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國小戴維重型迫擊炮,5個月造就的奇蹟,兩次準備上戰場

2020-12-16 丹書戰史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是二戰美國研發的重型火炮,它採用迫擊炮的工作模式,原計劃用於突破敵人堅固的防禦陣地,然而實戰的發展讓它沒有機會發揮作用,最終只能存放於阿伯丁博物館靜靜地生鏽。儘管如此,它短暫的一生仍然值得大書特書。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用重炮砸爛德軍的鋼筋混凝土防線

當盟軍準備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時候,各種情報顯示德軍在大西洋沿岸,以及萊茵河一線,修建了多條鋼筋混凝土的堅固防線。以齊格菲防線為例,它不僅布滿了地雷場、反坦克壕溝、龍牙、地雷場等,計劃中還有許多的鋼筋混凝土重型堡壘。

盟軍認為要想突破德軍的防線,以手頭現有的武器裝備,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和難以接受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裡德軍完全有時間完成集結,從而影響整個戰局的態勢。

齊格菲防線

為了不讓這種情況出現,美軍開始研製重型火炮,按照設想這種火炮不僅要有破壞力,還要能夠快速的組裝拆解,要在天黑時分進入預設陣地並完成組裝,向最遠6~7千米外的目標發起致命攻擊,然後在天亮前拆解火炮撤出陣地,躲避敵人可能發起的空中反擊。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1945年5月,製造公司收到軍隊的訂單合同,並要求他們在6個月時間內完成設計,雖然美國相關企業在大口徑艦炮方面有設計建造經驗,但是對於如此級別的陸地用重炮卻沒有嘗試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為了滿足軍隊的需求,如果設計身管火炮恐怕來不及了,就算設計完成,建造巨型炮管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設計師最終將目光放在膛壓更低的迫擊炮結構上。

在1944年10月,也就是收到合同後5個月,公司就完成了設計。該炮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一個36英寸(914毫米)口徑的巨型炮管,另一個是長約5.5米,寬約3.3米的鋼製底座。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底座為鋼製,可以承受炮管的耳軸,有俯仰結構和方向調整結構,它需要工兵們在事先選定的預設陣地上挖出對應尺寸的坑,等底座運到了就能直接放進去,縮減部署時間。整個底座重約72.5噸,如此才能承受炮身巨大的重量和射擊時帶來的後坐力。

炮管部分重約65.3噸,原計劃為了達到射程要求,每平方英寸要有65000磅的強度,但是在設計中使用了三段熄滅法,炮管實際強度增加到95000磅,射程得到極大提升,達到了將近8700米,超出軍隊提出的要求。該炮發射炮彈重約1.7噸,所需的發射藥重約970千克。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在同年10月,原型炮被運至阿伯丁實驗場繼續測試。因為實彈測試太過於昂貴,對彈道性能方面的部分測試,使用外形尺寸接近的155毫米迫擊炮取代。實彈測試中該炮彈藥炸出的彈坑讓軍隊很滿意,幾乎不用評估都能看得出,德軍的任意防線都難以承受該炮的打擊。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相比於德軍的身管重炮,小戴維雖然射程不如,但是它的整體尺寸和體型更加輕量化,它可以拆解後用火車運輸,進入預設陣地後通過多臺吊車協同運作完成組裝,測試中在有精心準備的情況下,基座和炮管均在半個小時左右安裝完畢。在阿伯丁的測試表明小戴維重型迫擊炮已經具備實戰價值。

兩次錯過戰場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原本計劃用於突破德軍在歐洲的堅固防線,但是諾曼第登陸之後盟軍才發現,原以為的堅固防線其實沒能完成,如齊格菲防線中大部分的堡壘要麼沒有建造完成,要麼沒有達到設計標準,盟軍的快速推進一路勢如破竹,已經不需要重炮來開路了。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歐洲的使命告一段落之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又出現了新的戰機,敵人在島嶼上掘洞死守,給盟軍造成很多傷亡,指揮部隨即決定動用小戴維迫擊炮,對敵人的各個防禦島進行拔點作戰。正當小戴維迫擊炮準備動身時,原子彈從天而降,很快宣布問題解決。失去作用的小戴維只好繼續呆在阿伯丁實驗場,之後轉到博物館,默默地躺在地上供人們觀賞。

