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二號坦克,德國裝甲部隊的早期主力,卻在日後逐漸無用

2021-01-19 騰訊網

二戰早期,德國裝甲部隊雖然縱橫馳騁,但實際上有相當時間德軍的主力裝甲部隊都是二號坦克這種輕型坦克。儘管蘇德戰爭後,這種輕型坦克就變得毫無意義,但它們在德國早期的戰爭中,卻立下了汗馬功勞。今天我們就看看這種曾為德軍立下汗馬功勞的二號輕型坦克,到底有什麼故事。

一、坦克開發記

德國裝甲部隊的理論研發,實際上並非始於古德裡安,而是始於馮·西克特將軍,他在1920年就強調成立快速部隊以便實現機械化作戰。馮·西克特的做法也是沒轍,畢竟當時德國只有十萬部隊。

如果協約國明天就打過來,那人力陷入劣勢的德軍估計就只能等死了。所以馮·西克特就主張建立一支機械化部隊,以應對未來可能的突發情況,寄望於利用機械化帶來的高機動性,快速擊敗敵人。

所以說在1920年至1926年,馮·西克特都忙著發展他的機械化部隊理論。而時任陸軍上校的古德裡安也是在這個期間,開始以汽車為研究對象,研究摩託化部隊的戰略戰術,最終誕生的就是裝甲部隊的概念雛形。

不過這個期間並不順利,因為研發工作經常會受到國防軍的保守派打壓。當然,這也不是德國一家的情況,在當時裝甲兵被騎兵和步兵等老派系打壓純屬正常現象。

古德裡安就慘的可憐,他只能在汽車上糊一層紙殼,裝的這好像是坦克,然後來摸索裝甲戰術。而且還要時常受到夾板氣。

比如來自老帥克魯德的打壓,包括克魯德在內的老傢伙眼裡,坦克只是騎兵的附屬品,想要自己獨當一面,門也沒有的。而原本要給他們的坦克和裝甲車,也被新上任的騎兵總監克羅亨豪爾將軍收回去了。

訓練中的德國山寨裝甲部隊

人力坦克車

古德裡安曾經在回憶錄裡說過,他最大的敵人就是該死的騎兵總監部。因為他們的打壓和擠兌,導致了古德裡安的實驗性質裝甲部隊慘不忍睹。第一連的裝甲偵察車其實就是卡車配鐵皮,冒充裝甲輸送車。

第二連只有木頭和自行車拼湊的模型坦克,行動時需要靠士兵推著進行訓練。第三連作為戰防炮連,只能用木製模型訓練。而所謂的摩託化偵察連是一輛摩託車都沒有,用的就乾脆全是自行車了。

木製模型坦克車

正在操練的水貨裝甲部隊

好在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在參觀了古德裡安的紙糊裝甲部隊後,異常興奮,表示這就是他要的部隊。轉過天來希特勒直接撤銷了騎兵總監部,把該死克羅亨豪爾也被送去管後勤去了。

在得到了希特勒的大力支持,古德裡安開始大力發展坦克,組建夢想中的裝甲部隊。但是此時是1933年,德國也只能研發一些小坦克,比如說一號坦克這種只有機槍的豆戰車。

但這種只有機槍的豆戰車嚴格說是誰也打不過的,它唯一能做的就是給部隊做訓練車。但德國希望能擁有的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的研發又不是很順利。

迫於現實的無奈,德國只能在1934年開始研發介於三號和一號之間的坦克,作為研發過程中的緊急替代品。雖然說這樣難免有些浪費,但是作為德國裝甲部隊的早期力量,還是足夠了的。

二、二號坦克誕生記

開發這樣的坦克也是迫不得已,畢竟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後,肯定會面臨來自英法的壓力。如果不能快速建立起軍事力量,必然會被打壓,為了避免這樣的困境,德國只能從無到有,迅速建立裝甲部隊。所以在1934 年德國陸軍部提出發展重量 10噸,裝備20mm 火炮的裝甲車輛的計劃。

