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戴維重型迫擊炮是二戰美國研發的重型火炮,它採用迫擊炮的工作模式,原計劃用於突破敵人堅固的防禦陣地,然而實戰的發展讓它沒有機會發揮作用,最終只能存放於阿伯丁博物館靜靜地生鏽。儘管如此,它短暫的一生仍然值得大書特書。
用重炮砸爛德軍的鋼筋混凝土防線
當盟軍準備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的時候,各種情報顯示德軍在大西洋沿岸,以及萊茵河一線,修建了多條鋼筋混凝土的堅固防線。以齊格菲防線為例,它不僅布滿了地雷場、反坦克壕溝、龍牙、地雷場等,計劃中還有許多的鋼筋混凝土重型堡壘。
盟軍認為要想突破德軍的防線,以手頭現有的武器裝備,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和難以接受的時間,而這段時間裡德軍完全有時間完成集結,從而影響整個戰局的態勢。
為了不讓這種情況出現,美軍開始研製重型火炮,按照設想這種火炮不僅要有破壞力,還要能夠快速的組裝拆解,要在天黑時分進入預設陣地並完成組裝,向最遠6~7千米外的目標發起致命攻擊,然後在天亮前拆解火炮撤出陣地,躲避敵人可能發起的空中反擊。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
1945年5月,製造公司收到軍隊的訂單合同,並要求他們在6個月時間內完成設計,雖然美國相關企業在大口徑艦炮方面有設計建造經驗,但是對於如此級別的陸地用重炮卻沒有嘗試過,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為了滿足軍隊的需求,如果設計身管火炮恐怕來不及了,就算設計完成,建造巨型炮管也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設計師最終將目光放在膛壓更低的迫擊炮結構上。
在1944年10月,也就是收到合同後5個月,公司就完成了設計。該炮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一個36英寸(914毫米)口徑的巨型炮管,另一個是長約5.5米,寬約3.3米的鋼製底座。
底座為鋼製,可以承受炮管的耳軸,有俯仰結構和方向調整結構,它需要工兵們在事先選定的預設陣地上挖出對應尺寸的坑,等底座運到了就能直接放進去,縮減部署時間。整個底座重約72.5噸,如此才能承受炮身巨大的重量和射擊時帶來的後坐力。
炮管部分重約65.3噸,原計劃為了達到射程要求,每平方英寸要有65000磅的強度,但是在設計中使用了三段熄滅法,炮管實際強度增加到95000磅,射程得到極大提升,達到了將近8700米,超出軍隊提出的要求。該炮發射炮彈重約1.7噸,所需的發射藥重約970千克。
在同年10月,原型炮被運至阿伯丁實驗場繼續測試。因為實彈測試太過於昂貴,對彈道性能方面的部分測試,使用外形尺寸接近的155毫米迫擊炮取代。實彈測試中該炮彈藥炸出的彈坑讓軍隊很滿意,幾乎不用評估都能看得出,德軍的任意防線都難以承受該炮的打擊。
相比於德軍的身管重炮,小戴維雖然射程不如,但是它的整體尺寸和體型更加輕量化,它可以拆解後用火車運輸,進入預設陣地後通過多臺吊車協同運作完成組裝,測試中在有精心準備的情況下,基座和炮管均在半個小時左右安裝完畢。在阿伯丁的測試表明小戴維重型迫擊炮已經具備實戰價值。
兩次錯過戰場
小戴維重型迫擊炮原本計劃用於突破德軍在歐洲的堅固防線,但是諾曼第登陸之後盟軍才發現,原以為的堅固防線其實沒能完成,如齊格菲防線中大部分的堡壘要麼沒有建造完成,要麼沒有達到設計標準,盟軍的快速推進一路勢如破竹,已經不需要重炮來開路了。
歐洲的使命告一段落之後,在太平洋戰場上又出現了新的戰機,敵人在島嶼上掘洞死守,給盟軍造成很多傷亡,指揮部隨即決定動用小戴維迫擊炮,對敵人的各個防禦島進行拔點作戰。正當小戴維迫擊炮準備動身時,原子彈從天而降,很快宣布問題解決。失去作用的小戴維只好繼續呆在阿伯丁實驗場,之後轉到博物館,默默地躺在地上供人們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