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M-40重型榴彈炮,史達林的另一把「鐵錘」

2020-12-22 丹書戰史

二戰時蘇軍奉行大炮兵主義,火炮就是力量,因此蘇軍在二戰中建立了最大規模的火炮部隊,其中甚至有口徑達到203毫米的B-4,它在戰爭中被士兵們稱為「史達林之錘」,具有無與倫比的破壞性。其實當時蘇聯還存在另一款203毫米口徑大炮,那就是M-40,只是因為戰爭的爆發沒有來得及服役,該炮堪稱是另一把「史達林之錘」。

研製M-40的初衷是因為B-4太過笨重了,並且它的造價高昂,蘇軍高層在30年代後期得出一個結論,炮兵需要一種更加輕便的203毫米重炮,它能更大規模的服役,提升部隊的打擊能力。

1938年2月,172號工廠和烏拉爾重型工程工廠得到研製新式203毫米榴彈炮的指令,其中172號工廠項目編號M-40。M-40的初步設計在當年8月提交到莫斯科,經過審議後獲批建造原型火炮試驗。

首門樣炮在1939年11月初交付,隨後參與到實彈測試中去。該炮採用單軸拖曳式接結構,不過輪軸每一頭有3隻實心窄輪,可以由重型車輛拖曳行軍,不過行軍時需要將炮管退回,在炮架下方安裝額外的雙輪承受重量,以最大22千米的時速行軍;火炮沒有駐鋤,開式炮架上每一側設置了三塊鏟板,作戰時需要將它們砸入地下,這種設計的好處是能帶來更穩固的射擊姿態,缺點是炮兵不太容易把鏟板撬出來。火炮的後膛借鑑了152榴彈炮,炮身配有帶兩個平衡柱的平衡機構,另外在火炮測試工作中還進行了一些小改動。

M-40重型榴彈炮重約9噸,長6.65米,其中炮管長3.051米,火炮實際口徑203.4毫米,炮管俯仰角度在0°~75°之間,方向角度為左右各25°,炮彈為分裝式,配有不同型號的高爆彈和混凝土穿甲彈,各型彈藥的初速度和射程不同,其中最大初速度462米每秒,最大射程13185米,火炮採用7人炮組,使用小型吊車裝填炮彈,射速只有2~3分鐘一發。

對於如此口徑的M-40來說,它的威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試驗表明它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例如射擊時最好使用木質平臺墊在炮輪下,就像一戰時期的重炮一樣,否則它在以超過70°的仰角射擊時,會影響精度。設計師打算調整炮管膛線,讓炮彈更為平滑的出膛來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一款新研製的重炮而言,M-40的進程還算順利,出現的問題並非無法解決,如果給出足夠的時間,相信它很可能會出現在蘇軍的重炮序列裡,但是「巴巴羅薩」計劃的實施打亂了M-40的研製計劃,該項目被迫終止。

單就M-40這類重型榴彈炮而言,它在當時同類型火炮中具有自己的優勢,最明顯的就是它具備不拆解拖曳行軍的能力,這一點加強了火炮的部署靈活性,而且以蘇軍對待火炮的態度,該炮也具備大規模量產的可能,如果服役的話,數量至少會超過B-4,由此可以提升蘇軍的攻堅能力,甚至後期研製出搭載M-40火炮的自行榴彈炮也不是不可能,事實上蘇聯設計師確實進行過此類嘗試,不過這是後續的事情了。

但是也應該看到,M-40和B-4一樣屬於特殊的重炮,它不可能在全軍普及,而是當成一種特殊的攻城重炮使用,射程是它的最大缺點,部署不得當的話,容易遭到敵方炮兵的反擊。

