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機械控第498期】火炮被稱為「戰爭之神」,是戰場上最主要的殺傷性武器之一。飛彈時代來臨之前,火炮口徑即正義,於是各國武器專家紛紛推出口徑巨大、威力驚人的火炮。例如德國古斯塔夫列車炮(口徑800毫米)和大貝莎列車炮(口徑420毫米)、日本丸一大炮(口徑300毫米)、蘇聯「史達林之錘」(口徑203毫米)。這期我們就聊聊蘇聯的「史達林之錘」火炮。
203毫米榴彈炮M1931(也稱為B-4)是203毫米蘇聯高功率重型榴彈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斯塔夫卡戰略後備部隊指揮使用,被德國士兵稱為「史達林之錘」。由於使用了坦克履帶的自行式運輸裝置,B-4榴彈炮在火炮系統中是獨一無二的。
B-4榴彈炮是在布爾什維克工廠生產製造的。當時蘇聯政府引入了用於機械製造的字母編號,「布爾什維克」工廠的編號為「 B」,該工廠開發的產品命名為B-4,B-10等等。
1926年5月17日,蘇聯國防人民委員會和炮兵總局召開擴大會議,批准了紅軍現役火炮改造計劃,會議還決定為蘇聯紅軍研製口徑為203毫米的攻堅火炮。彼爾姆兵工廠負責整個項目進度和研製火炮身管及炮瞄器材,炮架則由布爾什維克工廠提供。項目開始後,彼爾姆兵工廠和布爾什維克工廠拿出了四種火炮方案,最終 「15172工程」方案獲得批准,該方案採用輕型坦克的行走裝置。
火炮設計圖紙於1928年1月全部完成,可是後面的製造工作卻進展緩慢,因為布爾什維克工廠在製造過程發現原始方案中有諸多設計缺陷,性能根本無法實現,另外相應的生產配套設施也跟不上。炮兵總局局長庫利克也不看好這種火炮,數次下令停止203毫米口徑火炮的生產,以便集中精力生產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
儘管面臨著各種困難,203毫米火炮仍然在1930年11月組裝完成,並迅速投入試驗中。試驗工作進行了一年時間,期間設計局對火炮進行多達146處修改,但還是存在不少缺陷。在沒有完全消除隱患的情況下,該炮定型為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於1931年6月開始裝備蘇聯紅軍。
剛開始,B-4榴彈炮是在布爾什維克工廠和巴裡卡迪工廠同時生產,B-4的技術圖紙因工廠不同而有所不同,工廠自己會修改圖紙,從而提高批量生產效率。結果是,儘管使用了B-4的通用名稱,但實際使用中的榴彈炮實際上是兩種不同的火炮。直到1937年,圖紙才得以統一,當時各個零件和裝配體設計(當時已經在生產和試驗中進行過測試)的布局都發生了變化。
B-4榴彈炮有兩種型號,一種是帶炮口制動器的,另一種是不帶炮口制動器的。第一門原型B-4榴彈炮於1931年在布爾什維克工廠製造。射擊試驗在1931年7月至8月進行,目的是選擇適合B-4使用的炮彈。在1933年,B-4榴彈炮進行了廣泛的野戰和戰鬥測試,從1932年到1942年,一共製造了1011門B-4榴彈炮。
B-4榴彈炮誕生時,蘇聯工業化主要發力在農用車輛上,拖拉機履帶已成為蘇聯熟悉且司空見慣的零部件。當設計一種新型203毫米口徑武器系統時,該武器就安裝在拖拉機車廂上,可以進行有限的自推式移動。
履帶組件的特徵是後輪驅動鏈輪,前置的履帶惰輪和兩個履帶復位滾輪,四個車輪沿地面輔助履帶。滑架還包含炮管以及後坐力機構的升降功能,後膛是通過不連續的螺絲設計處理的。B-4榴彈炮與許多類似武器不同的是,無需任何特殊平臺即可直接從地面發射。