經過討論後,德國軍器局便於1935年後期分別要求MAN、克虜伯、亨舍爾(Henschel)及戴姆勒·奔馳(Daimler-Benz)設計樣車。亨舍爾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H,即「100H農業拖拉機」,這種偽裝名稱是為了防止英法接替發揮,拿著凡爾賽條約來指責德國。

其樣車沒有設計炮塔,且敞開式車體由6個小直徑負重輪支撐。MAN的設計樣車稱為LaS 100MAN(100MAN農業拖拉機),外形與英國「卡登·洛伊德6」輕型坦克相似,每側有5個小直徑負重輪和4個託帶輪,採用2個一組的板彈簧平衡式懸掛,同樣沒有炮塔。

克虜伯的設計樣車稱為LKA2(K)或LaS100K(100K農業拖拉機)。與其他兩家公司不同,克虜伯將以前自己設計的一號坦克樣車加以改進,仍使用4個大直徑負重輪(最後一個接地作為誘導輪)支撐車體。炮塔比一號坦克的大並且裝有一門KWK30型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擁有大型防彈板的7.92毫米機槍,使用視野寬廣的蔡斯(Zeiss)潛望鏡。

可以說,如果從表面上看的話,顯然克虜伯更為優秀,畢竟克虜伯拿出的是一個整車設計,而且他人只有底盤。但出乎意料的是,最後勝利的卻是MAN公司的樣車。原因很簡答,因為MAN公司的設計更為優秀,越野能力和可靠性都很好。

不過德國軍方也命令,MAN公司必須用克虜伯公司的炮塔,而且後續設計工作由MA公司和戴姆勒·奔馳合作進行。這個用意也很明顯,就是為了給其他公司增加經驗,不然只有MAN有製造經驗,那德國以後只用MAN的坦克了?這不開玩笑嗎?

其後在 1935 年到 1937 年德國生產了 二號坦克的.a1/a2/a3/c型四款坦克,這 4 種型號都是試驗用車。這幾種型號非常相似,主要的區別在發動機和水冷系統上。

1937 年 3 月,新的c型坦克被製造出來,這種型號確定了二號坦克的標準型,以後的改進型都是基於實驗型二號坦克的c型為原型的,也就是A/B/C 型成為主要的生產型。

1938-1939 年製造了二號坦克的D/E 型,這兩種輕型坦克一般被作為快速車輛裝備輕型裝甲師。1940-1943 年,在 C 型的基礎上又發展了F和G型。

所有型號的 PzKpfw II 輕型坦克都裝備 20mm 火炮,有兩種型號的 20mm 火炮:KwK 30 L/55,KwK 38 L/55。裝備非洲軍團的 PzKpfw II 都更換了適應於沙漠地區的通風和過濾器系統。1941-1942 年還有一些在蘇德戰場上的 II 型坦克被改裝成噴火坦克。

三、二號坦克戰史

不過嚴格來說,德國其實並沒有打算將二號坦克作為裝甲師的主力,因為這些坦克火力薄弱,且實力不強。

但是考慮德國裝甲部隊的現狀,大多是一號坦克這種只有機槍的玩意,而三號和四號坦克的研發進度和生產數量也讓德國人落淚。所以德軍只能擴大二號坦克的生產數量,然後將其編入了裝甲部隊之中。

不過二號坦克作為一個輕型坦克,性能實在平庸無比。20MM機炮雖然可以擊敗輕型坦克,但是面對英國的瑪蒂爾達Ⅱ和法國的索瑪S35坦克的話,二號的20MM機炮就只能用毫無用處的敲門環來形容了。畢竟37MM反坦克炮都打不穿的玩意,你一個20MM機炮就更打不穿了。

為了增強防護性能和火力,二號坦克在量產的A、B、C型上做了許多改進。不過這一切到了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得到了其生產的LT.38坦克後,都變得一無是處。

同為輕型坦克的LT.38無論在火力,防禦上都超過了二號坦克。如果不是德軍此時急需大量坦克的話,恐怕二號坦克早已被淘汰。

而到了戰場上,這些二號坦克的表現差強人意,基本上只能給敵人做活靶子。哪怕是面對波蘭的7TP坦克,那也是打不贏的。這種7TP也屬於輕型坦克,裝甲並不厚。

但是二號坦克的20毫米機炮就是打不贏。要擊毀對方較為費勁不說,還容易被人家的37MM反坦克炮打成廢鐵。好在因為波軍的爛泥扶不上牆,最終二號坦克沒有變成戰場上的大堆廢鐵。

