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51自行火炮,蘇軍的超級史達林之錘,專業的德軍碉堡拆除機

2020-12-23 丹書戰史

自行火炮是大兵團作戰重要的輔助力量,人們一直在追求自行火炮的高機動化、大威力化,S-51自行火炮就是二戰中蘇軍進行的一次技術嘗試,最終的成品破壞力驚人,遺憾的是沒能正式服役。

S-51自行火炮

為了粉碎一切障礙而生

二戰前蘇軍雖然重視火炮部隊的建設,但是主要以拖曳式火炮為主,在自行火炮技術上起步較低,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才開發出第一款實用價值較高的SU-76,又當自行火炮又當坦克殲擊車,在這之前的SU-26等不過是一些應急措施。

有了成功的經驗,蘇軍又結合德軍三號突擊炮的經驗,開發出了SU-122等自行火炮,在戰鬥中取得不錯的戰果。這些裝備總算解決了蘇軍火炮自行化的問題,但是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火炮威力不足,尤其是蘇軍進入全面反攻的時候,德軍在防禦戰中修建的大量防禦陣地,包括各種堡壘和房屋建築物等,成為進攻蘇軍最頭疼的問題,軍隊需要大威力的火炮去粉碎這些設施。

SU-122自行火炮

蘇軍中並非沒有合適的大威力火炮,例如ML-20型152毫米火炮就是不錯的選擇,另外還有威力更大的203毫米B-4榴彈炮。B-4作為一種特殊重型武器,在攻城拔寨中毫無疑問是蘇軍的秘密武器,被德軍稱為「史達林之錘」,可是該炮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機動性不足,它自帶的拖拉機式底盤只能提供如步行般的短距離緩慢機動。

B-4榴彈炮

在戰爭中後期,蘇軍手中資源開始富餘,於是計劃用重型坦克底盤搭載B-4榴彈炮,提升B-4的機動性,建造重型自行火炮,S-51就是其中一個。

S-51自行火炮

1943年4月,蘇聯中央炮兵設計局提出一個大膽的計劃,將KV-1S重型坦克的底盤和B-4榴彈炮結合,鑑於軍隊對B-4和KV-1S這兩款裝備的高度評價,這個計劃受到許多人的支持。

KV-1S重型坦克

同年9月,S-51自行火炮項目正式開始,經過設計師們反覆的論證,第一輛原型車在次年2月問世,開啟了測試工作。

S-51選擇更加成熟的KV-1S底盤,故障率相對來說更低,取消了炮塔結構,火炮採用一個新設計的炮架,布置在車體的前部,底盤背部有供炮彈滑行的導軌樣結構,車體兩邊有仿製成員掉落的欄杆,尾部有人員上下的樓梯。

S-51線圖

原炮帶有一個小型的起重機,在S-51上取消了這個結構,改為車尾一個如戰艦炮彈供彈機的結構,炮彈通過這個裝置提升到背部的滑行導軌,再由人員輸送到炮膛內。S-51自身是不攜帶炮彈和發射藥的。

火炮兩側各設有一面巨大的炮盾,它的主要作用不是防禦,而是擋住射擊時巨大的炮口風暴,避免對車體上的部件造成損傷。

整套自行火炮重約50噸,為了提升行駛機動性,機動時炮組可以鬆開液壓管,讓炮管後退到車體中央位置,避免重心太靠前來個臉著地。

行軍狀態的S-51

1944年3月16日開始,樣車進行了幾天的機動測試,除了爬坡能力稍欠之外,其他方面還算滿意;24日進入火力測試階段。

火力測試總共發射了204發高爆榴彈和混凝土破壞彈,表現出的破壞力和原炮無二致,問題在於射擊時巨大的震動和風暴,在準備好之後,炮手們需要躲到幾十米之外,用一根長繩拉發,否則震個五臟俱裂簡直輕而易舉。這導致原本設計時快速裝填的優勢蕩然無存,又回歸到B-4那種幾分鐘打一發的射速。

