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毫無疑問是地面戰場上的明星單位,尤其是各型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更是主宰了戰場的存在。但其實在戰場上,輕型坦克也是戰場上不可缺少的存在,它們往往擔負起裝甲部隊的偵察任務,並在防禦戰和阻擊戰中,利用自身的機動性在複雜地形中與敵人周旋。甚至於在很多中型坦克無法展開的複雜地形上,伴隨步兵作戰並提供支援火力。而其中美國的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則是輕型坦克中的精品,今天我們就看一看,這種輕型坦克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一、M3輕型坦克
對於美國而言,陸軍從來都是後娘養的,不到打仗絕不擴充自己的陸軍,所以十萬美國陸軍就抱著自己的M2輕型坦克混了好多年。不過歐戰的爆發徹底給了美國人一記耳光,馳騁在西歐的德國裝甲部隊簡直是惡魔一樣的存在,美國裝甲部隊裝備的M2輕型坦克和德國坦克一比,簡直就成了燒火棍。這樣的局面實在是讓美國人倍感憂心,如果陸軍是這個水平的話,那就真的是只能等死了。
出於對坦克部隊的憂心,美國的國會老爺們終於決定給自己的裝甲部隊做個升級,以應對歐戰爆發後帶來的坦克劣勢問題。不過陸軍畢竟是不受重視的存在,再加上M3中型坦克已經在開發中,所以國會的老爺們最終還是決定,新的輕型坦克只能在M2輕型坦克上敲敲打打。基於這個思路,坦克設計師們就只能在自己家的M2輕型坦克的升級型號,M2A4輕型坦克上進行進一步的升級。
對於M2A4輕型坦克的升級方案,美軍想得比較簡單,升級方式包括更換引擎、增厚裝甲、採用加入避彈設計炮塔以及新的37毫米主炮、並因應加重的車身重量而修改驅動輪及懸吊系統。加厚裝甲和提升車體重量都是為了整體結構的增強,至於火力上還是採用37毫米反坦克炮。這是因為當時的坦克大多都還是配備37毫米到45毫米的坦克炮,德國的四號中型坦克本身也不是為了坦克戰準備的,因此這樣的火力也就足夠使用的。
最終升級出來的就是M3輕型坦克,這種輕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最厚處為44毫米厚,炮塔裝的正面也有38毫米厚,同時它的炮塔上有一個厚達51毫米的炮盾,目的是增加正面防禦,車體的側面和後部厚度也有25毫米厚。而主炮則採用了新式的M3式37毫米反坦克炮,炮彈初速可以達到每秒884米,在當時基本可以應對所有同級別對手,甚至於有希望打穿德國的三號中型坦克(必須是近距離,但遇到三號G型就不行了,誰讓人家有50毫米坦克炮) 。如此看來,它也算得上是一款優秀的輕型坦克,國會的老爺們也能稍微鬆口氣了。
二、M5輕型坦克
此後美國人就一直出口自己的坦克給英國人,從來也沒考慮過打仗這事。然而還沒等國會的老爺們數夠從英國人那裡收來的鈔票,隔壁的日本人就把炸彈稀裡譁啦地扔在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頭上。這下美國的國會老爺們徹底坐不住了,決心親自下場給軸心國一個厲害看看,收拾收拾這些不開眼的傢伙。可真到了全國動員的時候,國會的老爺們反倒頭疼了起來,畢竟分配產能可不是一個輕鬆的事情,現在必須重新考慮自家的坦克生產問題。
這是因為M3輕型坦克採用過的RW670汽油發動機和T1020柴油發動機,本質上都是航空發動機。可現在美國需要更多的飛機,那麼顯然坦克就不能再繼續佔著航空發動機用了。何況M3輕型坦克本身的內部空間有限,非常不利於乘員的長時間操作,容易造成乘員疲勞的問題。於是美軍就在1941年末,批准了對M3輕型坦克的進一步改進計劃。當然了,為了考慮生產速度問題,所以美軍要求必須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改進。
改造方案相對比較簡單,首先裝甲改造為了傾斜裝甲,進一步增強防護性能,同時採用了更多的焊接部件,確保車體強度會進一步增加。同時裝甲厚度也做了一定的增強,比如說炮塔正面變成了44毫米的厚度,當然還要加上那個炮盾。儘管這樣的效果有限,但如果加上傾斜裝甲的設計,它的避彈性能可有了較大的提升。當然了,這是在輕型坦克框架裡的,不過相比於那些沒有避彈性能的輕型坦克,它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當然了,最重要的改進莫過於在引擎上,這也是本次改進的核心項目。在嘗試了多款發動機之後,決定導入汽車使用的凱迪拉克V型8汽缸水冷引擎,搭配1940年代開始量產的液力式自動變速器。這種改進能夠給新的輕型坦克以較好的機動性,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單臺引擎只能提供110匹馬力,所以必須兩臺引擎才能達到需求。但不管怎麼說,這種輕型坦克是非常成功的,所以被命名為M5輕型坦克,並在1942年全面投產。(不叫M4輕型坦克是為了與M4中型坦克進行區分)。
