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孤詣 清風灝氣——鹿山居士米芾

2020-12-23 華文眾合

宋仁宗嘉祐二年,蘇老泉帶著兩個兒子跋山涉水從四川終抵京城,這一路上的景色與美食之琳琅讓二十一歲的蘇軾興致高昂,商賈所聚的熱鬧街道,茶館裡偶有談笑風生的文人才子。又是一年放榜日,蘇軾和蘇轍不緊不慢地查找著自己的成績單,兩人相視一笑,雙雙上岸,蘇軾開啟了文人的浮沉一生。同年,米芾八歲,初遇良師,苦學書法。米芾學書十分刻苦,臨池不輟,逐漸在書法上有了自己的感悟。宋神宗元豐五年三月,米芾來黃州訪蘇軾,為人率真的蘇軾與米芾相談甚歡,米芾在蘇軾的啟迪下潛心魏晉,在書法上頗有造詣,後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能詩文,精鑑別,擅書畫。書法得王獻之筆意 ,尤工行、草。

米芾精通前人的筆法,因此當時有人嘲笑 他是"集古字"。但他在精熟古人筆法後,能擴充運用,成為自己的面目。在學古方面,米芾的功力是最深厚的,由唐人而上溯魏晉、更上溯戰國,形成他獨特的精彩生動,跳躍逸宕的筆法,將其為人的性情與寫字時的感受發揮無遺,而每一字的結體是古人的,每一筆的筆法都是有來歷的,這也是由復古而變古的一個例證。

「餘寫《海岱詩》,三四次寫,間有一兩字好,信書亦一難事」,米芾自述練習刻苦,一首詩寫上三四次才有一兩個字令自己滿意。讓人想起小學課本裡曾學過的米芾小時候學書的故事,為了練好書法忍痛買下秀才手中五兩紋銀一張的紙,思來想去也不敢下筆,直到第二天秀才來檢查他的學習成果,他小心翼翼的在價值五兩的紙上寫下一個永字,秀才一看這個字寫得勁健有力,不由得開懷大笑,連小米芾也吃了一驚。興許是從小養成的好習慣,米芾重視整體氣韻,兼顧細節,成竹在胸,要求「穩不俗、險不怪、老不枯、潤不肥」。

《蜀素帖》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是「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人稱「天下第八行書」。米芾用筆「八面出鋒」,於變化中顯沉著筆力,正側藏露,長短粗細,體態萬千,充分體現了其「刷」字之風。《蜀素帖》通篇用筆縱橫揮灑,動蕩搖曳,駿急痛快。在正側、偃仰、向背、轉折、頓挫中形成剛柔相濟的姿態、飄逸超邁的氣勢與沉著痛快的風格。

《蜀素帖》

《虹縣詩卷》系米芾撰、書的兩首七言詩的大字行書法帖。紙本墨跡卷,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米芾傳世作品中,大字書法很少,大字也非米芾所長,米芾嘗自稱其書為「刷字」,這一點在他的大字中表現得比較明顯。該帖輕重緩急,節奏感極強,用墨則乾濕濃淡,渾然一體,得天成之趣。如起首「 虹縣舊題雲快霽一天清淑 」十一字,一氣呵成,筆雖幹而不散。

《虹縣詩卷》

米芾一生熱愛自己所熱愛,在安徽無為做官時,聽說濡須河邊有一塊奇形怪石,當時人們出於迷信,以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動,怕招來不測,而米芾立刻派人將其搬進自己的寓所,擺好供桌,上好供品,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詞:我想見到石兄已經二十年了,相見恨晚。此事日後被傳了出去,由於有失官方體面,被人彈劾而罷了官。米芾在皇帝面前也毫不掩飾自己,有一次,徽宗和蔡京討論書法,召米芾進宮書寫一張大屏,並指御案上的硯可以使用。米芾看中了這方寶硯,寫完之後,捧著硯跪在皇帝面前,說這方硯經他汙染後,不能再給皇帝使用了,要求把硯賜給他。徽宗答應了他的請求。米芾高興地抱著硯,手足舞蹈地跳了起來,然後跑出宮,弄得滿身是墨。徽宗對蔡京說:癲名不虛傳也。」米芾不善官場逢迎,又為人清高,對書畫藝術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在別人眼裡與眾不同,不入凡俗的個性和怪癖,也許正是他成功的基石。

米芾一生沒有擔任重要的官職,他的『顛狂」是聞名遐邇的,然而米芾的痴癲與輕狂並沒有影響他的才華,是同時代的四大家之一,其餘三位是蘇軾、黃庭堅與蔡襄。愜意的筆墨,散開陶情的香馨,潛心凝神,本色才是做人最好的信條,率真與傲骨,脫俗與顛狂,永恆不變的是那份痴迷。

