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外形最怪異的重型火炮,混凝土加固碉堡的剋星!

2020-12-22 瘋狂機械控

【瘋狂機械控第498期】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是戰場上最主要的殺傷性武器之一。飛彈時代來臨之前,火炮口徑即正義,於是各國武器專家紛紛推出口徑巨大、威力驚人的火炮。例如德國古斯塔夫列車炮(口徑800毫米)和大貝莎列車炮(口徑420毫米)、日本丸一大炮(口徑300毫米)、蘇聯「史達林之錘」(口徑203毫米)。這期我們就聊聊蘇聯的「史達林之錘」火炮。

203毫米榴彈炮M1931(也稱為B-4)是203毫米蘇聯高功率重型榴彈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斯塔夫卡戰略後備部隊指揮使用,被德國士兵稱為「史達林之錘」。由於使用了坦克履帶的自行式運輸裝置,B-4榴彈炮在火炮系統中是獨一無二的。

B-4榴彈炮是在布爾什維克工廠生產製造的。當時蘇聯政府引入了用於機械製造的字母編號,「布爾什維克」工廠的編號為「 B」,該工廠開發的產品命名為B-4,B-10等等。

1926年5月1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劃,會議還決定為蘇聯紅軍研製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彼爾姆兵工廠負責整個項目進度和研製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則由布爾什維克工廠提供。項目開始後,彼爾姆兵工廠和布爾什維克工廠拿出了四種火炮方案,最終 「15172工程」方案獲得批准,該方案採用輕型坦克的行走裝置。

火炮設計圖紙於1928年1月全部完成,可是後面的製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爾什維克工廠在製造過程發現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性能根本無法實現,另外相應的生產配套設施也跟不上。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也不看好這種火炮,數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徑火炮的生產,以便集中精力生產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儘管面臨著各種困難,203毫米火炮仍然在1930年11月組裝完成,並迅速投入試驗中。試驗工作進行了一年時間,期間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還是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於1931年6月開始裝備蘇聯紅軍。

剛開始,B-4榴彈炮是在布爾什維克工廠和巴裡卡迪工廠同時生產,B-4的技術圖紙因工廠不同而有所不同,工廠自己會修改圖紙,從而提高批量生產效率。結果是,儘管使用了B-4的通用名稱,但實際使用中的榴彈炮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火炮。直到1937年,圖紙才得以統一,當時各個零件和裝配體設計(當時已經在生產和試驗中進行過測試)的布局都發生了變化。

B-4榴彈炮有兩種型號,一種是帶炮口制動器的,另一種是不帶炮口制動器的。第一門原型B-4榴彈炮於1931年在布爾什維克工廠製造。射擊試驗在1931年7月至8月進行,目的是選擇適合B-4使用的炮彈。在1933年,B-4榴彈炮進行了廣泛的野戰和戰鬥測試,從1932年到1942年,一共製造了1011門B-4榴彈炮。

B-4榴彈炮誕生時,蘇聯工業化主要發力在農用車輛上,拖拉機履帶已成為蘇聯熟悉且司空見慣的零部件。當設計一種新型203毫米口徑武器系統時,該武器就安裝在拖拉機車廂上,可以進行有限的自推式移動。

履帶組件的特徵是後輪驅動鏈輪,前置的履帶惰輪和兩個履帶復位滾輪,四個車輪沿地面輔助履帶。滑架還包含炮管以及後坐力機構的升降功能,後膛是通過不連續的螺絲設計處理的。B-4榴彈炮與許多類似武器不同的是,無需任何特殊平臺即可直接從地面發射。

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相當明顯。

B-4榴彈炮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是蘇聯最早配備該系統的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雙重駐退復進系統的第一部分是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著大架上的滑軌滑動。當火炮射擊時,其底盤後段會向下調低姿態,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形成穩固的射擊平臺。

B-4榴彈炮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蘇聯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後者的彈頭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由於它的材質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彈頭的貫穿力。

炮彈彈體裝有厚重的彈殼,能承受貫穿時所受的衝擊力,彈體後端裝有4片鋼製彈翼,並以外筒包住。當炮彈衝出炮口後,外筒自動脫落,4片彈翼靠彈簧機構的作用自動跳開,使彈道能維持穩定,彈頭依照慣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

B-4榴彈炮具有液壓後座力緩衝裝置、液壓氣動換熱器和螺旋式後膛,炮彈是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是1分鐘1發,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組成員15人。

在二戰期間,B-4榴彈炮在打擊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具有高達60度的仰角和12種推進劑可供選擇,能夠通過最佳的彈道擊碎目標。

B-4榴彈炮具有單獨裝藥的推進劑,推進劑重量從3.24千克到15.5千克不等。B-4榴彈炮可以發射100公斤重的F-265(帶旋蓋)、F-625D高爆榴彈或G-620 / G-620T混凝土破壞彈,這樣徹底摧毀一座要塞需要大量的炮彈。

