容現在不記得了,反正大致的意思就是,他前幾天收到了來自瑞典的一份方向與內容大致類似的文章,創新度不夠,建議投下轄子刊《Nat. Med.》。

蠻失落的,一瞬間覺得既往300多日夜仿佛一瞬間變得不值得,Ann看到了我的失落與沮喪,遞來了一杯檸檬水,安慰了幾句,說是這個刊物也是很多人夢寐以求都無法企及的高度,然後就走了,雖然失望,但是我還是按耐住了悲傷,在6個小時內按規定流程提前走完撤稿-再投-確認。

時間已經到了下午3點,接待我的編輯是一位極其負責、熱情友好的美國籍華裔女士,原姓陳,第一時間就對我發來的稿件表示認可,這讓我的不愉快很快就煙消雲散,一陣寒暄過後問了關於這篇文章的幾個關鍵性問題,隨後要求在附件中提交了一些可供原創性證明之後,就結束了邀談。在談話結束後不到30min後Marry就到了,我們一起把整個課題組的飯都做了,席間告訴了我導這件事,我導卻興奮異常,一直手舞足蹈,一遍遍的重複確認,仿佛已經被錄取。當然我和我的同事當時都對文章前景表示悲觀的擔憂。

關於投稿與陳編輯交流的細節很多小夥伴都想知道,在這裡補充吧(懶得分段了),就按照時間軸進行展開吧。

先說投稿流程吧,這裡針對的是Nature主刊,因為我是先投的Nature因為創新度不足被編輯建議轉投了《Nat.Med.》,這裡不同於普刊SCI或者ESCI的期刊,Nature主刊會有專門的審核編輯助理對你所呈遞的Papar內容進行初審,審核側重點在於內容的新穎性與可讀性,例如圖表存在嚴重漏洞或者條帶嚴重達不到解析度等非一票否決內容通常都不會成為拒稿理由。一般而言,僅僅只是你的創新度不足以達不到要求或者一些Story存在結構偏失,只要不是太大的問題,內部編輯都會給你一個轉投建議,這個建議一般都是相當中肯和有用,當然這個建議並沒有走官網反饋,而是在E-mail中提前給你溝通的(這裡推薦Outlook郵箱,真的很安利,如不想申請多餘郵箱,小夥伴一定要留一個編輯易於跟你聯繫的方式),這一點也是我認為很貼心的存在。如果沒有,你可以索要,當然你的本子要過硬,否則真的不會有人理你。

有時候為了提高殘次品文章的送審率,你要將所有的預提交諮詢整合成一個給編輯的封面段,也算是達到你的誠意,在此之前多一封感謝信,畢竟編輯也是人嘛,適當的PMP(Pai MaPi,拍馬屁)大法是可以事半功倍的,你懂得。

關於你提交的稿件格式,一定要在投稿前修改好所有細節,包括間距、字號、方法標準化寫作、合理討論範式、引文序號,標準引文編碼等等等等,這裡都是基本投稿規定流程,不做細節展開,所謂國際性的子刊也只是個唬人的紙老虎罷了,只是比一般期刊付出更多努力罷了,當然人家傲嬌也有傲嬌的理由。值得一提的是,Nature系的所有期刊,都要求比較詳細的AcknowledgementsAuthorContributions這一點需認真寫作,否則編輯真的會鑽牛角尖的(你的通訊真的是二作嗎?三作是負責哪個方面的?諸如此類的問題)。SupplementaryInformation如果沒有必要就不要作為返修項了,遇到牛角尖的編輯,一樣會破砂鍋問到底的。

印象中另一個跟編輯爭論比較有意思的問題是所有圖表的配色。有人可能就要問了,編輯讓改就改唄,其實我想說的是,大家不覺得Nature的配色真的low到爆炸嗎?跟編輯犟到底的結果就是被評價為ill-judged,到最後還是乖乖的修改配色,其實真的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改完,前提是你是使用配色軟體是R包或Orig系列。頭鐵的小夥伴可以跟編輯討論下哪種顏色更好看哈,期待改變。

