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德勇:讀馬長壽著《涼山羅夷考察報告》

2020-12-16 澎湃新聞

我看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之類學科對研究對象的考察,也就是他們所說的「田野」工作,總覺得是天地良心的事兒。真做假做,做好做壞,往往只有自己心裡明白。

很多年前,在日本,舉著酒杯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一位學者談論這些學術方法論問題,就直言不諱地談出了這一想法。還好,沒有挨他的批,還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認同。其實人文、社會學科中對很多問題的研究,都有很濃重的「良心」的成分,從自己的良心出發,對自己的良心負責,這樣才能做出具有學術價值的學問。

擺在我面前的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是馬長壽先生的一部遺稿,講的是涼山彝族的事情。

《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封面

我知道馬長壽先生,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西安隨史念海先生讀研究生的時候。當時,他已經去世一段時間。

那時我是在陝西師範大學讀書,同在西安一城的西北大學,是馬長壽先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的工作單位,那裡有他的學生,會常常提到他。不過他在我們這些晚輩的眼裡,只是一位歷史學者;更具體地說,是一位研治民族史的學者。

馬長壽先生研究民族史的著作,像《北狄與匈奴》、《烏桓與鮮卑》、《碑銘所見前秦至隋初的關中部族》、《南詔國內的部族組成和奴隸制度》等,也在碩士生階段就都瀏覽過。讀這些書,就知道,他當然是歷史學界一位令人景仰的前輩。不過民族史不好研究,我沒有能力對這個領域多加關注,因而也沒有更多關注馬長壽先生的學術經歷。

現在,讀到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同時再了解相關背景,才了解到馬長壽先生本來學習的專業乃是社會學,是由社會學轉入民族學研究的。其實際從事的工作,在一九五二年院系調整之前,也一直是以所謂「民族學」為主。

馬長壽先生和他的夫人(據周偉洲編《馬長壽文集》)

從這一背景出發,我是把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當作一部民族學的調查記錄來閱讀的;事實上,專家們也是首先把它定義為一部完整系統的涼山彝族民族志的。

關於他走入民族學研究的經歷,馬長壽先生在《自傳》(見周偉洲編《馬長壽文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中這樣寫道:

我考入(中央大學)社會學系。但到校之後,始知此系的教授,主要是講美國社會學的。沒有一個教授敢講「社會科學講義」式的社會學,不免大失所望。轉系呢?很困難,好在當時可選擇一副系,可以隨意選課,於是我選了歷史系。我也曾想明了上海之類大都市社會內容,到上海一次,參觀了些工廠和公司,覺得千頭萬緒,無從下手研究。後來到鄉下實習農村調查,覺得現代大都市旁邊的農村文化,也不易分析。所以,從第三年開始,我就自動地研究民族學、民族志和中國的少數民族,就是在社會學裡學習民族學。……對民族學這門學問逐漸愛好起來,以至成為我終生從事的事業。

基於這樣的「夫子自道」之語,我想或許有理由把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看作是一部獨特的社會學研究著述;至少可以說,這是一部主要由社會學視角來考察民族學問題的重要著述。

其重要性,首先是在這一時期,我們很少看到同類的著述。現在看到的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原本早已正式寫成並清定文稿。作者在其《自傳》中記述說:

1939-1940年我在樂山寫成了《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因為繪圖多、照片多、彝文多,在當時沒出版。新中國成立後情勢變了,新的資料沒有收入,而且沒有從新的觀點加以批判和整理,因而積壓在箱中。

這篇《自傳》是由馬長壽先生在1956年寫給西北大學黨委的自述與「文革」中的「交待材料」拼合而成,故「新中國成立後」云云,只是例行的套話,這一點年齡稍長者應該都不難理解,而當年由於「繪圖多、照片多、彝文多」這些技術原因未能如願出版,作者顯然是深懷遺憾而又無可奈何的。

這部著作由於「繪圖多、照片多、彝文多」給出版印刷造成的困難,直到十四年前的2006年,依然存在。這一年,馬長壽先生的學生周偉洲等人在巴蜀書社整理出版此書,仍不得不把這些與原文文字緊密相關而又十分珍貴的圖片、照片和老彝文文字舍除未印。

這樣的缺憾,終於在去年、也就是2019年7月,得到了彌補——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影印出版了這部著作,這就是我看到的5大冊16開精裝本《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全書所有內容,都一如作者謄寫的原樣。

《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內文

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八十年。但透過作者流利的字跡,依然能夠清晰地感知馬長壽先生治學的良心和他寫錄、研判彝族社會生活狀況的良筆,能夠看到他為這一調查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就像我在前面所講到的那樣,雖然馬長壽先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其學術業績都是民族史研究,都是歷史學範疇之內的工作,但他這部早年的著作,可以說是一部民族學研究的典範,也可以說是一部具有重要社會學特點和意義的民族志。