相關焦點

  • 二戰期間最大口徑的重炮,一炮可以打出一個單元樓那麼深的彈坑
    這兩款巨炮的誕生,很快就成為了德軍的「攻堅雙臂」,在二戰中大放異彩,但我們今天的主題仍然不是這兩款重型火炮,真正的「殺手鐧」則是一款由美國製造的重型「迫擊炮」,它的名字叫做——利託爾·戈維特迫擊炮。二戰後期,窮途末路的希特勒把部隊收縮至本土,用於防禦盟軍的進攻,並修築了多條堅固的防線,防線上的每個碉堡長約50英尺,寬30英尺,高17英尺,並有厚達7英尺的增強鋼筋牆,陣線可謂是堅固無比,如果用最常見的105毫米重炮來轟擊的話,最多只能啃掉一點皮肉,為了能及時應對戰場的形勢,美國決定撥巨資研製更大口徑的重炮。
  • 二戰期間日本唯一量產的重型坦克95式重型坦克
    說到二戰期間的日軍的坦克部隊,似乎對比歐洲的戰場的正規裝甲力量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但是日本在二初期的97式改坦克除防禦力較弱外,基本與義大利的M14坦克是同個級別裝甲型號,與德軍當時裝備的38T坦克性能上差不多,到1942年後日本的坦克型號才開始跟不上世界中型坦克性能研發的腳步,開始漸漸處於落後地位
  • 比古斯塔夫口徑更大,因原子彈被發明而棄用,姍姍來遲的小戴維
    從攻打君士坦丁堡的"烏爾班"到一戰時期的"巴黎大炮",再到冷戰期間著名的"火炮瘋子"布爾博士設想的射高400千米"反導大炮",直到今天美國海軍依舊在HVP超高速炮彈項目上苦苦探索,可見人類對巨炮的痴迷從古至今從未停歇。
  • 二戰之神!口徑最大的野戰火炮,12個小時打一發,但是個「廢物」
    自誕生以來,火炮憑藉強大的戰場統治力一直被譽為「戰爭之神」。特別是在二戰期間,各國軍隊裝備的火炮綜合性能不斷提升,口徑記錄也不斷被刷新。其中,由美國研製的「小戴維」36英寸T1型大型臼炮,以914毫米口徑成為戰爭史上迄今為止口徑最大的野戰火炮。
  • 60毫米迫擊炮威力有多大?在現代戰場上還有用武之地嗎?
    小明同學這兩年看慣了飛機大炮、航母飛彈,眼界提高了不少,突然覺得現代戰場火力那麼強大,60毫米迫擊小炮還有用武之地嗎?其實「尺有所短,寸有所長」,60毫米迫擊炮在戰場上依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迫擊炮是重要的步兵伴隨火力,我們熟悉的迫擊炮是這樣的:但實際上,迫擊炮涵蓋了從50~600毫米這一廣闊的區間。
  • 精選一組二戰珍貴彩照;東線戰場精疲力竭的德國裝甲兵
    日德軍共投入44個師,其中7個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4個摩步師,1939架飛機,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共計88.6萬人閃擊波蘭。1939年10月5日,波蘭戰役即告結束。波軍6.63萬人陣亡,13.37萬人受傷,91.1萬人被俘(其中,被德軍俘虜69.4萬人,被蘇軍俘虜21.7萬人),10萬人逃至鄰國,而德軍僅陣亡10600人,受傷30300人,失蹤3400餘人。(波蘭戰役時德軍的支援火炮。)
  • 盤點二戰中各國裝備的雙發重型戰鬥機盟軍篇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航空工業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世界上各個主要航空工業國家紛紛對下一代戰鬥機進行探索和研製,在這期間風起了一股重型戰鬥機的風潮,在當時各國都有一種理論認為重型雙發戰鬥機相比於單發戰鬥機航程更遠、搭載的武器數量更多、防禦力更強會成為下一代戰鬥機的一個主力,從而到了二戰期間各國都有型號不一的雙發重型戰鬥機服役。
  • 最成功的傑作,二戰中美國產量最大的重型轟炸機,B-24「解放者」
    B-17轟炸機正在投彈正是由於陸軍航空隊司令威廉·米切爾極力倡導研製遠程重型轟炸機,美國能在上個世紀30年代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架全金屬機身的4發轟炸機B-17。這時候由于波音研製的B-17轟炸機的性能非常好,美國打算開始量產B-17轟炸機,準備讓聯合公司的工廠製造B-17轟炸機,而這時候聯合公司向陸軍航空隊高層表示可以研製出比B-17轟炸機更優秀的機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B-24遠程重型轟炸機才能誕生。
  • 二戰最大口徑火炮,全球僅1門,專用來鎮壓日本,彈坑有十幾樓高
    這個炮彈就是二戰時期的利託爾·戈維特迫擊炮,它也被稱之為小戴維!是第2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製造出來的一門超大型迫擊炮,炮彈重達56洞,直徑更是達到了916毫米,塞進兩個成年人都綽綽有餘。而且這款炮彈光是它的底座就達到72.5噸,發射的彈頭能夠達到1.7噸,射程達到10公裡,威力可以說是相當恐怖了!
  • 二戰義大利M35迫擊炮,可以當步兵炮使用,用空包彈發射