投稿成功率主要還是看編輯的喜好,但具體有多喜歡也只能看這篇稿件的反饋,畢竟人家編輯才是手握文章命運的最終決策人。拜一拜編輯吧

言歸正傳,時間走到08-20的上午,一早就來到了實驗室,所有人都對不明所以的我表示祝賀,一路懵逼,隨後老闆邀我到辦公室,後來我才得知文章已經同意過審,這也就意味著我幾乎沒有經過大幅修改就發表了,這幾乎不可思議,這也的確值得慶賀,下午的時候我向陳女士發送了一封感謝信,陳女士在回信提及了她對文章的欣賞,包括自己也是這個方向的審稿人,於是就很順利的接受了,作為Review,基本也就是一些細節問題,導師很高興,一群人當晚就去了酒吧放鬆去了,當然,你沒有看錯,導師掏的錢!哈哈哈。就在眾人第二天都遲到的時候我早早的來到實驗室,開始了反思,覺得為什麼會被搶發,問題出在哪?一度覺得自己閉門造車,不應該呀。中午的時候我跟導師聊了聊,導師打開電腦,一串密密麻麻的E-mail撞擊視覺神經,在一頓猛如虎的搜索中,找到了蛛絲馬跡,果然,導師的保密性太差了,當初投稿了一份關於本文的構想大綱在會議上,後來會議作廢,這個構想大綱成為了某個國家隊的「原創性」idea,畢竟無關緊要,最終的結果也足以令人羨慕,所以也就這過了吧。

轉眼到了2016年的十月份,霍普金斯這邊還是一如往年,唯一不同的是導師得到了一筆總價值59萬,約合人民幣300萬的NIH資助,導師瘋的像個小孩子。經費到帳和支取的事情也蠻算順利,新的一批師妹師弟也抵達戰場,值得一提的是這批師妹中的普遍水平都比較。。。怎麼說呢,一言難盡,當然上帝給你關上門就會開一扇窗,顏值那是頂級妥妥的,每周Re-Sleep Time都有很多小夥子拿著花、端著水在實驗樓下的L廣場等待著他們的意中人。有句話怎麼說來著,防火防盜防師妹,這句話一點沒錯。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一個叫塔娜米的24歲金髮碧眼的德法混血小師妹也參與了第二篇的文章寫作,負責圖形結果的最終格式修訂,由於課題是一個2年課題,不過由於和之前的項目高度重合,一些細胞系和實驗技術都是現成的,所以來講大概11個工作月就完成了NIH的規定任務,定稿時間是在項目計劃開展的第19個月中旬。在修稿-投稿的發表期間,由於師妹要參加獎學金的拼比,塔娜米就在某一次會議中未經許可就在PPT中引入了部分實驗結果,甚至都沒有馬賽克,也是夠實誠的。後來呢,順利成章拿到了獎學金,然而這就算是埋雷了。在第17個工作月時,我們的課題又一次被搶發,然而科研就是這樣,先發表者橫掃六合,後發表者一無所謂。導師看到這篇被搶發的文章,瞬間五雷轟頂,當下立即指示,趕緊投!

像上次一樣,無處發洩的怒火,望著眼淚汪汪的小師妹,哎,我也是很無奈啊。還能怎麼辦,導師自己親手招的師妹,含著淚也要把她送畢業呀!哎。所幸,最終也是如第一篇一樣,被得到讚揚後發到了子刊,而非主刊上。這也算是遺憾吧。

第3篇業已被錄,發了子刊,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被搶發,因為19年12月的時候我已經有了一個可愛的小姑娘,生活-工作的重心肯定是要往前世小情人身上傾斜滴,由於當時選題idea是在一次公開的會議中總結的,其實這時候拼的真的就是速度。然而,女兒不比paper更值得被關注嗎?哈哈哈

總結下發表文章被搶發的原因,其實無外乎三點,導師埋雷,師妹鐵坑,還有拖延懶癌,三步限制,所以也請大家多注意,科研本無捷徑,每一篇文章都凝結著諸位的心血,註定,被搶發是一件很有失敗感的事情,很有可能逼人退坑,僅以三個小故事得出教訓,請勿再趟雷!

已到飯點兒,諸君繼續!不定時更新!