相關焦點

  • 史達林之錘,前蘇聯B-4型203毫米重型榴彈炮,二戰最奇特的大炮
    根據俄軍新聞處的消息表示,這枚炮彈是在當今的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二戰時期的史達林格勒)被發現的,因此推測是二戰時期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時遺留的蘇制B-4型重型榴彈炮的炮彈,而B-4型榴彈炮是二戰時期蘇軍最為強大的牽引式榴彈炮,沒有之一。B-4型M1931式203毫米重型榴彈炮可以說是蘇聯紅軍使用過的外形最為怪異的一種重型火炮。
  • 圖說:蘇聯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史達林之錘」並非官方外號
    如果要提起B-4型203mm重型榴彈炮,很多人都會立刻脫口而出它的綽號——「史達林之錘」。然而似乎哪裡有些不對,這款1931年開始列裝蘇聯陸軍炮兵部隊的大殺器,它的蘇聯外號並不是這個。畢竟你說外號,一定要說人家自己起的嘛,就好比看到BM-13火箭炮,你不會叫它「史達林的管風琴」,而是會叫它「喀秋莎」。
  • 伏羅希洛夫重型炮兵拖拉機 拖著「史達林之錘」砸開柏林的大門
    昨天介紹了蘇聯早期炮兵拖拉機的發展歷史,在二戰中,蘇聯軍隊裝備的重型炮兵拖拉機可謂是立下汗馬功勞。1945年4月,蘇軍調集大量重型火炮參加到柏林戰役中,其中B-4「史達林之錘」203mm重型榴彈炮是最大的明星。
  • 二戰期間,外形最怪異的重型火炮,混凝土加固碉堡的剋星!
    例如德國古斯塔夫列車炮(口徑800毫米)和大貝莎列車炮(口徑420毫米)、日本丸一大炮(口徑300毫米)、蘇聯「史達林之錘」(口徑203毫米)。這期我們就聊聊蘇聯的「史達林之錘」火炮。203毫米榴彈炮M1931(也稱為B-4)是203毫米蘇聯高功率重型榴彈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斯塔夫卡戰略後備部隊指揮使用,被德國士兵稱為「史達林之錘」。
  • 84年前 蘇聯ANT-42重型轟炸機首飛成功 史達林為何要限制生產?
    以至於1939年蘇聯領導層一度考慮中止TB-7的研製計劃,就算裝備了蘇聯空軍之後,TB-7還在多次更換發動機型號。圖為ANT-42首架原型機(上)和1942年蘇聯空軍採用「冬夜」迷彩的Pe-8轟炸機(下)。最終,TB-7更換了米庫林AM-35V12液冷發動機。蘇聯方面計劃生產1000架這種重型轟炸機,用來對敵方縱深進行戰略轟炸。
  • 蘇聯的ISU-152自行坦克炮,被稱為「史達林的鐵拳」
    二戰期間,德國的「虎」式坦克服役,讓蘇聯的鋼鐵洪流吃盡了苦頭,為了摧毀德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和「虎」式坦克,蘇軍決定發展威力巨大的自行火炮,但是因為SU-152自行火炮存在很多問題,於是蘇聯的坦克設計師們決定再設計一種新型IS坦克底盤的突擊炮,這個項目方案是「241項目」。
  • 二戰「最猛」重型榴彈炮,為何無用武之地?義大利真可愛
    一般網上一些介紹二戰兵器的文章,動不動就是言必稱「蘇德」,要麼就是「英美」,估計各位軍迷讀者都看爛了。不過今天小編就反其道而行之,跟大家聊一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義大利的「大殺器」——1935年式210毫米重型榴彈炮。
  • 志願軍的武器:蘇聯152毫米榴彈炮,火炮太重需要用拖拉機牽引
    志願軍炮兵使用過的口徑超過150毫米(含150毫米)的重型火炮,除了美制155毫米榴彈炮和日制150毫米榴彈炮外,就是本期我們要講的蘇制152毫米榴彈炮(大家熟悉的「152神教」)了。1951年起,志願軍炮兵陸續接收進口自前蘇聯的火炮裝備,其中威力最大的身管火炮,便是ML-20型152毫米榴彈炮(又稱M1937式榴彈炮)。
  • 納粹德軍的噩夢:被譽為史達林鐵拳的蘇聯ISU-152自行反坦克炮
    1943年春,蘇聯逐漸取得了東線戰場的主動權,開始不斷地對德軍發起大規模反攻,然而在攻擊過程中進展並不順利,為了能夠有效摧毀德軍堅固的防禦工事及德軍最新研製成功的虎式重型坦克,蘇聯決定研發一款威力強大的大口逕自行火炮,該計劃被蘇聯命名為241項目。
  • 二戰十大坦克之十,炮口即正義的「史達林」—IS系列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全面入侵昔日的「盟友(兩家在打劫波蘭時)」蘇聯,二戰在歐洲戰場全面爆發到達頂峰。德軍精心準備之下的「巴巴羅薩計劃」在開戰之初進行的異常順利,猝不及防的蘇軍在三個被攻擊方向慘敗,在先後進行的明斯克戰役以及基輔兩場大規模戰役中蘇軍損失慘重幾乎是一敗塗地。
  • 二戰日本的97式120毫米短管榴彈炮試圖魔改97式坦克扭轉戰局
    說到二戰時期的自行火炮,實際上世界上第一個在實戰中使用自行火炮的國家是法國,早在一戰時期法國就設計出了聖沙蒙自行194毫米自行火炮,該型火炮參加一戰時期的大大小戰役,從一戰開始,德國也開始對重型火炮進行重點研製最終在二戰初期,誕生種類繁多的自行火炮和軌道炮,比如德國的600毫米Karl
  • 不被認可的傑作,蘇聯二戰中唯一的重型轟炸機,Pe-8轟炸機發展史