相關焦點

  • 【名品賞析】北宋米芾 行書 《天馬賦》
    初名黻(fú ㄈㄨˊ),字元章,時人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自號鹿門居士。北宋著名書法家、鑑定家、畫家、收藏家。米芾原籍襄陽(今屬湖北),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召為書畫學博士,擢禮部員外郎。米芾在官場上並不得意,其「不能與世俯仰,故從仕數困」。因其衣著行為以及迷戀書畫珍石的態度皆被當世視為癲狂,故又有「米顛」之稱。
  • ——米芾 | 內含米芾書法高清大圖
    ■ 米芾,宋代書法大家,與蘇軾、黃庭堅、蔡襄並稱「宋四家」。生於北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卒於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終年57歲。初名黻,字元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漫士、鹿門居士、無礙居士等。41歲更名為芾,室名寶晉齋、英光室。祖籍山西太原,後遷湖北襄陽,晚居江蘇鎮江。曾任內廷書畫學博士、禮部員外郎。
  • 書法轉化到硬筆書法,我們從米芾行書《離騷經》作品欣賞開篇!
    首先跟著六稜格小編認識一下我們這位宋代知名書畫家米芾吧!米芾(1050-1107)宋代傑出書畫家。初名黻,字符章,號海嶽外史、襄陽溫士,自號鹿門居士。原籍襄陽(今屬湖北)人,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官至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人稱「米南宮」。由於他性情狂放,故人稱「米顛」或「米痴」。
  • 一字百萬金 米芾罕見大字書法珍品《研山銘》
    米芾《研山銘》,絹本手卷,行書,卷縱36釐米,橫136釐米,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行書大字三十九個。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帖》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米芾《研山帖》,行書墨跡。在明代張醜的《真跡目錄初集》、《清河書畫表》和清代吳其貞的《吳氏書畫記》中都有記載,據推創作於1101年至1102年間,作品沉雄蒼勁、揮灑縱橫,是米芾晚年代表作之一。
  • 顧工:米跡爭摹第一山——米芾「第一山」題字的翻刻與流傳考(上)
    清康熙年間陳祥裔《蜀都碎事》載:「富順縣治後山上文昌宮,有米元章題第一山三字,字如大輪,遒媚可愛。」[4]道光《富順縣誌》載:「米芾第一山三字碑,在鍾秀山麓,邑人韋蕃立。」[5]故可以確定江陽土主山即富順鍾秀山,「第一山」碑立於山上文昌宮。
  • 從米芾《研山銘》手卷,看古人賞石背後的尚志情懷
    也許正因為它身上所具有的重要特性,才讓米芾對它喜愛有加,除了欣喜若狂抱著睡了三天,還在「研山」上留下許多題記。李氏之所以將「研山」贈與米芾,原因有三:一,靈璧石是亙古不變之物,象徵夫妻恩愛永恆;二,米芾愛石如命,贈「靈璧研山」遂其心願,可增加夫妻之間恩愛情感;三,米芾是書畫家,「靈璧研山」可賞可用。贈石之時李氏曾有言在先:「不得將此物轉送於他人」,米芾欣然應允。
  • 【國畫】米芾 米友仁--米氏雲山
    在灕江畫派前史上,米芾的意義不僅在於最早描繪桂林山水,而且,據推測,在中國山水畫歷史上影響甚大的「米家山」(也稱米氏雲山、米點山水)水墨技法,「用濃淡不同的墨,慢慢渲染出雲的流動,以及雲霧中的山水」(蔣勳《寫給大家的中國美術史》),就與米芾面對桂林山水的感悟有關。比米芾稍晚幾十年的張孝祥在歌詠桂林山水的詩歌中就寫道:「雲山米家畫,水竹輞川莊。」
  • 走進北宋——米芾書法(全集)
    《研山銘》是北宋米芾創作的澄心堂紙本手行書卷,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研山銘》分三段:第一段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紙書寫的三十九個行書大字;第二段為繪製的《研山圖》;第三段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和清代書畫家陳浩的題跋。《研山銘》沉頓雄快,跌宕多姿,結字自由放達,不受前人法則的制約,抒發天趣。《研山銘》 是米芾書法精品中的代表作,也是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見珍品。
  • 東坡居士——蘇軾
    他寫了一首古往今來流傳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1079年,蘇軾從徐州調到湖州,誰想做湖州總督只有兩個月,天降橫禍。從朝廷命官落到了御史臺監獄,也遭受了侮辱、折磨,經常連夜審訊,慘不忍睹。在此期間,蘇軾寫下了兩首絕命的詩: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 讓米芾告訴你!
    在車遲國時,孫悟空和虎精、鹿精、羊精等「三怪」鬥法之時,為顯示各自能耐,曾經讓風婆雷公電母現身。而在續集中,玉皇大帝懲罰鳳仙郡太守時,要想結束懲罰,須在限定時間將指定的米山和面山吃完。孫悟空此時大顯神通,偷了風婆口袋,弄得金鑾殿上米麵揚塵,既見識了大聖的神偷伎倆,又領略了風婆的法器威力。下雨則歸龍王負責,有時不帶雨具,打個噴嚏,就是一場難得甘霖。