S-51自行火炮

S-51項目的落敗

在樣車完成測試之後,S-51項目就下馬了,樣車上安裝的火炮也被拆解恢復到B-4的狀態。之所以放棄這個項目,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S-51本身的問題。因為結構布置的問題,導致自行火炮的重心較高,作戰時重心靠前,越野機動的時候容易出現側翻,這在道路交通並不好的蘇聯比較致命,這麼一個50噸的大傢伙側翻了,先不說造成什麼樣的損失,就算把它翻過來也不容易。

S-51自行火炮裝彈

S-51自身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精確度差。儘管射速方面不夠快,對於一款特種火炮來說還能接受,它真正的問題是負重機構強度不夠,火炮射擊時巨大的傳遞到底盤上,負重機構在炮彈還沒有出膛的時候就開始下沉,進而影響火炮,導致精確度不如B-4。

S-51自行火炮

其次就是蘇軍有了合適的自行火炮。1944年的蘇軍已經有了SU-152,這款搭載152毫米口徑的自行火炮既能曲射,也能直瞄射擊,把自行火炮、坦克殲擊車和突擊炮的任務都一力承擔了,關鍵是不管哪種任務,它都能很好地完成,偶爾一些特殊攻堅戰,也可以用B-4去解決。

SU-152自行火炮

如此一來S-51就成為可有可無的裝備,走向終結也是情理之中。不過S-51並非毫無成就,通過對它的設計,設計師積累了重型自行火炮的設計經驗,為戰後相關設備的研發打下了基礎。