在民族學和社會學研究領域,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應該說代表了當時的最高水平,其研究方法和表述形式,都體現了那一代中國學者的學術認知程度。在馬長壽先生此番考察的前後,像研究彝語彝文的馬學良先生,同樣研究民族學的江應梁先生,也都進入涼山彝區,做過很多工作,江應梁先生還在1948年出版了《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一書,但馬長壽先生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其考察的系統性和研究的深入性,總的來說,都要更好一些,或者說更具有社會學意義和民族學意義。即使是拋開涼山彝族地區不談,放到整個中國的大背景下去看,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像這樣高水平的民族志,恐怕也是像鳳毛麟角一樣稀少的著述。因此,現在影印出版馬長壽先生這部書稿,對於中國民族學和社會學的發展而言,首先就具有重大的學術史意義。

按照我的理解,從社會學角度看,馬長壽先生當年花費很大精力寫出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是要為世所用的,也就是服務於當時的社會,讓外界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彝族社會,以妥善處置各項問題。然而在箱底裡積壓幾十年之後,到了今天,就像馬長壽先生所說的那樣——「情勢變了」,即在時過境遷之後,其應用於現實社會的價值,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明顯減低。可是,若從歷史研究角度來看,或者是從深入認識涼山彝區社會與文化背景這一視角來看,其經典性價值,不減反增,而且會隨著當地社會的迅速變化而日漸增高,會產生越來越大的歷史價值,轉化成了馬長壽先生畢生研究的民族史這一學科的重要資料。在我看來,這也是這部書在今天最主要的價值。

除了研究彝族彝區本身的歷史之外,參照彝族的歷史來解析中原王朝統治區內的歷史現象,也是很多前輩學者做過的重要工作。大的類比推論,如奴隸制這樣的問題,自不必說,還有中國古代很多具體的制度,有人也借鑑彝族的情況,做過探討。例如,馬學良先生有一篇《古禮新證》(原載《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第2期,後收入作者文集《馬學良民族研究文集》),就分別舉述「椎牲」、「社祭」、「相見賦詩」、「釁禮」、「祭祀割羊牲登其首」這樣幾個題目,論述了彝禮同中原古禮的相似性和相通性。

閱讀馬長壽先生這部《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無處不讓我感覺這實在是一部以良心、良筆寫成的良書。然而學術研究就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兒。在當年,一個在中國北方長大的漢族學者,深入西南彝區去做考察,畢竟還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兒。馬長壽先生為寫這部報告,先後兩次進入彝區,但在大小涼山彝區前後停留的時間,總共不過七個月上下。在這有限的時間內,其考察的深度和認知的準確性,是難以做到盡善盡美的。這是我們今天在閱讀這份報告並利用它來從事相關研究時需要適當予以關注的。

譬如,關於彝族的曆法問題,《涼山羅夷考察報告》第十編《曆法與年節》有如下記述:

紀日、紀月、紀年之序,皆以鼠始,以豬終,共計十二動物之名,以名日月年,為一周。周而後始,以序例推。……羅歷以漢歷之正月為雞月,……十二月為猴月。

這意味著彝歷與漢歷大致相同,也是一年十二個月,即採用所謂陰陽合曆,積月為年。這種陰陽合曆的關鍵,在於重視月相,而陰陽合曆的要義在於合理地搭配年與月,其關鍵點乃是設置閏月。可是,馬長壽先生卻又記述說:「羅夷之時日觀念,最注重者為日,於月則漸淡泊,於年則更漠然矣。」假若果真如此,那麼,何以還會有十二個月的設置?這樣的情狀,實在是令人無法理解的,其間必有誤解誤記的地方存在,即所謂語焉未明者在焉。

對比國民政府中國西部科學院在1934年所寫的調查報告《雷馬峨屏調查記》和江應梁先生的《涼山夷族的奴隸制度》,即得以知曉,其實彝族本族的曆法,是一種十月太陽曆,即每年十個月,每月三十六天,另有五天或六天為「過年日」,一年總計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而劃分一年為十二個月的紀月形式,完全是因與漢人交往而吸納來的漢家制度(劉堯漢《涼山彝族太陽曆考釋》,見作者《彝族社會歷史調查研究文集》)。

