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玩軍事網遊《坦克世界》的時候,在美國重型坦克那一條科技樹上,我們會發現五級的T1重型坦克,和六級的M6重型坦克幾乎沒什麼區別,除了使用的火炮稍微好一點。不仔細看的話,兩輛坦克外觀上幾乎沒什麼區別。在六級車普遍比較弱勢的情況下,在遊戲裡這輛M6重型坦克的表現還算中規中矩,沒有比較明顯的優缺點。
而在現實當中,T1重型坦克和M6重型坦克其實是同一種坦克,M6重型坦克是T1重型坦克的5種設計方案中的兩種,他們之間的區別僅在於傳動系統與武器系統的稍有不同,所以會造成他們兩者在外觀之間如此的相似。但是這並不能掩飾整個T1重型坦克設計方案當中落後於時代的缺陷,被生產出來的幾十輛這種坦克,甚至連戰場都沒有機會去過。那麼這樣的重型坦克是出於什麼樣的背景被美國研製出來的呢?
美國軍方對於未來可能發生的大型戰爭深表憂慮,促成了T1重型坦克的研製
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當中,整個西方世界一片哀嚎。當美國虛假的繁榮泡沫被現實無情戳穿,很多人的生活開始變得拮据。處於世界經濟危機當中的人們開始為了生活不得不節衣縮食,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某些國家(比如德國和日本)開始出現了危險的極端主義思想,並逐漸佔據主流。而當這些危險的極端思想對這些國家的政府促成了政策上的傾斜,比如將國內矛盾,通過戰爭或其他手段向國外轉移,那麼這個世界就有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
而一旦出現世界範圍的全面戰爭,那麼對於武器裝備必然有大量的需求,而未雨綢繆是很多軍隊將領的本能。但是很顯然那個時候的美軍將領,對於已經準備很久的德軍將領而言,要遲鈍了一些。1939年9月,國際形勢風雲突變,納粹德國軍隊在其裝甲部隊的帶領下利用閃電戰開始席捲西歐,戰果纍纍。而這個時候美國的軍方大佬才發現問題大條了,當時的美國陸軍居然沒有趁手的重型坦克,這樣可不行,得趕緊來一個!
於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美國陸軍軍械委員會開始著手制定重型坦克相關的設計指標。他們認為根據當時在歐洲戰場上德軍的威脅,還有美國鐵路運輸的限制,美國陸軍需要一款重量在50噸的重型坦克。但是那時候美國相關企業的坦克設計思想頗為陳舊,T1坦克的最初設計方案居然是早已落後的多炮塔布局。雖然這種多炮塔布局的T1坦克沒有被通過並生產出來,但是後來的幾個設計方案都無一例外的將儘可能多的武器往坦克裡塞。
鑑於美國兵器委員會能夠讓M3中型坦克這樣的多炮塔後裔通過驗收並批量生產,走上戰場,美軍開著這樣的坦克在北非被隆美爾軍隊的坦克打得失去信心。所以,本文的主角M6重型坦克有點不靠譜也就再正常不過了。那麼,這輛經過多次改進的美國重坦又有哪些地方讓美國的部隊官兵對其惡評如潮呢?
不管設計方案有幾種,但其採用的坦克炮,都落後於時代的發展速度
T1重型坦克一共擁有5輛原型車,其中T1E2(M6)重型坦克和T1E3(M6A1)重型坦克才是後來被命名為M6的坦克車輛。這5輛車當中,主要的區別都在於傳動機構。但是其坦克的主要武器都被整合在了一個座圈直徑1米7的炮塔中。主炮為一門改進自T9高射炮的T12(M7)坦克炮,(這個高射炮改造用於坦克主炮的思路倒是和德國同行一致)左側並列安裝有一門37毫米M5E1火炮,炮塔為電力驅動並能夠360度旋轉。
這些看起來是沒什麼問題,該有的都有。問題的為什麼一個50噸的重型坦克用的主炮是和30多噸的中型坦克主炮口徑一致?難道對岸西歐大陸上德國在研製的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的情報美國的情報部門完全沒有搜集到?