  • 看完米芾《研山銘》,範曾說是偽作,石開卻說字字精彩、筆筆神奇
    研山是一塊山形硯臺,在研山奇石圖的各部位用隸書標明:「華蓋峰」、「月巖」、「方壇」、「翠嵐"、「玉筍」、「上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嘗神遊於其間」、「龍池遇天欲雨則津潤」、「滴水小許在池內經旬不竭」。第三部分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書題跋:「右研山銘,先臣米芾真跡,臣米友仁鑑定恭跋」。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題跋:「鳥跡雀形,字意極古,變態萬狀,筆底有神,黃華老人王庭筠」。
  • 民間故事:新娘費盡心機救下山鹿,山鹿竟報大恩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山居人家,剛好辦完喜事的第六天,該戶人家正在祭祀祖先之際,忽然從外面跑進來一隻受驚的山鹿,原來這隻山鹿是被一位獵人帶著獵狗所追逐,一時逃生無路,便跑進該戶人家的祖先神桌下躲避。是時獵人追趕而至,便要索回山鹿,當時新娘頓覺奇怪,何以他家正在祭祖上香之時,會跑來一隻山鹿,因此就建議翁婆不要將山鹿還給獵人,也許這隻山鹿與咱們一家有什麼因緣,不然山間地方遼闊何處不去,怎會跑進我們家逃生,因此我們一定要救山鹿才好。
  • 米芾南官石刻考及其風格特徵
    據此推斷米芾南官熙寧三年(一〇七〇)末至熙寧五年(一〇七二)初,應在浛光(今廣東英德)做官,流傳七件石刻:《藥洲》《九曜石詩》《第一山》《寶藏》《且看山齋》《古壁石》《北山養疾記》,其中多流失或無從考證其真跡。  據廣西桂林留存熙寧年間米芾遊山石刻題名及方信孺題跋,推測米芾應於熙寧六年(一〇七三)末或熙寧七年(一〇七四)初遷廣南西路桂州臨桂縣尉,熙寧八年(一〇七五)離桂任長沙掾。
  • 臺北藏米芾書法墨跡十五帖
    見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寶》冊,《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等有著錄,是最為著名的米芾傳世書法佳品之一。從此帖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芾所謂的「刷」字,實際上是他令筆毫平鋪紙上,以便運筆時能產生「萬毫齊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說米芾的這個「刷」法,是適應行書發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後技法上的新變化。
  • 曹雪芹化用蕉鹿典故,首創「蕉葉覆鹿」
    《紅樓夢》中第三十七回講的是《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探春發帖召集眾人,要成立詩社,大家興致勃勃,紛紛響應,互相討論要起個合適的詩號,其中關於探春的詩號有這樣一段小波折: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罷。」寶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累贅。這裡梧桐芭蕉盡有,或指梧桐芭蕉起個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稱『蕉下客』罷。」
  • 臺北藏米芾書法墨跡15帖,賞析
    見錄於故宮博物院藏《宋四家墨寶》冊,《三希堂法帖》有摹刻,《式古堂書畫匯考》、《墨緣匯觀》等有著錄,是最為著名的米芾傳世書法佳品之一。從此帖中,我們可以看到,米芾所謂的「刷」字,實際上是他令筆毫平鋪紙上,以便運筆時能產生「萬毫齊力」的效果。所以,可以說米芾的這個「刷」法,是適應行書發展到宋代,走向「尚意」之路以後技法上的新變化。
  • 龐蘊:中國禪林第一居士 「東土維摩」「襄陽龐大士」
    龐蘊被譽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之後「白衣居士第一人」,有「東土維摩」之稱。3唐元和年間,龐蘊一家北遊襄漢,隨處而居,或鳳嶺鹿門,或廛肆閭巷(即大街小巷),最後在鹿門山定居。龐蘊有一首詩描述道:「餘家久住山,早已離城市。草屋有三間,一間長丈二。一間安葛五,一間塵六四。餘家自內房,終日閒無事。」
  • 米芾《彥和帖》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
  • 「米公遊園裡有大美女」 北宋書畫家米芾的故事 及其他
    米芾簡介米芾(1051—1107),名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嶽外史等。祖籍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北宋書法家、畫家。徽宗(趙佶)召為書畫博士,曾任禮部員外郎,人稱「米襄陽」「米南宮」。米芾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色。
  • 第兩百一十一章宋江誤訪清風山(上)
    我對清真山與青雲山諸人雖是有救命之恩,畢竟不如你二人與我親近,這附近的事全靠你二人盡力維持。不到事態緊急時,只去鄆城找宋清便可,勿要直接到清風寨尋我,不然容易被有心人察覺,失了出其不意的效果。白虎山落草一事也不可操之過急,總之儘量萬全才好。」孔明道:「他們送來的供奉如何處置?都叫送到鄆城麼?」「送到那裡也不妥當,你們暫且收在莊中。我那裡需要用時,使人來取。」