天文曆法,是一個民族文化構成中的核心要素,而釐清這一情況的意義,則不僅是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彝族文化,更深地追溯其歷史淵源,更為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啟發我們更好地認識中原地區早期文明的一些基本內容。譬如,夏代究竟實行的是太陽曆還是陰陽合曆?孔子所說「夏時」指的究竟是什麼?商朝後期與「祀周」近乎一致的「祀」表述的到底是太陽年還是「陰陽混合年」?四海同心,四夷同日,所有的人,頭頂上照耀的都是那同一輪太陽,天道天理,不能不相通相融。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辛德勇對《李訓墓誌》的質疑與史實不符
    辛德勇教授的質疑,從現代人的常規角度,聽起來有道理,否則,也不會有這麼多人讚揚。但是,一件真實的文物,有自己的歷史環境,未必可以用現代思路來理解。如果《李訓墓誌》超出了辛德勇教授的現代認知範圍,出錯就是必然的。 今天,我基於唐代的歷史環境,簡單說說對《李訓墓誌》看法,也算為真跡辯護。本文以史料列舉為主。
  • 遊逸飛:製造辛德勇
    在此論戰熱潮之下,辛德勇及其批評者的學術爭議已毋須多費筆墨介紹,本文只想針對其中歷史事實與歷史書寫之間的曲折關係略加探討。因為即使辛德勇用了一本書仔細探討司馬光如何製造漢武帝,胡文輝則把戰火延燒到辛德勇如何製造司馬光,這一歷史書寫的研究思路仍未走到終點,除非我們把矛頭指向——製造辛德勇。
  • 馮良:《西南邊》,大時代在邊地涼山的深刻迴響
    1963年生,四川涼山人。中國藏學出版社原副總編輯。著有長篇小說《西藏物語》《秦娥》、散文集《彝娘漢老子》等。馮良(彝族),《西南邊》作者獲獎感言很高興《西南邊》獲得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謝謝評委!
  • 長壽因通過全國信用等級評定和綜合考察
    2020年11月,長壽因通過了全國信用等級評定和綜合考察,獲得了企業信用等級AAA級證書。評級機構在信用等級證書上稱:針對企業的信用記錄、經營狀況、財務指標、發展前景,結合相關政策及現狀,按照信用評價標準,將長壽因評級為AAA級企業,並通過全國全國信用等級公示系統公示。
  • 劉紹華和她的涼山兄弟
    一位美國人類學者評價說:這是繼林耀華1942年夏天考察涼山並寫出《涼山夷家》,時隔多年後第一本深入涼山蹲點的民族志。「榮譽男人」形容自己在涼山的社會角色?圖為涼山祭司戒毒儀式 。Q:在成見非常深的人眼中,真理是無力的。您怎麼看?A:涼山的愛滋病不是發生在涼山,而是發生在中國大城市裡。
  • 燕京社會學專題 | 林耀華:涼山彝家
    我於10餘年前曾經夢想過遊歷涼山深入「羅羅國」,外人所謂獨立羅羅的區域。抗戰以後,輾轉川滇從事任教,於是得有機緣親歷偉大的西南後方,去年夏天前往涼山彝區考察,因實現了從前的夢想。考察時間系1943年7月2日到9月26日,前後共87天。從成都率領同學胡良珍君並校工老範同行,至雷波聘翻譯王舉嵩、胡佔雲並黑彝保頭3人,組成燕大邊區考察團,西向大小涼山實地研究。
  • 先祖柳下惠長壽書著失遺考
    河南濮陽和聖陵園柳下惠墓新年伊始,愚披覽柳下惠後裔世代傳承的《展氏族譜》,驚喜發現一篇重要文獻《先祖長壽書著失遺考》,極具史料價值。該文為柳下惠67世孫展其昌所撰,時間為明萬曆三十一年。黃帝陰符經該文獻的發現,還原了《陰符經》、《修真圖》為柳下惠所著的事實。「名曰《陰符經》,又名天書,傳於長男(柳下惠長子展熹,又名展喜,《左傳》有《展喜犒師》的記載。——筆者注),秘存於世」。「名曰《修真圖》,養生之道,後傳於李氏(李氏者,當為老子李耳是也,有《道德經》傳世。——筆者注)修性也」!
  • 辛德勇談清華簡「四時」篇與中國古代的天文曆法
    12月15日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在其微信公眾號「辛德勇自述」上錄製視頻,說對這篇著述與中國古代天文曆法研究的價值和意義有一些想法,想同學術界同行以及關心這一問題的廣大社會公眾做些交流。於是,澎湃新聞·私家歷史聯繫辛德勇教授做了一書面訪談,談談他的見解。
  • 劉紹華:為涼山的土匪兄弟翻案
    在這本書中,劉紹華用橫跨十年的田野調查,為邊緣的涼山彝族人寫下了一部民族志。這是一個關於探險玩耍、為非作歹、吸毒勒戒、愛滋茫然、世代差異、文化衝擊和兄弟情誼的故事。故事主角涉及一個「惡名昭彰」、古稱「儸儸」的中國少數民族涼山彝族(諾蘇人)。這樣開場,不是因為我要藉由這個族群的奇風異俗來寫個聳動好看的故事。正好相反,我想替他們的傳奇「翻案」。