德國的重型坦克研製計劃起源於1935年,那時候的德國遭受了經濟危機的重創,坦克研製面臨著諸多的困難。但是他們還是根據西班牙內戰和平推西歐的戰爭中獲得的寶貴經驗,一點點修改自己的坦克設計方案。比如,不在坦克上使用效果出色但嚴重依賴鎢礦資源的錐膛炮。開始使用改造自高射炮的動能強大的88mm KwK 36 L/56火炮。
這種德制坦克炮可以在M6坦克的有效射程外擊毀M6,而M6安裝的75毫米主炮卻無法在安全的距離上對虎式坦克造成有力的傷害。這在戰場上是一個相當讓人無語的情況,電影《狂怒》中4輛M4坦克也只能和虎式近身肉搏才能擊穿虎式坦克單薄的尾部裝甲而取勝。
坦克設計得倒是高大威猛,但是傳動機構的缺陷,導致其機動性極差
M6坦克兄弟幾個都是50噸級別的重型坦克,對於如此重量的坦克,其動力裝置和傳動系統必須足夠成熟才可以讓坦克的在戰場上的可靠性讓美軍士兵信服。可是,在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被日本海軍炸成火海的第二天,T1E2原型車與同期開發的M3中型坦克按照計劃為軍械委員會進行了官方展示。果然,這輛車變速箱和炮塔旋轉機構都出現了問題,更別提在使用過程中還發現了更多的小毛病。
其次雖然這輛坦克的設計最高速度達到了35km/h,但這僅僅是爆發速度,日常的巡航速度都是在20km/h。這樣的速度顯然無法跟上美軍機械化作戰的速度,而在當時美國沒有更適合的變速器用於這輛坦克。所以,在當時是沒有辦法給M6坦克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提速了。坦克加滿油行程也就160km左右,如此短腿顯然沒法讓美國軍方大佬滿意的。
過窄的車身限制了其繼續升級發展的可能性
在更多的測試當中,坦克被小批量生產以後就被軍方下令停產。其原因出除了自身性能比較羸弱,還在於為了符合美軍鐵路運輸的標準,坦克車寬設計過窄導致坦克炮塔座圈無法繼續擴大。而面對德軍陸續投入實戰的虎式重坦、豹式中坦甚至是後期出現的虎王,75毫米火炮根本就不行。
這就導致想要在T1/M6系列重型坦克身上,通過換裝更強力的火炮來實現火力升級就成為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不管是《坦克世界》裡面金麵包M6A2E1使用的105毫米火炮,還是後期在潘興坦克上使用的90毫米火炮,都因為炮塔座圈無法擴大而很難安裝在M6/T1重型坦克身上。
而如果是這個樣子的話,不管是火力機動還是防護都比德國的同期產品虎式坦克落了下風。那麼這個坦克的命運就可想而知了。整個系列的坦克被有限生產了50輛左右以後,就被束之高閣。
可以說T1/M6坦克是美國軍工部門沒有經過實戰,也沒有經過考察而閉門造車的成果。美軍登陸北非的「火炬行動」的實戰經驗,認為在未來類似的作戰當中,投送兩輛30噸級的中型坦克(比如M4)比起投送一輛60噸級別的重型坦克(說的就是T1的改進型M6重型坦克)在運輸成本和戰術靈活性上有更高的效益。所以在此思想指導下,T1/M6重型坦克在生產有限的幾十輛以後被迫停產,得以避免被投入戰場。
但同期一起研製的M3中型坦克就沒有這麼好運了,在美國軍隊第一次面對德國戰車進攻的凱薩琳山口之戰時,被打得遍地殘骸而無從還手。美軍付出了死亡1000多人,數百人被俘,數百輛坦克裝甲車輛被擊毀的慘痛代價。不少參戰倖存下來的美軍士兵患上了「虎式坦克恐懼症」。
如果這樣來看,M6坦克沒有被投入戰場和虎式坦克對決,是一種遺憾,也是一種幸運。
M6重型坦克在如今只能夠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見到了,如果想要讓他開起來戰鬥,恐怕只能在相關的遊戲裡面實現。而沉睡在阿伯丁而非戰場的M6重型坦克,可能才是他最好的歸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