相關焦點

  • 中國結登上《Nature》子刊!連發兩篇Nature後,華東師大再放大招!
    通往不同分子結和鏈節的最通用的途徑之一是基於環狀螺旋形支架,該支架將兩個或三個分子線纏繞在一起以產生鏈交叉。然而,長期的實踐表明,這些方法僅僅適用於構築非常簡單的分子結的結構,對於複雜的分子結,需要基於這兩種方法發展更高級的模式。目前分子結的合成策略主要集中在扭曲、摺疊和/或穿線的分子構建塊上。
  •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來自Nature子刊的最新發現 2020-05-08 1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那篇涉嫌「性別歧視」的Nature子刊撤稿了
    趣味答題領紅包 那篇涉嫌鼓勵女學生選男導師,搞「性別歧視」的Nature子刊撤稿了。的一封公開信中寫道:「這項研究放大了這樣的信息『避開女性導師,否則你的職業生涯將痛苦不堪』,這讓我深感沮喪。」 還有很多研究人員在Twitter表示,這一數據集被誤用了。主要體現在三點: 一是作者對於師生關係的定位,如根據共同作者的身份將導師和學生配對。
  • Science評Nature子刊綜述:解密新冠病毒致死原因
    Science評Nature子刊綜述:解密新冠病毒致死原因 2020-06-09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Nature 子刊新研究表明,聞氣味會長胖
    當你點開這篇文章時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圖片截自 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 發表的一篇研究顯示,嗅覺神經元能夠對脂肪儲存進行動態調節,不同的氣味會觸發不同的嗅覺神經元
  •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
    Nature子刊:北大劉穎/李川昀揭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調控線粒體應激反應和壽命 2020-09-21 0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19個神經元控制自動駕駛汽車,MIT等蟲腦啟發新研究登Nature子刊
    目前,該研究刊登在《自然-機器智能》子刊。將生物啟發神經網絡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深度神經網絡和其他方法眾所周知,當數據量足夠多時,深度監督模型會被訓練得很好,但目前的深度學習仍存在泛化性能不好和訓練效率不高的問題,研究人員一直在尋求構建智能模型的新方法。當前人們探求的方向總是更深的網絡,但這意味著更高的算力消耗。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Nature子刊深度:為什麼亞洲學者知名度不高?
    但是,從編輯的角度來看,我有點擔心中國同行審稿人的數量趕不上。根據我的經驗,在尋找來自中國的潛在同行評審者時,因為許多學者只有中文主頁,國外編輯或熱衷於合作的科學家很難找到和訪問。從科學家的角度來看,在線上變得更加可見將使來自世界其他地方的編輯和潛在合作者能夠發現並與中國研究人員更多地接觸,從而使後者在全球科學界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 Nature子刊:武大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原創 BioWorld BioWorld2020年6月8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穩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梁毅研究組等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 Nature子刊 | 強強聯合!郝朝運/金雙俠揭示胡椒為什麼是辣的
    從不同順序對三個可用的木蘭基因組進行進化分析,為木蘭的系統發育位置提供了證據。與大多數植物基因組相似,轉座因子(TEs)的主要類型是長末端重複(LTR)逆轉座子,佔基因組的40.55%,包括27.63%的LTR /Gypsy和9.95%的LTR / Copia逆向元件。這些TE在染色體上表現出明顯的隨機分布,並且與基因密度成反比。
  • Nature子刊:大腦學習也靠反向傳播?Hinton等用新一代反向傳播算法...
    反向傳播的發明者Geoffery Hinton發Nature子刊告訴我們:人腦中存在類似於反向傳播的神經機制,我用一種新算法類比出來了!「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什麼是反向傳播?  反向傳播全稱叫「誤差反向傳播」,英文Backpropagation,縮寫為BP算法。
  • 達仁這位90後博導:畢業後被直聘教授,曾一作發Nature子刊
    李東博士五年裡以一作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Nano Letters,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上發表SCI論文多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總計發表SCI論文17篇(總計影響因子147.247),其中一作論文8篇(總計影響因子89.682)。
  • 《Nature》子刊:納米粒子雷射器的革新可減少對生物組織的損傷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圖2圖解:功率變化的時候上轉換納米粒子在可調製摻雜濃度的以及自組裝的UCNPs在增益介質在聚苯乙烯微球作為微腔的條件下的發射特徵目前這一發現對人體生物學的應用非常重要, Dayong Jin教授說到,他是UTS生物醫學材料和器件研究所的主任:我認為這一發現在實現我們的夢想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Nature子刊: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腦科學頂刊導讀78期
    4,所有人都是直覺科學家:重新思考決策的統計解釋5,從失敗的行為改變中學習1,靈長類腦中抽象規則認知的產生期刊:nature這篇綜述中,作者描述了當前學界對靈長類動物對抽象規則的認知發生動態,以及支持抽象規則形成、維護、修訂和任務實現的分布式神經網絡的理解。
  • 《自然》子刊:去年4月太陽系一場0.1秒的「爆閃」,來源查清楚了
    《自然》子刊:去年4月太陽系一場0.1秒的「爆閃」,來源查清楚了  黃琨 • 2021-01-14 15:09:54 來源:前瞻網 E1733G1
  • Nature子刊:騰訊程式設計師立功了,讓頭禿元兇首次暴露真面目
    A*STAR研究所和騰訊AI Lab的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of human steroid 5α-reductase 2 with the anti-androgen drug finasteride 為題,發表在了 Nature 子刊
  • 果真頂刊專業戶:九月份6篇Nature子刊都用到了它!
    我們發現,具有更多微裂紋的子顆粒區域與更嚴重的表面退化有關。基於我們的實驗觀察和有限元建模,建立了表面化學和本體微觀結構之間相互調節的機制。這種表面-本體反應耦合效應對於下一代電池陰極材料的設計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