波蘭戰役後,德國開始生產改進型的二號F型坦克,在換裝了新的長倍徑20MM機炮後,也算是有了一定的實力。但在之後的法國戰役裡,二號坦克F型也遇到了大麻煩。

二號坦克根本無力傷害英法的坦克,只能被打的到利用自己的機動性,前去偷襲英法。好在英法坦克跑得慢,利用機動性繞暈了打側後,也不是沒有機會。

但到了蘇德戰爭時期,二號坦克就只有被打碎的命了。雖然說二號坦克的火炮足以對付一下來自蘇聯的T26、BT快速坦克等。

但是一旦遭遇蘇聯的T34坦克,那基本上就是被幹掉的命了。不甘心的德國人又開發了做了進一步升級,換了長倍徑20MM機炮的二號G型坦克,希望能一舉獲勝。

不過這個理想過於美好,幾乎不可能達成。迫於戰場壓力,德國只能停產了二號坦克,開始加大四號坦克的產量準備對抗這些該死的蘇聯坦克。

但也並不意味著二號坦克就徹底退出舞臺了,各種各樣的二號坦克魔改都還在使用中。比如說正面裝甲加厚到80毫米的二號J型和換裝了50MM反坦克炮的四號M型。當然,它們在戰場上的表現都十分堪憂,幾乎是不堪一擊。

反倒是一些二號坦克的變型車,它們的底盤被用來改裝成不同用途的特種車輛,如Luchs「山貓」裝甲偵察車(配備裝甲偵察部隊),105毫米的自行榴彈炮,比較有名的是Marder II 黃鼠狼 75/76.2毫米自行式火炮,主要用來裝備步兵師的反坦克炮團,二號坦克還發展出兩棲坦克和裝甲搶修車等。不過隨著時間進入到1942年開始,二號坦克就最終退出了戰場,徹底成為了歷史的記憶。