B-4榴彈炮關鍵在於增強強大武器的穩定性和強大的穿透能力。為此,決定放棄傳統的炮口制動器,將火炮放置在履帶式平臺上。帶有四輪託架的改進版本(B-4M)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

B-4榴彈炮整體笨重的特性限制其快速移動的能力。儘管可以進行有限的自推式移動,將其拆解成兩個較小的組件(仍然很重的組件)以便快速運輸,在短距離移動速度為每小時大約9英裡。最理想的搬運方式是拆解成六個較小的組件,但這是一個耗時且複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車輛幫助。

B-4榴彈炮有幾種衍生型號,他們保留了與原有設計相同的武器形式和功能。B-4M榴彈炮引入了四輪滑架,是B-4生產線的主要衍生型號。在德國服役時,B-4榴彈炮稱為20.3cm H 503/1(r),B-4M榴彈炮為20.3cm H 503/2(r)。

在蘇聯裝甲部隊全面進攻之前,B-4榴彈炮經常被用來攻擊關鍵位置。同時結合使用重型火箭炮和其他類型的間接火炮,蘇軍可以短時間摧毀德國的防禦工事,防止造成大量軍隊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損失。

B-4榴彈炮在戰後和冷戰時代仍然在服役。現代的版本去掉了履帶組件,保留了整體火力系統。對於蘇聯來說,B-4榴彈炮的產量比戰爭中任何其他重型火炮都要多。除了作為前線重型火炮的角色之外,蘇聯還經常將其安置在街上,用來摧毀德國佔領的建築物。