B-4榴彈炮具有良好的彈道性能和較高的射擊精度,總重達15.8噸。由於炮身重量太大,設計人員為它配裝了履帶式炮架,該炮架重11噸,採用重型履帶式拖拉機的底盤為火炮提供有限的機動能力。B-4榴彈炮炮架尾部裝有輔助輪用於牽引,牽引速度大約為15千米/小時,加裝履帶後機動性的提升相當明顯。
B-4榴彈炮採用特殊的雙重駐退復進系統,是蘇聯最早配備該系統的火炮,射擊時非常穩定。雙重駐退復進系統的第一部分是與普通火炮相同的炮身後坐裝置,第二部分則在火炮的炮床上,炮床可沿著大架上的滑軌滑動。當火炮射擊時,其底盤後段會向下調低姿態,同時將車尾駐鋤插入地面,形成穩固的射擊平臺。
B-4榴彈炮炮管長5087毫米,帶膛線部分身管長3981毫米,內膛膛線數達到64條,炮管重量達5.2噸。蘇聯為B-4榴彈炮準備了一系列彈藥,包括混凝土穿透彈和特殊的尾翼穩定炮彈等,後者的彈頭以鉻釩合金製造,長度達1米左右,由於它的材質密度非常高,能加大彈頭的貫穿力。
炮彈彈體裝有厚重的彈殼,能承受貫穿時所受的衝擊力,彈體後端裝有4片鋼製彈翼,並以外筒包住。當炮彈衝出炮口後,外筒自動脫落,4片彈翼靠彈簧機構的作用自動跳開,使彈道能維持穩定,彈頭依照慣性集中的原理,最大可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
B-4榴彈炮具有液壓後座力緩衝裝置、液壓氣動換熱器和螺旋式後膛,炮彈是分裝式彈藥,炮架左側裝有一小型起重機用於裝填彈藥,炮彈發射速率為前2分鐘1發,以後是1分鐘1發,射程17.5千米,炮口初速607米/秒,炮組成員15人。
在二戰期間,B-4榴彈炮在打擊混凝土加固的重型碉堡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具有高達60度的仰角和12種推進劑可供選擇,能夠通過最佳的彈道擊碎目標。
B-4榴彈炮具有單獨裝藥的推進劑,推進劑重量從3.24千克到15.5千克不等。B-4榴彈炮可以發射100公斤重的F-265(帶旋蓋)、F-625D高爆榴彈或G-620 / G-620T混凝土破壞彈,這樣徹底摧毀一座要塞需要大量的炮彈。
B-4榴彈炮關鍵在於增強強大武器的穩定性和強大的穿透能力。為此,決定放棄傳統的炮口制動器,將火炮放置在履帶式平臺上。帶有四輪託架的改進版本(B-4M)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出現。
B-4榴彈炮整體笨重的特性限制其快速移動的能力。儘管可以進行有限的自推式移動,將其拆解成兩個較小的組件(仍然很重的組件)以便快速運輸,在短距離移動速度為每小時大約9英裡。最理想的搬運方式是拆解成六個較小的組件,但這是一個耗時且複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車輛幫助。
B-4榴彈炮有幾種衍生型號,他們保留了與原有設計相同的武器形式和功能。B-4M榴彈炮引入了四輪滑架,是B-4生產線的主要衍生型號。在德國服役時,B-4榴彈炮稱為20.3cm H 503/1(r),B-4M榴彈炮為20.3cm H 503/2(r)。
在蘇聯裝甲部隊全面進攻之前,B-4榴彈炮經常被用來攻擊關鍵位置。同時結合使用重型火箭炮和其他類型的間接火炮,蘇軍可以短時間摧毀德國的防禦工事,防止造成大量軍隊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損失。
B-4榴彈炮在戰後和冷戰時代仍然在服役。現代的版本去掉了履帶組件,保留了整體火力系統。對於蘇聯來說,B-4榴彈炮的產量比戰爭中任何其他重型火炮都要多。除了作為前線重型火炮的角色之外,蘇聯還經常將其安置在街上,用來摧毀德國佔領的建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