  • 辛德勇:我的本科畢業論文和我的大學時代
    辛德勇其實,想起我的本科畢業論文,有一段時間了。過新年,一看2018那個「8」字,就想到了難忘的1978。比這個1978年再早二十年,是1958年。當時舉國狂亂,大躍進,大煉鋼鐵,爸媽卻忙裡偷閒開了一會兒小差,於是造就了我。生不逢時。
  • 榮克敏主席深入鐵嶺市清河區就投資長壽工程大健康產業園實地考察
    6月21日,香港榮氏集團主席、香港榮氏家族基金會名譽主席榮克敏在清河區委書記梁德文、區長馬天、中慈長壽工程管理集團總裁張淑萍等領導的陪同下實地考察了中慈長壽工程管理集團旗下的鐵嶺市清河區中慈長壽工程大健康產業園,並就投資規模進行了評估和確認。
  • 百名攝影家發現「五彩涼山」之鄒森作品展
    涼山歷史悠久,人傑地靈。自古就是通往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通道,是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中央王朝就在涼山設置郡縣管理。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如著名旅行家徐霞客、馬可·波羅等曾有在涼山遊歷、活動的記載。
  • 禪城區全力協助涼山三縣打贏脫貧攻堅戰
    佛山日報訊 記者李護彬報導:前日,禪城區代區長區柱明,率禪城區黨政代表團赴涼山州開展扶貧考察,部署下一階段東西部扶貧協作任務。區柱明表示,禪城將用真情、出真招、下真功,紮實做好各項幫扶工作,全力協助涼山三縣打贏脫貧攻堅戰。在普格縣特爾果鄉稻漁共生農業產業園,禪城區黨政代表團聽取了當地鄉幹部的介紹。過去幾年,在禪城區駐普格縣扶貧小組的牽頭下,這個脫胎於舊河灘的農業產業園,藉助禪城幫扶資金和社會發展經驗,從無到有,一步步壯大成為涼山腹地的「聚寶盆」。
  • 涼山為啥盛產吸毒者、愛滋病、小偷和孤兒?
    金沙江大拐彎以北、四川盆地以南的地區統稱大小涼山,包含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馬邊、峨邊縣及雲南寧蒗縣等地。這一地區海拔高、自然條件惡劣;少數民族聚居,漢族人口少,長期貧窮落後。多年來,從政府到民間,對涼山地區的各種援助不斷,但在這裡,毒品、愛滋病、犯罪等社會問題觸目驚心,貧窮的面貌更沒有得到改變。
  • 四川第二高峰-中山峰考察報告
    四川第二高峰-中山峰考察報告考察山峰:中山峰,海拔6886米考察目標:1、中山峰喜馬拉雅式攀登活動開展可行性報告2、冬攀中山峰考察背景:2020年6000米級雪山雀兒山川藏隊則決定考察中山峰。其實早在2010年川藏隊就在此區域進行過冬季山峰考察,同時它作為四川的第二高峰海拔為6886米,進山口離成都約5小時的車程,進山前後勤補給方便,於是我們決定前往考察。根據網上現有資料預估中山峰攀登難度不小,中山峰攀登海拔高差高達4500+米。
  • 嚴長壽:臺灣三分之二的大學不值得去讀(圖)
    嚴長壽:臺灣三分之二的大學不值得去讀(圖) 2013年06月14日 09:2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學人著意 | 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研究的扛鼎之作——讀《馬王堆漢墓漆器整理與研究》
    20世紀60年代出版的有關論著,例如沈福文著《中國古代髹漆工藝簡史》(1964年),利用的考古資料還很有限,前述河姆渡等史前資料尚未出土;八十年代初出版的王世襄著《髹飾錄解說——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引證的漆器實物已包含前述重要發現。
  • 涼山彝族名人大全
    歷任西昌專署副專員,西康省、四川省民委副主任,涼山彝族自治州州長,中共涼山彝族自治州州委書記處書記,涼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等職。馮元蔚馮元蔚,四川涼山人,彝族,彝名巴胡母牟,中共黨員,民間文藝學家。曾任四川省民族工作委員會書記、四川省委副書記,四川省政協主席。
  • 探訪涼山阿布洛哈村:懸崖變通途 孤村煥新顏
    (新春見聞)探訪涼山阿布洛哈村:懸崖變通途 孤村煥新顏中新社四川涼山1月16日電 題:探訪涼山阿布洛哈村:懸崖變通途 孤村煥新顏作者 嶽依桐 湯雁「這學期開學時我還要走路翻山,沒想到放寒假回家就能坐擺渡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