    M35輕型迫擊炮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儘管M35彈藥口徑為45毫米,炮彈重量只有0.453千克,它使用的6.5毫米空包彈威力也太小,只能將炮彈發射到最遠約500碼的距離,並且不能指望45發,主要裝備給二戰義大利陸軍步兵營的支援連,每連下轄2個排,每排裝備9門M35迫擊炮。
  • 為什麼迫擊炮還沒有被淘汰?盤點美法中的迫擊炮,中國的實力如何
    就比如在最強的美軍在中東地區作亂的時候,又或者是當初的蘇聯出兵阿富汗的時候,還有在中東地區他們自己在沙漠中相互之間開炮的時候,都能夠出現迫擊炮這個武器裝備。那麼為什麼現在的軍備發展已經如此發達了,其他的武器裝備淘汰了一代又一代,或者是一直在更新升級,為什麼我們還是一直都會在戰場上看到迫擊炮呢?
  • 二戰日軍裝備先進,為何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
    我們知道,二戰期間是不少新式武器湧現的時代,除了坦克和戰機這種大傢伙以外,還有像迫擊炮這樣的小玩意兒。在二戰期間,迫擊炮成為了交戰雙方步兵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之一,幾乎每一個班排都會有迫擊炮配備。但是日軍卻是個例外。
  • 二戰時為什麼日軍沒有大量裝備迫擊炮?原因就一個字
    簡單說擲彈筒就是一種超輕型迫擊炮,或者說是縮略版的迫擊炮,比迫擊炮更小更輕,當然射程更近威力也更小。 由於在日俄戰爭中俄軍的迫擊炮給日軍造成了重大殺傷,讓日軍印象深刻,所以在戰後日軍也仿製了各種口徑的迫擊炮,不過日本是個資源匱乏的國家,所以也就更青睞縮略版的擲彈筒了。
  • 二戰日本「黑科技神器」97式迫擊炮
    在常規認知中,迫擊炮的口徑鮮有超過120毫米口徑的,這種方便步兵運輸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在中近距離上通過高彈道弧線,發射曲射的尾翼彈對地方實現近乎垂直的打擊。因為一般配合步兵小單位(如班和連)進行山地和塹壕作戰,所以口徑不會太大。
  • 二戰中,日軍的97式迫擊炮,為何前線戰士認同,軍方高層卻反對
    二戰中,日軍野戰部隊的步兵大隊通常追加裝備2門這型曲射炮,這種曲射步兵炮實際也是迫擊炮,但日軍把90毫米以下口徑的迫擊炮歸類為步兵曲射炮,屬於步兵武器,90毫米上才叫迫擊炮,屬於炮兵武器。日軍的97式迫擊炮的性能到底如何?97式迫擊炮總重67千克,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20發每分,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硝煙和炮聲小等優點。迫擊炮在戰場上,是步兵重要的火力支援武器,尤其是機動作戰過程中,由於其質量輕,便於攜帶,可以隨時組裝進行火力打擊、覆蓋。
  • 還好我沒有上戰場,裝甲火力機動都落後於時代的美國M6重型坦克
    而在現實當中,T1重型坦克和M6重型坦克其實是同一種坦克,M6重型坦克是T1重型坦克的5種設計方案中的兩種,他們之間的區別僅在於傳動系統與武器系統的稍有不同,所以會造成他們兩者在外觀之間如此的相似。但是這並不能掩飾整個T1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當中落後於時代的缺陷,被生產出來的幾十輛這種坦克,甚至連戰場都沒有機會去過。
  • 重迫擊炮朝鮮戰場發威,深受部隊喜愛,但進口炮彈庫存不足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二戰美軍在亞太對日交戰,為何還要開闢第二戰場?先歐後亞戰略
    首先,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由來開闢第二戰場,單就中美英蘇四個二戰主要戰勝國來說,它的主要意義是指希望當時經濟和軍事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能夠在打贏太平洋戰爭的同時,抽出兵力支援歐洲和亞洲戰場。1938年底,經過中國方面的努力,美國在禁運15個月後,美國向中國提供了1500萬美元的借款,中國以桐油抵償。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中美關係迅速上升到戰略夥伴關係,美國對華援助也從物資升級到人員參戰,飛虎隊、美軍第14航空隊和第20轟炸機隊陸續來到亞洲戰場。
  • 二戰中英國的「超級戰士」:挽弓持劍上戰場,兩次驚人越獄
    二戰中英國的「超級戰士」:挽弓持劍上戰場,兩次驚人越獄 二戰是飛機大炮的天下,如果有誰還揮舞著刀劍衝鋒陷陣,那純粹是找死。然而在死人如同死蝗蟲的歐洲戰場,卻有一位拿著刀劍衝鋒陷陣的英國特種兵Jack Churchill,翻譯過來叫做傑克·邱吉爾。不過,他和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可不是親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