相關焦點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炮兵是戰爭之神"這句話是蘇聯最高統帥史達林的名言,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的炮兵確實是令德國人聞風喪膽的存在:從各種自行式和牽引式火炮,再到著名的"喀秋莎"火箭炮……紅軍的炮兵部隊幾乎是戰神的化身,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能以猛烈的炮火,化解納粹德國的進攻。
  • 納粹德軍的噩夢:被譽為史達林鐵拳的蘇聯ISU-152自行反坦克炮
    1943年春,蘇聯逐漸取得了東線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不斷地對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然而在攻擊過程中進展並不順利,為了能夠有效摧毀德軍堅固的防禦工事及德軍最新研製成功的虎式重型坦克,蘇聯決定研發一款威力強大的大口逕自行火炮,該計劃被蘇聯命名為241項目。
  • 圖說:蘇聯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史達林之錘」並非官方外號
    如果要提起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很多人都會立刻脫口而出它的綽號——「史達林之錘」。然而似乎哪裡有些不對,這款1931年開始列裝蘇聯陸軍炮兵部隊的大殺器,它的蘇聯外號並不是這個。畢竟你說外號,一定要說人家自己起的嘛,就好比看到BM-13火箭炮,你不會叫它「史達林的管風琴」,而是會叫它「喀秋莎」。
  • 二戰德軍的野牛、黃蜂、蟋蟀再到野蜂,現代自行火炮的開山之作
    德國150毫米s.IG.33步兵炮是二戰德軍產量較大的步兵炮,德國從1933年到1945年,一直生產150毫米s.IG.33系列步兵炮。 150毫米s.IG.33步兵炮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其重量太重,達2噸重,作為德軍步兵團的直瞄火炮確實比較重,機動性成問題。
  • 蘇聯的ISU-152自行坦克炮,被稱為「史達林的鐵拳」
    二戰期間,德國的「虎」式坦克服役,讓蘇聯的鋼鐵洪流吃盡了苦頭,為了摧毀德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和「虎」式坦克,蘇軍決定發展威力巨大的自行火炮,但是因為SU-152自行火炮存在很多問題,於是蘇聯的坦克設計師們決定再設計一種新型IS坦克底盤的突擊炮,這個項目方案是「241項目」。
  • 蘇軍炮兵部隊到底有多強?柏林戰役一戰封神,徹底敲碎希特勒幻想
    正在向柏林推進的蘇軍SU-76M自行火炮部隊,這種自行火炮的用途很廣。蘇軍知道德軍在柏林有著堅固的防禦措施,所以其炮兵部隊為柏林戰役準備了415000門火炮,甚至還動用了一戰當中的老式火炮,而西北角對手德國只有9304門火炮,蘇軍炮兵的數量是德軍四倍之多,而德軍還面臨缺乏彈藥的困境4月16日早晨,蘇軍向困守柏林的德軍發動總攻,兩個方面軍的各種火炮和火箭炮進行火力齊射,在第一階段的半個小時內就發射了多達
  • 蘇聯步兵的戰地炮火支援,用各型坦克底盤改裝的SU76自行火炮
    而蘇聯則更是勤儉持家的典範,蘇軍當時對待這些退役武器,一般是先把炮塔拆下來,裝到邊境的築壘地帶上,充作要塞的永備火力點。比如說MS-1小型護衛坦克在退役之後,那炮塔就被拆下來裝到'史達林防線'和'莫洛託夫防線'上了。而留下MS-1小型護衛坦克的車體也沒浪費,直接被蘇聯人拉去改裝成自行火炮了。
  • 蘇軍的基輔之殤,數十萬蘇軍喋血基輔,慘遭德軍合圍殲滅
    基輔戰役是十分慘烈的,其結果是近七十萬的蘇軍官兵投降被俘。這是一場突然且充滿爭議的戰役,但是不能否認蘇軍確實是英勇抵抗了德軍,前線多個高級將領戰死沙場彈盡糧絕的官兵在沒有人指揮的條件下還是抵抗了三天,並且德軍的武器裝備和人數上都遠遠高於他們。
  • 二戰期間蘇軍慘敗於德軍,史達林下了一命令,犧牲幾萬人扭轉戰局
    二戰期間蘇軍慘敗於德軍,史達林下了一命令,犧牲幾萬人扭轉戰局 導語:打仗總會伴隨著犧牲,特別是一戰二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動輒就有數萬人陣亡在沙場上,但這些人的犧牲並不是白費的,他們付出的性命總會對戰局有一定的影響,一些英明的決策者,能夠通過合理的犧牲掌控整個大局,史達林就是其中一個。
  • 蘇軍砸爛「柏林之鎖」:柏林戰役中最慘烈的一場野戰
    從戰場態勢看,蘇聯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已推進到距柏林僅70千米的奧得河-尼斯河一線,反觀盟軍,其主力距離柏林尚有400千米之遙,況且自身後勤供應不力,很難保障進攻柏林所需物資。鑑於德軍會給盟軍造成巨大傷亡,盟軍統帥艾森豪在3月28日給蘇聯領導人史達林發去一封信,表示盟軍將不會進攻柏林。
  • 蜇人的蜜蜂——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為了能夠在炮兵裝備上壓制對方,除了傳統的牽引式火炮之外,蘇聯和納粹德國都裝備了各種數量龐大且性能不俗的自行火炮。而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二戰時德軍裝備的「野蜂」自行火炮。 「野蜂」自行火炮 其實早在「野蜂」自行火炮之前,德軍已經裝備過好幾款自行火炮了,但是這些自行火炮都或多或少存在性能上的不足
