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誕生以來,火炮憑藉強大的戰場統治力一直被譽為「戰爭之神」。特別是在二戰期間,各國軍隊裝備的火炮綜合性能不斷提升,口徑記錄也不斷被刷新。其中,由美國研製的「小戴維」36英寸T1型大型臼炮,以914毫米口徑成為戰爭史上迄今為止口徑最大的野戰火炮。這款全重40噸的龐然大物僅僅是單枚炮彈就重達1.6噸。由於設計上的缺陷,這款火炮每發射一枚都需要間隔12小時。不僅如此,由於二戰接近尾聲,美軍為首的盟軍咋正面戰場已經完全佔據了優勢,原本用作攻擊大型永久工事的「小戴維」也沒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原子彈的問世,機動性差、射擊精度不高的「小戴維」很快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可以說,1944年作為二戰的轉折點,隨著盟軍全面反攻軸心國,美軍在歐洲戰場與德軍的碰撞,也是當時世界上兩支最強軍隊的較量。由於在戰爭前期消耗巨大,德軍已經完全失去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優勢,面對由鋪天蓋地的轟炸機組成的美軍空中打擊群,德軍根本無力抵抗。因此,從歐洲大陸到大西洋沿岸,德軍開始大量修築由眾多堅固工事構成的「大西洋堡壘」。這些巨型鋼筋混凝土防禦攻勢,其外牆厚度甚至達到了2.13米,足以抵禦重型航彈和大口徑艦炮的攻擊。美軍在經過評估後,決定迅速研發一款用於打擊這種巨型攻勢的攻城炮。
由於德軍的「大西洋堡壘」充分地和當地地形、山林環境融為一體,一般的直射型火炮根本無法達到徹底摧毀的效果。因此,美軍選擇研發具備曲射效果的大口徑迫擊炮。結果,這款被美軍暱稱為「小戴維」的T1型大型臼炮,其914毫米的口徑一舉超越此前德國研製的「多拉」巨炮(口徑為800毫米),成為全球口徑最大的火炮。甚至,其1.6噸重的炮彈比日本海軍巨艦「大和」號的460毫米艦炮炮彈還要重400公斤。此外,這款火炮的射程達到了9.7公裡,完全可以在遠距離對德軍工事進行毀滅性打擊。由於戰爭到了關鍵階段,整個「小戴維」的研發時間非常短,在很多方面還沒有完善的前提下就進行了試射。當然,除了操作複雜、後坐力大、射擊精度差等一些短板之外,這款火炮的威力依然讓美軍大吃一驚。據悉,為了進一步加強殺傷力,「小戴維」的專用炮彈戰鬥部裝藥量高達700公斤。在試射中,僅僅發射一發炮彈就轟平了一座小山,並且留下了深達十多米的彈坑。
眾所周知,以德制列車炮為代表的巨型火炮,由於整個發射平臺十分複雜,需要數百乃至上千人同時服務。以「小戴維」來說,過於笨重的短板讓其機動作戰能力大打折扣。僅僅是運輸方面,其炮管和基座等發射平臺都要由兩輛坦克運輸車分開運輸。不僅如此,為了抵消這款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強大後座力,美軍專門設計了重7噸、厚3米的基座。在發射之前,美軍工兵需要在發射地點事先挖出一個可以容納這個基座的深坑,隨後才能固定各個發射單元。由於工程量巨大,「小戴維」的發射準備時間長達12小時,並且需要藉助夜色隱蔽運輸。因此,按照美軍的設計標準,這款火炮每天只能發射14發炮彈,完全達不到預期的射速效果。
就在美軍依然對「小戴維」進行各種優化完善時,二戰形勢已經日益明朗。一方面,隨著美軍和蘇軍在東西兩線全面推進,德軍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堡壘」還沒有發揮出作用就失去了意義。另一方面,美軍在制定了登陸日本作戰計劃後,最初也希望藉助「小戴維」打擊太平洋諸島以及日本本土負隅頑抗的日軍。不過,隨著兩枚原子彈將廣島和長崎夷為平地,日本迅速投降。自此,在僅生產一門之後,「小戴維」後續研發項目就被迫中止。唯一一門成品火炮,也被送進了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