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師法、集古——推陳出新與食古不化

2020-12-22 漢府古文化

縱觀米、蔡之所學, 可謂同出一源, 他們皆由唐至晉以攀上古, 所學書家亦大抵相同。然而他們同入異出, 風格迥異, 所達成就亦為懸殊。

這裡先說米芾。米芾幼年便致力學書, 由下而上, 順序漸進, 泛濫各家。《群玉堂帖》中有其自敘學書之經歷:「餘初學顏 (真卿) 、七八歲也, 字至大, 一幅寫簡不成。見柳 (公權) 而慕緊結, 乃學柳《金剛經》。久之, 知出於歐 (陽詢) , 乃學歐。久之, 如印板排算。乃慕褚 (遂良) 而學最久。又慕段秀轉折肥美, 八面皆全。久之, 覺段全繹展《蘭亭》, 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讀, 棄鍾方而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咀楚》, 《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 而鼎銘妙古。老焉, 其書壁以沉傳師為主……」

據此可知, 米芾「集古」的大概過程, 由淺漸深, 追溯上古。並且不專一家, 擇善而從, 有長即學, 遇短即舍, 採取廣收博取的辦法。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出米芾「集古」過程是一個不斷「慕」而又不斷「悟」的辯證發展過程。在米芾師法古人, 不斷地「慕」和「悟」的過程中, 形成了米芾學書的重要方法———揚棄, 尤其是縱向的揚棄過程。從這過程我們不難發現米芾對書法美的追求的軌道, 由唐人的「法」步入魏晉的「韻」, 由有法之境化入無法之境, 終於回歸到開拓自己的「意」的境界。

米芾晚年曾說:「壯歲未能立家, 人謂吾書「集古字」, 蓋取諸長處, 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 人見之, 不知以何為祖也。」米芾「集古字」之所以成功, 固然與他「一日不書便覺思澀」的勤學苦練, 根植傳統紮實的功力有關, 但更主要是米芾敢於否定前人。在他寄薛紹彭的一首詩中, 更能概括他的持論, 「歐怪褚妍不自持, 猶能半蹈古人規;公權醜怪惡扎祖, 從茲古法蕩無遺。張顛與柳頗同罪, 鼓吹俗子起亂離;懷素噶獠小解事, 僅趨平淡如盲醫。」這裡可以看出米芾並非盲目地否定一切, 他所否定的只是那些貌合神離的形式, 對於傳統的「古法」他是十分謹慎, 甚至是十分重視的。這正是米芾書法的根本立足點。

再說蔡襄, 「君謨始學周越書, 其變體出於顏平原。」蔡襄的大、中楷基本取法於顏真卿, 如《晝錦堂記》、《泉州萬安渡石橋》、《北京韓魏公祠堂記》、《顏魯公告身帖跋》等。其用筆、結體殆與顏同, 但遠不如顏之大度, 也談不上顏的氣勢。蔡除了學顏真卿外, 唐有名的書家他幾乎都臨寫到了, 如歐陽詢, 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徐浩等。在《萬安橋記》中, 有的則是虞世南的筆意, 如其中的「尺」「金」「造」等字, 而有的又似於歐陽詢的筆法。從筆法方面說, 蔡襄確是善於吸取前人之所長。

蔡襄的行書多用晉二王之法。與米芾一樣, 蔡襄轉益多師, 進行廣泛地吸收。但他們略有不同, 米芾多取其意, 蔡襄多取其形。誠如清人康虞說:「餘謂宋人得晉唐形似者, 惟公為然」。在蔡襄書法中確實取前人點畫形似較多, 而神似新意不足。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蔡襄與米芾師承基本相同, 但學習方法, 追求的目標不同, 其效果自然大相逕庭。

雖然蔡襄的書法仍沒有脫離宋書尚意的一面, 但是他對點畫之精心雕鑿, 刻意求工的痕跡仍然是十分明顯的。怪不得程嗣昌云:「君謨但能模學前人點畫, 及能草字而已」。這與米芾一心追求真趣, 「只知釀蜜不留花」的方法是大不一樣的。因此, 他們的成效亦大有差別。