相關焦點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參考消息近日報導稱,俄羅斯南部軍區近日銷毀了一枚203毫米炮彈。
  • 二戰最費時費力的無用產物,德國豹式炮塔碉堡,雞肋般的武器
    二戰期間,為了將武器能力發揮到最大化,"廢物利用"一直都是各國軍隊戰鬥第一法則。除了財大氣粗的美國,其他的國家都希望將武器運用到最關鍵、最實用的地方中去。不過在這些"廢物利用"的武器當中,有一款武器卻一直被後世稱為雞肋。雖然在實戰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總體上依然是被外界稱為無用之物,它就是著名的豹式炮塔碉堡。
  • 二戰期間最大口徑的重炮,一炮可以打出一個單元樓那麼深的彈坑
    自火器時代來臨,大炮便一直是戰場上最強大的攻堅武器,而在1914年至1918年發生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更是大口徑火炮在陸地時的巔峰舞臺。這兩款巨炮的誕生,很快就成為了德軍的「攻堅雙臂」,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但我們今天的主題仍然不是這兩款重型火炮,真正的「殺手鐧」則是一款由美國製造的重型「迫擊炮」,它的名字叫做——利託爾·戈維特迫擊炮。
  • 二戰時期的步兵火炮與反坦克炮的區別解密二戰各個國家的經典火炮
    ,並且具備了曲射和平射能力,最大射程2.7公裡,其榴彈炮彈重量達到3.8公斤,其火炮倍徑達到11.5L,最小射擊距離為100米,在對步兵和輕型裝甲單位壓制,往往起到異常的精確打擊效果,該型火炮也是二戰時期日軍獨立混成旅團的常規裝備火力。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二戰威力最大的火炮,一炮洞穿十米厚混凝土防禦工事
    斯塔夫列車炮是二戰期間最恐怖的火炮,火炮在一戰和二戰中都被稱為戰爭鐵錘,是最主要的殺傷武器之一。古斯塔夫這個名字看上去是一個人,但是這個人並不有名,但是這門大炮的命名卻有其他的特殊意義,不過古斯塔夫列車炮被設計出來,並不是隨便就能用的。
  • 裝甲才是正義,美軍二戰T28/95超重型坦克始末
    請問哪臺坦克最符合這個設定? T28/95美國人或許是一直到二戰才從孤立主義政策中走出來,因此對陸軍的建設一直很拖沓,坦克也是一樣。早期奇葩的M2以及淪為偵察用的M3、M5斯圖亞特;車身布局奇特的M3 Lee;使用星型發動機導致車體像饅頭一樣高的謝爾曼;帶炮塔的M10、M18坦殲;美國二戰時期的坦克總是能讓人找出諸多與眾不同的槽點。
  • 密集火舌摧毀堅固碉堡!印軍被眼前一幕震住:中方單兵火力超美軍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近日公布了一款新型單兵裝備,這是一種類似於火箭筒的單兵重火力裝備,在實彈射擊當中通過密集火舌可以摧毀堅固的碉堡。這樣一種單兵重火力裝備的公布,使得印度邊境部隊被震撼,認為這樣的單兵火力已經超越了美軍。
  • 二戰美國小戴維重型迫擊炮,5個月造就的奇蹟,兩次準備上戰場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是二戰美國研發的重型火炮,它採用迫擊炮的工作模式,原計劃用於突破敵人堅固的防禦陣地,然而實戰的發展讓它沒有機會發揮作用,最終只能存放於阿伯丁博物館靜靜地生鏽。儘管如此,它短暫的一生仍然值得大書特書。
  • 二戰火炮巔峰:古斯塔夫巨炮一次「表演」,輕鬆毀掉一座城
    作者:Agvensome 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人對超級大炮都有一種特殊的迷戀。早在一戰,就有叱吒風雲的巴黎大炮。二戰,納粹更擁有了600毫米口徑的「卡爾」重型臼炮,還有家喻戶曉的800毫米口徑的「古斯塔夫」鐵道列車炮,其中後者名氣更大。
  • S-51自行火炮,蘇軍的超級史達林之錘,專業的德軍碉堡拆除機
    自行火炮是大兵團作戰重要的輔助力量,人們一直在追求自行火炮的高機動化、大威力化,S-51自行火炮就是二戰中蘇軍進行的一次技術嘗試,最終的成品破壞力驚人,遺憾的是沒能正式服役。S-51自行火炮為了粉碎一切障礙而生二戰前蘇軍雖然重視火炮部隊的建設,但是主要以拖曳式火炮為主,在自行火炮技術上起步較低
  • 火炮家族中的巨無霸——古斯塔夫巨炮
    為了攻擊堅固要塞,二戰德國製造了人類史上超級大炮——古斯塔夫巨炮.鐵道炮德文:Schwerer Gustav/Dora,英文:Heavy Gustav),又稱為德國800mm K (E)鐵道炮,是德國希特勒時期由克魯伯製造的超重型火炮。
  • 二戰蘇聯M-40重型榴彈炮,史達林的另一把「鐵錘」
    二戰時蘇軍奉行大炮兵主義,火炮就是力量,因此蘇軍在二戰中建立了最大規模的火炮部隊,其中甚至有口徑達到203毫米的B-4,它在戰爭中被士兵們稱為「史達林之錘」,具有無與倫比的破壞性。1938年2月,172號工廠和烏拉爾重型工程工廠得到研製新式203毫米榴彈炮的指令,其中172號工廠項目編號M-40。M-40的初步設計在當年8月提交到莫斯科,經過審議後獲批建造原型火炮試驗。首門樣炮在1939年11月初交付,隨後參與到實彈測試中去。
  • 二戰「最猛」重型榴彈炮,為何無用武之地?義大利真可愛
    一般網上一些介紹二戰兵器的文章,動不動就是言必稱「蘇德」,要麼就是「英美」,估計各位軍迷讀者都看爛了。不過今天小編就反其道而行之,跟大家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的「大殺器」——1935年式210毫米重型榴彈炮。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二戰美國拖曳式裝甲炮塔,移動的小型碉堡,可反坦克可防空
    在二戰期間,美國作為盟軍最大的武器生產工廠,同時也是最大的科研基地之一,除了積極研發常規武器裝備,也在跟隨新思路研製一些非常規的新式武器裝備,「拖曳裝甲旋轉炮塔」(MARC)就是其中一個。1943年年底,美國陸軍技術發展委員會提出了一種結合高射炮和反坦克炮的新技術要求,按照要求這種新的武器要把拖曳式的高射速火炮與運輸車結合,火炮要具備-5°~80°的俯仰角度,帶有防彈裝甲的炮塔要能360°旋轉,3名炮手全都在炮塔內操作,炮塔內有12發備用彈可隨時使用,整套火炮系統重量不超過3400千克。
  • 世界最強的超級火炮,第4款最霸道,光重量就高達1300噸
    1.德國的卡爾巨型臼炮:下圖中這款體型巨大,造型霸氣的武器來自二戰時期的德國,被命名為卡爾重型臼炮;它是德軍在二戰中最知名、威力最大、也是世界上至今為止口徑最大的臼炮;據記載,該武器口徑高達600毫米,其研發的目的就是要炸毀被譽為世界上最堅固的法國馬奇諾防線。
  • 德軍的重錘;詳解二戰德軍大口徑火炮陣地
    每個火炮陣地與火炮陣地之間相隔為30~50米,以炮兵連為例,德軍的炮兵連有四門火炮,這四門火炮的部署方式有多種,一種是直線式的部署;一種是錯列分布,類似於W形;還有一種是方形部署,就是四門火炮布置在正方形的四個角。然後炮兵連的指揮部位於炮兵陣地的後方,再就是牽引火炮的卡車和騾馬都在火炮陣地後方200米之外的地方,主要是為了防止遭到敵方的炮擊,畢竟敵方最想幹掉的就是炮兵陣地。
  • 二戰中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防空,打坦克,削碉堡,火炮中的全能俠
    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非德軍裝備的88毫米高炮莫屬。雖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徑高射炮,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無與倫比的反坦克能力。在二十年代末開始設計。
  • 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九七式81mm曲射步兵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主力火炮。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戰榴彈炮三八式150mm野戰榴彈炮是二戰期間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壓制射擊用途,裝備師團野炮兵部隊與獨立野炮兵聯隊,這種炮的性能也很過時,不過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產新式150mm炮費用較高,所以38式15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