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陳駿 通訊員 張娜娜 雷利甫
核心提示丨由製作一個關鍵部件進入一個全新領域,進而布局新能源產業,老牌兒國企中信重工進軍海上風電產業的過程可謂一個「傳奇」。
伴隨著企業重兵布局新能源領域,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信重工董事長俞章法也從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提交了《關於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 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建議進一步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機制,建立我國可再生能源配額+綠色證書制度。
一個鍛件打入一個新領域
在傳統製造業中變道超車,在新興行業中持續領跑,作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有著66年建廠史的中信重工始終圍繞著創新與轉型升級做文章。
3年多來,開發出特種消防機器人等40餘種單品,穩居特種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如今,中信重工又將目光瞄準了海上風電領域,並成功開發出系列化液壓打樁錘、海上風電嵌巖樁鑽機等特種施工裝備及新能源儲變電系統,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和裝備依賴進口的局面,實現了裝備國產化。
提及與海上風電的結緣,俞章法介紹說,中信重工原本是為海上風電項目提供打樁錘上的關鍵鍛件。在這期間,公司發現自己有能力研發製造打樁錘,還有能力製造風電機組塔筒,於是,便有了「通過一個鍛件,打入了一個新領域」的故事。
但在俞章法看來,中信重工能夠快速搶佔海上風電市場絕非偶然,看似機緣巧合的背後是「硬核」技術實力的支撐,更是老牌國企60餘年積澱的厚積薄發。
俞章法說,作為國內主要從事重型裝備領域的製造商,中信重工在原有豎井鑽機、懸臂式掘進機、盾構機等掘進產業研發的基礎上,開發了海上風電大直徑樁基施工用大型液壓打樁錘和嵌巖樁鑽機,積累了海上風電各類塔筒、鋼管樁、導管架、漂浮樁及鋼結構附屬件的技術實力。
「依託傳統產業的一個鍛件產品,公司進入海上風電新興產業領域,是公司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躍升、向綠色發展重要戰略部署的成功實踐。」談及此次轉型謀新的意義,俞章法這樣說。
應完善可再生能源補貼機制
「保障能源安全」、「發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儲備能力」,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些字句讓俞章法頗為振奮。「風電作為可再生能源和重要的能源供給,是國家『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推動能源供給側結構改革和能源向清潔低碳發展的重要方面。」俞章法說。
從進一步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俞章法擬以海上風電產業為例向兩會提交《關於進一步完善補貼機制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針對現行可再生能源定價和補貼機制逐漸暴露出補貼缺口擴大、財政補貼定價難度大、裝備國產化率不高等問題,俞章法建議,在吸收借鑑國際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機制,將現行固定電價補貼機制調整為可再生能源配額+綠色證書制度,通過市場化方式分攤新能源發展成本。配額制和綠證交易制度通過市場機制補償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的環境效益,推動可再生能源企業參與市場交易。
此外,俞章法還呼籲各方,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維持一定的支持力度,繼續鼓勵可再生能源投入,促進其進一步規模化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減少行政管制;通過有效的激勵政策,形成全員發展新能源、全員使用新能源、全員為新能源發展買單的局面,進一步加強對消費側的激勵和引導,加強對海上風電產業裝備技術研究。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