相關焦點

  • 米芾和蔡襄書法的不同:「刷字」與「勒字」
    以上米芾所說勒字、排字、描字, 皆是做作之詞, 自己說刷字, 刷便是揮灑自如, 一無做作。雖然顯得有些刻薄, 但卻概括了各家書法的主要特徵。鄧散木在《臨書偶得》中對米書的「刷」字做了這樣的分析:「竹葉有正背偏側, 竹枝長短粗細, 一叢竹子, 從枝到葉, 絕不相同。所以畫家畫竹, 也運用不同的筆法來畫出它的不同姿態。米南宮的字就跟畫家畫竹一樣。
  • 書法欣賞,米芾行書《千字文》,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千字文》也是歷代書法家的熱門創作素材,著名版本有智永、文徵明、趙孟頫六體版等,也有大量諸如顏真卿、王羲之等集字版本,備受書法學習者青睞。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米芾集字版本。 米芾,字元章,湖北襄陽人。
  • 藝林小札:米芾書法學古釋例 | 李躍林
    宋人當中,對後世書法理論影響最大的,無疑是蘇軾和黃庭堅,而在書法實踐上影響最大的,則是米芾。米芾書法的最大特點,他自己總結為: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了。
  • 米芾書法造詣如何?為什麼說米芾篆愛《詛楚》
    關於米芾接觸《詛楚》之時間,據蘇軾言,米芾鍾愛的《詛楚文》於嘉祐六年「獲於開元寺土下」,我們可以米芾最早於嘉祐六年接觸《詛楚》。又,歐陽修《集古錄跋尾》稱「古秦《祀巫鹹》神文,今流俗謂之《詛楚文》」,可知米芾可能在治平年間或之前通過交遊熟知《詛楚》。需要注意的是,他們(包括米芾)所見到的《詛楚文》應該是宋人翻刻。
  • 米芾書法集字古詩10首,神採非凡!
    又稱「米襄陽」、「米南宮」,是書法宋四家之首。今選米芾行書集字古詩10首,無論從集字安排、章法、行氣、氣韻等方面來看,皆為上乘,是臨帖、創作必備的好素材。《相思》王維 (唐代) 米芾書法運筆凝重沉著,瀟灑凌厲,點畫富於變化,筆筆不同。
  • 米芾、蔡京題款——闢雍古硯現身日本
    闢雍古硯筆者所見的端硯是由綠色和黑色相間的天然硯石刻成,取綠石色的四條直線為牆壁,外面的黑石色作為牆的塗色,有趣的是這兩種顏色的硯石正好成直角的方型。米芾的題跋內容是:「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縻刀割紫雲。乙亥冬月,米芾。」米芾(1051年—1107年),北宋書法家、畫家,宋四家之一。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在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 書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這三種方法值得學習
    米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他與蘇東坡、黃庭堅、蔡襄被譽為「蘇、黃、米、蔡」北宋時期的四大書法家。北宋時期是書法「尚意」的時期,由於五代之後,人們在書法上「丟失」了唐以前「手授口傳」的學習方法,留給北宋書家的只是一種探索之路,由於歐陽修及北宋「四大家」的努力,人們便在書法上朝著「尚意」的方向前進了。
  • ——米芾 | 內含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 米芾,宋代書法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生於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終年57歲。初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鹿門居士、無礙居士等。41歲更名為芾,室名寶晉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居江蘇鎮江。曾任內廷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 米芾書法鑑賞(上卷)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書為最大。雖然畫跡不傳於世,但書法作品卻有較多留存。南宋以來的著名匯帖中,多數刻其法書,流播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北宋四大書家」中,實可首屈一指。康有為曾說:「唐言結構,宋尚意趣。」意為宋代書法家講求意趣和個性,而米芾在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傑出代表。米芾習書,自稱「集古字」,雖有人以為笑柄,也有讚美說「天姿轅轢未須誇,集古終能自立家」(王文治)。
  • 歷代名家書法經典:蔡襄書法全集,宋四家之一,23篇書法精品
    蔡襄,北宋著名書法家,文學家,茶藝方面也有出色的研究,北宋四大家之一(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極高的,書法渾厚端莊,淳淡婉美,博採眾家之長,也是自成一體,所以被評為宋四家之一的大V,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屬於非常高清得版本,值得珍藏。