相關焦點

  • 二戰坦克丨厚裝甲德國三號坦克
    1934年古德裡安這個裝甲戰術天才提出了以三號為主力,四號為輔助搭配使用的裝甲部隊的構想。其中作為主力反裝甲的三號坦克(雖然後面變了),便是我們今天的主角。行後續款也為50毫米跑)J型(1941):三號主力款,共產2616輛,裝甲提升至50毫米N型(1942):換裝四號坦克替下之75毫米短管炮三號坦克自身有多達12個型號。
  • 二戰中的德國四號中型坦克,如何從支援坦克變成了德國主力坦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發了多款經典坦克,幾乎每一款都在二戰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例如縱橫戰場的虎式重型坦克,至今都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在當年的德軍裝甲部隊裡,長期擔任其裝甲部隊中堅力量的坦克,實際上是開發於戰前的四號中型坦克。可是四號中型坦克在開發之初並不是為了擔任裝甲部隊主力,而是為了以提供支援力量為主的支援坦克定位。
  • 馳騁戰場的「鋼鐵軍馬」,德國裝甲部隊的中堅力量,四號中型坦克
    如果提到德國在二戰中的坦克,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應該是虎式重型坦克,黑豹中型坦克或是虎王重型坦克之類的德味兒坦克明星。不過相比於這些耀眼的明星,德國裝甲部隊真正的中堅力量其實還是名聲不顯的四號坦克。作為一款在戰前開發的坦克,四號坦克在作為德軍的一員參與了德國在二戰中的所有戰役。那麼四號坦克,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呢?
  • 二戰時期的亮點,性能強於德國三號坦克,可它卻是偵察車
    二戰初期,德國依靠自身在裝甲部隊方面的優勢,迅速在歐洲地區擴大了自己的版圖,創造了不少嘆為觀止的戰役。這其中,德國裝甲的優秀機動性,為其快速擴大歐洲版圖,然而德國並非僅依靠坦克這一種裝甲部隊,其中有一輛輪式戰車成為了德軍最耀眼的存在。
  • 德國在二戰早期的坦克都比較「方」,原因只是因為鋼鐵質量好嗎?
    以古德裡安的設想來看,德國未來的裝甲集團軍需要三種坦克。一是支援坦克,用於掩護步兵突破防禦,二是突擊坦克作為主力,三是重型坦克,預計重量超過70噸,以起到可以正面摧毀敵人防禦工事的能力。但實戰效果證明,單純地使用機槍是完全不好使的,因此一號坦克在之後服役的日子裡,多為德軍的訓練車輛。在1934年的時候,針對火力不足的改進型號二號坦克就已經誕生了。和前者相比它的重量提升到了7.2噸,乘員也變成了較為合理的三人組。因體型的擴大,這輛坦克得以將其中一挺機槍換成了20mm機炮,蘇德戰爭爆發之後,二號坦克逐漸退居二線,倒是有不少被改成了「黃鼠狼」殲擊車。
  • 西班牙內戰中的坦克大戰,對於各國裝甲部隊發展有何影響?
    當時,蘇聯和德國派出的裝甲部隊非常有限,蘇聯提供了T-26輕型坦克,早期投入的數量不超過二十輛。而德國禿鷹軍團中的'養蜂人'部隊就是裝甲部隊,參戰後被迅速整編為第88裝甲營,下轄41輛一號輕型坦克。考慮到一號輕型坦克僅僅配備了機槍,所以它們在面對蘇聯T-26輕型坦克的45毫米坦克炮時損失慘重,每次進攻共和軍陣地時,都會遭至T-26輕型坦克的攻擊。
  • 德國四號坦克在二戰期間,以8500輛「硬扛」美、蘇數萬鋼鐵洪流!
    二戰中德國裝甲兵的真正主力:四號坦克【每點新防務(921期)·10月24日】:如果提到二戰德國的裝甲部隊,恐怕有不少小夥伴都會把「虎式」和「虎王」這種重型坦克拿出來說道一番。誠然,在「虎式」和「虎王」出現的戰場上,它們無疑是絕對主角,但是因為其製造工藝複雜、造價昂貴,而德國當時已是強弩之末,無力大量製造,所以這兩種重坦再厲害,也最終被蘇聯的鋼鐵洪流所淹沒。
  • 二戰時期,德國的王牌裝甲主力是誰?軍馬四號坦克理所應當
    在二戰時期,作為發起戰爭的主力部隊,德國為了對抗一些聯軍,也製造了不少的武器。那在如此多的武器庫當中,哪一個才是德國依仗的王牌裝甲主力?其實答案顯而易見,德意志軍馬的四號坦克理所應當。之所以這樣說,其實,這裡面還有一段歷史。在一戰結束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自然是籤署了很多的不平等條約,其中有一條就是不允許德國製造坦克。本來的願望是想要抑制德國在軍事方面的發展。
  • 德國「閃電戰」的主力坦克,看輕型坦克如何在戰場中以少勝多
    喜歡軍事、喜歡研究二戰的小夥伴們應該對閃電戰都不陌生吧,這是在二戰中德國經常使用的一種戰術,那時候,德國充分利用飛機、坦克快捷的優勢,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制敵取勝,用機械化部隊來快速切割敵軍主力來贏得勝利。
  • 「烈火戰馬」——納粹德國四號中型坦克