三、實戰中的M5輕型坦克
M3/M5輕型坦克產量極大,共計生產了25000輛,而使用最多的除去美軍之外,就是英國人用得最多。而斯圖亞特這個綽號,也是英軍以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南軍名將「詹姆斯·尤厄爾·布朗·斯圖亞特」的名字命名的。(這一點明顯是英國人故意噁心美國人,因為英國人總是拿南軍將領來給美國武器命名,可南軍分明是戰爭裡的失敗者)在英國最困難的1941年,M3輕型坦克就被大量的送到北非戰場上,供北非的英軍用來補充自己那殘破的裝甲部隊。
不過英軍對於M3/M5輕型坦克的評價並不好,因為它的火力過於貧弱,完全不是德國三號G型坦克的對手。這一點在充斥著裝甲戰的北非尤為重要,決定了裝甲兵們的生死存亡。而且M型輕型坦克的耗油量十分恐怖,導致了它的續航能力不足。
當然了,它也有許多的優點,其中最為讓英國人滿意的就是它的操作性能非常優秀,比當時英軍的十字軍巡洋坦克好了太多。而且M3/M5輕型坦克的反坦克炮配備有高爆彈和榴霰彈,這就讓其在任務彈性上更為優秀。所以在英軍手上,M3/M5輕型坦克主要被用於支援作戰,甚至於被改裝為綽號「斯圖亞特袋鼠」的遠兵車使用。
而另一個M3/M5坦克的海外使用國就是蘇聯,當時蘇聯從租借法案裡獲得了大量的M3輕型坦克。但是蘇聯紅軍對於M3輕型坦克的評價,可比英國人的還要差。這主要是因為蘇聯沒有高品質的汽油,而偏偏M3輕型坦克用的還都是航空發動機,這就讓蘇聯人非常頭疼。
另外它的機動性也非常差,非常容易陷在泥濘的道路和冬季的大雪之中。儘管它要比蘇聯當時配備的T-60輕型坦克好得多,可是蘇聯人還是不喜歡它。也因此蘇聯人對於美國提供的M3輕型坦克的後繼型號M5輕型坦克就非常的不屑一顧了,拒絕了美國人提供的M5輕型坦克。
當然了,斯圖亞特最大的使用國肯定還是美軍自己,在1942年的裝甲師編制裡,M3/M5輕型坦克都擔任了主力位置。不過美軍很快就在1942年底意識到這些M3/M5輕型坦克無力承擔主力位置,於是就效仿英國人將其投入了支援和偵察任務中。
這樣的效果自然要比原來讓M3/M5輕型坦克去莽正面好多了,而M3/M5輕型坦克自身也確實非常適合這樣的作戰。在美軍1943年的裝甲師編制裡,每個裝甲營除去三個配備M4中型坦克的中型坦克連之外,還配備了一個配備M3/M5輕型坦克的輕型坦克連。
儘管這些M3/M5輕型坦克在北非戰場和歐洲戰場上都是承擔支援任務,不過在太平洋戰場上它們倒是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這是因為在東南亞戰場和太平洋戰場上它們的對手不是可怕的德國動物園,而是日本的那些薄皮坦克。
可想而知,日本那些鐵皮小坦克根本不能有效對抗M3/M5輕型坦克,所以說在太平洋戰場上它們就得到了中型坦克一樣的地位。如果不是後來考慮反攻需要的話,美國海軍陸戰隊是不會把M3/M5輕型坦克換成M4中型坦克的。(無獨有偶的是,這些M4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就如同重型坦克一樣,讓日本人無比頭疼。)
而M3/M5輕型坦克的最大改型,莫過於是M8自行火炮。當然,這種自行火炮的說法是比較通俗的。英文全稱是75 mm Howitzer Motor Carriage M8,翻譯過來就是M8式75毫米榴彈炮載具。這種改進型是為了滿足美國裝甲兵對近距離支援車輛的需求而開發的。
說白了就是將M5輕型坦克的炮塔摘掉,換成一個敞口炮塔,並加裝一門75毫米榴彈炮。儘管說敞口炮塔讓它的防禦非常成問題,不過近距離的高爆彈轟擊也不是普通的工事所能承受的。因此它在美軍裡也頗受歡迎,總產量高達1778輛。直到後來美軍開發出了配備105毫米榴彈炮的M4中型坦克改進型,才將這種M8自行火炮替換了下去。
結語
綜合來說,M3/M5「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在戰場上的表現還是不錯的,作為一款輕型坦克,它的設計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儘管早期的表現不佳,但這是因為錯誤地將其用於正面作戰導致的。可在調整了運用方式之後,它的表現立刻恢復了正常,可以說是難得的優秀之作。在抗擊軸心國的戰場上,它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本身的經驗也為後續的輕型坦克開發工作留下了經驗,確保了新的M24輕型坦克順利開發。
參考文獻:
《M3 & M5 Stuart Light Tank 1940-45》
《二戰美國坦克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