  • 【書法研究】書法收藏對米芾書風的影響 ■張三鐵
    從史料記載中可以知道,米芾所臨的名帖主要有王獻之《鵝群帖》,顏真卿《爭座位帖》,李邕《改少縛帖》《勝和帖》,虞世南《汝南公主墓誌》《積時帖》等。如,米芾《書史》記載:「虞書《積時帖》,古雙鉤摹,在洛陽李熙處,維之孫也。縫亦有褚氏印。餘嘗借摹。」  還有請別人臨摹的張旭書法。米芾《書史》記:「唐率府長史張顛,字伯高,真跡四帖,……餘遣工摹餘帖。」
  • 苦心孤詣 清風灝氣——鹿山居士米芾
    又是一年放榜日,蘇軾和蘇轍不緊不慢地查找著自己的成績單,兩人相視一笑,雙雙上岸,蘇軾開啟了文人的浮沉一生。同年,米芾八歲,初遇良師,苦學書法。米芾學書十分刻苦,臨池不輟,逐漸在書法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宋神宗元豐五年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為人率真的蘇軾與米芾相談甚歡,米芾在蘇軾的啟迪下潛心魏晉,在書法上頗有造詣,後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 古人集字成家之路
    又有如《興福寺半截碑》,為唐代興福寺僧人大雅等集王羲之書所刻。此外還有唐元序《集王羲之書〈金剛經〉》等。  不過,這裡要討論的「集古字」,與上面提到的不同。這裡要說到的「集古字」的概念,來自米芾。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既老,始自成家,人見之不知以何為祖也。」「集古字」,是別人看了米芾書風形成之前作品的評價。
  • 書法字帖 @ 米芾臨《十七帖》
    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勳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將軍。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 【名品賞析】北宋米芾 行書 《天馬賦》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鑑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宋史•文苑傳》說:「芾特妙於翰墨,沈著飛,得王獻之筆意。」  註:「宋四書家」指蘇軾、米芾、黃庭堅、蔡京(或蔡襄,此處有爭議)四人!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氏雲山」,但米芾畫跡不存在於世。
  • 一字百萬金 米芾罕見大字書法珍品《研山銘》
    米芾《研山銘》,絹本手卷,行書,卷縱36釐米,橫136釐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帖》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米芾《研山帖》,行書墨跡。在明代張醜的《真跡目錄初集》、《清河書畫表》和清代吳其貞的《吳氏書畫記》中都有記載,據推創作於1101年至1102年間,作品沉雄蒼勁、揮灑縱橫,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
  • 米芾《彥和帖》
    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      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能詩文,擅書畫,精鑑別,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創立了「米點山水」。
  • 他的書法氣韻生動、痛快沉著,連米芾都自愧不如!
    當人們談起蔡京的書法時,使用的詞彙經常是「冠絕一時」、「無人出其右者」,就連狂傲的米芾都曾經表示,自己的書法不如蔡京。
  • 北宋書法四大家
    其中《答謝民師》是給謝舉廉的手札,前部已缺損,文載入《東坡集》,是蘇軾表白個人文學創作見解的一篇重要文章,書法老勁,不似《黃州寒食詩》那樣變幻多端。清代顧文彬跋中引用前人書評「東坡尺牘狎書,姿態橫生,不矜而妍,不束而嚴,不軼而豪」,來稱讚此帖書法之妙。蘇軾不計較書法的工拙、醜妍的得失,在學術的創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為北宋的書法大家。
  • 「返晉卑唐」——米芾書法審美追求
    以此表達其對書法難以割捨的喜愛之情, 以至於任何功名、美色都不能代替。正是因為他對書法的喜愛和追求如此癲狂, 才造就了他在書法史上的成就和地位。米芾的很多言行足以使人想起晉人風流倜儻、豪邁不羈的作風。當時有人贈詩稱其「衣冠唐制度, 人物晉風流」 (《宣和書譜》卷十二) 。清代梁巘在《評書帖》中有云:「晉尚韻, 唐尚法, 宋尚意, 元明尚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