    作為二戰時期納粹德軍裝備的絕對主力坦克,四號中型坦克最初的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作戰,1939年,德國著名將領古德裡安出版《注意!坦克》為坦克作為一型作戰武器投入戰爭的實際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為四號坦克投入實戰提供了優於世界各國的戰術指導。
  • ...第二強,卻被德國用四周時間解決,法國坦克部隊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截止1939年,法國裝甲部隊裝備有近6000輛各型裝甲車輛,其中坦克的數量為3000多輛,被認為是當時世界上第二大裝甲力量(第一是蘇聯)。反觀德國此時的坦克數量僅為2500多輛,而且在性能上也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 二戰前法國設計的坦克完全走自主開發的路線,在功能創新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 二戰德國裝甲系列2:黑騎士的新手刀 閃電戰的急先鋒
    首先要解釋一下,為什麼把新手刀這個稱號給了二號坦克,而不是一號坦克。其實原因很簡單,一號坦克雖然是德國第一種量產的坦克,但實際在戰爭中發揮的作用不大,特別是在閃電戰初期真正處於核心地位的裝甲力量其實是二號坦克。
  • 德國最後的王牌虎式坦克
    這其中的大部分原因自然就是凡爾賽條約的壓制,不允許德國人研製坦克。在狂人希特勒上臺撕毀這份條約之前,德國人除了自個兒偷偷摸摸的進行開發之外,由於政治需求也得到了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幫助。在撕毀凡爾賽條約的時候,德國雖然還沒有真正的將這些積累的技術量化,但是無疑是已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們就是一號、二號、三號、四號。這些坦克都是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
  • 一戰德國A7V坦克的變形車,德國早期的自行防空炮與裝甲運輸車
    一戰德國雖然在坦克研發上慢了一步,不過德國也能有機會吸取對手的經驗,將許多成熟的經驗運用到自己的武器設計中去。 在1917年時,也就是A7V坦克從設計走向成熟的那年,德國設計師還在A7V底盤基礎上研製新的裝甲武器,其中包括全地形運輸車和自行防空炮。
  • 偵查輕騎兵,《坦克世界》這款十字軍坦克曾是二戰早期盟軍主力
    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早期的主要英國巡洋坦克之一。1939年,納菲爾德公司獲得了參加生產A13"盟約者"的機會,但納菲爾德公司即更加傾向於生產自己版本的坦克,這種符合總參謀部A15規格的新型坦克被命名為。
  • 二戰巔峰坦克:力挽狂瀾,德國黑豹坦克解密
    按說德國坦克中虎式坦克名氣最大,無奈其數量太少總戰績有限,而且虎式坦克的毛病和它的長處一樣突出,是一款性能不甚均衡及可靠的坦克,有浪得虛名之嫌,不符合本榜入選條件,按實戰表現看德國3號、4號坦克也十分搶眼,畢竟二戰前期席捲歐洲大陸的主力坦克就是它們,但3號、4號坦克性能一般,到二戰中後期更無優勢可言。
  • 美國裝甲部隊的輕裝騎兵,馳騁沙場的輕型坦克——M3/M5斯圖亞特
    不過歐戰的爆發徹底給了美國人一記耳光,馳騁在西歐的德國裝甲部隊簡直是惡魔一樣的存在,美國裝甲部隊裝備的M2輕型坦克和德國坦克一比,簡直就成了燒火棍。這樣的局面實在是讓美國人倍感憂心,如果陸軍是這個水平的話,那就真的是只能等死了。出於對坦克部隊的憂心,美國的國會老爺們終於決定給自己的裝甲部隊做個升級,以應對歐戰爆發後帶來的坦克劣勢問題。
  • 正在啟動的德意志戰車,1941年德國裝甲力量
    在戰前為爭取裝甲部隊成為獨立兵種而奮鬥的古德裡安,現在憑藉在波蘭和法國指揮裝甲軍樹立的威信,獲得了「巴巴羅薩」行動中最強大的幾個裝甲師。古德裡安的裝甲集群在戰役打響時擁有13個裝甲營近1000輛坦克,他的5個師全部裝備Ⅲ號中型坦克。
  • 二戰時期的武器,德國製造的四號坦克,讓各國聞風喪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人認識到坦克這種全新的陸地裝甲,可有效的成為戰場中的主力,因此加進對坦克的研製,這時候四號坦克正式亮相,成為了二戰前期德國最仰仗的軍力。剛剛問世的四號坦克重量僅為24噸,正面裝甲30毫米,裝備一門75毫米火炮,產量為35輛。
  • 二戰德國唯一打滿全場的坦克:尷尬的4號坦克發展史
    一、開始就尷尬的坦克人生4號坦克作為戰前德國研製的唯二主角擔當(另一個是3號坦克),初始設定就略顯尷尬,定位於步兵支援的4號坦克主要武器是24倍徑75炮。定位與主炮均與3號坦克變種——3號突擊炮有所衝突,較之而言優點大概有二:更為寬大的車體和可轉向的坦克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