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啟動巴巴羅薩計劃,出兵500萬越過波蘇邊境突入蘇聯,對此,蘇聯人在事前一無所知。
凌晨3點,睡夢中的蘇聯領導人史達林被秘書叫醒,蘇軍將領通過電話向他報告說:「德國轟炸機正在轟炸我們的城市。」史達林被驚醒了。
難道史達林對德國人的進攻之前毫無察覺嗎?不是的。
很多關於二戰的文獻資料,都記載說,邱吉爾事前曾向史達林發出警告,說希特勒準備在1941年6月對蘇聯發動突然進攻。
1941年5月12日,蘇聯間諜、納粹軍官理察·佐爾格也向莫斯科報告希特勒準備進攻蘇聯。
但是蘇聯不但沒有絲毫動作,還加大了對德國雪中送炭式的生鐵、棉花、糧食、錳和硫磺等戰略物資出口。
對於德國飛機頻繁地越境偵察的行為,史達林也下令邊境部隊不得先開第一槍。
而且蘇聯國內的報刊、電臺接到了最高蘇維埃的通知,不得發布破壞蘇、德兩國友好的文章。
更有甚者,蘇聯在開戰前一個月,還關閉了德國佔領國挪威、比利時、希臘等國的外交使館,驅逐了他們在蘇聯的外交代表。
史達林並沒有低估德國,一直在積極進行戰爭準備。經常內部會議上提醒大家提高對德國的警惕。
史達林在1934年的蘇共十七大上就發表過這樣一段重要講話:
「法西斯主義在德國取得勝利,復仇思想佔了上風,使歐洲的關係尖銳化了;日本和德國退出國際聯盟,更加推動了軍備的擴充和帝國主義戰爭的準備。」
但是史達林並不害怕德國,因為他非常自信。他的自信來自於以下幾個方面:
軍隊強大
史達林通過大清洗掃除了反對他的異己,特別是蘇軍中的高級將領,接任的將領對史達林軍隊忠誠,一支忠誠的軍隊戰鬥力是非常強大的,是不可戰勝的。
其實蘇軍一直在積極備戰,在戰前,蘇聯廢除了原來的民兵師,蘇軍迅速擴大到120個師,蘇軍600萬兵力,還有數量驚人的也不用部隊。
蘇軍當時還裝備以後2000萬架飛機,組建了10個軍的機械化部隊,坦克總數超過1.萬輛,加上其它坦克部隊,蘇軍的坦克數量是德軍坦克的2倍,(戰爭爆發前兩個月,被德軍摧毀的坦克就有1.9萬輛)。
工業強大
史達林鞏固政權後,工業建設步入正軌,重工業迅猛發展,成效顯著。以鋼產量為例,沙俄時期1913不安全國鋼產量為413萬噸;到了1940年,蘇聯鋼產量猛增到1832萬噸。
重工業的飛速發展,帶動了蘇聯軍工製造業的快速成長。
如果蘇聯沒有雄厚的重工業基礎,蘇聯就不可能跟納粹德國打幾年持久戰。
正是因為蘇聯工業建設戰果輝煌,蘇聯國力空前提高,史達林才有恃無恐,非常自信。他覺得希特勒對蘇聯的實力不會一無所知,不敢貿然入侵。
其實希特勒真的低估了蘇聯的經濟實力,戰爭打響之後,德軍深入蘇聯領土後才發現,在自己的地圖上沒有標記的蘇聯的城市和工業設施就有1200處。
條約後盾
德國在發動二戰前,跟蘇聯秘密籤訂了有效期為10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商定德國向波蘭進攻時,蘇聯進行配合,然後兩國瓜分波蘭。
在史達林看來,希特勒之所以跟史達林籤訂這個條約,就是認為德國實力有限,短時間內沒有能力、至少是一時半刻沒有能力跟蘇聯開戰,才會讓蘇聯在波蘭分到一杯羹。
而且希特勒還是個重合同、守信用的主,履行了條約義務,讓蘇聯如願以償,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和波蘭的大片領土。
氣候判斷
誰都知道,蘇聯冬季嚴寒不適合大兵團作戰。
史達林因此認為,即使希特勒向蘇聯發動進攻,再著急也要在春季。
因為蘇聯國土廣袤、幅員遼闊,秋天發動進攻,戰爭不會很快結束,肯定會拖到冬天,對德軍不利。
既然當時1941年春季已經過去,德國人再早也要在1942年春天進攻,到那時候,蘇軍再作備戰也不遲。
東部無憂
史達林最怕的是兩線作戰,也就是說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日本在遠東地區弄出么蛾子,對蘇聯落井下石。
所以史達林未雨綢繆,高瞻遠矚,在1941年4月13日,跟日本籤訂了在戰爭中相互保證中立的《蘇日互不侵犯條約》。
這就解除了未來蘇德開戰時蘇聯兩面受敵的後顧之憂,可以在德軍入侵的時候專心致志反抗入侵,所以史達林鎮定自若。
總而言之,蘇德戰爭爆發之所以出乎史達林意料,不是史達林輕敵,是希特勒太狂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