    B-29四引擎重型轟炸機說起美國的B-29四引擎重型轟炸機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那麼要說蘇聯在二戰期間的四引擎重型轟炸機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了,蘇聯在二戰期間僅有一款四引擎重型轟炸機,它就是Pe-8重型轟炸機還是二戰前蘇聯研製的。這款轟炸機曾經在二戰前期參與了對德國柏林的轟炸任務,該機與美國的B-29轟炸機戰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恐怕這也是Pe-8重型轟炸機不為人知的原因。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蘇聯Pe-8重型轟炸機的誕生之路以及最後的命運。
  • 二戰初期史達林為何看不起德國軍隊,原來是蘇聯真的太強大!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出兵500萬越過波蘇邊境突入蘇聯,對此,蘇聯人在事前一無所知。凌晨3點,睡夢中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被秘書叫醒,蘇軍將領通過電話向他報告說:「德國轟炸機正在轟炸我們的城市。」史達林被驚醒了。難道史達林對德國人的進攻之前毫無察覺嗎?不是的。
  • 通過《租借法案》來到蘇聯的美英重型卡車 鮮為人知卻作用重大
    曾經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介紹過,通過《租借法案》盟國為蘇聯提供的各種卡車,為取得二戰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知道,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重型卡車以同樣的方式來到蘇聯,主要執行特殊任務——將受損的車輛拖離戰場,或者沿公路運送坦克。
  • 蘇芬之戰,史達林之錘與莫洛託夫雞尾酒燃燒彈
    前言:芬蘭軍隊在對面的丘陵構築了40多處火力點,有一半配備了75毫米炮,使得蘇軍久攻不下。連長馬赫波諾夫將一門B-4榴彈炮提前一天推進到了距離芬軍工事,僅250—350米的隱蔽工事內。緊要關頭,蘇聯西北方面軍司令鐵木辛哥元帥向史達林申請調用了B-4榴彈炮。B-4榴彈炮,炮管長5米多,使用專用的混凝土穿透彈後,甚至可以貫穿4米厚的強化混凝土工事。該炮的全稱是蘇聯B-4型M1931式203毫米榴彈炮,它有一個著名的外號「史達林之錘」,在隨後的二戰中逐漸成為了蘇聯紅軍最可怕的支援火炮之一。
  • 二戰後蘇聯第一款輪式裝甲車BTR-40: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
    :薩沙的兵器圖譜第189期今天主角是BTR-40裝甲車。BTR-40裝甲車的設計源於二戰時期1944年。當時蘇軍大量使用卡車運輸士兵,但卡車沒有裝甲防禦,在前線運動極為危險。對於蘇聯潛在敵北約,境內有無數大大小小的河流,BTR-40顯然不合格。所以,60年代它就被更先進的BTR-60裝甲車取代。
  • 二戰中蘇聯的王者重坦——IS-2重型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陸軍是唯一能夠和納粹德軍鐵騎相互抗衡而不落下風的軍隊,這完全得益於蘇聯紅軍那強悍的作戰能力以及蘇聯陸軍中強悍的坦克部隊,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二戰蘇聯坦克部隊中的一款主力坦克——IS-2重型坦克。
  • 擁有5個炮塔、堪稱陸地巡洋艦的蘇聯坦克——T-35重型坦克
    FCM-2C重型坦克另一方面,受到「陸地巡洋艦」的觀念、軍艦旋轉多炮塔以及一戰塹壕戰的影響,法國在一戰末期就開發了FCM-2C重型坦克這一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多炮塔+旋轉炮塔重型坦克,無論是出於實際戰場需要,還是應對未來的威脅,蘇聯認為自己也需要一款擁有多炮塔和強大突擊能力的重型坦克。
  • 蘇聯戰前研發的重型坦克,在戰爭中立下大功的KV-1重型坦克
    如果真的要說起第一款堪用的重型坦克,還得是看向蘇聯的KV-1重型坦克,一款在蘇德戰爭初期打的德軍懷疑人生的重型坦克。一、被帶歪的蘇聯重坦如果說起蘇聯的重型坦克,其實早期蘇聯也沒比英法好到哪去,畢竟坦克的最初發展就是在英法,蘇聯發展坦克也是先以英法兩國的坦克為參考模板。
  • 二戰蘇聯270號命令有多殘忍?史達林:後退一步,軍官就地處決!
    大家都知道,蘇聯為二戰的勝利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戰爭向來都是你死我活,面對生離死別,人性體現地淋漓盡致。每每看到蘇聯在二戰前的所作所為,很多人都會提到史達林的大清洗運動,這場清洗對蘇軍的影響是驚人的。 清洗運動中,有數百名少將、中將、上將、大將等軍方高級軍官被處決,尤其是圖哈切夫斯基被殺實在太可惜,他是蘇聯最早的五名元帥之一、最為傑出的軍事戰略學家,有「紅色拿破崙」之稱。如此多軍官遭清洗,也是在戰爭初期蘇聯在德軍進攻下潰不成軍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