  • 一場因石油而爆發的戰役,德軍如何攻陷蘇軍的塞瓦斯託波爾要塞?
    1942年五月德軍這次選擇在羅馬尼亞國內的山地和蘇軍交戰,德軍使用了裝甲步兵航空隊結合的戰術在用了僅僅八天的時間殲滅了蘇聯軍隊的二十六個師團徹底打開了要塞的門戶整個要塞如同赤裸一般放在了德軍面前。這時的德軍將領曼施坦因還是上將軍銜他也很想憑著這次的勝利晉升元帥,他為了確保這次戰役一定能夠成功又調集了很多的火炮力量準備合圍蘇軍。
  • 曼施坦因封帥之戰!蘇德血戰塞瓦斯託波爾,打響克裡米亞半島戰役
    蘇軍拼命死守要塞,雙方逐個碉堡反覆進行爭奪,特別是穿著黑色水兵服的蘇聯海軍,陸戰的戰鬥力特別強悍,視死如歸,贏得了"黑色死亡"的稱號。當蘇德雙方在要塞激戰之時,蘇軍統帥部為了挽救克裡米亞的局勢,還調集了軍隊在半島東部的刻赤半島登陸。曼施坦因害怕蘇軍前後夾擊,不得不停止攻擊要塞,全力對付刻赤半島登陸的蘇軍。
  • 蘇芬之戰,史達林之錘與莫洛託夫雞尾酒燃燒彈
    前言:芬蘭軍隊在對面的丘陵構築了40多處火力點,有一半配備了75毫米炮,使得蘇軍久攻不下。連長馬赫波諾夫將一門B-4榴彈炮提前一天推進到了距離芬軍工事,僅250—350米的隱蔽工事內。火炮口徑不足的蘇軍根本就無法摧毀這些用高標號水泥修築的芬軍火力點。緊要關頭,蘇聯西北方面軍司令鐵木辛哥元帥向史達林申請調用了B-4榴彈炮。B-4榴彈炮,炮管長5米多,使用專用的混凝土穿透彈後,甚至可以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
  • 蘇德戰爭初期,蘇軍為何不用壓路機戰術抵抗德軍閃電戰?
    而德軍發明的閃電戰術也僅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發揮了作用,到莫斯科保衛戰時,德軍也感到閃電戰並不適合攻城戰鬥,並對蘇軍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和兵員補充感到威脅。 關於蘇軍的壓路機戰術,是建立在蘇軍坦克集團軍和機械化部隊基礎上的,而蘇軍坦克集團軍在莫斯科保衛戰中並沒成形,直到1942年春天,史達林才批准了朱可夫的建議,在20個計劃中批准了
  • 電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中,28名蘇軍真能抵擋步坦協同的德軍麼?
    在中央,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正在展開聲勢浩大的「颱風行動」:三個集團軍 、三個裝甲集群和空軍一個航空隊在內的190萬兵力,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和549架飛機,在廣闊的戰線上發起強大突擊。德軍在北翼的維亞濟馬和南翼的布良斯克成功完成一次漂亮的雙重圍殲戰,共俘虜50多萬蘇軍。
  • 二戰德國的火炮都是怪物嗎?德軍最強火炮和蘇聯最強要塞的對決
    北部的馬克西姆-高爾基要塞被首先成為行動目標,它的炮火射程有44千米,普通的德軍火炮根本奈何不了它。古斯塔夫火炮出場了,它發射了7.1噸的穿甲彈擊穿了蘇軍8米厚的裝甲層,引爆了整個島嶼的地下彈藥庫。這一毒招直接斷絕了蘇軍北部要塞群的彈藥補給。古斯塔夫火炮是可以在鐵軌上機動行走的,它沿著鐵路南下,轟擊「史達林要塞」。北部要塞的攻擊還沒停止,卡爾臼炮出場了。
  • 有史以來壓力最大的武器,二戰德國SPG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在二戰時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重要的機動重火力支援武器,德國最早意識到這類裝備在戰鬥中發揮的作用,二戰初期就積極研發,除了野牛系列自行火炮等著名的型號外,德國當時還有一款十分小眾的SPG自行火炮。SPG自行火炮法蘭西戰役中,德軍裝備的野牛自行火炮表現優異,堅定了德國繼續研究相關武器裝備的決心。不過擺在德國面前的問題是,德軍缺乏足夠的裝甲底盤用於改裝工作,於是大量繳獲的坦克底盤被用來進行改裝。
  • 師德長技以制德,效仿三號突擊炮而生,蘇聯SU-122自行火炮
    儘管這些單位的編制規模很小,但是他們在列寧格勒一帶的實戰表現仍舊出眾,蘇軍步兵很輕易的就在SU-122自行火炮的掩護下突破了德軍的防線,德軍所構築的工事也根本經不起SU-122自行火炮的雷霆一擊。至於德軍的反坦克火力?顯然也無法傷害到SU-122自行火炮,反倒是混編作戰的SU-76自行火炮被德軍消滅了一批。
  • 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但蘇軍仍然憑藉傷亡較大的部隊和德軍激戰烏克蘭。在1941年7月的戰鬥中,德軍被蘇軍阻擊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外圍地區,德軍夜間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計劃落空了。 上圖_ 基輔防禦戰役 就在蘇軍全力抵抗德軍進攻基輔的關鍵時刻,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向史達林建議,將蘇軍西南方向的部隊撤出基輔,集中兵力保衛莫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