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1012-1067),字君漠,自署陽,興化仙遊(今屬福建)人。天聖八年(1030)中進士,擔任過西京留守推官。慶曆三年間(1043),蔡襄上任秘書承、集賢校理,並在供職知諫院。隨後以端明殿學士的身份在杭州終老。
澄心堂紙帖 北宋 蔡襄
蔡襄流傳下來的作品大約有20餘種,除現收於日本的《謝賜御書詩表》外,大多數的收藏都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這裡給大家簡單的介紹如下:
謝賜御書詩表 北宋 蔡襄
《謝賜御書詩表》是楷書,《謝賜御書詩表》的書法充分注意的勾畫轉折處,「接近於虞世南法派,亦帶徐浩、還有一點顏真卿的風格,為蔡書極精意之作」。乾隆宮內先後也曾得三卷此帖,這只是其中的一件,這件作品的真跡現在存在日本;而刻人的《三希堂帖》並被《石渠寶笈》收錄的一卷今天還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蒙惠帖 北宋 蔡襄
20世紀80年代見到一份摹寫本,水平基本上與《三希堂帖)》相當,但遠不及真跡,被私人所收藏。《蒙惠帖》僅由四行組成,卻是蔡襄的佳作,不僅書法用得毫墨精妙、字態圓潤,而且還揮酒自如。另外還有一些流傳下來的蔡襄碑版作品中,如《萬安橋記》的大字聲名最為著名。其中在蔡襄留下的書法作品中行書居最。而他在皇祐二三年間把自作的詩錄寫成帖,行楷相間,字字若信手拈來,各具佳妙而又交相呼應,頗具沉穩筆風,勾點筆畫中學古而賦予新意,名為《自書詩》。《遠蒙帖》筆體由行楷入草書,筆法大開大合,勁透紙心,順具虞水興神韻。《虹縣詩帖》的書法流利舒放,是他中年行書時候的佳作。草書《入春帖》此帖的特點是字字人扣,飄逸自然,恪於法度。《思詠帖》的筆法流麗任意,筆含神韻,大體接近於《自書詩》。《陶生帖》的書法筆意流暢,毫無停滯,落筆有跡可循點畫提按,自有法度。
腳氣帖 北宋 蔡襄
蔡襄行草書有《腳氣帖》《陶生帖》《尺牘》,當時採用的是行楷《蒙惠帖》《澄心堂紙帖》《山堂帖》。他的行楷都屬於顏體,但是氣勢上不足且點畫,也不夠豐滿,寫來卻又蘊含古韻令人遺憾的是流傳下的作品很少。
碑版中的《萬安橋記》和《晝錦堂記》是蔡襄代表作。《晝錦堂記》是治平二年(1065)製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